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3670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项目名称:赣南采茶戏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的调查研究以 安远县和信丰县为例项目负责人: 吴林华学院年级专业:文学院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类联系电话:18810328706电子信箱:指导教师: 朱万曙指导教师所在学院: 文学院指导教师联系电话:15011187949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制表 填表日期:2013年 4 月25日项目名称赣南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的调查研究以安远县和信丰县为例申请团队情况姓名所在院系专业联系电话EMAIL吴林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18810328706W冯海敏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18810654625H指导教师情况姓名朱万曙职称教授电

2、话15011187949E-mailW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明清文学、徽学与地域文化一申请理由1、 专业背景及知识条件1、 专业与课题契合 本团队成员都来自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通过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的知识脉络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特别是古代文学史中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小说与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背景和思路。而在平时的经典阅读培养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提高了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平时的论文写作中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对中华地域文化也有相应的涉猎,客家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

3、的重要分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赣南采茶戏属于赣南客家文化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对其的研究契合专业,团队成员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极有助于调研。2、 选修了相应课程 在两学年的校选课程里,团队成员选修过相关课程,吴林华选修过区域公共政策和文化遗产法等,冯海敏则选修了社会调查方法,对于社会调查的类型、测量和操作化、调查计划书的撰写、样本的抽取以及问卷的设计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本次调查科学化、规范化进行。2006年,赣州市将赣南采茶戏申报进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的研究算是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文化遗产法课程便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关注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传承也是区域文化

4、政策的一个内容,这就涉及区域公共政策课程知识;而在对赣南采茶戏调查研究的全过程都需要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为辅助。3、 掌握基础调研方法 团队两人都参与了学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得到社会科学研究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方法、学术规范等系统培训,掌握了基础的社会调研方法。4、 信息采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熟练 团队成员能利用各大数字资源库快速检索、摘抄、整合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期刊、书籍,对已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汲取经验并总结尚未深入之处;熟悉计算机操作,通过制表、绘图形象直观地分析研究。2、 团队特点1、 成员概况姓名院系兴趣特长专业偏好学生工作和社团经历吴林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热爱阅读,

5、喜欢写作,喜欢思考和记录瞬间灵感,体育运动擅长长跑喜欢古汉语、古代文学,对特色地域文化兴趣浓厚现任文学院媒体总社副社长,曾任一版部长,加入过学院学生会和学院青协,曾任校青协社区服务部副部长,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能力等。冯海敏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喜欢阅读,写作,爱好体育运动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博古通今,感悟自然与社会的魅力,在实践中获得更深的人生体验。现任文学院媒体总社副社长,曾担任四版部长和网宣部副部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2、 地缘优势 团队负责人来自江西省信丰县,属于客家人,生长在客家文化环境中,从小受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客家文化有亲切感和极大的兴

6、趣,研究热情度高;对赣南采茶戏自小耳濡目染,了解比较多,研究相对便利;同时熟悉客家方言,能较好的应用客家方言和当地人交流,进行调研相对少的障碍。3、 实践经验丰富 团队成员曾任职于校青协、勤工、媒体总社、院青协、院学生会等,丰富的学生工作和社团工作锻炼了我们的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有助于处理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出色、高效地完成本次创新项目。团队负责人2012年暑假曾担任领队带领团队前往“红都”瑞金进行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调研,具有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里两个成员都参与了学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寒假调研项目中,开展了城乡居民对新媒体使用情况

7、的调查;分别参与了暑期社会调查项目和做过“网络用语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创新杯项目,丰富的社会调研经历使成员具备了极高的社会调研素质,也积累了很多社会实践调查的经验,能极好地完成本次项目。同时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们对文学写作和研究有着一份热情,不仅希望在书中获得古今中外的智慧,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文学的痕迹。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戏剧,是几百年人文精神的沉积,孕育着丰厚的文化知识,我们对这个研究很有兴趣,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4、 团队凝聚力强 团队里两个成员都是同学院同学,且是室友,有利于对课题选择、调查方法、调研内容、具体实施等的讨论;两人在寒假调研和创新杯中有过合作经历,协调工作效果极佳;

