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36335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2010年民俗学讲义 侯姝慧,第一节 民俗学的概念和内涵,我国关于民俗的见解与认识,“民俗”一词在古代的流变过程 “俗”:土俗 礼记:“礼从宣,事从俗” “风俗”:民间之风俗习尚 汉书:“上之所化为风, 下之所化为俗” “民俗”:民间习俗 礼 淄衣 : “故君王者,章好以示民俗”,记载民俗资料的历史文献,先秦:诗经、楚辞 、 山海经 汉魏:风俗通义 、 西京杂记 晋代:搜神记 、 荆楚岁时记 唐代:酉阳杂俎 宋代:岁时广记 、 东京梦华录 元代:马可波罗游记 明代:山歌 、 桂枝儿 、 古今风谣 清代:燕京岁时记,一、“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的由来,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学

2、科的专有名称首先出现于英国。 学术专名是由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Folk(民间)加Lore(知识)形成的,也就是Folklore。 它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也就是(The Lore of the Folk),那么这个学科的名称也就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Folklore在英国的首次正式使用,1878年10月在伦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的学术机构时,便命名为“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当时的会刊叫做民俗学刊,欧洲对folklore的接受和使用,芬兰:研究民族史诗和传说的旧学迅速接受了这

3、个名称 德国:19世纪90年代德国才接受了folklore的学术名称和概念。 格林兄弟 意大利:他们有自己的称谓“传统学”(traditionism)并且他们用这个名称与民俗学相对抗,我国留法民俗学前辈杨堃翻译称之为“民间成训”,但稍后意大利和法国也开始与国际相通使用民俗学一词,格林兄弟,格林童话的搜集整理者 雅各格林GrimmJacob 威廉格林GrimmWilhelm 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成就了世界上流行极广的格林童话。他们的活动为德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受浪漫主义影响,有的浓重民族心理学倾向。,亚洲folklore的接受与使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坪井正五郎为中心的东京人类学会成立

4、,他们的宗旨是“土俗研究”,1890年,坪井提出“土俗学”等同于民俗学;并预示将来民俗学将作为正式的学术名称。 19世纪末柳田国男在著作中广为运用“民俗学”,成为日本民俗学界通用的名称。 中国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作为学科专业名称的“民俗学”。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第二年出刊民俗周刊之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和广泛运用。,首先,民俗学不仅仅是中国的学问,它是世界性的,大家都在关注这样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民族的,国家的,更是民众的;在彰显民族独立、独特性的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民俗学

5、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民俗学虽然是针对一国、一民族、一地域的研究,但这门学问本身是世界性的,各国、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成为必然。 第三,这门学问的历史掌握了之后,我们可以更科学的定义现代中国民俗学。,二、民俗学内涵、概念的现代性发展,1、古文化的残存物活世态的“生活相” 2、无形文化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结合 3、古代学现代学 4、乡民学人民学,1、古文化的残存物 活世态的“生活相”,文化遗留物说 “文化遗留物说”就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以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汤姆斯在初创

6、folklore这个名词的时候,吸取了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将它的范畴局限为文明社会古文化的残存物古老年代的礼貌、风俗习惯、典礼仪式、迷信、歌谣、寓言等。后来1890年高莫主编、英国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学概论,这本书中认为民俗所研究的范围是古代遗留物(Survivais)。,活世态的“生活相” 要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活世态”,“拿一般群众的生活像作为直接研究的资料”和对象。(钟敬文民俗学入门) 群众的生活在继续,旧民俗在承继也在改变,新民俗在产生也在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古老的民俗,同时也要关注新发生的民俗。,2、无形文化 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结合,精神文化说: 1914年,英国民俗学会由班妮(C

7、SBurne)修订出版了民俗学手册认为“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保留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并进一步提出,民俗学是古老的观念形态的事象。 “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并非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禁忌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民间文学说: 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大多是将民俗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民间口头文学的范围之内。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厄特利(FLUtley)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

