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05071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3.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史(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史(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史(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史(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上).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 (上),第一章 绪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一、主要研究机构、学校 二、主要学者 三、重要代表作,第二章 原始社会,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猿人也称直立人 ,距今20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一)猿人的遗迹及其体质特征 1、代表性遗迹: 安徽繁昌 云南元谋 山西芮城,陕西蓝田 北京周口店 安徽和县 贵州黔西和桐梓 河南三门峡 湖北大冶和郧县 辽宁营口 四川巫山人 河北阳原县小长梁 江苏南京江宁(汤山人),2、体质特征 中国猿人的体质特征有六: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嘴巴前伸。颧骨较高。脑容量小。(1059毫升)下肢弯曲。 (二)猿人的生活及

2、社会组织 1、工具:打制,木器、石器、骨器 2、生活环境及食物:捕猎、采集、捕捞 3、普遍用火(天然火) 4、由原始群发展为血缘家族,原始群: 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猿人几十个人组成一群,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群,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人们集体出猎,共同平等、食物平均分配共同食用。在两性关系上处于原始的群婚状态,整个原始群男女互为婚配。 血缘家族: 逐步排除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公社(家庭),实行按辈份区别的婚姻关系。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配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 兄妹为婚,在云南的怒族、纳西族、高山族、苗族、哈

3、尼族、壮族等部有过这样的传说。,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 古人亦称早期智人,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 陕西大荔人 山西襄汾丁村人 山西阳高县许家窑人 湖北长阳人 广东韶关马坝人 贵州桐梓的桐梓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新洞、辽宁喀左鸽子山旧石器中期遗址,(二)古人的社会生活 从体质上来说,早期智人依然保留着猿的部分特征,但头骨变薄,前额增高,嘴巴也没有猿人那么突出,已更多地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 就生活状况而言,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猿人,使用的工具虽然是打制石器,但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分类。狩猎和采集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人工取火: 古人进一步发明

4、了摩擦取火,有的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同燧石相击取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气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马恩选集3卷154页) 族外婚: 禁止同一家族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并排斥了由近及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配关系。 此即一个氏族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互为夫妻。,三、新人及其社会生活 新人也叫晚期智人,距今五万年一万年前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一)我国境内的新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 内蒙古乌审旗的河套人 山西朔县峙峪人 四川资阳的资阳

5、人 广西柳江的柳江人 广西来宾的麒麟人,山东泰安人 辽宁建平人 云南丽江人 吉林榆树人 江苏泗洪下草湾人 台湾台南的左镇人 (二)新人的社会生活 1、弓箭的发明 既是一种兵器,又是一种复杂的工具 弓箭的发明也有重要意义:“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马恩选集4卷19页),2、骨针 3、装饰品:小石珠、穿孔兽牙、小段兽骨,4、原始的宗教迷信观念 灵魂不灭,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约一万年及至五千年前) 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 1、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汶口早期文化 河南武安磁山文化 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 2、长江流域

6、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 3、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址 细石器文化:从东北的黑龙江起,经内蒙、宁夏、青海到新疆、西藏的广大地区,广泛分布着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细石文化 红山文化: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和巨型建筑遗址 4、半坡类型遗址介绍 前期仰韶文化分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属于半坡类型的遗址有半坡、姜寨、北首岭、元君庙(华县泉护村)、横阵(华阴)。,半坡类型遗址的特点: 布局规划整齐有序,均有居住区和墓葬区,半坡、姜寨还有陶窑区 从半坡类型遗址可看出母系氏族制度的若干特征: ()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是分层次、有结构的 ()同一合葬墓中埋葬的死者是血亲关系,而非姻亲关

