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484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请给学生几个台阶 内容提要:因物理难学,许多学生感到能听懂,能看懂。但自己下手却错误百出,本文通过 自己教学中的实践,如果教师在分析有关问题时,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即降低 分析问题的切入口,使学生随分析过程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通过几个例题, 通过类比使学 生从熟悉的模型来解决新颖的物理模型,通过特殊的路径或过程解决有关多解问题讨论方 法,通过图像法来降低难度。通过问题的关键分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逐步学会物理问 题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类比抽象变具体特殊运动图象法 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多人感到物理难学,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就 是说: 听老师讲课能听懂,书上的

2、例题看得会,但自己解答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错误百 出。特别是高三学生,教师认为是容易题或中档题,但学生却认为是较难题,教师自己感到, 辛辛苦苦的进行教学,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何在?可能最主要的责任者是教师,因为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于教师要欠缺一些,教师在分析问题时没有充分按照学生的思考思 路,而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考方法分析给学生。再加上许多教学参考书只重视解题过程,而 没有把分析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学生解题急于求成,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怎样才能避免这 种情况产生,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出,步步深入,且把关键 的分析过程书写给学生,给学生几个台阶,让学生顺台阶而上

3、,减少难度,充分考虑学生的 能力水平,也许效果会更好。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由基本规律进行分析 例 1一个物体以初速 0 v 从A点开始在不光滑水平面上运动, 一个水平力作用在物体上,物 体运动轨迹为图1 中实线所示,图1 中B为轨迹上的一点, 虚线是过A、B两点并且与该轨道相切的直线,虚线和实线 将水平面划分为5 个区域, 则关于施力物体位置的判断,下面 说法中正确的是: 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 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 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 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区域 如果教师分析此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曲线运动,即平抛运动

4、,在平抛运动中,物 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指向曲线弯曲的方向,而现在物体作曲线运动,与平抛相类似。 这时学 生通过对比很快得到A、C 为正确答案。通过本题分析,使学生明白许多物理题目是通过书 本的典型例题变化而来的,通过适当的类比可以降低难度. 二由类比法进行分析 例 2一带电量为 Q 的固定正点电荷在真空中形成的电场如图 2 所示,现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 q 的微粒在此点电荷附近 做周期为 T的匀速圆周运动,微粒重力不能忽略,求: 微粒的带电性质 2 微粒的轨迹所在平面及圆心 O 的位置 解: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物理模型,使粒子在重力和库仑力的作用作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分析题意, 发现

5、库仑力的大小肯定不能发生变化,因库仑力大小变化时,粒子不可能做 匀速圆周运动。 于是相同的物理模型油然而生,即与我们熟 悉的圆锥摆相类似,即圆锥摆中绳子的张力与库仑力相当。 画出微粒的运动轨迹,解答自然得到。 如图 3 所示, q 在重力和库仑力共同作用下作圆锥摆 运动。粒子必须带负电。微粒的轨迹为在 Q 下方一个水平 面内的圆, 设水平面与两点电荷连线的夹角为,两点电荷 之间的距离为 R,则: 2 sin kQq mg R 2 2 2 coscos kQq mR RT 则: 2 2 sin 4 gT hR 对一些新颖的题目,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通过对题意的分析,也许可以找到我们熟悉的 物理

6、模型与此类比,这不失为一种降低难度的一种方法。 三由抽象转化为具体 例 3、 侦察卫星在通过地球两极上空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它的运动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h, 要使卫星在一天时间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的情况全部都拍摄下来,卫星在通过赤道上空的卫 星摄像机至少要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狐长是多少?设地球的半径为 R,地面处的重力加 速度为 g ,地球自转周期为 T 。 解析:这是一个中等难度的题目,对第一次接触到这类题目的学生,感到这个题目比较抽象, 思考方向应该从周期下手,但计算侦察卫星周期后,又不知如何与地球周期相联系,如果这 时教师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相信有许多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因侦察卫星的

7、周期远 小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如果在地球自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内,侦查卫星转了2 周,则侦察卫星 摄像机至少拍摄地面上赤道的 1 2,如在地球自转一个周期内,侦查卫星转了 3 周,则摄像 机必须拍摄地面上赤道上圆周的 1 3 ,以此类推。 通过上面的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学生们 纷纷作出如下计算,设侦查卫星的周期为 T , 则 3 对卫星 2 2 2 ()() GMm m Rh T Rh 在地面上 2 GMm mg R 则 2 RhRh T Rg 则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 2 24() RRhRh s T Tg T 从以上分析可知, 如果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转化具体的物理过程,可能会起事半功倍的效

8、 果,教师何乐而不为。 四由特殊运动情况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例 4、一个质量为 m带有电荷 q 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 Ox 上运动, O端有一与轨道垂 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 E, 方向沿Ox方向,如图 4 所示,小物体 从距离墙角 0 x 处以速度 0 v 从图示位置向左运动,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 f 作用,设 小物体与墙壁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且电荷量保持不变,求:它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 s。 某同学的解题过程如下: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2 00 1 0 2 qExfsmv 上述解法正确吗?若你认为是正确的话,则解出其结 果;若你认为有问题的话,则请陈述所存在的问