8、兴趣相投,相处融洽,团队分歧少,便于项目实施;两人性格都属于外向开朗型,人际关系良好,对于项目调研中需要的相关知识,能有效利用人脉咨询相关专业同学老师。二.立项背景1、 项目介绍1、 项目名称为“赣南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的调查研究以安远县和信丰县为例”,是属于人文类的特色民俗文化研究课题。2、 本项目以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安远县和其临近的信丰县为调研地,调研团队将亲自前往调研地收集资料,采集数据,研究赣南采茶戏在当前的生存状况,对民众的影响力,发掘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同时引发客家人民对采茶戏进一步的喜爱,探究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新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的弘扬。2、 国内外研究

9、现状(1) 、从研究成果和人员构成来看 目前研究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论文不到三十篇(某些论文只是涉及到部分内容的除外),专著2本,而且研究梯队还没有形成,目前研究人员都是从事采茶戏事业的部分老音乐工作者(王爱生、廖军等)和江西戏曲研究院的个别专家(省艺术研究院苏子裕),青年研究人员较少。(2) 、从研究内容来看 以往对赣南采茶戏的研究并不多,自2006年申上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方兴未艾,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若干方面:1、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 ,其在著作在江西赣南形成的客家采茶戏指出客家采茶戏起源于采茶灯,并论述了

10、赣南采茶三角班在各地区的流传。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的朱黎明先生在其江西采茶戏的起源和流派文章中指出,采茶戏的发源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有密切关系,而江西盛产茶叶,这便为采茶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他提出,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的信丰、安远一带,由最初的茶农自编的采茶歌到发展为连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进而与民间舞蹈结合成为“采茶灯”,之后逐渐加入民俗故事情节,就演变成了民间小戏,谓之“三角班”(因其通常由三人演出),这也就是所说的“赣南采茶戏”的雏形。在文章中,朱黎明先生还系统细致地阐述了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向不同方位的发展及形成的流派和影响。钟情于赣南采茶戏的廖军则在其一系列关于赣

11、南采茶戏的文章中,就赣南采茶戏的源流、形成发展、艺术特点及其今后的走向作了详细研究,这对后来的研究者有重要奠基作用。2、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征 赣南采茶戏有“载歌载舞”、“能歌善舞”之称,廖军在采茶戏探究中归结了四个艺术特征,一是赣南采茶戏是源于山歌小调、民间灯彩的地方戏曲音乐,二是采用“三腔一调”的民歌曲牌体,三是勾筒正反弦的伴奏形式,四是“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和表演艺术上。(1) 、音乐艺术研究 张宇俊、黄玉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曲牌从诸多老艺人的唱法中,归纳出了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的风格特点,即高音起腔,曲牌尾句的归腔往高走向,高起底落的归腔

12、,唱词中衬词的巧妙应用,地方语言与旋律有着紧密联系,讲究音韵,男女对唱的演唱方式等。蒋燮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从音乐形态构成要素的曲式、调式结构和句法、腔词、旋律入手,细致分析了剧目睄妹子的路腔曲牌。(2) 、表演艺术研究 对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赣南采茶舞中被称为“三奇三绝”的舞蹈动作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研究,其中典型代表有黄文华、陈宾茂的独具特色的“三绝”谈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和赖丹的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蕴。赣南采茶戏的“三奇三绝”是经过历代艺人的实践演出得到经验加工美化的成果,使得赣南采茶戏富于鲜活的艺术个性和浓烈的地方特色。3、 赣

13、南采茶戏中的语言研究 赣南以客家人为主,普遍使用的是客家方言,在赣南采茶戏中,使用的语言也主要是客家话,但由于赣州市区和信丰县城是语言孤岛区,使用的语言属于西南官话系统,因而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也受到西南官话系统的语言影响。熊琨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和徐凤英浅谈客家方言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应用都阐述了赣南采茶戏唱腔唱词等与赣南地区语言的关系,李如龙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也谈及客家方言对采茶戏的影响。4、 赣南采茶戏的民俗文学性质 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民间小调歌舞的结合,是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体现,采茶戏唱词也都是简单纯粹的,就其性质来看应该属于民俗文化范畴。钟俊昆的客家文化与文学一书用专章笔墨对赣南采