7、系 ()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 ()对一些女孩实行厚葬或使用成人葬式,表明财产是以母系继承的,世系是以女性计算的 ()当时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姜寨居住区,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 2、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3、财务由氏族集体继承 4、实行从母方居住 5、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三、主要经济生活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河姆渡出土的稻 l973年浙江省余姚市,石磨盘、棒,1978年河南新郑县 裴李岗出土 盘长63.5厘米、 宽28厘米, 棒长47.8厘米,2、 手工业,磨光石器,河南省郏县水泉遗址出土 长20.6厘米,l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长约20厘米,陶

8、器烧制,人面鱼纹盆 1955年半坡,小口尖底瓶 半坡出土,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装饰品,半坡博物馆藏,刻画符号,姜 寨,3、房屋的建筑 四、社会组织 以血缘为根本纽带 图腾: 即每个氏族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 图腾崇拜是为得到佑助 现实生活中,图腾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图腾是氏族的族徽,借此相互区分 图腾在母系氏族时期极为兴盛,故称“图腾时代” 对偶婚: 氏族中的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族男子作为自己的配偶的婚姻形式 夫妻关系松弛,结合和离异较容易 无独立的经济基础,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父

9、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父系氏族制不同于母系氏族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财务由子女继承,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也有权支配家的成员。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 2、以男系为世系的父系继承权和对父系祖先的崇拜 3、私有财产的增多和贫富分化的出现,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遗存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屈家岭文化 良诸文化 石峡文化 三、经济和文化 1、原始农业的进步 2、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制陶业 、冶铜业,制作玉器、骨角器和雕刻象牙工业 ,纺织、编织技术,3、房屋建筑 4、文化艺术和宗教 结绳记事、刻木为契、骨刻、竹刻 绘画、雕刻和陶塑艺术起源早,原

10、始绘画、舞蹈图 原始音乐、舞蹈也有所发展,占卜成为流行的巫术,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中华民族,在当今包括5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体。中国从远古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以炎、黄为始祖的华夏族为核心,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地域逐渐扩大,人数日益增多。 1、炎黄集团 (1)炎帝: 炎帝族生活在姜水(渭水支流),今宝鸡境内 炎帝时代的贡献在原始农业和文化方面 黄帝族生活在姬水,距姜水不远 黄帝时代的成就 (2)颛顼与帝喾,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A、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B、主要内容是垄断祭祀权 C、推动了文明发展 (3)唐尧与虞舜 禅让 治水 2、东夷集团 包括太皞(太昊)、少皞(

11、少昊)、九黎 蚩尤是九黎族首领,3、苗蛮集团 或称苗民、三苗、三苗氏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北地区 4、百濮和百越,参考书 :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 2、杜耀西、黎家芸、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 3、中国历史的童年,中国历史小丛书合订本,中华书局,包含仰韶文化、蓝田人、北京人、半坡村遗址、龙山文化、夏代文化等 4、社科院考古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复习参考题: 1、了解原始社会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2、名词解释 北京猿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诸

12、文化 半坡遗址 姜寨遗址 对偶婚 氏族,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孟津之会;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宗法制 井田制;甲骨文;周易;五行,夏商周断代工程 2、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周人兴衰的历史过程。,第三章 夏商周(前2070前771) 第一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缘起 二、目标 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 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 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三、研究成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和夏商周年表,第二节 夏商族的来源及周族的兴起

13、 一、夏族来源诸说 夏,本指夏后氏,是居于夏地的部落联盟名称。 夏族为姒姓 夏地在哪里? (1)河南禹州市 (2)汉水流域 (3)山西夏县 夏族源于何地? (1)嵩山为中心的颍水上游及伊洛平原 即今登封、密县、伊川一带 (2)起源于晋南,兴盛于伊洛 (3)山东境内 (4)“禹兴于西羌”说 此说难以置信,二、有关夏文化的探讨 考古学的夏文化范畴,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既不包括夏朝时期其他各族的文化,也不包括夏朝建立前和灭亡后的夏族文化 1、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 (1)仰韶文化即夏文化 (2)龙山文化即夏文化 2、1949年至今 作为夏文化探讨对象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发现100余处,

