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市民用建筑配建公交首末站设计导则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厦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发车频率、候车乘客数、站内交通组织等确定。也推部己建公于 g*配建公浏将的剿岫也此表3-3的规定。哀3.3配建公交场站是小建氢曲用城横(单位:m2)分级区域1区域21条线路100015002条线路170()25003条及3条以上线路每增加1条戏路.增加700每增加1条线路,增加10003.4区域统筹规划3.4.1为加强新增配建公交首末站与周边既有公交首末站的协调性,应加强城市.新建项目或更新项目密集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区域统筹和规划布局。3.4.2基于区域公交首末站供需评估
2、因地制宜,差异化加强不同区域配建公交首末站区域统筹,供应不足区域重在填补公交n.末站的规模缺口,供应充足区域重在优化公交仃末站的空间布局。3.4.3根据城市发展需求与变化,应定期开展全市公交首末站供需评估,并适时调整。4建设内容4.1配建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车辆停放、调度管理、后勤保障、车辆充电等。4.2为实现功能要求,配建公交首末站应建设行人通道、上/下落客区、候车区、回车道、停车位和调度室等。4.3对于符合设置电动公交车辆(包括纯电动车辆、混合电动车辆等)充电设施要求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应配套设罟.专用供配电设施、充电桩(架)等。4-1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内容表功能建设内容客流集散人
3、行通道、上/落车区、候车区车辆运营出入口、到/发车位、网车道、停车位调度管理办公室(含首末站和车队管理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调度室后勤保障休息室(含具有夜何停车功能的配建驾驶员倒班宿舍、设备室、清洁何、茶水间、卫生间车辆充电供配电设施、充电桩(架)5建设规模5.1车位数为规划配建场站建筑面积除以单车占建筑面积,是评价配建公交首末站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公交车辆单车最大占建筑面积按下表控制。5-1各类型公交车辆单车最大占建筑面积类别车长范围(m)换算系数单车最大占建筑面积(m*)15以下(含)0.595以下25-7(含)0.795-1053710含)113515041013 (含)1.
4、3180-9551316 (含1.7230-25561618 (含)2270300718以上2.53503758双层1.92602855.2站内应至少配置I个到车位、1个发车位:首末站设计线路数在16条之间的,到/发车位数按照表5-2进行配置:首末站设计线路数6条以上的,按照每增加3条线路增加1个到车位、每增加2条线路增加1个发车位进行配置。表5.2首末站规横与设计线路数、到/发车位敷对应表面积(就)设计筑路数(条)到车位数(个)发车位数(个)10(X)-16991111700-239921124(X)-30993123100-3799422380044995234500-51996235.3
5、配建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充电设施。6总体布局6.1平面布局6.1.1应至少拥有一个临街面,且应至少拥有一个与市政道路直接对接的车行出入II和人行出入口应至少拥有一个与市政人行道直接对接的人行H1入口 6.1.2宜靠近建筑物次要临街面设置,宣设也在远离建筑主体的地方,减少对建筑物商业价值、商业氛围和居民生活的影响。6.13站内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分为车辆运营区(含停车坪和F1车道、候车区等)和站务用房(含调度室、监控室以及充电设施的变压器和配电设施用房等)两类,分别占比为85-88% 和 12-15%。6.1.4出入口和站内道路不应与建筑物内其它机动化交通方式共用,可与消防通道共用:出入LI不应设置
6、在连续转弯处,如条件限制设置在连续转弯处,应适当加宽出入I。6.1.5应根据地块形状灵活选择布局形式,实现场地的最大化利用。6.1.6站内布局宜按照人车分离、车流顺畅的原则进行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6.1.7站务用房应在保证其他设施布局要求前提下合理布陞,宜临近停车区,方便司乘人员进出及调度管理,减少场内人车干扰。6.2空间布局6.2.1优先采用一层架空式、平面式。条件特别困难,可采用地下式建设,应保证场地使用效率,并专题论证其合理性。6.2.2考虑新能源车辆整车高度(最高3.6m)及车辆维修空间(0.9m)需求,站内进出场道路、车道、到/发车位和停车坪等区域的净高不宜小于4
