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0217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 周家禧 摘要分析了学生数学课听课能力的构成、重要性,以及培养听课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听课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创造能力数学素质 1. 听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或从高中到大学,常常因听课方式的改变而跟不上班,造成中上等学生甚至优生退变为差生的严 重后果 . 常听学生谈论这是因为他们听课不习惯或跟不上上课的节奏所致. 因为从初中来的许多学生,往往注意力只能集中 10 多分钟,不少高中毕业生比他们也强不了多少,10 多分钟后,就习惯地开始走神,做小动作. 而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 强,环环相扣, 稍有走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运算操作与思维进程,造成后续内容不理解.

2、所以这些学生一堂课往往只能听懂二 分之一左右的内容. 何况数学课中的问题解决,靠的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迅速敏捷的思维能力. 若对知识点与解题 方法不熟,或反应迟钝,不善思维,即使注意力非常集中也难听懂课. 对学生听不懂课一般肤浅的看法是学生基础差,或老师讲得太快,这些看法阻碍了人们对问题本质的探讨,使人们很 少注意到听课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且必须下功夫去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向课堂45 分钟要质量其实质就是提高授课与听课的效率,听课能力反映了学生的学识、见解、知识面以及反应能力与思维能力,以 及良好的听课习惯,它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如何提高听

3、课能力 2.1 以数学思维的规律组织教学 由以上分析知,学生的听课能力决定于该生掌握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对问题的见解、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 的听课习惯 . 其核心可归结为思维能力. 若思维能力提高了,则反应必然快,见解也必然深刻,对以往尚未掌握的知识能很 快地理解接受,知识面也必然逐渐开阔,且听课时兴趣浓,注意力自然就能持续集中. 所以提高听课能力,关键是提高思维 力,而数学思维又最能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所以数学教材应以数学思想的规律进行组织,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讲练结合,讲知识的形式,练数学思维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达到深刻、敏捷、灵活、广阔. 例如,在讲弧度制一节时

4、,若按书上的讲法就是先说明初中规定圆周角的 360 1 为 1 度角,这种用度作单位来度量角的 制度叫角度制. 下面再介绍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我们把等于半径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一弧度角. 然后再把关于 弧度的计算、角度与弧度的互化以及弧度的应用一条条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学生听起来当然枯燥无味,因为这都是毫无 生气的硬性规定与僵死的教条. 若把人们在研究问题中的思维活动作为主线条来介绍“弧度制”,同一内容就成了生动有趣的活教材. 比如一开始就讲 人们在研究角的时候,就想到用一个单位“度”来度量它. 因为圆周代表一个周角,所以首先要考虑,对一个圆周角规定它 为多少度才好呢?若注意到圆周的对称性

5、,它常常要被分为4 等份, 8 等份, 3 等份, 9 等份,有时也还要分为5 等份、 10 等份,所以一个周角数量要求能被8、9、 5 等数整除,同时这个数字还要尽量简单些,同学们想想周角规定多少度才好? 大家立即脱口而出:360,而后就向学生指出:这是为了计算的方便而人为的规定. 周角与 360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那么 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与角本身有内在联系的量来度量角呢?为此,我们让大家来观察质点在圆周上做圆周运动的规律,我们 是否能从中找到与角有内在联系的量?当质点在圆周上运行一周时,它走过的路程是半径的2倍,当运行半周时,则路 程是半径的 倍. 我们再反过来看看,若质点运行了半径的 2

6、倍,则质点经过了多少圆周?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齐答 4 1 圆周 . 又问: 若运行了半径的 3 倍呢?同学答: 6 1 圆周 . 再想想经过 4 1 与 6 1 圆周说明质点所对应的半径转过了多少角度呢?同学们答: 90与 60. 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考虑:以上事实说明弧度与半径的比有什么性质?同学们自然发现了这个比值惟一确定了 一个角的大小. 2 接着进一步指出这种联系是内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一周规定为360则不同,我们也可以规定为500 或 1000,这些规定只有计算时方便程度的区别,并无本质的差异,但一周角大小有2弧度却不能用其他任何实数代替. 接着我们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

7、向学生指出:若把实数大小也看成是两个线段长度的比值,那么它同弧长与半径之 比的意义就完全一致了. 用这个观点来看实数,则实数就有了新含义,它一身二职,即代表了两个线段长之比,又代表了一 个确定的角 . 比如 1 即代表了两个等长的线段长度比,又代表了57 18这样一个角的大小. 正因实数的二重性,角的三角 函数才能作为实数集之间的一个映射,与函数的集合定义一致. 也正因如此,sin 与在同为两个长度比的意义上有着内 在的联系,不妨大家查查sin1 的值,再与 180 的值比比,发现了什么?大家查表后十分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都是 0.0174 ,然后让大家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在经历一番认真思考后