14、茶戏进行了文化角度的探究;薛文丽、袁明的美在民间论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分析了赣南采茶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便是其草根性,是客家民俗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体现;曾泽昌、阳贻禄的论赣南采茶戏的文学特征从文学角度入手,分“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以幽默为基调的喜剧语言、以日常生活为事件的戏剧情境、以特殊程式美为标志的韵律抒情”四个部分说明了赣南采茶戏文学剧本的特点,文中还通过和其他戏曲文学比较,寻找其独特的征象。5、 赣南采茶戏的文艺价值、社会价值等研究 赣南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是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人民的艺术纽带,也是研究客家语言、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参照,因而对其的文艺价值和社会价值

15、研究也变得极为重要。黄玉英在江南一枝花谈赣南采茶戏文章里认为,赣南采茶戏土生土长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造就客家民系,客家民系造就客家文化艺术,赣南采茶戏便是客家文化艺术体系中无可辩驳的一朵奇葩。在刘斌、李俊玲的赣南采茶舞蹈的价值分析中,作者阐述了赣南采茶舞蹈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凝集客家民系、弘扬客家文化的价值,抒发交流感情的生理学、心理学价值,独特的美学价值等。黄文华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的审美价值从丑角艺术这一小角度入手,分析了赣南采茶戏的审美价值。当然,赣南采茶戏反应客家人民的生活,其演出便也会有社会教化的社会意义,吴璨、陈星的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和路径强调了赣南采茶戏

16、纳入高师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6、 赣南采茶戏的现状、传承和发展 赣南采茶戏曾经是赣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采茶戏也一度陷入低潮,存在着诸多问题是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举步维艰,首要便是“三缺”,即缺人、缺钱、缺物,还有就是剧团日渐萎缩使得造血功能退化和采茶戏自身的改革建设未跟上时代发展。王伽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危机以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为例一文列出了当今采茶戏发展的系列问题,同时阐释了发展的必要性。从传承发展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即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高师教育、戏曲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廖军赣南采茶戏探究里有着对发展赣南采茶戏的系统观点,刘洪

17、忠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韩玉澎探析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王婷、徐灵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和传承创新、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和罗涛的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问题研究等文章是从赣南采茶戏戏曲艺术本身出发的改革创新,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的弘扬。钟俊昆、毕剑从戏曲旅游看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一赣南采茶戏为例、刘宇、何小芊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邓乙凤赣南整合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和钟俊昆、魏丽英的论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则是从旅游方开发面谈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温卫玲、谢莉的论赣南采茶戏在高师教育中的传承和宁琰、肖莉的老剧种的魅力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创意活动设计是阐发通

18、过校园教育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曾荣等人的基于文化转型看赣南采茶歌舞艺术的延伸和发展从艺术团体的商业运作谈起和黄金发、刘祚时的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开发和思考两篇文章,讲述的是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途径中的另辟蹊径,希冀对赣南采茶戏这种文化艺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从而达到弘扬发展的目的。7、 其他内容 郭起华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等,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缺陷,主要是对采茶戏研究成果的综述。廖军赣台客家采茶戏之社会文化比较将采茶戏和四大声腔音乐以及同源异调音乐之间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研究刚起步。3、 研究趋势 赣南采茶戏从产生到现在已有

19、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对其的研究却是建国之后才兴起的,只有六十多年。关于赣南采茶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进行的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召开赣南采茶戏戏曲研究座谈会,集座谈会各家观点形成基本的理论基础,此时期有理论专著赣南采茶戏史、赣南采茶戏音乐、赣南采茶戏锣鼓经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文革期间研究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之后对其的研究迅速进入辉煌时期,表现是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及剧本的搜集整理和对民间老艺人的访谈方面,而自2006年申遗成功之后对其研究更是方兴未艾,逐渐从研究戏曲本身的特点转向研究赣南采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发展问题。4、 研究意义1、 彰显采茶戏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赣南

20、采茶戏既是地方戏曲艺术,又是一种客家民俗文化,其产生到如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对赣南采茶戏起源发展的研究,对其作为文化形态的种种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2、 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赣南采茶戏最初便起源于客家先民的采茶歌舞,经客家人民一代代相传至今,是客家人生活的显现,反应了客家人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在凝聚客家精神、团结客家民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赣南采茶戏的研究结果会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料。3、 有利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人歌舞艺术的结晶,曾经是客家人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和城市化