8、前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在我国,过去研究的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结合 战后,日本广泛吸收了德国、法国等民俗学研究成果,对folklore的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初期的民俗学似乎只是以开化民族的生活事项中所看到的,稍稍奇异的文化残存为研究对象今天则扩大到庶民生活的整个领域,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态都作为研究对象”,3、古代学现代学,传统说:厄特利(Utley)1961年曾经对西方学者定义的21种“民俗学”概念做过统计和梳理,“传统”一词成为西方学者所下概念的关键词。 现代学:“所谓民俗学的历史角度的关心,确实是要向在此以前的形态”,更久远以前的形态去追

9、本溯源,但最终的目的并非要挖出最古老的形态。它是这样一门学问:要探求变迁推移的过程,研究必然变化而确已变化了的原因和规律。 民俗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庶民今天的生活来探求潜流于国民生活深处的基本的民族特征,从那里重新弄清国民过去的生活方式,研究精神文明的由来”,4、乡民学人民学,在英国等国家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因此,他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他们认为文化比较落后的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的范畴。Folklore中的folk在民俗学初创时期意味着没文化的陋民、农民,费孝通教授说可以理解为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我国这种状况已经发生改变,对民俗的研究已扩展到所有人群,无论农民、工人、

10、士兵、学生、商人、职员等,只要是“官方”之外有着某种共同社会关系的群体,,三、现代广义民俗学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第一,什么是民间? 钟敬文认为:与官方相对,也就是除了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务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第二,什么是风俗? 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

11、、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民俗事象内容和分类,第一,物质民俗: 第二,社会民俗 第三,精神民俗 第四,语言民俗,第一,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有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第二,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地缘组

12、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第三,精神民俗 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第四,语言民俗 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五、民俗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民俗学是一门多功能的独立的学科。 1、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多功能性) 民俗学与历史学 民俗学与社会学 民俗学与人类学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 粽子,划龙船,祭龙王

13、。 “节”是指民俗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祭”指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 习俗活动:男人摔跤、 女人洗头 农民乐舞比赛、跆拳道比赛 时间: 前后持续3个月 祭祀: 山神,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告终。,国内学者的意见:,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

14、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联合国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联合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保护文化遗产。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9年世界遗产名录 1989年保护民间口头传承建议书 200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

15、各种实践、呈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文化遗产日的确定,文化遗产 1982年文物保护法 2002年修订版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5年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为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

16、家园”。,中国首次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17、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关系,民俗学研究对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民间文化基本特征的认识上有诸多契合之处:,对民俗人的重视,即对“活的人类财富”的重视 对民间口头性传统的重视 明确提出对文化空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遗产”话语的浸透下为全人类瞩目的原因:,民俗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宣传和行动 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有截然不同的话语权 传统官方话语的权威性与经济因素,民间生活:从文化遗留到传媒时代,1871年泰勒原始文化中提出 “文化遗留物”说。而今的民俗学已经成为活态的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传媒时代的民间文化是民俗自觉的表现

18、: 传媒时代的民俗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产品,同时使民族民俗具有世界性身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俗在传媒介质下和政治、权力有关联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下民间文化的世界性呈现,最本质的特征即民俗的传媒性,(英)爱德华泰勒 Edward BTylor (18321917),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论方案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多学科介入的综合工程,民俗学可以为其提供学术咨询,民俗学也可以借“遗产”的东风拓展应用研究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多元性和共享性的追求使民俗具有了现代机制和功能等实践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化是民族之根”正名,使得民俗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获得广泛认同 作为生活的民

19、俗和“民俗人”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实践变化: 民俗从生活主体走向多维性 民俗思考从单向度走向世界多元化 民俗活动通过媒介紧紧和全球文化通则相连,2、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一门独立学科性质是指民俗学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具有独立性。 理论体系包括: 民俗学原理 民俗史 民俗志 民俗学史 民俗学方法论 资料学,五、民俗学的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跟那些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想象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 钟敬文,思考题:,古代学,现代学,未来学 关于民俗学现代性的思考 民俗学与日常生活、生活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列举你有兴趣的民俗事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