7、5m:若站内需停放双层巴士,进出场道路、回车道、到/发车位和停车坪等区域的净高应不小于4.8m,6.2.3站务用房净空高度不应小于2.8m。在场内净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节约使用土地资源,配套站务用房可考虑多层建设。6.2.4坡道应符合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I00中第4.2.10条规定,且直线坡道坡度应不大6%,曲线坡道坡度应不大J 5%,7设施设置要求7.1站台设施7.1.1站台设计净宽不应小于2.5m,高出车行道0.2m 个发车位对应的站台於度应至少满足1辆公交车的停靠需求,不应小I 15m,7.1.2站台型式可分为直线型和锯齿型两类。直线型站台应设置超车道;锯齿型站台的设置应不影响后车
8、超中.要求。7.1.3无盖场站的站台应设置候车廊,候车廊距路牙边缘不应小于0.2m,净高不应低于3.5m,长度不宜小于15m,7.1.4候车廊设施应达到防雨、防震、抗风、防雷电的要求。7.1.5站台登车面应设置.隔离护栏,保障候车安全并方便乘客排队。预留登车口宽度1.5m,护栏高度不应小于1.3m。7.1.6站牌宜结合候车廊整体布置,当多块站牌竖向排列,最上面站牌顶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2.2m,最卜面站牌底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5m:站牌、公共信息牌应有灯光照明装置。7.1.7候车区域应具有照明、通风设备,有条件可设置室内形式候车室,并配备空调、电子站牌、候车座椅、无线网络、便民服务箱与快
9、递柜等便民设施,7.1.8候车区应设置在靠近发车位的人行通道上,单条线路所需最小候车面枳为45m不同规模的配建首末站对候车区面枳要求如下表:表7.1候车区最小面积要求公交线路数场站用地面积(就)发车位(个)候车区面积(就)11(X)0-169914521700-239919032400-3099213543100-37992180538004499322564500-519932707.2人行设施7.2.1应设置连续的人行通道,与站内候车区、下客区、行人出入口、外部对接道路、人行设施(天桥、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等)、上盖建筑人行出入口相连。7.2.2不同规模配建公交首末站人行通道冷宽要求如下:表
10、7,2行人通道是小净霓要求设计线路数(条)场站用地面积(itf)人行通道净宽(m)备注1-61000-45003按至少3m控制,7-124500以上4Im递增7.2.3站内人行横道净宽应不小V 3m,楼梯、电梯及自动扶梯净宽可根据相关标准确定。7.2.4人行出入口宜单独设置,当与车行出入U设置在一起时,应采用物理隔离设施进行分隔。7.2.5实行“人车分离”模式,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间应设置隔离护栏,护栏高度不应小于1.3m。7.2.6人行通道应设置无障碍设施.设施的配置和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7.3车辆运营设施7.3.1到发车位1)供车辆到达和落客
11、发车和上客的车位。2)到/发车位有直列式和锯齿式两种形式,应优先选用直列式到/发车位。直列式到/发车位宽度应为3.5m,车位纵向安全间距为3m;锯齿式到/发车位宽度宜为3m,车辆间隔宜为 4.5m。3)到/发车位应设置在直线、平坡段,不宜设置在曲线段和坡道卜若条件受限,应设置在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上,并作防滑耐磨等工程处理。7.3.2停车位(1)停车位包括蓄车位、夜间停车位和子母车位。(2)蓄车位是指供公交车辆在运营时段等候发班而短时停放的有效停车位。(3)夜间停车位是指在日间运营时段停放会影响行驶,仅供车辆夜间停放的停车位,为0.5个有效停车位。(4)子母车位是前方或底层停车位驶出后,
12、后方或上层停车位车辆才能驶出的停车位。前方或底层车位称母车位,为I个有效车位:后方或上方车位称子牛.位,为0.5个有效车位。(5)夜间停车位和子车位的自然数之和不应超过停车位总自然数的20%。(6)停车位尺寸为13mx3.5m;在明确有大车型停放的配建场站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停车位尺寸。(7)停车位与柱、墙、护栏及其它构造物间横向净距应不小于0.5m7.3.3洗车位和地沟(1)洗车位应根据配建首末站用地规模及需求进行配St,场站用地面积5000 以下的原则上可不设置洗车位,场站用地面枳达到5000 m*的可设置1个洗车位,场站用地面积达到7000 的可设置2个洗车位,场站用地面积超过7000