21、对其带来不小冲击,赣南采茶戏转向低潮,专业演员和创作人员逐渐缺乏,青年群体对流行色彩的追逐使得观众流失严重,剧情依旧停留在过去的陈旧阶段,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加强对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探索相应的发展方针战略,有利于更好对其进行保护,促进传承发展。4、 为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006年,赣南采茶戏进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这一地方戏曲艺术和客家名俗文化受到重视,意义被发掘,对其的研究是为了促进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弘扬相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和借鉴。5、 相关背景资料 赣南采茶戏是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

22、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以灵巧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赣南采茶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优美的音乐、广阔的流传区域、庞大的观众基础以及所具有的艺术研究价值,对长江以南地方戏形成的影响和面临的“生存发展危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参考文献1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 曾泽昌、曾庆池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2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王欣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年 3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 熊琨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年 4 30年

23、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 郭起华、钟俊昆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05期 5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问题研究 罗涛 大舞台 2012年07期 6从戏曲旅游看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 钟俊昆、毕剑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年02期 7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 张佩莺、钟海林 中国戏剧 2007年02期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危机以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为例 王伽娜 人民音乐 2012年05期9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创新 王婷、徐灵 农业考察 2009年03期 10赣南采茶戏探究 廖军 南方文物 2001年04期 11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的实践析评 肖若心、刘域 读与写(教育教

24、学刊) 2009年9月06卷09期 12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 欧阳绍清 大舞台 2012年02期 13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开发与思考 黄金发、刘祚时 艺术理论 2009年10期14赣州整合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 邓乙凤 科技广场 2011年08期 15基于文化转型看赣南采茶歌舞艺术的延伸和发展从艺术团体的商业运作谈起 曾荣、李俊玲、张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年10卷12期 16江西采茶戏的起源与流派 朱黎明 农业考古 2011年05期 17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 蒋燮 乐府新声 2006年04期 18 独具特色的“三绝 ”谈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 黄文华、陈宾茂

25、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19抓住人物个性演活剧中角色扮演等情郎“四姐”的体会 卢致苑 中国戏剧 2005年10期 20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 钟俊昆 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04期 21与歌唱相结合的赣南客家民俗活动 黄玉英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12期22一朵艳丽的山茶花赣南采茶戏之艺术特色 卢致苑、曾荣 中国戏剧23无茶不成戏略谈茶与赣南采茶戏及其艺术特点 廖军 24探析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 韩玉澎 文史论坛 2011年03(下)期25深度开发赣南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思考 易崇英、熊芳芳 中国商贸 2010年05期26浅谈客家方言在赣南采茶戏中的运用 徐凤

26、英 老区建设 2012年06期27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刘洪忠 中国戏剧28美在民间论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 薛文莉、袁明 中国戏剧29论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风格的影响 聂芳、张海涛 老区建设 2008年10期 30论赣南采茶戏在高师教育中的传承 温卫玲、谢莉 读与写杂志 209年11月第6卷11期31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 苏子裕 艺术百家 2003年02期32论赣南采茶戏的文学特征 曾泽昌、杨怡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05期33论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 钟俊昆、魏丽英 特区经济 2007年9月 34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黄莺 科教文化 35老剧种的新魅力“赣

27、南采茶戏进校园”创意活动设计 宁琰、肖莉 上海教育科研 2011年11期36客家艺术奇葩赣南采茶戏的海内外传承与发展 李佳 大众文艺37客家艺术的奇葩赣南采茶戏 刘小森 中国魅力38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周婧、范凌云 民族民间音乐39江西赣南采茶戏唱腔的艺术特征 李舒幸 大众文艺40江南一枝花谈赣南采茶戏 黄玉英41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罗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42关于赣南客家文化产品与包装设计的思考 郭雪琳 艺术与设计43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 赖丹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11期44赣南客家文化的商业价值 易崇英、张素华 中国商

28、贸 2010年06(b)期45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易崇英 中国商贸 2010年01(b)期46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刘宇、何小芊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31卷06期47赣南采茶戏在台湾 毛礼镁48赣南采茶戏曲调来源的丰富性及其文化学解释 王沥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49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吴璨、陈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31卷07期50赣南采茶戏的美丽传奇 曾晓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10月16日第007版51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的审美价值 黄文华 中国戏剧52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 欧阳丽苗 江西师范大学

