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62634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247 大小:5.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7页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7页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7页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7页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doc(2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编 倪鹏飞副主编 侯庆虎 王有捐特约主编 沈建法 林祖嘉 杨允中出版人 / 谢寿光总编辑 / 邹东涛出版者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n 总体报告n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08年度排名n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事业继续跨越发展,城市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城市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同时,由于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中国城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次报告主要基于2007年及以前的数据,从全球、国家、区域、省区和重点城市等不同层面,从城市规模、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等不同视角,从城市竞

2、争力构成的不同方面,来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报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这也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一、综合竞争力: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城市竞争力的显性表示,指的是一个城市好多快省创造财富的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先后,意味着城市在市场占有率、经济增长率、综合生产力等方面表现的好坏。(一)东部四区占据竞争力的前10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增长强劲首先我们对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好的前20位城市(见表2-1)进行分析,我们

3、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香港、深圳和上海名列前三甲。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东部四大区的城市占据竞争力前10名,中西部城市长沙首度进入前20强。前10名中珠三角3个;长三角2个;台湾地区2个;环渤海2个。与上年前10名相比,长三角减少1个,环渤海增加1个。在中国城市20强中,长沙虽占据末位,但这是长沙首次进入前20名,这也是中西部城市实力日益强大的表现。级别高、规模大的发达城市竞争力最强,苏州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地级市。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位的,基本上都是特直副城市特直副城市指特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后同。进入前20名的

4、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佛山和东莞。城市群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军团的中坚力量。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精英城市,在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大多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和苏州,以及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和深圳。这些城市辐射力强,是区域发展的引擎。(二)中国城市竞争力呈金字塔形分布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城市体系。经计算,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约为0.450,中国294个城市的竞争力基尼系数竞争力基尼系数越大,城市间的差异越大,详见本书附录。约为0.140。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叙述:中国已形成了以50强为核心,50150名为中坚,150294名为基础的高中低相称的

5、城市体系;中国已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市体系。中国城市区域差异明显。港澳台、环渤海、东南地区表现优异;中部、东北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奋起直追,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就显著。中国省区城市发展呈梯次发展。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和竞争力基尼系数出发,台湾、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是中国城市实力最强的省份,辽宁、福建、河北紧随其后,中西部省份为第三梯队。其中内蒙古表现优异,是中西部追赶东部地区的代表省份。(三)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差距较小区域参考世界银行相关标准,按地理分布将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6大区域。东南地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的54个城市;环渤海地区:北京、天

6、津、山东、河北的28个城市;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18个城市;中部地区: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的59个城市;西南地区:重庆、成都、贵州、云南、广西、海南、西藏的18个城市(因数据原因,拉萨等城市未列入研究范围);西北地区: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青海、宁夏的15个城市。城市竞争力方面:港澳台区域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一,东南和环渤海地区紧随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都超过了全国平均值0.450。港澳台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则为0.671,东南地区为0.542,环渤海地区为0.519。东北、中部地区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处在第二层面。东北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433

7、,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414,稍低于全国水平。西南、西北地区居最后,和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西南地区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396,西北地区为0.387。可以看出,西南和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水平是比较薄弱的。区域间城市的竞争力差距:港澳台最低,约为0.088。可以看出,港澳台处在中国城市体系的高端,城市间发展差异不大。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099,仅次于港澳台。这说明中部地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整体比较均衡,这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在中部实施整体的区域政策,成效会比较显著。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名列最后。东北地区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125,西北地区为

8、0.158,明显超过全国水平。这说明东北和西北地区有城市特别优秀,也有城市排名特别靠后。我们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城市在排名上的分布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况(见表2-2)。区域城市排名分布方面:港澳台区域城市全部进入前50名。这从城市数量在排名上分布的角度,再次证明了港澳台处于较高的城市等级。东南区域城市和环渤海区域城市整体实力最强。东南地区总共有55个城市,在前50名城市中,占据了18席,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32.7%;有35个城市进入前100名,占63.6%。环渤海地区总共有30个城市,在前50名城市中,占据了9席,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30%;有21个城市进入前100名,占70%。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

