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5084475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济南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2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

2、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4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5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为避免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

3、察区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6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迹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贝壳法”放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因为听烦

4、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8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说明A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B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9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

5、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10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11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从德国的政治看,这一论述中可以

6、确认的是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2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15“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对此

7、理解错误的是A法国大革命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旧势力的阻扰B反对专制主义是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致的目标C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性质迥异D法国大革命受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16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商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迁 中国近代史)这

8、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18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以反帝反封建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限制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9“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抗争的策略B

9、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开辟井冈山道路20“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21.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22下列

10、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3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D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24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

11、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A号召俄国人民退出世界大战B制定武装起义方针C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建立苏维埃政府25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右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1 个 B.2个 C.3个 D.4个26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地方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如“迪化”改为“乌鲁木齐”,“镇西”改为“巴里坤”等。有的少数民族称谓虽然没有侮辱性的含义,也根据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更改。这可以印证A少数民族的称谓由地方政府决定 B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历史悠久C新疆地

12、区和港澳地区都拥有高度自治的权利D新疆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7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简称“两会”。“两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都是A通过选民选举其成员B国家权力机关C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D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282014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29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13、。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工作30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l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政策31梅森在冷战

14、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32下列对右图被隔开的东西柏林反映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直接产物B根源是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美苏“冷战”造成恶果D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33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A水稻的发明较晚 B最初的经济

15、重心在北方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35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这表明当时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

16、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36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利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7.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来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

17、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38.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9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

18、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40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20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

19、 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6分)(2)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

20、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7分)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巾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4分) (4)以上内容,

21、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3分)42.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1)依据材料,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6分) 材料二 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

22、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2)分析指出,材料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2分)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实施乔治凯南“遏制”政策的表现。(6分) 材料三 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3)依据材料归纳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评价。(6分)1-5 DBDBD 6-10 CBBCA 11-15 DBCDC 16-20 B

23、CADC21-25 CACCC 26-30 DDACC 31-35 DABCB 36-40 BBCBA4142、(1)前:意识形态的冲突;后:文明的冲突。(6分)(2)相同:制造国际冲突。(2分)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6分)(3)观点:福勒认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及大国对小国的不尊重,而非文明。(2分)评价: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冷战结束后,发生了许多世界冲突,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发动阿富汗战争、发动伊拉克战争,武装干涉利比亚等。(2分)这些冲突表面看确实是带有文明冲突的痕迹,但实质却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积极奉行单边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2分)- 2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