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061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一月 厦门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勘测院项目总工: 勘测院院长:分管副总工程师: 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总经理: 中 铁 大 桥 勘 测 设 计 院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二一三年一月 厦 门目 录一、概述11、任务依据12、工程概况13、岩土工程勘察分级14、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25、勘察目的、技术要求和方法25.1 勘察目的25.2 技术要求和方法36、勘探点布置及孔深确定原则37、勘探点测放及坐标、高

2、程引测依据48、勘察概况及完成工作量49、资料利用情况5二、区域特征51、自然地理及气象52、河流水文63、地形地貌64、地质构造75、地层岩性85.1 第四系覆盖层85.2 基岩9三、岩土分层及其特征91、分层依据92、岩土分层特征9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103.1 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103.2岩土工程特性134、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144.1 软土144.2 人工填土144.3 残积土与风化岩14四、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隧道围岩分级151、岩土施工工程分级152、隧道围岩分级15五、水文地质条件151、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类型及赋存环境15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153、水化学

3、特征164、岩土层的富水性及渗透系数165、抗浮设计水位166、隧道涌水量预测16六、地震效应171、地震动参数17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173、建筑抗震地段划分184、地震液化及软土震陷184.1 地震液化判别184.2 软土震陷19七、岩土工程分析191、岩土工程分析191.1工程地质分区191.2拟建工程岩土工程分析192、既有建筑物对拟建工程的影响19八、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91、场地的稳定性192、建筑场地的适宜性203、地基土的稳定性204、地下水的腐蚀性215、地基土的腐蚀性216、液化土对工程的影响227、软土对工程的影响22九、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及设计参数建议值22

4、1、测试点的代表性222、取样及样品的代表性223、测试、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224、岩土性质指标的统计分析225、物理力学指标的综合分析236、设计参数建议值23十、环境工程地质281、环境对拟建工程的影响282、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28十一、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措施建议281、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282、工程措施建议292.1对地下区间工法建议292.2施工降水、排水292.3防腐措施292.4现场监测29十二、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的建议29附1: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专家评审意见附2: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设计监理意见执行情

5、况反馈表附表:1、勘探点布置一览表2、土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3、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4、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5、旁压试验分层统计表附图:1、平面图及断面图图例2、勘探点平面位置图3、工程地质剖(断)面图4、钻孔柱状图5、波速测试成果图6、水文试验成果图7、旁压试验成果图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概述1、任务依据受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由我公司承担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段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任务主要依据如下:(1)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中标通知书及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勘察合同;(2)向地勘单

6、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XMM1I-C-ZT-L2012-031-XL,2012年7月16日);(3)向地勘单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XMM1I-C-ZT-L2012-092,2012年8月17日);(4)向地勘单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勘察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XMM1I-C-ZT-L2012-110,2012年9月6日);(5)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6月);(6)有关的会议纪要和工程联系单。2、工程概况厦门轨道交通

7、1号线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于湖滨南路与湖滨东路交叉口,沿湖滨南路布设,止于莲坂转盘国贸大厦前。线路沿线大多为本岛主干道,交通繁忙。湖滨南路沿线现状均为成熟的住宅、商业区,包括厦门市重要的商业区-莲坂商业圈。本报告涉及的范围: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讫里程DK5+513.3DK5+970.7,全长457.4m;均为地下线,左、右线中心线间距15m,埋深15.516.7m,拟采用盾构法施工。地理位置见图1。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13、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根据场地条件及地基复杂程度,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表2.0.4分类,该工程场地类别为类。根据工程破坏后果和工程类型,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

8、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地下区间主体工程破坏的后果很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一级(复杂场地);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大,破坏后果严重,工程周边环境等级属一级环境风险。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1.13.1.4条规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一级(复杂地基);综合判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4、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本次勘察主要执行下列标准,并按各标准的应用范围实施:(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2)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9、503072012);(3)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7年版);(6)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50111-2006,2009年版); (9)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 50476-2008);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

10、10版); (11)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12)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13)行业标准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 (14)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 (15)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J10014-2012); (16)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17)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13-2010);(18)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19)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

11、03);(20)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21)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22)行业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2012);(23)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2011);(24)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5)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6)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27)地方标准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28)地方标准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2、 (29)现行其它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规范、规程和规定。主要参考用书(1)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6月修改版);(2)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2月第四版);(3)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2006年4月)。5、勘察目的、技术要求和方法5.1 勘察目的1)详细查明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分布等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2)划定构造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并详细查明其成因、类型、性质、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对线路的危害程度,并提出基础设计方案或治理意见。3)详细查明沿线河湖相、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淤积物的发育