14、重点发掘的有: 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夏县东下冯、临汝煤山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1952年登封玉村遗址的发现 (2)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的发掘 (3)1959年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持续发掘 二里头文化特点: A、中国早期青铜文化 B、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C、贵族与平民的对立明显 学界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关系的分歧,二里头出土的铜爵,三、商族的来源 1、商族先公 国语周语下:“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据史记殷本纪和王国维研究,由契至汤14世商族先公的名字和世系为: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 2、契的传说 契,子姓,其母简狄,诗经商颂

15、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族后代、春秋时宋国贵族据传说写的诗 殷本纪记载更具体: 简狄等“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3、商先公中的著名人物 (1)契 与大禹同时,协助其治水,封于商,商族故名。 (2)相土 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3)冥 任夏朝的水官 (4)王亥和上甲 4、商族起源地诸说 (1)西方说 史记殷本纪集解:“太华之阳”(陕西商州市) (2)东方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大概是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区和豫北漳河流域 此“东方”是相对于夏朝的地理位置而言的,该说为多说人接受,(3)东北说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4)南方说 卫聚贤殷人自江浙迁徙河

16、南,载江苏研究1955年5、6期 5、商代的几位王 (1)汤开国者 (2)盘庚 第20位王 由汤至盘庚商朝三度衰落,四度复兴,五次迁都 (3)武丁 第23位王,商朝鼎盛阶段 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4)帝辛 名纣,后人称商纣 殷本纪:“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但其拒谏饰非,贪恋酒色 比干亟谏而死,箕子佯狂,微子出走 君子去,小人来。,四、周族的兴起和发展 1、周族世系 周族居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 国语周语下:“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 周本纪载十五王为: 后稷不窋(pi zhu)鞠公刘庆节皇僕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

17、王,(1)后稷 名,弃。 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2)不窋 生当夏朝之时。 穴居生活,经济习俗与戎狄相近 与夏族、商族比,周族是后期部族 (3)公刘 迁至豳 整治耕地,发展农业,为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称: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 “周道之兴自此始”,(4)古公亶父 迁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 “周原膴膴,堇(jin)荼如饴 ”

18、堇荼:是两种苦草 诗经鲁颂: “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5)文王 迁丰 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2、武王灭商 (1)盟津之会 (2)牧野之战 3、灭商后武王对殷人的安抚 4、武庚叛乱和周公东征 周公营建成周 6、“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和平王东迁,五、西周的分封制 一、周初大分封 1、分封的对象: 一是王室子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荀子儒效载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姬姓封国数量多,位置冲要,与王室关系密切,为西周诸侯国的主体。 二是异姓贵族; 武王灭商和周

19、公东征中的功臣,或与周人有世代同盟关系齐国、宋国 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 此类封国较小,有的是象征性的,2、主要封国 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 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都奄(今山东曲阜) 齐:太公吕望的封国,都营邱(今山东临淄北) 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 宋: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 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市)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杞国(今杞县)、陈(今淮阳)、蔡(今上蔡西)、蒋、息、申等 汉水流域有:以随国为首的“汉阳诸姬” 江南地区有:吴、宜(江苏丹徒)等,3、西周分封的历史意义 (1)是西周的一项一贯的立国制度,并非权宜之计 申国

20、、郑国晚至宣王时才封 (2)加强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 在各地建立封国,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天子与诸侯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使中央对地方诸侯的纵向控制加强; 诸侯国之间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使其横向联系加强。 (3)促进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六、宗法制 宗法制是祖宗之法或宗庙之法,即宗族法规 宗法制的主要形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此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基本信条:尊祖、敬宗。 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

21、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 宗法制的作用: 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的重要手段。,宗法制的补充: 宗法制仅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的关系则以婚姻为连结 周代规定“同姓不婚”,即姬姓贵族娶异姓女子 异姓贵族也多在姬姓中娶妻 通过姻亲建立起政治同盟,周以上千八百諸侯,其長伯為君,次仲、叔、季為卿大夫,支屬為士、庶子,皆世官位。 漢舊儀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 尚書呂刑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堯典,七、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基