29、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年53赣南采茶戏表演特点初探 徐协和54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 胡波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2年 55赣南采茶舞蹈的价值分析 刘斌、李俊玲 文化视野56赣南采茶歌舞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傅丽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05期57档案助推赣南采茶戏_申遗 曾勤生 中国档案报 2010年3月22日004版 58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 三.项目研究方案1、 研究目标1、 通过查找文献和访谈了解采茶戏的历史,包括源起发展、传播。2、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当地的群众演员政府部门,了解采茶戏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3、 结合当地

30、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采茶戏再发展的已有经验,提出采茶戏在新时期更好发展的策略,给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使采茶戏得到更好的传承。二、研究内容1、采茶戏的文艺价值。结合历史与现实,充分挖掘采茶戏的内在价值以及由此创造的社会价值。2、采茶戏的生存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入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采茶戏的发展现状。3、传承和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是项目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整个研究的中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采茶戏的现代发展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分析现有的研究成

31、果,总结采茶戏现阶段研究的成果,对采茶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研究的空白。2、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问卷,在信丰县和安远县随机发放150份问卷,主要通过受访者自填的形式进行,必要时加以讲解。通过对数据的后期统计分析,主要了解不同职业年龄段的人对于采茶戏的了解程度、态度、面临困境的原因以及今后发展的建议。3、深入访谈。主要走访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了解采茶戏发展的现状和他们正在或将采取的发展措施。另外,通过与一线的演员,剧作家的沟通,了解他们对采茶戏的态度、面临的困难,发展的建议。四、技术路线1、前期资料查阅。主要在4、5、6月进行。目标是了解采茶戏现阶段的

32、研究成果。对其历史发展、艺术形式、主题内容、生存状况、传承发展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找好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的主题。2、 调研的前期准备。时间4、5、6月。包括确定调研的时间、路线,完成问卷的制作。准备好相关的物资。如文具、证件、衣物等等。3、出发前往调研地并开始调研。时间是在今年暑假期间进行。主要任务是问卷发放回收、深入访谈、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最后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得到初步的数据。4、形成中期报告。时间为实地调研结束以后。任务是通过在实践获得的资料数据的分析,总结初步的研究成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难点,进行中期报告的写作。5、 二次调研。时间为2014年寒假。在第一次调

33、研的基础上,找出清楚的问题展开补充调查和深入调查。并通过参加庙会等传统民间活动,充分感受采茶戏的魅力。6、形成最终的报告。五、可行性分析1、前人研究经验 总体来说对采茶戏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基本的历史发展概况、艺术形式、主题、音乐等方面都有了相对丰富的成果,这证明采茶戏研究还有具有极大的空间。2、导师优势朱万曙老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明清文学、徽学与地域文化,主持的科研课题有徽文化研究徽州戏曲,汪

34、廷讷戏曲集、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等,著有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明清戏曲论稿等一系列著作,并发表了李卓吾戏曲评本考、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等十多篇论文,对于戏曲有极大的研究热情和艺术造诣,能够给予我们许多有帮助的建议和方法指导。3、地域优势 团队成员中吴林华是赣州信丰人,对当地的环境十分熟悉,在生活中深受赣南文化的影响,对采茶戏的了解比较多,有利于开展调研。4、知识优势 在文学院学习了两年,我们对明清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平时的知识积累中也培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并有暑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相信能够把这次研究做好。四.研究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

35、月)1、 讨论并确定课题,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及研究的空白之处,以吸取经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3、 设计调查问卷,准备访谈的内容。根据需要调查的内容进行问卷设计,主要了解采茶戏的价值以及群众对采茶戏的态度。访谈主要了解采茶戏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4、 规划调查的路线。包括预订北京到赣州的火车票、旅馆;计划好在信丰、安远两县发放问卷的地方;与访谈的人员提前进行联系。5、 准备好相关的物资。包括文具、问卷、衣物等。6、 与指导老师进行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2、 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4年2月)1、2013年暑假期间到赣州市信丰、安远两县

36、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发放150份问卷,与戏剧团、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2、 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得出初步的结论。形成中期报告。3、 分析现有数据、资料的不足,再次完善问卷和访谈的问题。4、 2014年寒假到调研地进行二次调查。包括缺漏信息的重新获取、体验庙会等采茶戏活动。5、 最终结果总结。3、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1、 对调研结果进行讨论,进行论文写作。2、 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报告。总结研究课题的意义,现实经验。3、 提交报告。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 研究领域独特 赣南采茶戏既是地方戏曲艺术,又是一种民俗文化,从这看来,赣南采茶戏研究既是

