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1021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分标准编号分值审查资料绿色道路规划工可阶段(100分)顶层战略(44分)战略规划(20分)制定绿色设计、施工和养护为一体的总体战略规划,实施绿色道路建设计划,体现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理念、系统论原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思想,强调建、管、养、运并重。1.1.15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总体战略规划文件战略规划中体现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理念,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1.1.25确定为省部级绿色道路示范工程。1.1.310省部级绿色道路示范工程公示文件专项资金(24分)每年制定经费计划,有专门的年度经费用于开展绿色道路建设工作。1

2、1.48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绿色道路专项资金经费计划中针对不同情况有明确可执行的赏罚办法。1.1.58通过多种途径拓宽绿色道路融资渠道。1.1.68人T7七JLU7K项目管理(42分)管理体系(21分)参与项目建设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具备相应的管理体系认证资质。1.2.18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证明参建单位分层级设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联动协调机制、任务到位,责任到人。1.2.28管理组织机构与任务分配文件建设单位成立专门的绿色道路建设工作小组或办公室,监理单位设置专职的环境监理工程师。1.2.35环境监理工程师资质证明制度建设(8分)建立绿色道路建设管理与考核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构建绿色道路质量、

3、进度、安全、应急等制度体系,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和绿色技术等关键要素。1.2.48绿色道路建设管理与考核制度意识建设(13分)设立专家指导咨询机制,聘请专门的咨询专家小组。1.2.55咨询专家聘任证明文件开展绿色道路培训、宣贯、交流、推广、研讨等系列活动,每次1分。1.2.68培训教育文件、培训日志、宣贯、交流、推广、研讨等活动文件、宣传栏与影像资料等证明材料。统筹分析(14分)资源统筹利用分析(8分)进行绿色选线分析。1.3.12规划分析文件进行土地利用分析。1.3.22进行材料利用分析。1.3.32进行水资源利用分析。1.3.42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2分)开展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论证分

4、析,并根据论证结果指导项目实施。1.3.52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论证文件、应用证明材料生态环境影响分析(4分项目开始前进行环境影响分析。1.3.62环境影响分析文件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环境影响分析,并对实施过程提供指导。1.3.72绿色道路总体设计(36分)建管养一体化设计工程结构物、监测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安全设施等功能系统匹配,设置合理、方便使用,充分考虑远景扩展需求。2.1.12设计图纸与说明等相关资料勘察设计阶段(100分)(7分)统一考虑结构设计与养护,推进构件标准化、工厂化、装备化,积极应用高性能环保材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耐久性,降低道路运营养护成本。2.1.22

5、结构设计与养护设施设计文件与效用说明分析文件统筹考虑后期运营管理的功能性需要,合理设置检养通道,可检测、可维护、可更新。2.1.31检养通道设计与说明文件充分考虑地域气候情况进行防雪、防冻、防风等灾害预防的设计。2.1.41灾害分析与预防设计与说明文件充分利用信息化辅助设计工作,提升设计和管理能力。2.1.51信息化辅助设计应用说明路线设计(4分)路线方案比选应综合考虑“对经济社会带动、全寿命周期成本、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高效快捷、运行安全”等。2.1.62路线设计与说明文件通过优化平纵横设计、交叉和构造物设置,使路基填挖合理,减少借方和弃方。2.1.72路基路面设计(10分)进行高路堤与桥梁

6、深路堑与隧道或分离式路基等方案的论证比选。2.1.82路基设计与说明文件充分利用挖方等,科学调配土石方,实现“零弃方、少借方”。2.1.92采用新技术途径,进行长寿命路面设计。2.1.102路面设计与说明文件在不影响路面正常性能的前提下,应用功能型路面设计。2.1.112应用绿色节能路面设计。2.1.122桥梁设计(4分)统一考虑桥梁建设和运营养护,突出全寿命周期设计。I2.1.132桥梁设计与说明文件应用绿色设计,采用绿色材料及施工技术,因地制宜保护生态。I2.1.142隧道设计(6分)优化洞门设计,少破坏、多保护植被,采用“零开挖进洞”。I2.1.152隧道设计与说明文件充分利用隧道弃渣

