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89048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 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 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

2、文化意义。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 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 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 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 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

3、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的统治。 1912年 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 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 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 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 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 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 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 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

4、方针上,蔡元培提出“ 兼容并包 ” ,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 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 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 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3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 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 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 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5、。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 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 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 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 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 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 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 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 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

6、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 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 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 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 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 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 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 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

7、 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 ,风 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 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 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 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 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 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 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

8、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 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 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 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 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 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 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

9、,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 深,不可谓不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提问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 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 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 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 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提问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

10、么特点? 明确 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 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 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 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 人一气呵成之感。 4提问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 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 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 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

11、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 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 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 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 帮助。 布置作业 完成“ 研讨与练习 ” 一、二、三。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 ?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 以暴易暴 ” 的远见卓识。 教学

12、重点: 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 力。 教学难点: 理解马丁 ?路德?金提出的 “ 非暴力抵抗 ” 的斗争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5年 12月 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 过的事:一个叫罗莎 ?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 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当拒绝乘坐公交车的口令通过一个教堂传到另一个教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 人都给予了响应。他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奔走在家和工作的地方之间。 为此,许多黑人被白人老板解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

13、坚信一个人的尊严是上 帝赐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权都不能将其剥夺。因而当他们唱着灵歌,唱着那些由祖 先们的苦难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着手上班时,路两旁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1960年 1月 31日,一个叫裘瑟夫 ?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来到一家连锁店的 吧台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 我们不为黑人服务 ” 。 黑人大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以最有 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得不到就不离开。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 身上被浇满番茄酱。但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 业,读书,研究学问。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

14、到黑人心中压 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 非暴力抵抗 ” 的 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 8月 28日,马丁 ?路德? 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 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让我们走近马丁 ? 路德? 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整体感知 1. “我有一个梦想 ” 中的“ 我” 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 系? 不仅是马丁 ? 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 首先要争取正义和公正( “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 退,现在有人

15、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我们现在不满 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 来。” 指通过黑人民权运动,要还黑人以正义和公正。在马丁? 路德? 金看来实现正 义和公正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可能通过斗争来实现的。) 其次梦想人人生而平等( “ 我梦想有一天 ” 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梦 想的核心内容。) 再次是终于自由的理想境界(“ 有了这个信念 , 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 如果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自由的理想境界。) 2.怎样才能实现梦想? 有坚定的信念( “ 要求兑现诺言 ”“时间的紧迫性 ”“黑人的

16、决心 ” )和正确的方法 (采取“ 非暴力抵抗 ” 的方式 3.马丁? 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对此他的感受又如何? 面对“ 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 ” 这一悲惨的事实,对此马丁?路德?金心情非常悲 愤。 小结:黑人所处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马丁?路德?金的悲愤。他号召 成千上万的黑人团结起来,怀着坚定的决心去争取民权运动的胜利。首先把正义和 公正还给黑人,将来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最终不论种族,不论宗教信仰,都能达 到自由的境界。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了解了演讲辞严密的逻辑结构,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 情感力量。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整体把握文意 1思考: (1) 这一次

17、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 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 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 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5) 路德?金梦想中的种族主义灭绝是什么样子? (6)马丁 ? 路德? 金的梦想中的完全平等自由的新境界是什么样子? 2. 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明确: (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月 28 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 华盛顿特区组 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5)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

18、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 绝地说什么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 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进。 (6)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 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3怎样划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思路? 答: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 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 第三部分( 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 有的决心与信念。 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 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

19、;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 局。 4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答: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 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 讲者从 “ 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 ” 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 自 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 ” 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 我梦想着 ” 的灿烂前 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 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 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5我有一个梦想是怎

20、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 么效果? 答:第 2段:“ 一百年后的今天 , 一百年后的今天 , 一百年后的今天 , ” 表 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 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 “ 现在是从 , 现在是把 , 现在是为 , ” ,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 兑现诺 言” 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 荒凉” 走 向“ 阳光普照 ” ;是把 “ 流沙” 改为“ 坚石” ,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0 段 连用五个 “ 一起” 在分句之间排比,

21、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 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 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 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 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诵读赏析 1.我们一起来演讲课文的第2段,如何表现出悲愤的心情? “ 悲惨”“骇人听闻(让人震惊) ” 指的是同一种状况 “ 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还 没有得到自由 ” 。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把找到的这些词重读,可以使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加深听众 对所讲内容的印象,从而收

22、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 镣铐”“枷锁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重压 之下,黑人艰于呼吸视听。“ 压榨” 一词,仿佛是黑人被挤干了最后一滴油,似乎黑 人永远是白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 蜷缩 ” 一词,黑人只能抱头蹲在阴暗的墙角里, 美国社会跟本没有黑人的立锥之地。“ 充裕”“贫困”“故土家园 ”“流亡者 ” ,这组词形 成的鲜明的对比,写出在黑人没有地位,不被尊重。 我们一起来演讲文章的第二段。 2.我们一起来演讲课文的第5、6段,什么地方能表现出黑人坚定的决心? 第 5段,可以用偏快的语速来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五个排比句式,“ 现在是 , 的时候 ” ,能增强语言