13、 m,的应结合公交企业实际需求具体确定。(2) 例检地沟应根据配建舀术站用地规模及需求进行配度,场站用地面积5000 nf以下的原则上不设置例检地沟,场站用地面积达到5000 nV的可配备I条例检地沟,场站用地面积达到7000 nf的可配备2条例检地沟,场站用地面积超过7000 nr的应结合公交企业实际需求具体确定。室外例检地沟应配建顶棚。7.3.4回车道(1) 回车道直线段净宽不应小于7m,转弯段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CJJ37-2012 (2016年版)、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的规定。(2) F1车道不宜连续设冒90度转弯,当场地受限连续设置.90度转弯
14、时,PJ车道宜满足2辆车同时转弯或超车要求,通道净宽需另行计算。(3) 回军道中心线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5m.具体怯况根据车辆回转轨迹设计。7.3.5停车坪(1) 停车位布局方式分为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内宜采用斜列式或垂直式,边角用地可视情况灵活使用。(2) 应按排列紧凑、通道短捷、出入迅速、保证安全和柱网协调的原则布局停车位:车辆进出停车位宜采“倒车进,顺车出”的组织形式,并满足一次出车位要求。(3) 停车坪内垂直通道方向停车带、平行通道方向停车带和通道的最小宽度应满足H表:*7-3最小停车带和通道宽度要求停车方式垂直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m)平行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
15、带宽度(m)通道最小宽度(m)平行式03.517.06.5斜列式309.613.16.045。11.711.78.013.19.610.6停车方式垂直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m)平行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m)通道最小宽度(m)垂宜式133.515.0 GB50966-20I42术语与定义本章内容为本导则中涉及的主要专业术语的解释说明。3建设内容3.1配建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车辆停放、调度管理、后勤保障、车辆充电等。3.2为实现功能要求,配建公交计末站应建设行人通道、上/落客区、候车区、回车道、停车位和调度室等。3.3对于符合设置纯电动公交车辆充电设施要求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应配套设
16、置专用供配电设施、充电桩(架)等。表1配建公交首末苗建设内容表功能建设内容客流集敞人行通道、上/落车区、候车区车辆运营出入口、到/发车位、回车道、停车位调度管理办公室(含首末站和车iy、管理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调度室后勤保障休息室、设务室、清洁间、茶水间、卫生间车辖充电供配电设施、充电桩(架)4建设规模4.1参考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 15-2011-T)以及其他城市场站设计经验,在考虐充电设施的占用空间的基础上,按照满足需求、经济节约的原则确定每辆公交标准车占建筑面积指标为135m,15onf (见下表41),较原规范增加了约58%,不同类型公交车辆甲车占建筑面积
17、按下表4-2控制。4-1场站各面积构成衰序号功能组成每标台占建筑面积(m,)1回车道、行车道、人行道和候乍区域20-252停车坪58-633站务用房含管理、调度、监控等设施134充电桩(架)和专用变压器4对于配建首末站,由于柱网和其他构筑物的影响,参考一般设计经验,其用地效率按0.7折波。合计135-150表4-2各类型公交车辆尊车最大占建筑面积类别车长范围(m)换算系数单车最大占建筑面积(tf)15以下含0.595以下257(含0.795 1053710 (含)1135ISO41013 (含)1.3180-9551316 (含)1.7230-25561618 (含)2270-300718以上
18、2.53503758双层1.9260-2854.2设计公交线路条数是测算到车位、发车位和候车区域等设施规模的基础。若地块形状偏向狭长形,优先选用通道式或港湾式(最节省面积的布局),基本设俺包括站台、到/发车位、行人通道及站务用房等。对于单条线路的首末站,其最小面枳约为1000 m何增加1条线路,需要增加的场站建筑面枳为700 m图4长条形场站最小面积规模图4-2长条形场站每增加1条线路需要的面积示意图若地块形状偏向方形,对于单条线路的首末站,其最小面积约为1000 每增加I条线路,需要增加的场站建筑面积为756 m图“3方形场站景小面积规模图4-4方形场站每坷加1条线路需要的面积示意图到/发车
