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93882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 小抄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绪论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 和教育问题 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 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 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 的本质联系。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2、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教育学一方面从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里汲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容

2、;另一方面,又对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科目:1. 原理类 2.历史类 3.教学研究类 4. 思想品德研究类 5.学校管理类 6. 不同阶段或类别的学校教育研究类 7. 教育研究方法类 8.教育比较类三、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哲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和其他学科发生学科间关系的首先是哲学。直到12世纪后半期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时,最早的教育学讲座大都是由哲学家讲授的。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就是“哲学与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发展,

3、四个阶段:(多/空)(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 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1.儒家: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墨家: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4.战末: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5.封建社会:韩愈师说、朱熹语录、 颜元存学篇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灵魂是由理性(基础)、意志、情感 三部分组成的,理性表智慧,意志表勇敢,情感表节制。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由“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 就是最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按照儿

5、童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1.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步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相同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最后是说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教育授课制。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提倡自然主义 教育,认

6、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3. 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他是第一位在大学(格尼斯堡)里开始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他指出,所谓的教育指保育(儿童之养教)、管束、训导和道德陶冶 而言。4.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5. 近代,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及绅士教育。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6.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7、哲学的伦理基础 和心理学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 的教育论。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是现在教育的代言人(地位)。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3.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

8、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 四个部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杨贤江,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1956年,美心理学家布卢姆 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1963年美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

9、相互联系与规律性。“任何学科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和儿童”提倡发现学习。3.1975年苏联 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 的教学与发展。他批判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 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4. 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问题。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 方面的成分、心理方面的成分和控制 方面的成分三部分。第一章 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

10、泰洛奇说“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 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多空简)(论述,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一)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

11、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空)(地位与作用)(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变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 和手段。教育内容 :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 的影响物。主要体现在: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2. 广播、影视、书刊等信息载体中。3. 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4. 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总)教

12、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取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空)。(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多空)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 决定的。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永远的范畴。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永恒的社会现象。2.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13、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3.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段的要求并为之服务。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针和内容上。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他还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如下(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文革时期)。四教育的起源(名称 观点 代表人物)(一)教育的神话 起源论(二)教育的生物 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 和社会性。法国利托尔诺 和英

14、国沛西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一书中认为,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沛西能认为: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三)教育的心里 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这样,教育的心里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四)教育的劳动 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教育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教育

15、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五、教育的发展(多)(一)原始社会教育(传递经验规则)概括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如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教育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教育没有阶级性。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二)奴隶社会教育在奴隶社会里,金属工具取代石器工具,使得劳动力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并有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初步分工。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剥离,形成自己相对的形态。学校教育的产生需具备以下

16、几个条件:(06简答 07多选 08没考)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专门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的一定的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概括奴隶社会教育机构特点如下:(多)(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2)教育从产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

17、御、书、数。(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三)封建社会教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概括封建社会特点 如下: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同志农民的官吏3.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的规定。4.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棒棍纪录教育。5.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概括资本主图以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的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顺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

18、操纵机器的工人。在教育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是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

19、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给解释填术语)分类: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性质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按受教育的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务教育等机构;按教育对象划分,有适龄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行政划分,有国立、公立、私立的教育机构。(二)学校

20、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受以下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封建社会的“等级学校”,资本主义社会的“双轨制”等。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4.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有的而发展水平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一)、建国前的学制发展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1.学校教育缺乏系统连贯性,主要是蒙学和大学两种教育形式。2.入学有等级限制,学校教育不具有普及性。3.学校教育以古代文科类内容为主

21、,自然科学类内容不占主要位置。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清政府于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到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二)、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2.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3.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2)国家实行

2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4.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三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空|多)1.幼儿教育 36 岁2.初等教育,其机构是全日制小学。3.中等教育。其机构是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4.高等教育(二)主要的学校系统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2.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3.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四、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多)(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填)。社会教育化,则是指整个社会 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

23、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我国近年来实行7岁入小学,同时试行6岁入学,入学年龄也在提前。(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首先提出终身教育论的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保罗朗格朗。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终身教育提案,决定吧终身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书,使终生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第三节 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1.义务教