7、提高隧道弃渣综合利用率。I2.1.162隧道内探索采用降解尾气材料路面等,减少碳排放。I2.1.172附属设施(5分)交通标志标线、防撞护栏、禁入栅、龙门架等附属设施采用环保、可回收材料。2.1.182附属结构、安全设施和服务区设计与说明文件路侧杆件设备进行合杆。2.1.191服务区、管理区采用清洁能源、被动房、地源热泵、空气能、雨水回收、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节能技术。I2.1.202环保设计(46分)资源集约设计(10分)新建道路考虑与铁路、轨交、管廊等市政设施共通道集约布置;改扩建道路项目充分统筹利用原有通道资源。2.2.12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设计与说明、方案论证报告平

8、面交叉口根据交通需求精细化设计,控制交叉口规模及缘石半径;立体交叉应合理选型、简化交叉关系、紧凑布局。I2.2.21对桥下空间、立体交叉范围内空地复合化利用,结合沿线需求设置公交枢纽、停车场、绿化等市政设施或道路附属设施,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应利于桥下空间利用。I2.2.31服务区、道班房、加油站等道路相关设施合理考虑同址合建。I2.2.41设计过程充分考虑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方案论证。2.2.52共沟架设通信、供电、监控系统等的管线电缆,布置在道路用地范围内。2.2.61使用环保材料、环保产品、节能产品,替代一部分传统筑路填料,比例不低于5%。2.2.72水环境保护设

9、计因地制宜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透水路基设计。2.2.82水环境保护设计与说明、方案论证报告确定合理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目标。2.2.92(8分)因地制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管控地表径流,同时接纳高架立管排水,包括设计道路绿化分隔带和两侧绿带内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湿塘等海绵城市设施,布置生态化植草边沟等。I2.2.101雨水口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布设,采取溢流进入的方式,设置截污挂篮等污染拦截装置。2.2.111水源保护区内桥梁应选用混凝土结构,跨越敏感水体时桥梁基础应因地制宜选用沉入桩、灌注桩、沉井等形式。I2.2.121水源保护区内桥梁采用钢结构时应对钢结构防腐涂装体

10、系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同时通过设计减少钢结构与雨水的接触。I2.2.131空气环境保护设计(5分)路面材料设计选用温拌沥青、净味沥青。2.2.142空气环境保护设计与说明、方案论证报告钢结构选用耐久环保、低VOC排放的涂装体系。I2.2.151隧道集中排风塔高度宜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最高建筑,隧道主线洞口距离环境敏感保护建筑宜大于20moI2.2.162声环境保护设计(3分)道路沿线设计采用合理有效的防噪音措施。2.2.172声环境保护设计与说明、方案论证报告隧道内各种设备传至行车道内的噪声不高于85dB(八)oI2.2.181生态保护设计(8分)灵活选线避让环境敏感点、农田、林地。2

11、2.192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与说明文件横断面设计适应沿线路域环境,工程构造物选型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2.2.201道路边坡植草防护,采取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挡墙时设计骨架植被或垂直绿化。I2.2.211根据地域性野生动物生境分布,为野生动物创造横穿道路的通道。E2.2.221软土地基加固时产生的泥浆等废弃物不污染环境。2.2.231泥水平衡盾构应设置相应的泥水分离和处理设备,选用的浆液和泥水分离处理效果符合环保要求。2.2.241节能设计(6分)优先采用可再生绿色能源用于工程建设,占建设过程中能源比例不小于10%。2.2.252工程能源使用情况与说明文件采用可再生绿色能源供电的道路照明设备比例

12、不小于15%。2.2.262照明设备采用智能控制,根据环境亮度变化及照度需求能够智能调节照明亮度,如隧道洞口、路侧等处照明。2.2.272绿化设计(6分)全线综合考虑,制订绿化设计方案及说明,与其它防护方案进行比对论证,降低防护成本、提高绿化覆盖率。2.2.282绿化设计与说明文件因地制宜选择绿化物种,多种植易生长、抗逆性强的本地优势物种。2.2.292绿化树种配置合理、色彩丰富,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相互结合的方式。2.2.301植被群落构建应与道路不同部位环境特点(位置、坡向、土质等)相适应。2.2.311品质提升设计(8分)人性化服务(4分)利用道路沿线人文、风景景点设置临时停车区。

