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5010510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17孟子两章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

2、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 (3)一词多义 以:域

3、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

4、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

5、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

6、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四、拓展思考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五、总结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

7、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六、板书设计七、作业1背诵课文。2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辅佐 )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

8、“横”, 梗塞,指不顺)(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1指名读第1段。(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

9、,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齐读第2段。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

10、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特色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

11、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语言富有文采。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四、课堂总结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五、板书设计六、作业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