23、气势,每一次的语调比前一次有所抬升。 第 6段,四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都是反向的假设,正句都不随假设的变化而变 化。一系列的否定词,可以轻声重读,以表现黑人坚定的决心。 3.教师示范演讲第 19-25段。 这是对未来人人生而平等的憧憬与描绘,声音轻柔,语气舒缓。特别是“ 幽谷 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一句,描绘的一幅 带有宗教色彩的,令人向往的图画,仿佛在大家眼前徐徐展开。 4.第 28-32段由大家一起来演讲。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让聚集在林肯纪念堂前的黑人 感到震撼,倍受鼓舞。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马丁?路德?金澎湃的激情,犹如黄河 之水

24、,奔流到海不复回。 四、课堂小结 读罢马丁 ?路德?金的激情澎湃的演讲,我们掩卷而思,奥巴马的成功当选,不 正是部分实现了马丁 ?路德?金的梦想了吗?同时,我们也为演讲的魅力深深折服。 五、板书设计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辞) 情感 悲愤 坚定 憧憬 重音 (快读、轻声重读)(轻柔、激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 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教学设想 参照“ 单元知识和训练 ” 中的知识短文: “ 理解文章的句子 ” ,以课文为材料,让 学生在把握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

25、解。以讲解分析为主,辅 以理解语句含义的练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第2、6 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第 3、7 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 段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 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 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 词语: 悼(d o )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 w )杂 豁(hu )然开朗 肤(f )浅 衷 (zh ng )心喜悦 卓(zhu )有成效 嫉(j )恨 诽谤( ) 诅咒( z zh u ) 给(j )予答复 诬(w )蔑 2

26、. 常识: 马克思于 1818年 5 月 5日生于德国, 1883年 3 月 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3月 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 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 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 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 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 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 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 段为第一部分

27、,交代马克思 逝世时的情况;第2 至第 8 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 段 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 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 科学家 ” 和“ 革命家 ” 两个评价性称谓, 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 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 来说明,即 “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 其中,第一个 “ 对于” ,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

28、 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 段;第二个 “ 对于” ,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 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 段。 提问(2:第二部分第 6 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8 段首句 “ 正因为这 样”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明确:第 8 段首句 “ 正因为这样 ” 的“ 这样” 紧承第 7 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 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 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 段应与第 7 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综上所述,第二部分结构如板书所示: 五、讲解第 3、4、5 段。 提问(1:第 3 段中“ 简单事实

29、” 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简单事实 ” 的内容与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中的“ 规律” 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这 一“ 规律”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是单句, “ 规律” 是此单句宾语的 中心语; “ 简单事实 ” 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 简 单事实 ” 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 “ 规律” 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 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 规 律” 。(利用投影仪)“ 所以

30、” 领起句。 “ 因而” 领起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 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 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 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 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用 “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同“ 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 律” 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 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 化定律, 1859年达

31、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 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 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 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2:第 4 段中“ 不仅如此 ” 的“ 此” 指的是什么?第 5 段中“ 一生能有这样 两个 发现” 指的是哪两个发现?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 “ 不仅如此 ” 的“ 此” 即指代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人 类历史

32、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 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不仅如此 ” 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指代的是 “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和“ 剩余 价值学说 ” 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 段的概括。由 “ 两个发现 ” 过渡到 “ 他所研 究的每一个领域 ” ,是由 “ 点” 到“ 面” 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 领域之广( “ 每一个领域 ” ),钻研之深( “ 不是肤浅地研究 ” ),价值之大( “ 都有 独到的发现 ” )。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 于第

33、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规律 ” ,发现了 “ 剩余价值学说 ” ;作为科学家,他还在 “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 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 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 2、3、4、5 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 对于” )和 指代性语句(例如 “ 不仅如此 ”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阅读时,若能抓住 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 论的内容

34、,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 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 段。 2. 思考题: 第 6 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第 7 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第 2 段中两个 “ 对于” 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 6、7、8 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 6、7、8 段。 提问(1“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 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第6 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 喜 悦” ,这两种喜悦

35、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 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 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 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 世纪 60 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 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 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 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

36、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第 6 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 “ 喜悦” 。后者的 “ 喜悦” 程度更深些。既 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 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 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 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 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如何理解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他的毕生的使命 ” 是

37、 什么? 第 7段第 2 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如 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 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 “ 首先” 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 段中“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 是主要的 ” 相呼应。 明确: “ 他的毕生的使命 ” 是两个 “ 参加” 所领起的短语。第7 段第 2 句抓住两 个“ 参加” ,两个 “ 意识到 ” ,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 里用的 “ 第一次 ” 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明确:阅读一系列报

38、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 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 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 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 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 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 布鲁塞尔 报的经常撰稿人, 1848年至 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 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 年至 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 纸名称实际上是

39、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 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 有成效 ” 。说明 “ 卓有成效 ” 的还有 “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 明确: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 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 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 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 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 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 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

40、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 段中的两个 “ 对于” 位置也是 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 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 即分析:关键词语的选用;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 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 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 的“ 喜悦” ,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 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 “ 空白” ,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 5 我敢大胆地说:

41、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 “ 敌人” 与“ 私敌” ,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 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的丰富含 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 “ 最伟大的思想家 ” 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 停止思想 ” 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 时才给予答复。 ” 参加答案: “ 像蛛丝一样 ”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 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 答复”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 下的态度。 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 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 1) 悲痛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 2 7) 敬仰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 8、 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 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