9、北地区在50强城市中,数量不相上下;但西北地区在第100200名城市中,其实力要弱于东北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进入50强的数量分别是4、5、4个。在第100200名城市中,东北地区共有15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东北城市总数的44.1%;中部地区共有36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中部城市总数的44.4%;西北地区共有8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西北城市总数的20.5%。西南地区50强城市较少,但整体实力好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进入50强城市数量为2个,是最低的。但是在前100名的城市中,西北和西南不相上下。在第100200名中,西南共有15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西南城市

10、总数的31.9%,高于西北城市在这个范围的比重(20.5%)。(四)内蒙古综合竞争力表现突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排在中西部第一城市竞争力方面:台湾、江苏、浙江名列省区城市竞争力前三甲。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来看,台湾为0.634,江苏为0.553,浙江为0.545,远高于全国0.450的平均水平(见表2-3)。这充分显示了台湾、江苏、浙江三省整体实力不仅强,而且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山东、广东紧随其后,名列省区城市竞争力第四、五名。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来看,山东为0.520,广东为0.517。这说明山东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广东之所以落后,和广东省城市发展差异较大有关,这在随后的论述中将阐明。内蒙古

11、表现突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排在中西部第一。内蒙古的综合竞争力指数0.454,不仅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中西部地区来说,也是表现相当优异和突出的,排在中西部的第一位。这和近年来内蒙古发展迅速、表现优异是符合的。西北三省暂排最后,亟待奋起直追。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和甘肃三省区竞争力指数分别是0.369,0.348和0.337,在24个省区比较中排在最后。省区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方面:河北、台湾、河南竞争力基尼系数表现出色,三省份城市实力相差不大。河北、台湾和河南竞争力基尼系数分别为0.064、0.064、0.07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三省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台湾的6个城市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12、彼此间水平差异不大,这是高层次的差异性不大。河北作为中国东部发达省份,在省区基尼系数指标方面表现优异,说明河北省各个城市比较均衡,为河北省的整体实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河南作为中部重要省份,在省区基尼系数紧随河北,这说明河南各个城市也是不错的,但是就河南整体实力所处阶段来看,也体现了河南中心城市地位不是很突出的弱点。广东竞争力基尼系数略微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和强省地位不符。这一点是和广东省区竞争力落后于江苏、浙江和山东相吻合的,因为广东城市间水平相差比较大,这就导致整体实力有所下降,这也是广东需要改善的地方。省区城市排名分布方面:台湾、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排名靠前,占据50强半壁江山。这五个省份

13、分别有6、6、6、5、4个城市进入50强,这五个省份共有27个城市进入50强,占全国54%的比例。由此可见,这五省份在中国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内蒙古、辽宁、福建紧随其后,表现突出。内蒙古的呼包鄂三市撑起内蒙古省区的大梁,都迈入了前50名,让人感受到内蒙古蓬勃的发展态势。辽宁凭借沈阳和大连的优异表现,在前50名中占据两席。和内蒙古相比,辽宁虽只有两个城市,但是这两个城市都在前20名之列,城市实力强劲。福建也有两个城市进入前50名,表现稳健。中部地区有五省各有1个城市进入50强,入选城市都是省会城市。五省分别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无一例外,都是其省会城市进入50强,表现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

14、较强、其他城市较弱的特点。(五)特大城市占据城市体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发展空间特大城市实力强劲,牢固占据中国城市体系高端。中国59个特大城市中有36个都进入了前50强,50个城市进入了前100强,可以看出中国特大城市拥有很强的实力。相同的城市之间水平相差不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竞争力基尼系数分别是0.116、0.101、0.091和0.100,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40。可以看出,城市规模相同的城市,城市发展程度是不相上下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中国城市的主体力量。中国大城市共有81个,中等城市有113个,两者合计为194个,占据中国294个城市的65.99%。可以看出,两者