13、I2.3.11附属结构、安全设施、慢行交通、服务区设计与说明文件结合服务区设置多元化服务、休憩设施,如旅游服务站、露营地、观景台。I2.3.21在沿线服务区建设电动车充电桩。I2.3.32施工泥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3.2.61在施工过程中,公路边坡、临时堆料场地及表土堆放场等地应布设临时拦挡措施,并在施工完毕后拆除。3.2.71土体保护方案,方案实施证明材料取弃土场进行绿化恢复或复耕,临近水域采取有效拦挡措施。3.2.81针对裸露地表制订永久性和临时性防护工程措施。3.2.91空气环境保护(14分)制定施工过程中空气环境保护专项方案,措施合理得当,过程执行有力。3.2.102空气环境保护专项方

14、案路面施工采用温拌或热拌减排技术.3.2.112路面施工方案,方案实施证明材料不少于50%的施工设备采用了减少尾气排放提高燃油效率的技术,废气排放均应达到GB20891标准要求。3.2.121施工设备管理要求及实施情况施工区域主要施工便道进行硬化处理。3.2.131施工方案,实施的证明与说明材料拌合站内材料采用封闭式存放,并设置喷淋系统。3.2.141材料存储与运输要求及实施情况现浇混凝土及建筑砂浆采用预拌混凝土及砂浆。3.2.151袋装粉料运输时严密遮盖,散装粉料采用密闭粉罐运输。3.2.161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现场出入口设置冲洗车辆设施。3.2.171土方作

15、业时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L5m,不扩散到施工区域外。3.2.181施工降尘措施及实施情况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进行土方回填、转运。3.2.191有污染气体排放的拌合站、发电站、堆料场等设立在施工季节中敏感区主导风向下风侧。3.2.201场站设置文件沥青混合料拌合站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不小于200m。3.2.211声光环境保护(8分)制定施工过程中声环境保护专项方案,措施合理得当,过程执行有力。3.2.222声环境保护专项方案及实施情况说明合理组织安排强噪声辐射机械的施工时间、施工方式,噪声符合GB3096的规定。3.2.231施工期间噪声记录报告制定施工过程中光环境保

16、护专项方案,措施合理得当,过程执行有力。3.2.241光环境保护方案及实施情况,夜间施工照明控制措施,照明时间记录文件控制夜间施工照度以及射向夜空和道路界外的照明光束,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3.2.251优先采用智能感光照明灯具或控制开关,控制照明时间,天亮后关闭灯具。3.2.261电焊和气割设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可搬运的电焊和气割行为应在电焊棚进行施工,可能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电焊和气割行为应张挂安全网。3.2.271电焊和气割施工记录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减少夜间加班施工。3.2.281夜间施工记录垃圾处理(2分)办公区、生活区等生活垃圾定期分类收集3.2.292垃圾管理实

17、施方案,方案实施证明材料固体废弃物管理(4分)制定固体废弃物管理专项方案,措施合理得当,过程执行有力。3.2.302固体废弃物管理实施方案,方案实施证明材料固体废弃物应分类管理,集中堆放生活垃圾和施工垃圾,及时清理报废材料和废弃的零部件等。3.2.311施工现场应符合JGJ146的规定,对施工现场及驻地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应达到100%o3.2.321资源集约利用(22分)水资源节约利用(3分)施工、生活用水制度完善,推广节水技术、措施可行,无浪费用水现象。3.3.11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可靠,及时检修,杜绝废水污染。3.3.21力也工生活用水官理制度,头施证明材料施工现场设置

18、废水回收设施,对废水进行回收后循环利用,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0%。3.3.31土地资源节约利用(3分)路基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土石方调配组织合理、“零弃方”措施可行。3.3.41路基施工方案,实施的证明与说明材料严格控制施工临时占地边界,利用永久性征地作为施工临时用地3.3.51临时用地规划临时用地结束后恢复原有土地功能,原农业用地复耕率达到100%3.3.61通道资源集约利用(4分)制定通道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3.3.71通道资源利用方案主证明材料共用线位资源(电、水、网络等),安全利用原有设施(房屋、场地、设备等)。3.3.81推广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节能灯具、变频技术、