13、分布特征,并结合工程要求提出详细评价。4)分析有关地震资料,并根据物探资料,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的稳定性。5)确定沿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围岩分级。6)详细查明沿线的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以及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下水的关系。7)详细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历史最高水位、水质、流向,了解地下水动态和周期变化规律,提出水质评价,进行水文地质分区。8)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有关技术参数。9)预测不同工法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措施和建议。评价砂土液化、土体遇水软化等对各工程的危害性。10)详细查明残积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层中球状

14、风化体、风化槽的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11)调查沿线重要建筑物(主要是影响线路方案)的地基条件,预测由于轨道交通修建可能引起变化及预防措施。12)分析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5.2 技术要求和方法严格执行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总体技术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6月)。开工前,编制了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大纲,并经设计总体、勘察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本次勘察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水文试验、室内试验、综合地质分析等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既有地质资料。本次勘察的图件

15、及各种表格、原始数据采集均采用中铁二院(总体单位)的统一格式,勘察成果(勘察报告及图件)全部数字化。6、勘探点布置及孔深确定原则1)布置原则区间勘探点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叉布置。在区间隧道洞口、陡坡段、大断面、异型断面、工法变换等部位以及联络通道、渡线、施工竖井等均有勘探点控制,并布设剖面。本地下区间属复杂场地,勘探孔间距为1030m。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取试样及原位测试孔不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2)勘探孔编号钻孔编号为M1Z3-THL-。编号含义:M1表示轨道交通1号线、Z3表示详细勘察阶段钻孔; THL代表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为勘探孔序号,原则上钻孔编

16、号顺序应从小里程至大里程、从左至右编排,在实施过程中,如有加减孔,可采用附加编号及缺号。孔深控制原则详见表1:孔深控制原则 表1工程条件鉴别孔技术孔控制孔区间隧道隧道底板以下为松散地层或基岩全、强风化带。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121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121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202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58m。隧道底板以下为中等或微风化基岩。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58m。隧道底板以上为中等或微

17、风化基岩。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35m。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35m。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58m。7、勘探点测放及坐标、高程引测依据勘探点测放使用的仪器主要为GPS Trimble R8,部分勘探点由于建筑物遮挡,用尼康E530全站仪测量。本工程坐标系统采用厦门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里程系统为中铁二院提供的独立里程系统,自中山路向高崎方向为里程增加方向。8、勘察概况及完成工作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公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将“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品验收”过程控制三环节落实到每道工序,杜绝不合格资料被利用,保证最终成果的正确性。实

18、施过程中,根据场地条件及地层变化情况,对部分钻孔的位置、测试项目、孔深等作了适当调整,所作调整都是遵从尽可能地探明场地土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满足设计需要的宗旨。钻探和试验方面,应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尤其在岩芯采取、原位测试方面显示了较高水平。鉴于花岗岩风化带水稳性差、取样困难的特点,我方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大功率钻机无泵钻进、泥浆护壁工艺,不仅保证了岩芯采取率,而且孔底沉渣较少,有利于取试件及原位测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次勘察在岩芯采取率、取试件及原位测试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达到有关规范的规定。外业工作期间,业主委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勘察监理进驻现场,对勘察过程实施监督和咨询,设计单位和建

19、设单位也给予了经常性的指导,对勘察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经监理确认,本次勘察质量满足勘察总体技术要求。本区间布置18孔,实施18孔,完成率100%;施工时间为2012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8日,详细工作量见表2。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2序号勘察项目勘 察 内 容单 位初勘详勘合计1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km20.1880.1880.3762钻孔m/孔153.00/4634.55/18787.55/223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次32199231声波测试m/孔39.5/1/39.5/1剪切波测试m/孔39.5/1143.0/4182.5/5电阻率测试m/孔/139.0/4139.0

20、/4井温测试点/孔/6/16/1旁压试验点/孔/16/316/34取样原状样件43109152扰动样件459岩样件268水样组1345水文试验孔/116钻孔测量孔418227管线探测孔418228岩芯照片套418229、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所收集的成果资料主要有:(1)1:1万厦门岛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厦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988年);(2)厦门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厦门工程地质勘察院,1991年);(3)1:5万集美幅区、厦门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年);(4)厦门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5)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项

21、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2011年);(6)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2011年8月);(7)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2011年10月);(8)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勘阶段湖滨东路站(不含)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3月)。上述资料涉及本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断裂构造等方面的结论,是在大量现场调查、勘察、取样试验及分析研究基础上得出的,可靠性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勘察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二、区域特征1、自