15、是中国城市的主体力量。小城市的竞争力过于薄弱,需要加强发展。小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只有0.3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50,和特大城市更是相去甚远(见表2-4)。在今后的中国城市发展中,要大力加强小城市建设。(六)中国城市分布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超过半数城市处于前工业化和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大致和发展阶段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提供的人均GDP标准将这200个城市(包括港台澳)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5个类别,另将资源型城市(采掘业从业人员数占该市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0%)单

16、列,总计6个类别。呈正相关。从表2-5中可以看到,前工业化阶段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最低,只有0.347;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竞争力指数最高,达到0.689。此外,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都在50强之内,而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基本上在150名之后。资源型城市表现良好,竞争力指数在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之间。不过,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中国城市超过半数仍处于前工业化和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但任重道远。中国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城市数为80个,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数为88个,合计168个,占中国城市总数的57%。如果加上资源型城市,将占中国城市总数的74.8%。中国还有多数城市正

17、处在工业化初期或前工业化阶段,未来成长性很强,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所在。中国处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最强的。工业化后期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为0.680,后工业化时期为0.689,竞争力最强。二、综合增长: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内蒙古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一在前文整体对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将对综合竞争力六大方面作进一步分析,首先对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进行分析。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衡量的是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主要是用城市综合经济增长速度来测度,主要指标是GDP综合增长率。(一)内蒙古、辽宁、山东和广东四省18个城市位列20强,中小城市增长

18、势头强劲鄂尔多斯、河源和清远位列综合增长竞争力的前3强。2009年前三强城市较2008年有所变化,河源和清远各提升一名,烟台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有所下降。铁岭和辽源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表现也较为出色(见表2-6)。内蒙古、辽宁、山东和广东共有18个城市进入20强。内蒙古拥有6个,辽宁有3个,山东4个,广东5个,这4个省份占据了2009年城市增长竞争力排名20强的位置。可以看出,广东、山东和辽宁城市经济增长强健,内蒙古城市发展状况令人瞩目。(二)中国城市发展迅速,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中国共有279个城市在2005年至2007年间的综合增长率超过10%,占全部城市总数294个的95%;共有

19、114个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5%,占全部城市数的39%;共有26个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8%;环渤海地区城市综合增长率最高,包括了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和邯郸等城市。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整体发展速度相当快,发展态势良好。(三)环渤海增长全国第一,中部崛起面临巨大挑战环渤海区域综合增长竞争力最强,东南和东北地区综合增长竞争力表现优异。环渤海区域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784,东南和东北地区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748和0.741。在GDP综合增长率上,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验证。环渤海区域GDP综合增长率为15.748%,东南和东北地区GDP综合增长率分别为14.917%和14.908

20、%。此外,环渤海区域有12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50强,18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100强;东南地区有9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50强,25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100强;东北地区有12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50强,18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100强(见表2-7)。环渤海区域、东南和东北地区成为综合增长竞争力表现较为出色的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区域综合增长竞争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增长潜力比较接近,西南地区区域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709,西北地区指数则为0.713.这表现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在GDP综合增长率上,西北地区为14.369%,西南地区为14.277%

21、,表现不俗。西南地区有12个城市进入增长力城市100强,西北地区有15个城市进入城市100强。中部崛起面临巨大挑战。中部地区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只有0.666,处于内地最后一名。上年中部地区共有18个城市进入区域增长竞争力的100强,今年只有11个城市。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中部GDP增长率除港澳台之外,是最低的,只有14.52%。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部发展。港澳台区域综合增长竞争力最低,与发展阶段相符。港澳台城市大多是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由于其GDP基数较为庞大,相对来说GDP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港澳台竞争力基尼系数较大,澳门增长速度超过港台。导致港澳