9、题, 并列式解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 解析:上述解法不完整,当 Eqf 时,物体最终停在墙角处,即由上述动能定理列方程, 得到 2 00 1 2 qExmv s f 当 Eqf ,这时需要对几种情况进行讨论,这时学生感到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如何进行 讨论,且使学生容易接受,就必须先讨论特殊运动的路径。显然,当 Eqf 时,当m的位 移为 0 x 时且物体的速度为零时,这是一个最特殊的路径,由动能定理 4 2 000 1 0 2 Eqxfxmv 即当 2 00 0 1 2 Eqxmv f x 时, 0 sx 当 2 00 0 1 2 Eqxmv f x 时,物体在没有到达墙之前即停止运动,由动能定

10、理可得: 2 0 1 0 2 Eqsfsmv 2 0 1 2 mv s fEq 当 2 00 0 1 2 Eqxmv Eqf x 时,物体与墙碰撞后再向 x轴正向运动一段距离后速度为零, 由动能定理得: 2 00 1 (2)0 2 Eqxsfsmv 2 00 1 2 2 Eq xmv s fEq 从上述例题分析可知,一般要讨论的题目均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讨论不完整,而根据现在 高考的趋势来看,因高考中经常出现开放式问题,而需要讨论的题目同样属于开放式题目。 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切入口往往就是找特殊点或特殊过程,通过特殊再到一般确实是降低难度 的一种方法。 五由图象法分析相对运动 例 5:一颗速度较

11、大的子弹,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 力恒定,则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大 B、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 C、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长 D、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 解析:子弹以初速 0 v 穿透木块的过程中,子弹木块在 水平方向均受到恒力作用,子弹作匀减速运动,木块 作匀加速运动,子弹、木块运动 vt 图象如图中的实 2 00 0 1 2 Eqxmv f x 5 线所示,图中 OA 、 0 v B 分别表示子弹穿过木块过程中木块、子弹的运动图象,而图中梯形 0 OABv 的面积为子弹相对于木块的位移即木块长 l ,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为

12、0 v 时,子弹、 木块的运动图象使如图中虚线所示,梯形 0 OABv 的面积仍等于子弹相对于木块的位移即木 块的长度 l , 故梯形 0 OABv 与梯形 0 OABv 的面积相等, 由图可知, 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加时, 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D.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且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利用运动图象进行 分析和计算, 可以减少学生的计算过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以引导,相信经过一 定时间训练后,学生会感到用图象分析有关问题会降低分析的难度。 六由书写分析过程呈现解题方法 例 6、如图所示,水平的平行虚线间距 50d

13、cm,其间有 1.0BT 的匀强磁场。一个正方形线圈边长为 10lcm, 线圈质量 100mg , ,开始时, 线圈的下边缘到磁场上边缘 的距离 80hcm ,将线圈由静止释放,其下边缘刚进入磁 场和刚穿出磁场时的速度相等,取 210 m g s ,求: 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电热 Q 。 线圈下边缘穿越磁场过程中的最小速度 v; 解析:当正方形线圈的上边进入磁场后,由于整个线圈在磁 场中,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直到线圈下边缘离开磁场,即 图中 3 位置到 4 位置线圈只受重力作用作加速运动,但线圈 下边缘刚进入磁场和穿出磁场时的速度相等,所以当线圈下 边缘刚进入磁场到上边缘进入磁场过程中,线

14、圈必作减速运 动且当下边缘刚进入磁场时速度为最小。 线圈从开始运动到下边缘刚好进入磁场,这时线圈速度为 0 v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 0 1 2 mghmv 0 22 100.84 mm vgh ss 线框从上边缘刚进入磁场到下边缘刚好离开磁场,由动能定理得: 22 0 11 () 22 mg dlmvmv 22 0 11 () 22 mvmvmg dl 6 ()mghmg dl 22 ()vghg dl 2 100.82 10(0.50.1) m s 22 m s (1)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线圈从下边缘进入磁场到上边缘进入磁场产生电热,且从下边缘 离开磁场到上边缘离开磁场也要产生磁场,由

15、对称性可知, 这两个过程产生的电热相等,对 线圈从下边缘进入磁场到上边缘进入磁场,由动能定理得: 22 0 11 22 mglWmvmv 安 2QW安 22 0 2mghmvmv (20.1 100.10.1 80.1 16) J 1J (2)由上述分析可得线框穿越磁场的最小速度为 2 2 m s。 由以上解析可知,上述分析过程比列方程更重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视过程分析,且把 重要的分析过程用书面表达给学生,而不是一讲了之,如果教师经常把分析过程呈现在学生 面前,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该大有帮助。 从以上例题可知,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过程分析的书写,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类比,总结,反思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