37、属于客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是属于戏曲领域的研究。回顾2006年至2012年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对戏曲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是空白。而客家文化作为中华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台湾地区都有着极其广大的客家人群,客家文化是联系着海内外客家人的无形纽带,赣南采茶戏中始终都体现着客家文化和贯串着客家人勤俭团结等精神。身在文学院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采茶戏为切入点研究,虽然对于整个客家文化体系算是管窥蠡测,但终究是有着极大意义的,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该领域的空白。2、 研究对象典型 安远县九龙山是赣南

38、采茶戏的发源之处,而安远县和信丰县都是最早受到赣南采茶戏影响的区域,这两个地区保存的资料相对丰富,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痕迹会更明显,对其的保护和弘扬工作会相对做得更好,以安远县和信丰县德赣南采茶戏为例研究具有典型性。 3、 研究内容丰满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借鉴以往资料记载从而得出结论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很小切入点进行的专门性研究,例如纯粹从音乐角度、表演角度、语言角度等进行研究的,本项目研究赣南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发展和传承,而谈及其传承和发展必然需要说明其必要性,这就涉及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发展、表征特色、价值意义和发展途径等,研究内容丰满。4、 研究方法科学 前人对采茶戏的研究主要

39、在于查阅文献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在长期的演唱、创作过程中总结的规律和结论,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走访,深入访谈,借鉴前人的经验上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得到更为详实准确的数据,从而使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六经费预算类别项目单价(元)数量合计(元)备注办公费复印0.2/张500100复印所搜集资料、采访稿等资料打印0.2/张600120打印调查问卷、采访稿等办公用品(签字笔、笔记本、签字条等)15/套10150资料收集、采访调研过程中记录用书籍、杂志、报刊等平均20/本20400团队成员了解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最新动态用设备购置费U盘50/个2100存储或者转移资料、

40、音频、视频等录音笔500/只21000采访时记录音频资料卡片机1000/台11000采访时记录影像资料用,轻薄的卡片机易携带通讯费电话0.3/分钟400120团队成员组织联络、交流信息用短信0.1/条60060团队成员组织联络、交流信息用邮寄20/次5100团队成员寄送文献资料用网络流量5/5000M100000M100团队成员查询资料、了解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最新动态及设计调查路线用差旅费省级交通215/一个来回4860团队成员前往调研地伙食补助60/天14840调研期间的吃住宿100/天141400调研期间的住宿县际交通35/次16560团队成员前往两县调研采访、发放调查问卷公共交通1/次1

41、00100在被调研县内开展调研其他费用纪念品调查问卷用小礼品5/个150750使问卷调查过程更加顺利方便访谈用小礼品15/个20300感谢被访谈者的回应合计8060七.预期研究成果一、赣南采茶戏发展现状的认识 在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安远县和信丰县两地居民对赣南采茶戏相关的了解和基本态度。约谈采茶戏一线工作人员和与采茶戏剧团成员交流,亲自参观采茶戏演出体验采茶戏魅力,了解赣南采茶戏当今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环境。二、综合分析发展和传承途径 对调查结果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出赣南采茶戏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造成艰难的原因,同时了解现阶段采取的促进采茶戏传承的举措,提出适合的发展模式和

42、途径。三、提出意见建议 在促进赣南采茶戏发展中,主要是在中青年群体中的宣扬,让这一喜追逐流行元素的人群认识到采茶戏对于客家人的价值,进而接受并喜爱它,这就涉及到校园教育方面,同时,赣南采茶戏的产业化或者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是关乎文化部门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通过调查研究,以有调研数据为依据的报告对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具有说服力且可行的意见建议。四、形成报告 形成一份关于采茶戏文化社会价值、生存状况以及传承发展道路的调研报告,促进成果转化,提交给当地的政府部门,希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五、为全国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赣南采茶戏是在新时期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跟不上时代步伐而导致发展滞后的,而全国在新时代遭遇此般景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少数,也许那种文化只存在于少数人群,也许其重要性并不为太多人熟知,也许只是某种文化中的一个小部分,通过对客家文化中的典型民俗文化即赣南采茶戏的研究,便可以为那些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八.申请人签名项目组负责人: 项目组其他成员: 年月日九.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十.学院意见 主管院长签名学院公章年月日十一.专家指导委员会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