24、育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 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 的国民教育。“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2.义务教育的特征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强制性 ,二是普遍性。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二、义务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设义务教育 简答)1.义务教育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 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

25、和教育与人的 发展之间的关系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教育的两大关系。(若为论述: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则答总括+制约+反作用)(总括)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07简答)(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 (08单)不仅水平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社会经济

26、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人。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简答 教育是如何实现劳动力在生产的)1. 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

27、途径1.表现在他的继承性上。2.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3.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教育性质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地性质。政治对这三方面都就有制约作用。(若为论述,总括+分点+总结)(总括)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联的。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所以教育与政治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的,影响着社会政治的诸方面。一、政治对教育的

28、制约作用(07多)(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08简答/多)(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总结)总之,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反过来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有着伟大的影响。教育对政治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1.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2.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

29、影响作用(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 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 构成。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学生文化 是学生交往中的基本模式 和行为方式。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等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07多)(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够选择文化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既有直接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选择,又有间接的(教师)选择,(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1.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就有客观要求2.教育自身就有整理文化的迫切

30、需要3.教师就有整理文化的能力4.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就有整理文化的能力。(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多/简)(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手段 是教师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生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

31、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第三章 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 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 ,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 所产生的有规律 的变化。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 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07空)人的身体发展:也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及其体质的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识 的发展和意向 的发展。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2、。孟子 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他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他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二)外铄论 (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33、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论述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 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 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34、)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因素还潜在地决定这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综上所诉,我们应当明确,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

35、为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空)。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什么作用 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

36、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07单 08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为什么):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

37、水平所决定。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五)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美国桑代克“人不过是遗传因子的搜集和收藏所”、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3.二因素论。二因素论决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因此,以上三种理论都是片面的。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 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发展

38、中相互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 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步入了机械唯物论;二因素论则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混合体,同样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规律+如何)(基本含义要了解,给解释填名词)(简答 07多)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教育者在向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超前发展

39、,这是不足取的,这也是当前早期教育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级性。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阶级性,又要着眼于发展,注意衔接和过渡。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接连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

40、差异的。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体重身高有两个生长高峰,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发展关键期 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能(08单 关键期体现不平衡性)。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抓住关键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他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

41、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说明,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观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单/空)。六.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可变性),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从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上都要考虑每一阶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而不是从教育的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教育

42、、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与此同时,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学生较快地发展。七、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别性/人与人之家门的差异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 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认识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有效的途径,是全体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若为论述+总括)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

43、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的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的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节 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一、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少年期 主要指(13、14至15、16)岁的年龄段 (空)。(一)生理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学生进入到了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二)心理发育的年龄特征。1、认知、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1) (意义记忆)逐渐占优势并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初中/少年时期学生记忆特点)。尤其表现在思维的发展上,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虽然抽象思维在很大程

44、度上仍属于(“经验型”)。(2)进入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为情绪的(两极性)明显,2、自我意识的发展(整个少年期最突出的特点)。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最高形式,在个性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 :(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但在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二是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2)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少年期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中表现出的“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成人感”它是少年期学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

45、增强的突出表现。“成人感”的产生是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转折点。(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3、社会性发展。(1).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吸引(早恋)。(2).与同伴的交往。(同伴交往)(多)是少年期学生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可见,(同伴关系)(空/多)是少年期学生交往的主导活动。(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群体增多),是少年期学生交往中的又一特点。有研究表明,少年期学生在活动中喜欢选择班内或校内(住得比较近)、年龄相同或相近(最多相差12岁)、且多是同性、志趣相投的同伴结成(“同伴团体”)(3)强烈的友谊感。少年想独立却无能为力完全独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如何教育)(多

46、):第一,重视青春期教育。第二,丰富精神生活。第三,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多),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空)。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 起始 阶段。二、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年轻初期是指(16、17至19或20岁)这一阶段。(一

47、)身体发展的年龄特征(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论/简 特征 + 教育 )(了解含义 会判断属于哪个点)(多)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进取性。 6.闭锁性。 7.社会性。针对青年期初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即人们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