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求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心得体会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心得体会学习求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心得体会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为我们指明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创新,即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推动理论的拓展与升华。唯有守正,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发展不偏离正确的原则和方
2、向;坚持创新,才能保证该政党更好运用其理论创新成果来把握和引领时代。可以说,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禀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根据。1872年,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撰写德文版序言时强调:“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深刻意蕴,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涵括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宝贵属性。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
3、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贯彻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需要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经也者,常也二守正是本源、导向与前提,意在为创新立魂、固本、培元,是“不变之道”。具体而言,我们所守之“正”为何?第一,理不正,则道不行,我们要守原理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被反复验证,人民性和实践性被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被不断彰显,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第二,本不固,则道不远,我们要守原则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第三,路不清,则道不明,我们要守道路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道路问题是根本,决定命运、关乎前途。它是解决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离开对道路
5、的高度自信,一切实践就会因失去方向而难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道路、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其次,“权也者,达经者也”。创新是路径、方法和动力,意在使守正求新、可长、可久,是“谋变之法”。那么怎样创新?第一,要善于观势察风,顺时而变。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因此,我们须立足自身目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
6、要胸怀改革决心,勇于求变。我们要正视当前工作中的难点、焦点、热点、痛点与堵点,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第三,要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达致聚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魂若不凝,根终萎落;根倘不固,魂无所附。因此,坚守好党的理论的魂和根,就要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通过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化学反应”,筑牢道路根基,更好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从而开启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7、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使得中国共产党牢牢地掌握文化领导权,稳稳地巩固文化主体性。总之,守正须谙“本立而道生”之意,创新当明“与时变,与俗化”之法。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走向深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守正中有创新,创新中要守正,二者相辅相成、遐迩一体、内外一致、珠联璧合,为我们党因应时代变局、解决时代问题提供源源不绝的理论支撑。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内在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
8、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强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
10、断健全已有制度,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才能更好适应新领域新实践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11、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脉相承,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政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这一总目标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将改革进行到底。坚持守正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潮流习近
12、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对时代的判断和把握,善于顺应时代、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是我们党的鲜明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也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创新,要胸怀中华
13、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必须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实践发展的风向标,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
14、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空前的,躲不过去,也绕不过去,必须克服困难向前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
15、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发展需要,顺应群众期待,回应风险挑战,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这些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必将在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中发挥牵引性、突破性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总
16、书记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使改革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
17、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集中体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深刻体现了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内在要求。比如,决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刻揭示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创新本质和
18、规律的深刻洞察;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理论创新意义,深化了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决定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集中体现了制度创新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把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同时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创造和
19、积累新鲜经验。这意味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过程。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守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永葆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学习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三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
20、神追求真理,继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守正创新,包括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守正创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无论守正还是创新,其本质都是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坚持把客观事物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注重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违背规律和否定规律。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
21、日起,马克思、恩格斯一边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边结合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同时同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激烈斗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具有穿透历史、穿越时代的强大能量,是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守正”的根基。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正因如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
22、书,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这一大历史过程极好地体现守正创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列宁把马
23、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生搬硬套苏联经验,最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惨痛。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
24、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之“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新时代在理论上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扛起守正创新的历史责
25、任。一方面,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等。另一方面,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这正是守正创新理论自觉和历
26、史自觉的体现。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27、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运用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新时代10年来,我们经历了对
28、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10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
29、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讲守正不讲创新,可能导致固步自封;只讲创新,不讲守正,可能导致迷失方向。要做到守正
30、基础上的创新,以创新更好守正。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辉煌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守正的重大意义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并明确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三个不动摇”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晶。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三个不动摇”,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并明确要求“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要求我们紧紧把握“时代”和“实践”这两个基点,要有“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的心胸和态度,“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两个敢于”,比如说,要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敢于和善于做到“两个结合”,敢于和善于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