《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96320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诫子书和诫外甥完成下面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注:存:思念。凝滞: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庶几,接近,近似。揭然:显露,显然,昭彰

2、恻然:忧伤,悲痛。细碎:琐碎的杂念。嫌吝:嫉妒和贪心。淹留:德才不显于世。强毅:刚强坚毅。窜伏:埋没之意。下流:指才智品行低劣的一类人。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含义。(1)非淡泊无以明志()(2)非学无以广才()(3)险躁则不能治性()2 .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 .出自本文的一句名言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是:6 .翻译下列句子

3、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7 .读完本文后,你得到哪些教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汝年时尚幼,所阙者学,可久可大其唯学欤!所以孔丘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丙)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

4、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家训(注释)阙:同“缺”。沐猴:骄猴。放荡:任意挥洒。庶乎:几乎。8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非宁静无以致远(2)年与时驰(3)吾尝终日不食(4)为人若此10 .翻译下面的句子。(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11 .根据对文段(甲)(乙)(丙)的理解,完成填空。(1)古典的中国,诗书传家、家训华人是美好传统。为了加强劝诫,甲、乙两文中都用了对比的手法。诫子书将淡泊宁静与作对比,强调了明志致远的实现途径。诫当阳公大心书认为和的要求不同,前者庄

5、重后者随意。(2)朱子家训告诫子女面对不同的处境要有的心态。阅读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少;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夹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够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注)恭:肃敬,谦逊有礼。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畏:同“威”,威严。

6、哲:明智,耳总明。由:奉行,遵从。(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2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博闻强记()非学无以广才()13 .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14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5 .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

7、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一)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鼓励)C.家

8、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D.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OA.夫君子之行因往晓之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我如浮云18 .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O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平平淡淡就无法实现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年龄随同时光一起奔跑,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译文: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19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9、是OA.诫子书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B.诫子书中,“静”是一个核心词。“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淫慢、险躁”是其正面表现。C.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D.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10、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舌U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注释:行:行为,操行。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险躁:过分急躁。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23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蒙窿以军中多务。辞: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24

11、 .翻译下列句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5 .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而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6 .读了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节选自刘备

12、遗诏敕后主)20 .解释下列加点词。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以广才年与时驰能服于人21 .翻译下列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2.(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日:“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

13、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注释)相(Xidmg):辅佐。宽裕:宽大、宽容。尊盛:位高势盛。由:奉行,遵守。2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B.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C.守之以畏者畏:害怕,畏惧D.亡其身者亡:使灭亡2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

14、项是()A.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一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就无法达成远大目标。B.成王封伯禽于鲁一一周成王将周公之子伯禽封给一个叫鲁的人。C.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一一大丈夫拥有了这六点,就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一年年地流逝,意志一天天地消磨。2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中国著名的古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周公诫子是东周初期,周公告诫儿子立国道理的一则古训。B.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

15、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C.甲乙两文虽都是短短几十字,但传递出的讯息及诫子效果,比起长篇大论要好得多。两文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D.甲乙两篇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很多语句因为语言精练都成为传颂千古的成语,如:宁静致远、握发吐哺、博闻强记等。(甲)诫子书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16、穷庐,将复何及!(乙)吕氏春秋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禳;。可长有者,其唯j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注)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别称。禳(ji):迷信鬼神和灾祥。30.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A.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振奋B.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C.孙叔敖疾疾:疾病D.王数封我矣数:多次(或屡次)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孙

17、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3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33 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

18、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33 .将甲文选段中画横线的子翻成现代汉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眼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

19、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吃诵文也。(注)世祚:指国运。玄:深奥。政:只,仅仅。(选自太平广记)34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诫子书()(2)非学无以广才()(3)险躁则不能治性()(4)遂成枯落()35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6 .下面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O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

20、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37 .乙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38 .读了甲、乙两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论语十二章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A.行:夫君子之行/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B.致: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以致用(成语)C.意:意与日去/目似瞑,意暇甚(狼)D.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40 .翻译下列句子。(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1 .(甲)文中

22、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42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题目。(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潘京字世长。举秀才,到洛。尚书令乐广,京州人也,共谈累日,深叹其才,谓京日: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

23、宗。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时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谈论,与京共谈,京假借之,昌以为不如己,笑而遣之,令过其子若思,京方极其言论。昌窃听之,乃叹服日:“才不可假。”(选自太平御览,有删改)(注释)潘京:人名。尚书令乐广:尚书令,官名;乐广,人名。武陵太守戴昌:戴昌当时在武陵做太守。假借:假意相让。若思:人名。(丙)劝学诗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43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共谈累日,深叹其才,谓京日()时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谈论()4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24、远。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4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乙文中的内容来阐述。47 .诫子书中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与劝学诗中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两者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各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25、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选自韩诗外传)(注释)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守:保持。尊盛:位高势盛。畏:同“威”,威严。由:奉行,遵从。48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淫慢则不能励精励:险躁则不能治性治:吾闻,德行宽裕闻:皆谦德也皆:4