22、台竞争力基尼系数较大的原因,主要是澳门异军突起,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标上进入中国100强。(四)广东城市间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巨大,江苏城市差异最小内蒙古、山东、吉林省区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名列前3强。内蒙古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922,山东为0.858,吉林为0.819(见表2-8)。这三个省份进入前50强的分别有7、12、4个城市。可以看出,这三个省份是中国今后继江苏、浙江之后,最有增长潜力的地方。此外江苏、辽宁和广东等省份的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也相对靠前。台湾、湖北和黑龙江省区综合增长竞争力暂居最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湖北和黑龙江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发展中型城市的综合增长竞争力,在稳定中心城市辐

23、射力的同时,发展其他城市。江苏、浙江各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小,广东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大,但正在努力改进。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广东城市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竞争力基尼系数偏高。汕尾和河源等落后城市进步迅速,广东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五)大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最强从所有城市总体情况来看,大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最强,指数达到0.716(见表2-9);中国有160个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约占全国总数的54.4%;特大城市的竞争力基尼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特大城市的平均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是特大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快慢之分。而小城市的竞争力基尼系数较低,城市间的综合增

24、长竞争力差异比较小。(六)工业化后期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最强,工业化初、中期的城市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后期城市相比,差距不大,体现了中国城市良好的成长性中国城市工业化阶段和区域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部分成正比。从表2-10可以看出,从前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区域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是逐渐递增的,工业化后期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最高,工业化中期城市竞争力指数次之,资源型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第3。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市,占据增长竞争力100强中最多的位置。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共有51个城市,但是在综合增长竞争力100强中就有42个城市,可以看出,

25、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多个城市均有强大发展潜力。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小,后工业化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大。表2-10显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较小,城市间的综合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小,处于前工业化期和工业化初期的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处于中间位置;处于后工业化期的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基尼系数较大,城市间的增长竞争力差异较大,这与经济发展阶段规律是相吻合的。三、经济规模:有11个城市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河南城市间经济规模差异最小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即一个城市的产品在全部城市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也就是综合市场

26、占有率。在这里我们主要用地区GDP总量指标来衡量。(一)上海GDP规模超过香港,19个城市进入了2000亿元俱乐部上海、香港和北京名列规模竞争力前3甲。这三个城市2007年的GDP总量都超过了9000亿元,体现了这三个城市体量的庞大。第四名到第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和东莞,20强的排名见表2-11。中国前20强中,有19个城市进入了2000亿元俱乐部,有11个进入了3000亿元俱乐部。(二)中国所有城市经济规模都超过20亿元,3000亿元俱乐部拥有11个城市除了11个城市进入了3000亿元俱乐部外,中国城市共有40个城市进入1000亿元俱乐部;69个城市进入500亿

27、元俱乐部;102个城市进入300亿元俱乐部;233个城市进入100亿元俱乐部;中国全部294个城市进入20亿元俱乐部。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规模正处在快速扩大时期。(三)中国区域间城市经济规模两极分化,东强西弱中国区域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可分为两极,差异明显。一极是港澳台、环渤海和东南地区;另一极是中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两极分别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上和下。不同区域的城市在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中各有特点。从表2-12我们可以看到,港澳台、环渤海和东南地区的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的排名,处在50强的城市比例最多,50100名次之,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区,处在50强城市比例最少,5010

28、0名次之,呈依次递增趋势。东北地区此特点不是很明显。(四)台湾、江苏和浙江居前三位,河南城市实力较平均,山东城市间经济规模差异较小台湾、江苏和广东三省经济体量最大,占据前3强。江西、云南和甘肃暂居最后三位。前10强依次还有山东、浙江、辽宁、福建、河北、湖北和内蒙古。河南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差异最小,城市规模实力相差不大。这对河南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河南要在整体发展的同时,提升中心城市郑州的首位度。山东在经济规模竞争力方面表现很出色,城市间差异性也非常小。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在第4位,竞争力基尼系数排在第2位(见表2-13)。(五)中国特大和大城市间经济规模竞争力差异较小;小城市差异较大,且内部初步出现

