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87485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3.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课堂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 (齐答) 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 ,预备起。 生: (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 ,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 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 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 “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 了些

2、什么吗? 生 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 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 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 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 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要注意 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 (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 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 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 ) 师:

3、 (课件出示渔歌子 。 )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 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 “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 s i , “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 但她读准了。 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 (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

4、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 (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这位同学在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 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 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 “桃花流水”、 “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 (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 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 (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

5、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 些同学读。 生: (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 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 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 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 有明确的目的。 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 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 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 如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

6、有”, “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 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 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 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 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 ,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 1:我看到了一座山

7、,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 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 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 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 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 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 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 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 但内涵却十分丰富, 简洁的语言反而 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

8、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 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 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 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 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 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

9、画 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 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 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 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 一样读。 生: (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 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 (生 1 读。 ) 生 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 源啊! ” (掌声) 师:你

10、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 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 2 读。 ) 生 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 (生 3 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 ,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 4:心旷神怡。 生 5:悠闲自在。 生 6:自由自在。 生 7:悠然自得。 师: (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 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 4、 5、6、7 读。 )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 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 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 (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11、桃花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 板块的重点。 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 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 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 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 就是词人,陶醉地读”, “你词汇丰富, 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 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 ” “请你赏心悦目地读”, “请你们悠 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 感觉也不一样, 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 完

12、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 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默读,思考。 )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 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 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 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 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 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

13、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 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 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 (生笑。 )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 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 以钓鱼为趣, 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 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 志和渔父歌, 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14、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 还。 )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 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 起且须还。” 生: (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 (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 (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 (齐读)不须归。 师: (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 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 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 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

15、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 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 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 情感很有裨益。 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 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 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 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 习题) ( ) 的西塞山 ( ) 的白鹭 ( ) 的桃花 (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 的渔夫( ) 的江南( ) 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