26、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50 .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O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

27、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日:“勿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款狎:亲近,亲昵。熏渍陶染:熏炙、渐渍、陶冶、濡染。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技艺才能。颜、闵:指颜回和闵损。他们都是孔子学生中的杰出人物。51 .解释下列加点词。(1)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3)自然似之()(4)勿友不如已者()5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广才。(2)君子必慎交游焉。53 .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A.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B.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

28、/便足贵之。C.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D.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54 .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甲文诸葛亮诫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颜氏训儿的中心内容是:O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日:“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

29、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缰,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节选自马援诚兄子严、敦书、(注)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陡(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汝曹:你们。施铃(jTn)结维(三)古制,女子出嫁,母亲为她系上衣服,披上围巾。5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非学无以广才(2)遂成枯落(3)所以复言者(4)使汝曹不忘之耳5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57 .把文

30、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58 .家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甲)文诸葛亮劝勉儿子修身养性要从中下功夫;(乙)文马援则告诫侄儿为人处世不能O(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顷, 食, 帛,(乙)初, 子弟衣食, 悉仰于官, 外有赢财,亮自表后主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志诸葛亮传自有余饶。 不别治生, 以负陛下。 ,

31、有删改)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 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 ”及卒,如其所言。(选自三国59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非学无以广才(2)非宁静无以致远(3)将复何及(4)悉仰于官(5)及卒,如其所言60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子弟衣食,自有余饶。61 .(乙)文中诸葛亮所说的话印证了(甲)文中所说的“。(用原文语句回答)62 .从(乙)文看,诸葛亮具有怎样的品质?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32、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天,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节选自刘备刘备敕刘禅遗诏(注释)殆:恐怕,大概济:救济,挽救增修:赞美的话说得很多6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险躁则不能治性(2)淫慢则不能励精(3)朕初疾,但下痢耳(4)益人意

33、智64 .解释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惟贤惟德,能服于人。65 .两篇选文的作者都对学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请分别谈谈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6 .读了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李侍郎级,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赞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

34、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级(fu):李级,人名。赞(zT):通“资3钱财。衢(qu):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6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广:(2)险躁则不能治性治:(3)少时家贫少:(4)无不立对对:6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69 .(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70 .(乙)文写李级因勤奋好学而成才,这印证了(甲)文中所说的“”这句话。(甲)夫

3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徐以养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一一(孙枝蔚示儿燕)(注释)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遑:闲眠,空闲。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孙枝蔚:清初诗人。7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非学无以广才广(

36、2)淫慢则不能励精励()(3)意与目去去()(4)然贫家止有此器止()72 .翻译下面的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73 .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两者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甲)文强调学习时要“,(乙)文强调学习时要“。此外,(甲)文还重点强调了的重要。74 .你从(甲)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

37、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臣,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周怡勉谕儿辈)76 .在下列各句后面解释加点字词。(1)非宁静无以致远()(2)非学无以广才()(3)由奢入俭难()(4)不馋不寒足矣()77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相同的一项是OA.学而时习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78 .翻译下列句子。(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若思得之限难,不敢轻易费用。79 .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希望

38、有什么异同点?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一(诫子书)乙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

39、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一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80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淫慢则不能励精(2)年与时驰(3)或对语问其故(4)狐是日即去8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82 .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83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甲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40、襟。乙南夷服诸葛宋洪迈量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苣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贲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选自容斋随笔)(注)李顺: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领袖。后文的“雷有终”“辛怡显”“赵公美”均为人名。当境:本境84 .阅读甲乙诗文,根据内容填空。甲乙诗文抒写

41、的对象都是(填人名),表达方式都是先叙述描写后一甲诗中的“三顾”指的是;乙文中的“贡献”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O85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A.两朝开济老臣心直挂云帆济沧海(B.南人不复反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若必欲过若屈伸呼吸D.今遣本部军将康肃笑而遣之86 .翻译文中画线句。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87 .甲诗和乙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8 .结合甲乙诗文及课文诫子书出师表相关内容,探究“南夷服诸葛”的原因。(甲)诸葛亮诫子书)(乙)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

42、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犯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愤哉!吾复何言。(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注释: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91 .(甲)文中“静”字反复出现,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你对“静”的理解。92 .(甲)(乙)两文都是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 .(1)明

43、确志向(2)增长才干(3)修养性情2 .(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 .学习和做人4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5 .志当存高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 .即使自己的德才不显于世,可对高雅的情趣又有什么损害?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呢?7 .答案举例: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拼搏、奋斗,最终将大有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年华,荒废一生。译文:乙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