19、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等)。3.3.91节能技术实施证明材料推广施工节能技术。3.3.101建筑材料节约及循环利用(12分)建筑旧料破碎筛分后用于生产不高于C30强度等级混凝土或作为地基加固材料。3.3.111材料再利用文件与证明材料建筑旧料采用集中破碎。3.3.121废旧短钢筋焊接工具马镣,废旧木材用于临时支垫。3.3.131隧道弃渣回收进行综合利用,利用率达70%。I3.3.141办公生活区临时建筑选用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及可循环利用材料。3.3.151绿色材料清单,应用证明材料施工便道采用装配式施工便道。3.3.161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物资清单,制定并实施可回收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3.3.171施

20、工措施材料循环利用。3.3.181材料节约方案与证明材料剩余混凝土材料用于便道修补、场地硬化等。3.3.191设置钢筋集中加工中心,并配置有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化加工设备。3.3.201使用盘圆或盘螺钢材。3.3.211对周转材料妥善装拆、堆放及保管。3.3.221周转材料管理方案和证明材料能源节约利用(11分)施工节能措施(6分)引进开工前两年内生产的新型低耗能低排放施工设备,占总设备比例20%以上。3.4.12施工节能方案,节能技术实施证明材料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3.4.21实行用电计量,设置节约用电标识。3.4.31采用集中供电措施,或建设变电设施代替柴油发电。3.

21、4.41空调和采暖装置采用合理的温、湿度标准。3.4.51节能系统(3分)照明设施采用LED节能照明。3.4.61节能技术实施证明材料采用隧道通风智能控制系统,对隧道内环境数据交通量等实时监控。I3.4.71隧道施工方案,方案实施证明材料施工管理用车采用新能源车辆,并设置集中充电区域。3.4.81节能技术实施证明材料清洁能源(2分)生活、生产中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例不低于5%。3.4.92清洁能源应用文件,应用证明材料品质建设与推广(16分)信息化管理(3分)路用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内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新技术,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信息、质量检验信息、进度管理等实施信息共享

22、系统3.5.12信息化管理应用文件,应用证明材料施工现场安装环境扬尘监控仪等设备3.5.21防尘降尘设备情况及实施情况标准化施工(4分)建设标准化工地环境,施工场地科学紧凑、集约布局3.5.32方案实施证明材料施工临时设施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可循环利用思路3.5.41预制构件在预制场内集中预制3.5.51施工现场安全(3分)制定工地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过程管理严格。3.5.62工地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措施证明材施工现场设置完善的安全标识及安全防护设施。3.5.71料施工交通组织(2分)合理划定施工作业区范围和通行区域,并设置施工警示标志。3.5.81施工交通组织方案根据施工进度制订合理的

23、施工交通组织方案。3.5.91交通组织证明材料施工过程“四新技术”应用、“五小创新”(2分)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四新技术”、“五小创新”,为绿色道路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每项得0.5分。3.5.102“四新技术”、“五小”革新应用文件与应用证明材料绿色道路建设成果总结、提升、复制、推广(2分)总结提炼绿色道路建设成果,使绿色道路建设可复制可推广,最高得2分。3.5.112建设成果总结报告绿色道路运营养护阶段(100分)绿色运营管理(28分)科技创新低碳运营理念(4分)制定科技创新低碳总体规划,树立科技创新低碳运营理念,促进低碳运营科技创新。4.1.12科技创新低碳运营总体规划加强科技创新低碳运营宣传

24、做到点到线、线到面式推广,使每位工作人员践行绿色运营管理。4.1.22宣传培训资料及证明材料养护与资产管理(12分)编制预防性养护规划管理制度,针对不同路况检测评定情况、养护需求与目标建立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方案,并执行到位。4.1.32绿色运营管理制度及实施证明材料建立完善的养护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绿色养护部门,明确职责与目标,责任到人,并执行到位。4.1.42建立道路养护绿色智能管理系统,用于养护过程管理,并执行到位。4.1.52路面状况检测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1年1次,根据养护决策模型制定养护方案。4.1.62定期开展道路养护业务管理、服务标准达标情况、作业现场管理的监督检查及考核。4.1

25、72就生态连接通道制定恰当的养护方案,进行长期的监测及管理,并设置警示标志。E4.1.82人性化服务(6分)利用短信平台、微信、微博及交互式APP系统等新媒体手段,构建公益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4.1.92人性化服务运营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风景优美路段结合场地条件设置观景平台及路侧港湾停车带。4.1.101实现ETC在停车、加油、维护等环节的深度应用。I4.1.111每年对道路使用者进行道路出行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意见对运营服务设施、措施进行改进。4.1.122绿色运营措施(6分)服务区日常办公、内部运营优先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材料,垃圾和污水等无害化处理。I4.1.132