29、两极分化趋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呈现经济规模大,彼此间差异较小的特点。从表2-14中可以看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规模是最大的。但与此同时,竞争力差异性上的表现还是比较优异的,体现了中国特大、大城市彼此间经济规模差异日益缩小的趋势。小城市内部出现分散发展的局面。中国共有41个小城市,其中有2个进入150强,5个进入200强,其他都在后面(见表2-14)。这说明,中国某些小城市正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六)经济规模竞争力100强中,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城市数量最多,占据42%处在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城市的经济规模竞争力最强。工业化后期的经济规模竞争力指数为0.472,后工业化经济规模竞

30、争力指数为0.425(见表2-15)。处在这两个阶段的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经济规模竞争力50强。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进入100强的数量最多。工业化中期共有51个城市,其中22个城市进入50强,42个城市进入100强。可以看出,处在中国工业化中期的城市,是中国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四、经济效率: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巨大,内地省份江苏经济效率最高城市经济效率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集中表现。本报告认为:人均GDP和地均GDP均可以较准确地表达城市的综合生产率。(一)台北、香港经济效率最高;深圳、东莞和东营是中国内地前三强,表现优异台北、香港和高雄进入经济效率竞争力前3强,其余前1

31、0名依次是: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和台南。另外,从表2-16中观察发现,前6名都属于港澳台地区,这充分说明港澳台是中国价值创造最多的地方,是中国其他城市未来追赶的目标。深圳、东莞和东营是中国内地前三强,表现优异。内地前3强,除东营是资源型城市外,深圳和东莞都是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再次体现了该区域的实力。(二)中国共有1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人2007年,中国共有1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人,43个城市人均GDP超过5万元/人,11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3万元/人,192个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元/人。2007年,中国共有12个城市地均GDP超过2亿元/平方公里,33

32、个城市地均GDP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80个城市地均GDP超过5000万元/平方公里,194个城市地均GDP超过1000万元/平方公里。(三)东部地区经济集中度高,中西部集中度低港澳台、东南和环渤海区域创造价值能力最强,经济效率竞争力表现优异。东南和环渤海城市不仅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上表现突出,而且在经济效率竞争力城市排名上占据优势(见表2-17)。具体来看,东南地区2007年人均GDP为40785元/人,环渤海地区2007年人均GDP为40670元/人,均突破了40000元大关。中国依然呈现东部地区经济集中度高,中西部集中低的特点。东南地区2007年地均GDP为6055万元/平方公里,环渤海

33、地区2007年地均GDP为6267万元/平方公里,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地均GDP 4547万元/平方公里,东北地区的3142万元/平方公里。(四)江苏和广东省区经济效率竞争力占据内地前2位台湾、江苏和广东名列省区经济效率竞争力前3强。另外前8名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见表2-18),说明便利的水路交通及较高的对外开放度是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省份的原因之一。(五)中国小城市的经济效率竞争力差异大人口规模大小和竞争力基尼系数成反比。从表2-19中可以看出,小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363,特大城市则为0.224,这说明中国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彼此间的经济效率差异越小。约有47.4%的特大城市

34、进入经济效率50强。这表明,人口规模与经济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处在50强后的特大城市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六)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率竞争力差异巨大区域城市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和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关系。从表2-20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到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它们的效率竞争力是由小到大的。资源型城市效率竞争力指数介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之间。这个特点和资源型城市在综合竞争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在这里,资源型城市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这是中国52个资源型城市重要命题。五、发展成本:港澳台竞争力最高,旅游城市表现最突出城市发展成本竞争力指的是城市创造价值

35、时所节约的能源量以及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成本节约的程度。可以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单位用电GDP和单位二氧化硫面积等指标来表示。(一)旅游城市在发展成本竞争力中表现优异香港、海口和亳州位居发展成本竞争力前3强。发展成本位居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旅游城市在发展成本竞争力20强中表现优异。海口、三亚、威海和黄山、亳州、烟台等一些优秀的旅游城市,约占前20强城市的2/3,充分体现了旅游城市发展成本低的优势(见表2-21)。(二)港澳台、东南区域发展成本竞争力最强,东北最弱港澳台、东南区域发展

