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80808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302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2页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2页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2页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2页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东方考研 政治强化班 三门完整版.doc(3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东方在线 2011考研政治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政治强化2011年考研政治强化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 任汝芬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教材说明:本讲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序列三和序列二两部分,序列二部分在序列三的后面从27页开始,请学员根据老师的讲解来找到对应的讲义,对于没有讲到的题目后面都附有参考答案,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本教材严禁翻印、严禁在网上随意传播! 序列之三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总结本部分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2、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来展开,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是这一部分的统领,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1)客观因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2)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2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

4、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三部分内容。本部分的基本框架:本部分的重要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部分包括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第二章,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一)辩证的唯物论包括三观二原理,即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物质观(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坚持物质和

5、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

6、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5)实践的

7、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7)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3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

8、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唯物的辩证法包括二个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四种思维方法。1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9、整体是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含义: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过程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事物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坚持发展的过程性,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激变论”。发展的规律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使矛盾双方相互

10、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又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剥离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

11、识秩序。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与方法论意义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

12、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2)量变质变规律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量的意义: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韵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13、,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内容: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与形式,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上,即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坚持批判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否定之否定

14、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与方法。3五对范畴:(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含义: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关系: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互相渗透;关系复杂多样。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含义: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

15、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意义: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含义: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

16、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含义: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统一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

17、方面表现着本质。意义:人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意义: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4四种思维方法(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18、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对立统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

19、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3)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客观基础: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方向相反;统一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分析与综合: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

20、、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客观基础: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方向相反;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包括理性具体和感性具体。感性具体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理性具体(思维具体)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

21、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逻辑: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的联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对立统一: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部分包括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第三章,主要内容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规律、真理发

22、展的规律、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一)在认识论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与区别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2)核心或本质不同,前者是反映论。(3)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可知论:含义是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2)不可知论:含义是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可

23、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认为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上不可逾越的界限,只要勇于实践和勤于探索,任何客观事物的奥秘终究可以被认识。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1)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狭隘性、机械性和被动直观性。(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二)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的发生: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2认识的

24、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关系和意义。(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三)认识的发展过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关系和意义(1)区别: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2)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不能

25、说两者相互转化,只能说相互作用。(3)意义: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理由: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要达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条件:要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理由:认识的需要和要求,实践的需要和要求。条件:主要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与激

26、发作用。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的理由: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2)意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

27、指导。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公式是群众领导群众。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是统一的,特殊普遍特殊、实践认识实践、群众领导群众是一致的。(四)真理发展的规律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真实的客观内容;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坚持真理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的关系(1)同一真理都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就是指任何真理只是一定范

28、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只是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只是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区别如上,其统一性的表现是: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真理发展的规律还有:真理是在实践中发现、证实和发展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坚持正确对待马可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真理的具体性(1)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者符合。如果超出这些限定“只要再多走

29、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2)真理是具体的要求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一元的,同一个真理不能因人而异。人们的认识可以因人而异。4真理和谬误对立: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5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优点来决定的。只有实践能把认识同对象进行比较,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实性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

30、践的检验。(五)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价值的含义:客观满足主观。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2价值评价的含义: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特点:认识对象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功能: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3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强调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强调客观同主观的一致。4真理和价值的统一(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内容,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是创造价值,二者密不可分。(2)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相互结合。(3)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理创造价值,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价值。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

31、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基本原理是要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部分包括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第四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与作用(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存在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此条件的优和劣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但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与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

32、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1)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界的能力,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历史性。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2)生产关系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支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社会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33、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就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4、矛盾运动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1)经济基础:同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服务。反作用的后果有两种情况,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和进步;反之,会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就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35、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含义: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的统一。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史中,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这一矛盾规定并反应了社会

36、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决定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

37、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和革命的关系: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双刃剑。(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

38、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作用,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人民群众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坚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既要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

39、作用,又要反对个人崇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章和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本部分的知识框架:本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五章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货币与货币流通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本章还包括关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第五章的内容比较多,相对比较难理解,是考研复习的重点章,本章2011年考研复习的难点理论和问题是:1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包括价值是什么;价

40、值(量)如何决定;价值如何表现和价值规律四个方面的内容:(1)价值的实体和本质: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价值的本质是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当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3)价值形成发展和货币产生: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换经历了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两大历史阶段,进而价值形式发展也相应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其中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是物物

41、交换,在物物交换中,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对立这一完备形式。(4)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围绕价值自发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具有配置生产要素;刺激技术进步;导致两极分化,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重点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特点。(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重点是会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

42、主义生产过程。(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中,重点和难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态上是社会总产值。(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3)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经济两部类;生产价值三部分。(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是:基本条件:(vm)c;辅助条件:I(cvm)Icc (cvm)(vm)(vm)。(5)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阐明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必

43、要性和重要性。本章2011年考研的重点理论和问题是:1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源泉。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货币的产生和本质。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6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7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第六章主要介绍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本章在理解上不是很难,2011年考研复习的重点理论和问题是: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及其特点。3垄断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4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5经济全球化

44、。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和第八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而且是2011年考研大纲的新增内容。本部分的知识框架:本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七章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的内容比较好理解,难点问题不多。2011年考研本章的重点理解和问题是: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5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6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8马克思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第

45、八章主要介绍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以及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讲,本章是考研复习的非重点章。本章2011年考研复习的重点理论和问题是: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3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补充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题,共35题)1列宁认为,马克思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是A唯物主义B辩证法C认识论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论断体现了A先有理论后有实践B理论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C理论是实践的来源D认识决定实践4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

4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理论创新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是A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B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C是否承认质量互变规律D是否承认否定之否定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分析和综合的方法B抽象和具体的方法C归纳和演绎的方法D矛盾分析方法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C事物变化的性质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观点B认识观点C物质观点D意识观点9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和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C物质和意识的矛盾D实践和认识的矛盾10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政治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C观念上层建筑D哲学11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是A军队B国家政权C法律D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