22、然地理及气象(1)自然地理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属经济特区,是现代化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西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厦门岛以中部筼筜港钟宅湾北东向展布的长条形洼地为界,把该岛明显地分为两个形态不同的地貌单元,构成南高北低、东陡西缓、港湾发育的地貌形态。北部丘陵区,以北东向狐尾山仙岳山圆山为主体,构成北部分水岭,脊圆坡缓;山前台地、阶地发育,坳沟、小型冲沟不甚发育。南部山区地形陡峻,脊尖坡陡,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4m,是本岛最大分水岭;山脊走向北东、北西向,山坡多怪石;山前沟系呈放射状发育,阶

23、地、台地环布。(2)气温厦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湿润,花草树木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气温20.8,极端最高气温38.5(1979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2.0(1957年2月12日)。月平均最低气温12.4(2月份),月平均最高气温28.5(7月份)。(3)降雨厦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于48月,年降水天数为118160天,具有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短期降水强度大的特点。多年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183.4mm,年最多降水量1998.8mm,年最少降水量892.4mm(1970年),日最大降雨量320mm(2000年6月18日),最大降雨强度88mm/h。区内多

24、年平均蒸发量1910.4mm,历年最大蒸发量2533.4mm,最小蒸发量1358.2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蒸发量最大月出现在最热月(810月),平均蒸发量216.3mm,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冷月(13月),平均蒸发量104.7mm。(4)湿度本区38月较潮湿,相对湿度8085%,10月至翌年2月较干燥,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5)雾气厦门岛沿海多雾,多产生在15月,以3月最多,78月为绝雾期,能见度最佳。多年平均雾日数22d,多年最多雾日数36d(1973年),多年最少雾日数8d(1971年)。(6)风力和风向本地区春、夏两季以SE向风为主,秋、冬两季以NE向风为主,每年5

25、6月下午常有较强的NE或SW向风,平均风力34级,最大56级,瞬时极大风力可达78级。厦门每年710月为台风季节,据19492000年台风年鉴资料统计:52年中热带气旋共出现344次,平均每年6.7次,最多年14次(1961年);强热带风暴共出现212次,平均每年4.2次;台风共出现191次,平均每年3.7次,瞬时最大风速曾达80m/s(5914号台风),台风中心海平面气压最高900mb。2、河流水文(1)地表水系岛内河流不发育,无常年性河流水系分布,局部冲沟地带分布有季节性短小溪沟,水量一般较小,均呈放射状汇流入海。较大的水库有湖边水库、东山水库、万石岩水库、上李水库、高殿水库、埭辽水库、莲

26、坂水库等;以上水库均为岛内淡水资源库,不会轻易排泄。其中,离工程场区较近的水库为万石岩水库和莲坂水库,距本轨道线最近距离400600m。距本区间最近的地表水系为筼筜湖,距离约为1000m。(2)海洋潮汐厦门湾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流,以往复流为主,主流向与深槽等深线一致。其中高崎海域及集杏海堤外侧海域属港湾型强潮海区,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型。根据厦门鼓浪屿海洋站1957年2003年观测资料,最高高潮位7.10m(相当1985国家高程4.051m);最低低潮位-0.05m(相当1985国家高程-3.099m)。本海区常浪向为E-ESE-SE向,强浪向为SE-SSE-S向。厦门海区的大浪是台风影响产生的

27、台风浪,以SE向居多;冬季寒潮大风引起的风浪多为NE向;风浪的季节性变化明显。3、地形地貌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于湖滨南路与湖滨东路交叉口,沿湖滨南路布设,止于莲坂转盘国贸大厦前。场地西北侧为筼筜内湖,地貌主要为滨海海积平原,地表经人工改造,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23m,区间外观特征见图2。区间外观特征图 图24、地质构造厦门岛处于“闽东燕山断坳带”东侧与闽东沿海变质带相接部位的中部。厦门岛的四周由几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所围限,为断裂带切割形成的典型的断块岛屿。晚侏罗世本区经历过规模巨大的燕山运动,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断块构造运动加剧,奠定了岛内的基本构造格局。发育

28、了呈北东东(NEE)方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变质相带、岩浆岩带。许多断裂带成为火山喷发的天然通道,造成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形成本市境内分布广泛的上侏罗统南园组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堆积。同时,由于板块构造活动剧烈,幔源物质沿断裂带上升,形成大面积的侵入岩体花岗岩,并且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产生广泛发育的各种混合岩。本区中生代末期此后转入喜玛拉雅构造活动期,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及局部老断裂的重新复活与新断裂的产生。自晚白垩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本区地壳表现为继续隆升,造成白垩纪、老第三纪、新第三纪沉积缺失,第四纪地层直接超覆于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之上。本工程场地近场区处于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与九龙