19、位的数量应根据公交车到站、发车频率及到/发车位的通行能力确定。根据美国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和香港运输策划及设计手册,对于单个到/发车位通行能力计算如卜:_36 00X(g/C)(9/C) Xts + tf+ZaXCtXts式中:fsm:单个停车位的公交站点最大停靠能力(辆/小时);g/C:站点所在交叉口信号灯的绿信比(路段站点该比值为1.0):ts:车辆平均停留时间(秒),其中到车位平均滞留时间50秒,发车位平均滞留时间80秒;tf:相邻到达车辆之间的最小间隔时间,一般取10-15秒:Za:车辆不均匀到达系数,市区-般可取1.28;Ct:车辆滞留时间不均匀系数,可按0.6取值。计算出
20、到车位通过能力约为36辆车/小时,高峰小时按5分钟一班车计算,折合3条线路:发车位通过能力约为24辆车/小时,高峰小时按5分钟一班车计算,折合2条线路。因此,每个配建公交首末站需配置至少I个到车位、1个发车位:每增加3条线路增设1个到车位,每增加2条线路增加I个发车位。5总体布局5.1平面布局5.1.1配建首末站在地块中的选址,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宜设置在远离建筑主体的地点,减少对建筑物商业价值、商业氛围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应保证用地效率满足公交使用要求。图5.1场站选址位示意图5.1.2配建首末站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分为车辆运营(含停车坪和P1车道、候车区等)和站务用房(含充电设施的变压
21、器及配电设施等用房)两类。本次研究通过对曜门市公交场站的现状调查,并结合对深圳、广州、南京、北京、重庆等城市的相关经验,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两类用地占比分别为85-88%和12-15%。停车坪 入行璋、 站务用男充机房侦辜区及人厅H入a圈5.2场苗各功能面积分配示意图5.13首末站布局形式应根据地块形状灵活选择,实现场地的最大化利用。5.1.4站务用房应设置在视野开阔的位置,便于工作人员管理调度,减少站内人车干扰。L形布局T形布局U形布局P形布局图5-3首末站形式和站务用房布局形式示意图5.2空间布局5.2.1从坡道、采光、通风、车辆运作以及充电设备消防安全等条件考虑,时建公交首末站应
22、采用地面或地面架空式。若设置在地下,车辆爬坡一般会带来噪声污染,且坡道的设置增加场站的用地需求,不利于与建筑的有效融合。条件特别困难,可采用地下形式建设,在保障首末站的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专题论证设计方案(包括出入口、坡道、通风照明、防火等)的合理性。5.2.2考虑新能源车辆整车高度(最高3.6m)及车辆维修空间(0.9m)需求,站内进出场道路、回车道、到/发车位和停车坪等区域的净高不宜小于4.5m:若站内需停放双层巴士,进出场道路、回车道、到/发车位和停车坪等区域的净高应不小于4.8nn6设施设置要求6.1.站台设施6.1.1站台设计净宽应不小f 2.5m、高出车行道0.2m, 个到/发车位对
23、应的站台长度应至少满足1辆公交车的停靠需求,不应小于15nu站台可设置在净宽不小于3.0m的人行通道上(包括站台净宽)0到/发车位图6-1站台设置示意图6.1.2根据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美国公共交通合作研究计划3.01400自由行动22-31830准自由行动31222500舒适,部分受限40.S-1.22940流动性不便50.53600无行动自由表6.2候车区最小建筑面积要求公交线路数场站用地面积(m)发车位(个)候车区面积(就)110(X)-169914521700-239919032400-3099213543100-3799218053800-4499322564500-51
24、9932706.2车辆运菅设施6.2.1停车位(1)子母车位示意图。通道 毋车位孑车位图6-2子母车位布局示意图(2)参考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独立占地公交场站和其他城市民用建筑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实际运营管理经验,考虑到车辆调度、停放、运营效率以及消防等多方面因素,规定配建公交首末站内夜间停车位的自然数不应超过停车位总自然数的20%。(3) 在满足一次出车和防火要求前提下,参照现行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对GJ100的相关要求,规定停车位与柱、墙、护栏及其它构造物间横向净距不小于0.5m。图43停车位与柱 墙 护栏及其它构造物间横向布局示意图注:净距指最近距离:当墙、柱和其它枸造物有凸出物时,从其四出