22、本的土地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内容和特征是: A、土地的所有权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B、井田的区划 C、井田的分配 D、井田的税收,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春秋五霸,召陵之盟,葵丘会盟,城濮之战,弭兵运动,作爰田,初税亩,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2、简述东周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及其影响。 3、管仲相齐改革的主要内容。 4、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第四章 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 第一节、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 白虎通

23、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赵歧孟子注告子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一般以第二种较为流行。 一、郑庄公图霸 二、齐桓公首霸 三、晋、楚争霸,四、秦穆公独霸西戎 五、楚庄王的霸业 六、弭兵之会 七、吴、越争霸 八、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实质: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消极作用: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积极意义: (1)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第二节、新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旧势力的斗争 一、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水利灌溉 二、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

24、关系的产生 1、井田制的破坏 2、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相地而衰征 晋:作爰田、作州兵 鲁: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 郑:作丘赋,楚:书土田、量入修赋 三、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 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2、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 3、田氏代齐 4、三家分晋,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诸子百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上计,法经,郡县制 2、简述魏国、楚国和秦国变法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例论证之。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5、简述儒、墨、道、法主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6、战国

25、社会体制发生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前475前221年)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广义地讲,包括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两大问题;狭义地讲,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问题。 一、讨论背景 1、发动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真正的学术讨论开始阶段:19501960年,3、继续讨论阶段:19601965年,此期争鸣由全国性转向区域性 4、停滞阶段:19661976年 5、重新讨论阶段:1978年10月1990年 6、反思阶段:1990今 二、中国古史分期的主要观点 1、西周封建说。 代表人:范文澜、

26、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王玉哲、王亚南、李埏 2、春秋封建说。,代表人:李亚农、唐兰、祝瑞开、吴慧 3、战国封建说。 代表人:郭沫若、杨宽、吴大琨、白寿彝、田昌五 4、秦统一封建说。 代表人:黄子通、金景芳 5、西汉封建说。 代表人:侯外庐、赵锡元 6、东汉封建说。 代表人:周谷城、郑昌淦,7、魏晋封建说。 代表人:尚钺、王仲荦、何兹全、王思治、赵俪生 8、东晋封建说。 代表人:梁作干,第二节、各国的变法运动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 1、推行“尽地力之教” 2、实行“平籴”法 3、废除官爵世袭制 “食有劳而禄有功” 4、作法经 六篇 :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二、吴起在楚

27、国的变法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第一次:前359 主要内容: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制 2、奖励军功 ,建立军功爵制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列传),第二次:前350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 3、迁都咸阳 4、统一度量衡 5、改革赋税制度,第三节、战国社会体制的变化 一、各国变法的意义 这实质上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打击旧贵族,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废除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28、措施,其结果使中国式的地主封建制得到确立。 在这场改革中,士阶层中受过教育的“智能之士”,是变法的倡导人和新法的制定者。他们进入各级政权,确保了新法的实行,从组织上改变了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而国家最高领导集团布衣将相格局的确立,则是战国变法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二、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 1、文武官分职(“官分文武”) 2、官吏选拔制度 战国官僚构成: 军功之士、文士、宗室贵族 入仕途径: 军功入士 游说自荐 荐举 3、俸禄制度 4、“上计”制度 5、玺符制度,三、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四、军事制度的变化 1、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 2、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魏国常备兵称:“武卒” 齐国

29、:“技击” 秦国:“锐士” 3、兵种的变化 步兵和骑兵,复习题: 1、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云梦秦简 ,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焚书坑儒 2、试评秦始皇。,第六章 秦朝(前221前207),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与君权至上,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表者,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蔡邕独断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事,所以后世不肯变。且如三皇称皇,五帝称帝,三王称王,