29、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及漳州厦门近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近场区断裂构造纲要图见图3。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 F4:文灶五通断裂带 F5:狐尾山钟宅断裂带 F6:筼筜港断裂 F20:石胄头高崎断裂 F21:濠头塔头断裂 近场区断裂构造纲要图 图3下面对穿过或指向场地及其附近、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断裂予以叙述。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1)文灶五通断裂带(F4)该断裂带主体南起文灶,经龙山、金山,穿过阶地平原区后于坂美附近进入海域。断裂走向北东50左右,倾向以北西向为主,倾角6070,长约13.5公里。断裂形迹多以小断裂面或密集节理形式出现,北东段在金山的侏罗纪火山岩中可见,南西段在龙山的燕山

30、期花岗岩中可见,其余大多推测展布于红土台地区,为残积层所覆盖。该断裂带由两条分支断裂(F4-1、F4-2)组成。推测F4-1在莲坂圆环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钻探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左线主要表现为灰绿岩脉侵入,右线主要表现为风化加剧;F4-2在嘉禾路与松柏路交叉路口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钻探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主要表现为风化加剧。(2)狐尾山钟宅断裂带(F5)该断裂带展布于厦门岛筼筜港凹陷的北西侧,主体南起官浔,经七星山、仙洞山至乌石埔,沿园山南坡进入阶地平原呈隐伏状态,在骑马山向北进入海域。断裂走向北东5060,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60以上。断裂西南段形迹清楚,发育于侏罗纪火山岩内

31、断裂北东段在骑马山可见形迹外,大多展布于红土台地区,被残积层所覆盖,长约11公里。该断裂由两条分支断裂(F5-1、F5-2)组成。推测F5-1在观音寺东门附近、F5-2在SM城市广场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3)筼筜港断裂(F6)筼筜港原为厦门岛上的小海湾,后因城市建设人工填土使得海湾区域逐步缩小。筼筜港断裂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高角度正断层。由筼筜港向海域延伸,长约2.5km,宽约3.5km,沿场区西北侧通过。北西北西西向断裂(1)石胄头高崎断裂(F20)该断裂从石胄头经潘宅、薛岭、园山、高崎至集美大桥下进入杏林湾海域,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在卫星影象上反映线性色调

32、界面平直、清晰,其东南段地貌上为丘陵与阶地截然分界,二者呈陡坡接触。在构造形迹上,在南山东坡、石鼓山花岗岩中、圆山东坡火山岩中,见有北西向320的断裂和密集节理,在高崎海边的斑状花岗岩体中,北西向315节理发育。在高崎地段离线路最近距离约0.15km。(2)濠头塔头断裂(F21)本断裂自濠头经感光厂、梧村、西姑岭东,至塔头,发育于侏罗纪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中,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北东,倾角7080,在感光厂附近,在火山岩中见断层角砾岩带宽3540m,在梧村至塔头花岗岩中北西向裂面和断层清晰可见,山沟谷地亦呈北西向发育。推断该断裂在湖滨南路与后埭溪路交叉路口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本次钻探

33、过程中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主要表现为辉绿岩脉侵入及风化加剧。根据区域资料及地震安评报告,以上断裂均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活动。5、地层岩性5.1 第四系覆盖层沿线均有分布,主要地层为近代人工填筑土层(Qs)、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及残积层(Qel)等。岩性、分布、厚度及性能变化较大。5.2 基岩沿线基岩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中粗粒花岗岩(),局部穿插辉绿岩脉(),受区域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基岩全、强风化带的厚度较大,中等微风化岩埋藏较深。三、岩土分层及其特征1、分层依据根据时代成因及地层岩性,结合勘察总体技术要求中“综合地

34、层表”统一进行岩土分层。残积土、全及强风化岩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及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J10857-2007)按标准贯入实测击数进行分层:N30击为残积土,30N50击为全风化岩,N50击为强风化岩。2、岩土分层特征岩土分层与特征描述一览表 表3时代 成因岩土 编号岩土 名称状态特征描述分布情况层顶埋深(m)层顶高程(m)层厚(m)分布特征Qs1-2素填土稍密,稍湿成份主要为中粗砂及黏性土,含少量粒径810cm块石。0.03.312.121.25.8本段均有分布Q4m4-1淤泥流塑灰色,质不均,混砂粒。1.47.31.88