25、部分外缘算起。6.2.2回车道回车道应按照车辆运行的回转轨迹划定,直线段宽度应满足高峰时段2辆车并排行驶或后续车辆超车的要求,通道净宽应不小J- 7rn0转弯段和连续转弯段宽度应结合机动车参数(如最小转弯半径、最大转向角、轴距、轮距、前悬、后悬等)、环形车道内径和机动车最大转向角等因系适当加宽,并应进行轨迹模拟。综合理论计算结果、实际调研和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建议连续转穹段的环形车道内半径应不低于12m.外半径应不大于12m:结合厦门市公交企业使用经验,回车道中心线的转穹半径应不小于15m,供设计参考。具体设计情况应满足轨迹模拟运行要求。IS 6.490度连续转弯段设计和12m长车辆的轨迹模拟示
26、意图最小转弯半径(门)是指机动车回转时,当转向挞转到极限位度,机动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外伽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支撑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半径,表示机动车能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过不可越过的障碍物的能力。机动车环形外半径(R)是指以回转圆心为参考点,机动车回转时其外侧最远端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机动车环形内半径(r)是指以Pl转圆心为参考点,机动车Pl转时其内侧最近端循圆曲线行走轨迹半径。环形车道外半径(R“)是指以回转圆心为参考点,机动车回转时其外侧最远端循圆曲线行走的轨迹半径加上机动车最远端至环形车道外边的安全距离。环形车道内半径(r。)是指以回转圆心为参考点,机动车回转时其内侧最近端循圆
27、曲线行走的轨迹半径加上机动车最近端至环形车道外边的安全距离。安全间距(x,y)是指机动车环形时最外侧至环道边之间的间距,宜大于等于500mmo6.23停车坪(1)斜列式可按具体情况选择角度,30度、45度和60度既是常用的又具有代表性,各停车方式在设计时都要注意停车位与柱子的净距。图6.5斜列式停车方式的可能性布局图(2) 参考其他一线城市相关实践经验,在停车数相同的条件下,平行式停车较垂直式停车坪面积增加25%:垂直式停车中,倒车进顺车出较“顺车进倒车出”组织方式通道更窄,所需停车坪面枳更小。一次出车指汽车在启动后不需调头、倒车而直接驶出停车位。图6-6平行式和霍直式停车布局示意图(3) 利
28、用作图法和轨迹模拟仿真软件对各种停车方式的通道宽度、平行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垂直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进行模拟测算。图6.7是小停车带和通车道宽度要求示意图i :图6.8通道和停车道宽度符号示意图注:Wd为通道宽度,We为垂立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宽度,Lt平行通道方向的最小停车带完度。6.3出入口及坡道6.3.1平入式出入口是指站内由衔接道路直接驶入停车坪内的部位:坡道式出入口是指通过坡道进行站内外车辆交通联系的部位。用于公交车辆进出站的坡道,其平面、横断面、纵断面等其它方面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有关规定或要求。6.3.2出入口交通组织(1) 设置在
29、单向道路的出入口,出入口分离设罟.时,宜沿行车方向采用“右进右出”的组织形式,先设置入口,后设置出口。(V)图6.9单向道路上公交首末站出入口设宜示意图(2)设置在双行道路的出入口,宜以“右进右出”的组织形式,不同方向的公交线路根据周边道路条件,考虑利用附近的交叉口掉头进行组织。E口lor图6-10双向道路上公交首末站出入口设置示意图(3)交叉口处公交场站的出入口位置,若出入口位于交叉口一侧,出入口布置宜以“右进右出”为原则,在交又口的上游设置入口,在交叉口的下游设置出L1,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6.4充电设施6.4.1配建首末站应设祖变压器、充电桩(架)和其他配套设施,充电设施的空间布局要求如下:表6-3充电设施设备相关参敷序号设计容量(kVA)充电终端数量(个)配电室面积长X宽(m1)配电室电缆沟宽x深(m)11x80087.8X7.60.8x0.921x10001031x12501342x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