8、就有同学发现当角很小时弧长与半径之比与弧端点纵坐标y 与半径之比十分接近,即很小时有sin =成立,于是对sin1 , sin2 的值就很方便地算出其小数点后的4 个数学 . 有位同学立即问道;求sin10 , sin20 此公式就不准了,该怎么办?我赞扬了这位同学的敏捷地联想与浓厚的求知欲, 并指出当 增大时可用公式sin = )!12( )1( !7!5! 3 12 1 753 n n n , 来计算,其中n!=1 2, n,要提高 精确度可多取一些项,至于此公式如何得来,精确度如何计算,大家学了一点高等数学后就清楚了. 正因为把弧度制的介绍置于人们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

9、脑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得到更 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相应提高,求知欲也更浓了. 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的精力更集中,反应也更快,仅此一节课之 后,学生的听课效果就有了明显改变. 2.2 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课堂的主体作用 由前面的分析知道,学生的听课能力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听课习惯, 还有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 要把学生的听课能 力提高到更高层次,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关于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中,何种能力是核心,最能代表数学能力?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仅是寻常, 它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 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

10、神. ”所以在课堂上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去 发现与揭示隐含在各种关系中的内在规律,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用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诱导公式一节时,我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首先是带领学生复习了坐标系中点P(x,y)关 于x轴,y轴,原点,以及直线y=x,直线y=x的对称点的形式,学生很快回答出它们分别是P1(x,y),P2( x,y),P3( x,y),P4(y,x),P5( y,x) ,又复习了单位圆上的点

11、的坐标P(cos ,sin ) 其中 =POx,接着让学生用两种方式 写出P(cos ,sin ) 关于x轴,y轴,原点等对称点的形式,其一是改变角度,得到P1(cos( ) ,sin( ) ,其二是 改变坐标可得P1(cos , sin ). 因为这两种方式表示的是同一点, 学生就很快发现了负角公式:cos( )=cos ,sin( )= sin ,从而 tan( )=tan ,cot( )= cot ,接着让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找P(cos ,sin ) 关于y轴、原 点及直线y=x,y=x的对称点,并同样用上述两种方式表出,这样仅一节课,学生就凭自己的知识与运算能力发现了三角 函数中的8 组

12、诱导公式 . 第二节课我们又把8 组诱导公式归结为由两种运算所产生: 第一种是逆时针旋转90,并可连续实 施,对P(cos ,sin ), 若改变角度表示就是:P(cos( +k90) ,sin( +k90)(k=1,2,3,4,), 而改变坐标的 规律是 : 每转 90, 纵横坐标交换一次位置, 并在横坐标前加负号, 即P(cos( +180) ,sin( +180)=P( cos, sin ) 等等 . 第二种就是关于x轴的对称 . 即P(cos( ) ,sin( )=P(cos , sin ) 根据这两种运算的连续实施, 学生就能把8 组诱导公式牢固掌握,而且从运算过程中发现了奇变偶不变

13、,符号看象限的道理. 把乏味的死记硬背学公式变 成了欣赏自己有趣的计算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动脑动手的能力. 2.3 以数学内在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政道先生曾指出 “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 普遍性、 永恒和富有意义. ” 数学教学的艺术除了语言技巧、生动的手势、 富有感染力的音调等外部艺术形式之外,还有其内蕴于数学本身的艺术, 那就是发现发明的艺术与解决问题的精巧构思. 它们都是在追求结论的深刻性、普遍性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事物间深层的联 系,并揭示这种联系所表现的形式. 数学中最能激动人心的是数学的发现,教师应

14、会利用这种发现激发学生兴趣,并善于利 3 用一切艺术形式让学生陶醉于数学的艺术情境中,这是提高学生听讲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3. 提高听课能力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由上述分析知, 学生的听课能力与数学能力密切相关,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另一方 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又在于课堂教学,也就是提高课堂效果,除老师的主导作用外,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 听课能力应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授课过程就应是一种思维训练与数学活动过程. 学生在探索发现的活动 中,在猜测、 预见、 总结、抽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增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学生靠听照本宣科地讲解获取知识, 在模仿例题的练习中增长能力,则得到的仅是僵死的法则与概念,提高的仅是一种机械操作的能力. 所以你无论怎样讲和练, 都无法改变学生低能力、低素质与听课效率差的局面. 真正的数学能力是用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靠做题是很难培养这种能力的,而数学模型的建构,数学知 识的产生, 就最能体现这种能力. 所以传授数学知识而不抓这种能力的培养,就丢掉了数学教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当然就很 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只有把数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概括、抽象的创造过程提供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最大兴趣,发现他们的创造才能,有 效提高基础数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