30、秦则兼皇帝之号。只此一事,后世如何肯变? (宋)朱熹师徒问答,2、中央政权组织 三公: 丞相(政务) 御史大夫(监察) 太尉(军务,常虚设,掌握在皇帝手中) 九卿:奉常、郎中令、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卫尉。 博士:虽无实权,但可参加议论。,3、地方政权组织 郡县 制 4、扩大军队 二、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 1、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 2、统一法律 秦律大体分为律、令、格、式、课等 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流刑、赀刑等多种 3、统一文字 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字书,4、统一货币 5、统一度量衡 度单位:寸、尺、丈、引。1寸2.31厘

31、米(今),十进位。 量单位:龠、合、升、斗、桶(斛)。1龠10.5毫升,2龠1合,下十进位。 衡单位:铢、两、斤、钧、石。1石30.75公斤。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6、修弛道 驰道:驰骋马车的大道。前220年,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一条“东穷燕齐”,一条“南极吴楚”。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棵。 直道:前212年,由咸阳经云阳、上郡到九原(今内蒙古包头附近),一千八百里(约合今一千四百里),目的是防御匈奴。其遗迹至今犹有残存。 五尺道:由常頞主持在云南、贵州地区修成,道宽五尺。 新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成新道。,7、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丞相臣斯昧

32、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秦始皇本纪),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

33、不读书。” 明末清初陈恭尹读秦纪:“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三、进一步统一边疆 1、南平北越与开凿灵渠 2、北击匈奴与筑万里长城,3、秦朝的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盐铁会议 ,经今古文 ,云梦秦简 ,区种法,代田法,党锢之祸 ,白虎观会议 ,昭宣中兴,董仲舒,度田,算缗告缗 1、试评汉武帝。 2、简述两汉时期尚书机构的演变过程。 3、东汉累世公卿集团形成的历史条件。 4、评析王莽改制。,第七章 两汉 第一节、西汉的建立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一、楚

34、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项羽的分封 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

35、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

36、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义帝,(二)楚汉战争 1、战争经过,2、刘邦取胜的原因 (1)正确运用战略策略 (2)善于用人 (3)项羽一则迷信武力、刚愎自用;二则残暴屠杀、不得人心 (4)刘邦有较为稳固的根据地 (三)西汉的建立,二、汉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稳定封建秩序 汉初经济的凋敝:(汉书食货志上

37、)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汉高祖采取的具体措施: 1、组织军队复原 2、赐军吏卒以爵位 3、招抚流亡 4、释放奴婢 (二)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1、中央及地方机构 2、军队建设 3、法律 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三)重建赋役制度 1、赋税制度:田赋、口赋、献费 2、徭役:兵役、力役

38、 (四)翦灭异姓王 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九个同姓王: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濞、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燕王如刘建。 杀白马为盟,立誓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三、文景之治,第二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一、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打击王国 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 2、打击地方豪强 二、官制和军制改革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与盐铁会议 3、均输平准 4、算缗告缗 四、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第三节、东汉时期的政治 一、东汉前期巩固统

39、治的措施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机构的强化 A、防范功臣、控制外戚、打击藩王 B、设立尚书台,削弱三公的权力 C、集军权于中央 2、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A、释放奴婢 B、减免租税和安辑流民 C、度田及其失败,二、东汉后期的政治 1、外戚宦官专权 2、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 3、党锢之祸,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 复习参考题: 名词解释: 董卓之乱,夷陵之战 ,门阀制度,八王之乱,河阴之变 ,元嘉之治,侨置州郡 ,户调式 ,高平陵政变 ,侯景之乱 ,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战,赐田赐客复客制 ,五胡乱华,土断 ,府兵制,三长制,玄学 1、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2、简述三国时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 3、

