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5665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 征考点解读及习题训练 【了解作者】 王树增, 1952 年 2 月生于北京, 1970 年入伍。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 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 征 、 朝 鲜 战 争 、 解 放 战争 、 抗 日 战 争 , 长 篇历 史 随 笔 1901、 1911。作品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大奖、中国出版政府 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主要内容】 概述:王树增的长征是红军长征8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 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的转换为基本架 构,从 1934年 10 月贵州甘溪突围

2、写到1936 年 10 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 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 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 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难之后,最终取得胜利。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 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讲述了许多感人的小事件,完整地展现了分 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 见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远征。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 般的宏大与庄严。 详细:作者从 1934年的突围开始写起,红六军团率先接到命令开始突围, 他们成为红军长征的急先锋。由于“ 左倾教条主义领

3、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 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 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 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 长征” 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序幕。战士们离开故土,父 母、妻子、儿女、百姓都加入到送别红军的队伍中来,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 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详尽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1934 年 10 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 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 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 万多人,伤亡惨重。 1934年 11 月,贺龙

4、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 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 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1934年 11 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 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 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8 万 多人锐减到 3 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再追随党的队伍了,但是, 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 军帽上的那颗闪闪的红星。 1935 年 1 月

5、,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黎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 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 遵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 1 月 15 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毛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党生死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 2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

6、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 夺,以两个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 次巨大胜利,展示了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 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 年 3 月 28 日至 4 月 28 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 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 月初,共 8 万余人开始长征。红军在金沙江 边,如果不能渡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 年 5 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

7、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 族区,并得到了彝族同胞的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 雪的夹金山。 1935年 6 月中旬,与红四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 年 8 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 命。前面就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 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 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1935 年 9 月,一个个 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 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 的;

8、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 方针是极端错误的。 1935年 9 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 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 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二六军团历尽千 难万险于 1936 年 7 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 年 10 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三 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坚守真实性的原则,是一部最客观、最全面的

9、反映长征的纪实文 学。王树增认为:“ 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 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 为此,他采用纪实文学的体 裁,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客观真实 的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形 成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 其次,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小见大,人物刻画 细致入微。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 人” ,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 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 表现历史事件中多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

10、 活” 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尤其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 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例如用绷带把 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 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 最后,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王树增认为:“ 坚定的信 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长征途中,年轻战士和官兵 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数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 痛、死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无情考验,可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

11、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面对敌 人的围追堵截,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 既能让读者回顾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 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 的生命荣光。 【能力训练】 练习一: 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 在井冈山,南瓜常常是红军的饭。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 打倒资产 阶级吃南瓜。 ” 毛泽东则风趣地说:“ 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 和南瓜。 ” 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 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

12、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 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 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 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 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 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的所有官兵们都很在乎这 样的荣誉。红军因为武器简陋打仗时格外勇敢凶猛,这使红军的伤亡率很高, 在这支队伍里可以看见许多二十岁不到便少了一条胳臂的少年,但令人惊异的 是,纵然如此,他们依旧个个精神饱满斗志高昂。 1、下列填入空格正确

13、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国别)(姓名)的著作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是。 A中国李明生长征红军战士精神饱满斗志高昂。 B中国王树增长征红军官兵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他们个个舍生忘死。 C美国埃德加斯诺长征红军战士生活艰苦。 D中国王树增红星照耀中国红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精神饱满斗志 高昂。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长征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征途二万五千 里。 B.本书完整再现长征的全部过程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 因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为信仰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 C. 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14、。 D. 本书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 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小说。 练习二: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 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 力地:“ 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 “ 他可能睡着了。 ” 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 战士:“ 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 周团长 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 地” 周团长生气地: “ 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

15、战士: “ 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 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 他们 还年轻,应该活下来” 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 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 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的著作,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中国王树增长征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 B中国李明生飞向太空

16、港周团长因为饥饿难耐,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C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 让炒面 D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周团长因为饥饿难耐,舍弃生命,慷慨 赴死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 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C.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

17、不朽的信念力量;毛泽 东和周恩来是本文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 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 史。 D.本书作者在和革命者的接触中,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终于在宋庆龄等人 的帮助下,成为第一位到达苏区、采访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 本书。 练习三: 病中的毛泽东挣扎着给博古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央红军转移到外线作战。 具体路线是: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北面的黄陂,沿井冈 山南麓越过罗霄山脉的中段,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攻攸县、茶陵,在衡山附 近过粤汉铁路到达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然后攻永丰、蓝

18、田 或宝庆。当调动敌人远离苏区之后,再返回中央苏区所在的江西南部和福建西 部。这封信的内容表明,毛泽东那时没有将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地 区的打算。只是他提出的这条作战线路简直就是返回他的故地的路线,而李德 和博古无论如何也不会到毛泽东的老家去。由于信件涉及了极端的军事机密, 毛泽东派警卫员送信的时候要求带上火柴和汽油,以便在发现敌情的时候立即 将信烧掉。 1、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的著作,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汪曾祺长征毛泽东要回老家去 B.王树增飞向太空港毛泽东提议进行长征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给博古送机密信件 D.王树增长征毛泽东给博古写信建议长征 2下

19、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的博古,后来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安排中央红军进行外线作战。 B选文中毛泽东建议博古李德将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 C历史上的长征,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 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D选文中提到的 “ 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的打算” 指的是中国的 著名历史事件长征。 参考答案: 语段一: ( A 作者国别有误; C 作者国别有误; D 项书名有误。) D(“ 小说” 应为“ 纪实文学 ” ) 语段二: ( B 项应为中国王树增,长征,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 推让炒面; C 项应为中国王树增,长征; D 项应为中国王树增,长征,处于 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 ( A 项概括的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C 项中“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本文 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D 项中描述的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 语段三: 1.(A 项作者有误; B 项书名有误; C 项作者书名均有误。) 2.D (A 项博古没有这样做; B 项毛泽东没提这样的建议;C 项应为 “ 土地革命 时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