36、成本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675和0.506,东北相关指数为0.387(见表2-22)。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单位用电GDP这三个指标上排名相对靠后,未来区域的发展中应该注意节能减排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三)江苏省城市发展优势凸显,山西城市发展劣势呈现江苏、山东和安徽位居发展成本竞争力内地前3强。发展成本竞争力位居内地前10的省区依次是: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四川和广西(见表2-23)。安徽发展成本竞争力位居中部地区省份之首。安徽以优异的发展成本指标位居中部省份之首,以后应继续在控制好发展成本的同时,实现省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7、江苏省发展成本竞争力差异最小,甘肃省差异最大。江苏各城市发展成本差异最小,而且对比城市竞争力排名,可以说明江苏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最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最高;相反,甘肃省的发展成本不仅偏高,而且各城市的能耗消费在城市间的地域差异显著。(四)特大城市的竞争力最强,城市之间的发展成本差异最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成本竞争力强于中小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不仅靠强大的集聚规模效益,而且凭借发达的经济优势,利用先进的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中小城市则由于经济实力弱,靠资源优势获得经济发展,因此导致发展成本偏高。特大城市的发展成本差异小于小城市。特大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优势,不仅发展成

38、本最低,而且城市之间的发展成本差异也最小;小城市则由于发展的资源优势不同,最终导致发展成本的差异也最大(见表2-24)。(五)资源型城市的高发展成本亟待改善发展成本是城市工业化阶段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所处工业化阶段的推进,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发展成本的竞争力提升。因此,对于广大即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来说,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发展成本竞争力的提高,强化地区资源的集约使用。资源型城市的高发展成本亟待改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只有0.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和工业化初期城市的平均值,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走集约化道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六、产业层次:北京全国第一,资

39、源型城市较差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结构表现,主要是指产业体系和产业环节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主要表现为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比重,可以用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来衡量。(一)北京名列产业层次竞争力第1名北京、香港和深圳名列产业层次竞争力前3名,位列第410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见表2-26)。其中,台湾省城市的此项指标表现突出,占到十强城市的一半。此外,北京近年来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税收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70%左右。(二)城市产业层次水平相差较大不同城市之间产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像北京、香港和深圳等产业层次比较高的城市,同时也

40、有池州和随州等产业层次比较低的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如东营和大庆等,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比较低的,再次提醒这些城市需要重视产业转型问题。(三)港澳台、东南和环渤海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名列前茅港澳台、东南和环渤海第三产业发达,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名列前茅。在这三个地区,第三产业是都比较发达的。其中的主要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等,人均产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东北地区产业层次竞争力相对较好,中部和西南排名最后。东北地区在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表现比中部和西南地区要好些(见表2-27)。这同样为中部和西南地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任务和目

41、标。(四)四川产业层次竞争力亟待提升,浙江内地最好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列产业层次竞争力内地前3名。三者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都在0.2以上,且三个省份分别有5个城市、4个城市、3个城市进入50强(见表2-28)。四川、安徽和黑龙江产业层次竞争力暂居最后三名。三者的竞争力指数都在0.1以下,且三者进入前50强的城市都不超过1个,产业层次竞争力明显较弱。福建、河北、山东、辽宁、河南和江西六个省份的表现处于中游,各有2个城市进入50强。(五)大城市产业层次比较低,大小城市之间产业层次差别不大特大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明显处于优势。特大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为0.333,明显高于大、中、小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