40、简述南朝士族门阀衰落的主要原因。,4、略述东晋的北伐及其失败原因。 5、分别论述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并对三者作一比较) 6、分析淝水之战对南北方政治格局的影响。 7、试述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历史。 8、简述西晋户调式(占田制)的主要内容。 9、评价孝文帝改革。 10、过去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时代”,这其实是一种偏激的观点。结合所学史实,分析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曹魏的屯田 (一)基本背景和条件 1、汉末军阀混战,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屯田。 2、土地条件:政府

41、掌握着大量抛荒的土地 “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3、劳动力条件:流民 4、生产条件:耕牛和农具,(二)主要内容 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1、民屯 (1)开始时间: 一般认为,196年曹操在许昌首先开创民屯,第二年即令“州郡例置田官” (2)民屯的生产者 流民,称屯田民或屯田客 (3)管理机构 中央:大司农; 郡级: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 ; 县级:屯田(典农)都尉 ; 屯司马:直接指挥生产,(4)屯田客的田租 缴纳 2、军屯 (1)时间:195年 (2)生产者 :士兵及其家属 世兵制或士家制 (3)组织、管理: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等管辖 (三)屯田的性质 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四)屯田的特点 1、分布

42、地区广泛,凡曹魏统治区域,大抵均有:西至凉州,东抵海滨,南尽江淮,北达幽蓟 2、屯田大体均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 淯水、河水、沁水、济水、漳水、淇水、淮水、汉水。 3、屯田的重点地区 对吴、蜀用兵的缘边地带;中原地区的许昌、颍川、邺城、汲郡、洛阳、长安、弘农、原武、荥阳、河内 4、屯田户直属农官,不属地方官管理;不服兵役和徭役。 5、屯田的鼎盛时期在曹丕代汉后的文帝、明帝和齐王芳时期,(五)屯田的意义 1、解决了曹魏军粮问题,有利于曹魏军权的强大。 2、把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控制在政府手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和争夺劳动力的作用 3、屯田使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43、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但屯田后期,由于剥削率的加重,屯田客身份地位的低落,屯田制度开始阻碍生产的发展。,二、曹魏对编户齐民的经济剥削 新的租调制: 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发布收田租令,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三、东吴的赐田赐客复客制 所谓赐田,是朝廷将掌握的大量公田赏赐给士族私人所有,赐客则是同时将本属于国家掌控的人口,赏赐给士族私人所有。复客则指这些赐客成为豪强大族的私家人口,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其特权。,四、西晋的占田制 (一)背景 1、曹魏末年,屯田制日益破坏。 原因:施行“赐租牛客户制”;征

44、发兵役和杂役;加重剥削 2、西晋实行占田制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二)占田制的主要内容(户调式)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云: 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

45、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檄冗从武贲、命中武贲武骑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以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2、户调制 3、品

46、官占田荫客制 (三)占田制的意义 1、占田制是一种既保证封建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土地制度。 2、占田制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了西晋王朝新的赋税制度,占田并非授田,而是一项土地占有数量的虚设指标。依据这一指标所定的课田数额则起到了保证西晋税收的作用。,3、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之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此可鼓励人们占田垦荒,从而扩大耕地面积。 4、与屯田制下的农民比较,占田制下负担有明显减轻,有利于调动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 5、但与曹魏的自耕农比较,占田制下户调增加了1/2,田租增加了1倍,因而负担又非常沉重,是加重了对小农的剥削 。 6、它对士族官僚占田、荫客、荫亲属的规定,是第一

47、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其特权,因而促进了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 。,五、北魏的均田制 (一)背景 1、北方经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亟需采取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 2、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荒地,为授田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3、鲜卑贵族要求与汉士族地主重分经济利益 。 4、北方由原始部落制瓦解后发育的皇权比较强大,世家大族的力量相对受到限制,这是推行保护小农经济措施的政策依据。 5、北魏建国之初有离散诸部、计口授田、分土定居的历史,这提供了历史资源。,(二)内容 魏书卷一一 食货志 云: 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

48、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民田,恆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