35、4.400.67.9零星分布4-2淤泥质土流塑灰色,质较均,混砂粒。1.05.31.77-1.991.210.9零星分布4-4-1中砂饱和,稍密灰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质不纯,黏粒含量高。9.311.1-6.03-7.982.93.3零星分布4-4-2粗砂饱和,稍密灰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质不纯,黏粒含量高。7.3-4.714.5仅M1Z3-THL-9揭示4-4-3砾砂饱和,中密灰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质不纯,黏粒含量高。2.58.2-0.34-5301.06.5零星分布Q4mc5-1粉质 黏土硬塑 为主灰黄色、灰白色,质不均,切面不光滑,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含砂粒2.510

36、00.27-10.612.64.5零星分布Qel11-2 残积 砾质 黏性土软塑原岩为花岗岩,除石英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黏土矿物,约含35%的石英质砾石,干钻易钻进,实测标贯击数平均值N=19.6击。0.914.01.41-10.934.519.0本段均有分布 17-1全风化花岗岩可塑灰白色,岩体风化严重,结构基本破坏,除石英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黏土矿物,干钻易钻进,取出芯样呈密实砂土状,实测标贯击数平均值N=39.1击。10.030.0-7.38-28.102.012.5 本段均有分布17-2散体状 强风化 花岗岩可塑硬塑灰白色杂褐黄色,岩体结构大部分破坏,局部尚可辨认,除石英外,其余

37、矿物大部已风化变异成粉末状,部分段可见残留钾长石矿物,矿物联结力散失,干钻可钻进,取出芯样呈密实砾砂含黏粒状,实测标贯击数平均值N=68.7击。13.129.3-10.61-26.41大部分未揭穿本段均有分布17-3碎裂状 强风化 花岗岩极软岩褐黄色,粗粒结构,岩体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风化严重,呈碎石混砾砂状,钻进响声大,岩芯多被搅碎,取芯困难,取出岩芯多呈碎块状,岩芯表面粗糙,质软,锤击易碎。30.135.0-27.26-32.78未揭穿局部揭示17-4中等风化花岗岩较硬岩黄褐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1530cm柱状,岩质较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29.041.

38、4-26.37-39.28未揭穿局部揭示17-5微风化花岗岩坚硬岩灰白色杂肉红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2050cm柱状,岩质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31.0-28.26未揭穿仅M1Z2-THL-5揭示19-1全风化辉绿岩硬塑半坚硬灰绿色,风化作用影响剧烈,原岩结构完全破坏,岩体全部风化成黏土矿物,岩芯呈硬塑半坚硬黏性土状。1.01.4912.1局部揭示19-3中等风化辉绿岩较硬岩灰白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倾角多为20,岩石沿裂隙风化强烈,裂隙面呈褐黄色,岩芯呈1015cm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岩质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26.5-29.30未

39、揭穿仅M1Z3-THL-14揭示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3.1 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各岩土层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成果见表4表9。土体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表4岩土编号岩土名称统计项目质量密度(g/cm3)天然含水量(%)土粒比重Gs天然孔隙比e液限L(%)塑限p(%)液性指数IL塑性指数IP压缩 系数压缩 模量静止侧压力系数k00.1-0.2(1/MPa)Es0.1-0.2(MPa)4-1淤泥统计个数111111111111111166最大值1.7568.12.761.82560.034.31.5027.11.6502.36最小值1.6147.62.741.31146.427.10.971

40、7.30.9801.71平均值1.6661.22.751.67654.832.11.2822.71.3981.94标准差0.0476.4350.0090.1744.6242.5680.1382.9520.2580.275变异系数0.0280.1050.0030.1040.0840.0800.1080.1300.1850.1424-2淤泥 质土统计个数97979979881最大值1.7555.32.761.48355.334.81.2824.31.8102.630.548最小值1.6142.12.701.21737.822.21.0215.20.8801.370.548平均值1.6949.92.

41、731.39249.631.21.1018.41.2832.060.548标准差0.0444.8770.0160.0995.5823.9040.0882.6570.3550.429变异系数0.0260.0980.0060.0710.1130.1250.0800.1440.2770.2085-1粉质 黏土统计个数22323323221最大值1.9628.32.760.80743.927.30.3122.60.2509.030.458最小值1.9325.22.700.76422.914.8-0.168.10.2007.060.458平均值1.9426.82.730.78635.721.10.0714.60.2258.040.45811-2残积砾质黏性土统计个数57575757575757574848最大值2.0463.82.761.47561.038.62.5623.10.45811.91最小值1.7320.42.700.68231.923.2-0.318.70.1603.85平均值1.8939.92.721.02343.029.20.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