26、绿色运营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在道路沿线或服务区内建设满足公众需求的天然气加气站、换电站或电动车充电桩等替代燃料设施。4.1.142道路沿线绿化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无绿化缺株区域,形态美观整齐、未超出道路建筑界线。4.1.151在中分带、互通立交及服务区内,能够结合地域文化营造特色景观。4.1.161绿色养护技术(48分)专项养护(12分)绿化灌溉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植物生长状态良好,无明显病虫害,苗木存活率总体达到85%以上,草坪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未超出道路建筑界限。4.2.12植被养护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每年对植物防护进行专项恢复。4.2.22边坡预防性养护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每年对边坡预制防

27、护结构进行专项预防性养护。4.2.32植被养护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每年对隧道、路面、桥面等排水设施进行专项维护。I4.2.42排水系统专项维护方案及证明材料采用预防性养护技术与措施,对路面专项养护,使道路路面整洁美观,无积存垃圾、水、冰雪、油类或化工类玷污物等。4.2.52路面等专项养护方案及证明材料路面或结构修复作业采用节能型材料或工艺。4.2.62日常养护技术(12分)定期检查防排水系统有无堵塞并及时清理。4.2.72排水系统检查养护记录加强道路及沿线设施的技术状况调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保持道路及其沿线附属设施状况良好。4.2.82道路及沿线设施检查养护记录制订专门的智能交通系统维护计划

28、定期进行故障排查及系统校准。4.2.92智能交通系统维护记录对服务区空调通风系统、照明和电气系统、供暖系统、管网漏损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且记录完整。4.2.102服务区检查养护记录养护过程中保证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点噪声满足GB3096的要求。4.2.112敏感点噪声记录及应对措施因地制宜控制养护时照明设施的照度和时间,不干扰道路沿线生态环境及居民正常生活。4.2.122养护照明记录绿色养护材料应用(12分)积极应用先进的绿色养护材料和管理方法,制定透明采购计划,延长养护周期、节约成本。4.2.132根据新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妥善保存,规范使用,确定材料

29、使用寿命和性能发挥。4.2.142养丁材料木购、保仔、便用、回收利用记录对可二次使用的养护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材料浪费。4.2.151冬季除冰雪采用环境友好型融雪剂、环保技术代替传统融雪剂和技术,不过量使用融雪剂。4.2.162除雪技术方案及记录文件等应用证明材料道路清洗作业优先采用再生水,并依据实际情况等合理确定清洗用水量。4.2.172道路清洗方案及用水记录文件等应用证明材料沿线附属设施、交通标志标线养护替换时,优先选择使用期限长的生态环保材料和养护工艺。4.2.182附属设施养护记录等证明材料对废旧路面材料进行再生利用。4.2.191路面再生利用记录等证明材料绿色养护设备应用(4分)

30、积极应用绿色智能养护新设备,并制定透明采购计划,提高道路使用寿命、节约成本。4.2.202养护设备采购、使用、维护、保养记录制定规范的养护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等流程方法,提高设备使用寿命。4.2.212智能、低碳、创新养护技术(8分)养护中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4.2.222可再生能源应用情况说明采用隧道通风智能控制系统,对隧道内废气浓度、气流风速等环境数据和交通量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优化通风能耗。I4.2.232隧道通风智能控制系统及应用说明文件应用先进技术,推进运营期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建立环保低碳运营跟踪监管系统并有效实施。4.2.242能耗监控系统及实施情况说明采用智能巡检、智能识别等技

31、术代替人工巡检,提高设施巡检的效率及安全性。4.2.251智能巡检技术方案及实施情况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养护技术创新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养护工作中。4.2.261其它绿色养护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报告安全与智慧交通(26分)安全运行(16分)建立交通事故处理及应急措施预案。4.3.12交通事故处置预案建立因自然灾害造成高速道路交通堵塞、中断的应急抢通和安全运营措施预案。I4.3.22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易燃易爆等特殊物品运输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具备危险品处理物资及器材储备库。4.3.32易燃易爆等特殊物品运输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建立有毒、有害物品检查体系,制定泄露应对措施,防止对人员以及环境造成伤害。4