42、市之间产业层次竞争力相差不大。其中,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指数相差只有0.032,大城市与小城市指数相差也仅0.04(见表2-29)。该现象表明,大城市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与中小城市的差别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大城市的产业层次现状对目前中小城市产业有发展抑制作用的论点。(六)资源型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较差,区域城市间差异明显区域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差异明显。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随着工业化阶段的提高,区域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逐渐提高(见表2-30)。前工业化阶段,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01元,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为8439元。资源型城市产业层次竞争力相对较差。这和资源型城市的产

43、业结构单一有一定关系,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使得该类型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但同时也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层次竞争力与工业化初期相差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产业层次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所在,方向自然是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七、生活质量:小城市差异最大,河北城市差异最小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指的是城市居民享受到的生活质量水平,体现为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高低,因此报告中反映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一)发达城市最具优势,资源类城市表现优异香港、上海和澳门三个国际都市位列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前3甲,深圳、北京和台北紧随其后,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和新竹也挤入了前10位。克拉玛依、

44、马鞍山和鄂尔多斯均属于传统资源型城市,分别位列第7、第9和第14位,它们是中西部地区少有的进入生活质量竞争力20强的城市(见表2-31)。(二)东南地区水平高,差异小;西北地区水平低,差异大港澳台地区城市生活质量一枝独秀,东南地区城市生活质量表现优异。港澳台地区2007年人均财政收入达到9755元/人,东南地区在改革开放30年中,城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539元/人。西北、西南地区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较低,差异性较大。西北、西南地区不仅是我国区域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排名的最后两名,而且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性也是最大的(见表2-32)。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向中西部

45、地区倾斜,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三)四川、甘肃和陕西城市生活质量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江苏、浙江和福建名列内地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前3名。这三者的指数都超过0.3(见表2-33),显示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竞争力较强。四川、甘肃和陕西暂列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后3名。与此同时,这三个省份又是竞争力基尼指数最高的城市。这不仅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竞争力较弱,而且也说明这三个省份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差异较大。(四)特大型城市水平高,差异小;小城市水平低,差异大大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分布比较平均。可以看出,大城市在以50为单位的分布中,基本上都是10个多一些,这反映了大城市

46、在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水平的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特大城市在生活质量竞争力上表现优异。可以看到,有近半数的特大城市排在前50名,没有特大城市处于后50名(见表2-34)。(五)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和发展阶段正向关联度较强中国超过半数城市的生活质量竞争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城市基本上处在前工业化和工业化初期阶段,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80个城市没有处于排名前50位的城市,而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88个城市中,仅有2个城市处于排名的前50位。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和发展阶段正向关联度较强,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8个城市,全部处在前50位,工业化后期的15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处于前50位,而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8

47、0个城市中处于最后50位的有33个。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该指标上表现优异,在考察的52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处于前50位,14个城市处于第50100位,超过半数处于前150位(见表2-35)。八、分项竞争力综合竞争力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显示框架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形成了各区域、各省区的报告。分项竞争力则根据城市竞争力的解释框架,详细分析了51个重要城市的硬、软竞争力系统,形成了12个分项竞争力报告。分项报告近似于各个城市部门之间的比较,有助于政府部门了解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人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南京、重庆、天津。东部沿海

48、城市的人才竞争力优势明显,特直副、省会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普遍靠前。但也存在省会城市如南宁、呼和浩特排名靠后的特殊情况。资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天津、澳门、南京。资本竞争力排名中,香港稳居首位,东南和环渤海区域的发达城市排名前列。但总趋势外还存在一些个别的情况:一些城市人均GDP达到较高的水平,资本竞争力排名却较靠后,如东莞、烟台、珠海和威海。科学技术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长沙、武汉、广州、成都、重庆。特直副、省会城市,高校集中的城市表现出很强的科学技术竞争力。但仍有特例:苏州虽然不存在高校集中的优势,然而由于该城市的企业担当了研发投入的重任,所以科学技术竞争力排名仍比较靠前;海口、南宁、呼和浩特虽然是省会城市,但排名却靠后。结构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门、台州。总体而言,沿海地区优势明显,发展程度高的城市结构更优。台州虽然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