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09297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型新授课课时2 主备人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难点: 1、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2、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3、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4、理解生产工 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方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

2、媒体演示法等 (一)自主学习: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地位 (一)原始农业 1. 起源: 神农氏的传说。 (1)内容: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耕作。 (2)意义: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的成功 实践,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 2 规模性农耕经济形成: (1)时间 (2)特色:黄河流域种植长江流域种植 3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的实践。 2、地位: (1)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 。 (2)农耕作为 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3、取得的。 二、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一)概况: 1、 “”的原始阶段。 (1)代表:原始山林中;西汉时期的中国南方 (2)含义:在耕种前、耕种后的耕作方式 (3)影响:思考:为什么司马迁说南方自然条件好,但仍旧贫穷?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 (1)代表: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 (2) 意义:由于采用了先进的, 所以国强民富, 具有了的 实力。 3、汉代农耕生产逐渐进步 (1)表现: 逐渐普及全国,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 和便于收获的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东汉时,用两头牛牵 引的回转不便, 在某些地方已经被便于牛耕的

4、所取代。 这种先 进的耕作方式便于,也有利于。 教师或学 生课堂随 笔、后记 等。 1. 在中国 早期神话 传 说 中 , “神农” 为什么有 特殊的地 位? 4. 唐朝时期: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 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二)影响: 1 积极作用: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 农业经济的发展。 2. 局限性: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 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一)中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变迁 1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 土”) 发展

5、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 (战国)。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形成原因:铁器牛耕,生产力的进步(根本原因) 改革的推动。(直接原因) (2)演变:确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废除: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3)特征: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4)主要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二)贫者无立锥之地; (1)反映的现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

6、造成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并得到发展; 地主和农民是两个最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土地 高度集中 (3)带来的影响? a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b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C无数小农破产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危及王朝的统治。 d 出现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因为无数小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作出的尝试? 开明的政治家: a 措施: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b 失败原因: (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农民阶层: 爆发农民起义, 提出了 “平均” 的口号。 (代表:

7、明末农民起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一)概况: 1. 赋税制度 (1)原因: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 供。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a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和有所不同。(如“泰半之赋” ) b 赋税的名目很多:田亩税和人头税(主要形式);杂税;各种附加税;临时 性的征收等 (3) 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的主要来源。 2、沉重的力役; (1)含义: 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形式: 一是为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而服事徭役;(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 国 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 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8、 ) 二是服兵役 三是各种杂役; (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二)恶劣影响 1. 沉重的赋税对农民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 2.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3. 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 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水利的地位: (二)水利著作:; (三)水利建设成就: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据说他平息了洪水,发展了 (2)战国时期,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工程,都 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地方具有合理的规划,取得了显

9、著成效;关中农 民创造了“” 。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 土地得以重新耕种;其他地区咳修筑了许多。 (四)、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时期:立井水车、高转筒车。 (2)宋代时期:水转翻车。 (3)明清时期:风力水车。 课堂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 耕作技术没 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

10、断向前发展。 (二)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 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 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

11、间,亡日休息,又 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 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晃错论贵 粟疏 请回答: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 方式的特点吗? (3) 材料二和三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知识体系构建 (三) 【巩固训练】 1 “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 ,这是某人为2010 年春节编写的楹联, 其中的“牛” “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

12、二牛抬杠曾经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下图中“X”所连接的应 该 二牛抬杠 是下面的哪项工具() A铁铲B铁锄C铁犁D石犁 3.吕氏春秋 :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 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4 旧中国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 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门。 ”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

13、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 ABCD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 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工程修建于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D汉朝时期 7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 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 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封建地主向农民

14、收取地租 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 ABCD 参考答案 【思考 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1) 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 生活。 (4) 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 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 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一类,自然因素:地理、气候 条件;第二类,人为因素,如:(1)农业的中枢:工具、技术;(2)农业的神 经:土地、赋役; (3)农业的血脉:水利建设;(4)其他如社会政局、政府政 策、劳动者素质, 探究答案 : (1)牛耕技术。 (2) 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 分散性。 (3)材料三。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 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 活条件艰苦。 针对训练: CCBCB B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