32、3.42危险品管理制度、应急处理物资及器材列表制订安全设施维护计划,定期进行技术检测,对老化松动的安全设施及时更换,保证清洁完整、功能正常。4.3.52安全设施维护计划与记录等证明材料制定专项方案,保证养护作业时的交通安全和养护工作人员安全。4.3.62养护人员安全专项方案与实施证明材料建立安全生产综合应急预案4.3.72安全生产综合应急预案设立桥梁和重大路产损失专项应急预案I4.3.82桥梁和重大路产损失专项应急预案智慧低碳交通(10分)采用交通预警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制订交通管控措施并将信息传达给道路使用者。4.3.92事故预警与管控方案采用信息监控公告系统,对主要交通要道及交通疏导

33、节点进行全车道覆盖监控,提供实时动态交通信息。4.3.102信息监控公告系统与说明采用车辆超限不停车预检管理系统,提前对车辆进行超限预判和分拣,提高通行效率。4.3.112应用不停车收费设施,建设联网联控的道路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覆盖率超过60%o设置潮汐车道、蔬菜绿色快速检测通道。I4.3.122日常交通组织方案及实施证明材料制订日常交通组织方案,实时采集发布路段交通运行情况,保证日常及旅游高峰期道路通行顺畅、全线服务水平良好。4.3.132注1:“E”代表受外部自然条件、环境制约因素等影响的评价指标;“I”代表受道路不同建设特点影响的评价指标。注2:评价时,若评价内容已经完成且不具备考察

34、条件的可只进行资料审查,相关资料应包含实施过程证明材料;其它内容具备现场考察条件的应同时进行现场考察和资料审查。注3:“四新技术”是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五小创新”是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绿色道路评价加分项计分表加分项类别等级每项得分最高得分荣誉加分项科技奖励国家级一等奖20分20分国家级二等奖15分省部级、全国性学会/协会一等奖10分省部级、全国性学会/协会二等奖5分工程获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15分15分省部级、全国性学会/协会奖项10分创新加分项创新成果国家标准8分1。分国家级工法5分行业标准4分省级地方标准3分全国

35、性学会/协会团体标准2分省部级工法2分发明专利2分注1:加分项应由参评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说明及证明文件,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注2:加分项累计最高得分为20分;注3:同类加分项,仅限以获得的最高级别进行计分;注4:项目取得其它与绿色道路相关的荣誉、奖项、成果等,其等级与得分由评审专家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规范性)评价得分统计表绿色道路基本项评价统计表见表A.I0绿色道路基本项评价统计表一级指标权重(力)适用分值(八)实际得分(Bi)一级指标得分(&)不参评指标编号绿色道路规划工可阶段0.154绿色道路勘察设计阶段0.304B2绿色道路建设施工阶段0.404Bi绿色道路运营养护阶段0.

36、154Ba合计总分14g最终得分(0)绿色道路评价的最终得分按照下述公式进行计算:2=与歹灯。0,Q=Qi其中适用分值是指去除不参评指标后的指标项满分值绿色道路加分项评价统计表见表A.20表A.2绿色道路加分项评价统计表加分项加分项名称得分荣誉加分加分项1加分项2加分项3加分项4创新加分加分项1加分项2加分项3加分项4最终得分(Q20(规范性)可不参评指标的限制性条件一般要求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评估指标缺失时,申请评价方可据实提出相应指标的不参评申请。申请评价方应在评价开始前向评价机构提交不参评指标的申请资料,逾期不予受理。由评价机构对不参评指标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最终确定不参评指标。可不参评

37、指标的限制性条件在本标准中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评估指标缺失仅限于以下两种情况:由于待评价道路所在外部自然条件、环境制约因素等不同造成的评价指标缺失;注:道路本身不涉及环境敏感区、不涉水,因而对关于绿色道路需要对环境敏感区、水域等环境保护目标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评价指标不需要参与评价。由于新建/既有道路、公路/城市道路的不同建设特点造成的评价指标缺失。注:道路主体和附属工程不包含人行道、天桥、特大桥梁、隧道、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内容,对应的评价指标不需要参与评价。受外部自然条件、环境制约因素等影响可不参评指标见“表3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中编号包含E的指标项。受道路不同建设特点影响的可不参评指标见“表3绿色道路评价基本项计分表”中编号包含I的指标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统计图表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