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26595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4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少版小学音乐合唱课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总体结构: 内容主线 1.听赏东方之珠 2.学唱七子之歌澳门一声部 3.竖笛合奏我的祖国 4.合唱七子之歌澳门 歌唱训练主线 对演唱形式的多角度感知与关注; 对第二声有目的地聆听。 歌曲的学习,基本的气息训练。 已学内容的复习拓展,从表现中加 深对二声部的感知。 竖笛帮助解决音高,在感知与思考 的基础上进行二声部合唱,目标的最 终达成。 作品一: 东方之珠(欣赏、新授) 第一遍听赏:(那英、刘德华版视频,一遍,无重复) “你知道歌曲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什么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 么?” (男女声对唱) 第二遍听赏:(罗大佑演唱会版) 简介作品,听作者

2、的演唱,思考:这个版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领唱与齐 唱)组织学生在歌曲反复时加入演唱(跟唱旋律)。 第三遍听赏:(领唱合唱版) 听片段,判断演唱形式 再听领唱片段,注意伴唱声部,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生合作表现(体态)领唱由老师表演,同时学生用动作表现出伴唱 声部的节奏型,合唱部分全体和老师一起做。 【构想】 :从东方之珠开始,训练学生在熟悉歌曲主题、旋律的同时,注意 聆听歌曲声部间织体的构成, 为后面的表现打好基础。 本内容中的对多声部的感 受是朦胧的, 动作的设计除了表现旋律节奏的进行外,更多是体会旋律与气息的 流动。 作品二: 七子之歌澳门 (演唱一声部、新授) 导入新歌:简介历史(结合地图

3、,了解所谓“七子”)“我们期待,最 后一个离散的孩子澳门的回归。1999 年,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 听范唱(视频),学生跟唱。 介绍诗人闻一多,为学生朗诵祈祷这是他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 在七子之歌澳门中,闻一多先生将澳门比做一个日夜思念母亲的孩 子,对母亲轻声地“诉说” 、热切地“期盼”、深情地“呼唤”。你能读出这 些语气与感情吗?出示歌词,学生朗诵。 从“三百年来”一句入手,训练有气息支持地模唱发声(急吸急呼): 过渡到急吸缓呼的“母亲啊母亲”一句,注意几个休止处做吸气处理; 第一部分分析乐句,提出一个乐句一口气,深吸缓呼(匀呼)的要求。最后 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构想】 : 七

4、子之歌澳门 的第一声部学习以情为导, 注重演唱中气息运用 为情感表达服务。不经意间学会歌曲,用用心心唱好歌曲。 作品三: 我的祖国(竖笛、复习、准备练习) 导入: “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因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让我想到那句 歌词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 ”提出复习所学二声部合奏作品我 的祖国 。要求用连贯的气息吹奏乐句。 第一遍吹奏(无反复,师伴奏) : 作品较完整地呈示。 第二遍吹奏(反复后的一遍,即结尾2,用伴奏) “刚才我们用了合奏的形式演奏作品,二声部的出现和一声部在时间的出 现上有什么关系?是同部的,还是有先后出现的?” 师生合作吹奏作品,师在齐奏部分加轮唱形的伴唱(

5、奏)旋律。 讨论:你觉得老师加入的第二声部与大家吹奏的部分在时间的出现上又有什 么关系?(先后出现,旋律可以模仿,也可以为主干音) 【构想】 : 我的祖国 是学生手中一个表现较为成熟的二声部合奏作品。这个环 节中,一来满足学生对情感表达宣泄的需要,二来利用竖笛吹奏进一步巩固歌唱 中对气息控制的要求, 三来进行拓展, 与第一个环节相呼应, 对二个声部织体的 关系有更加理性一些的认识。 作品二: 七子之歌澳门 (从奏而引发的合唱) 出示旋律: 4/4 5 | 5 23 4 3 2 | 1 1 1 1 3 | 5 4 3 | 4/4 3 6 1 3 4/4 23 5 4/4 56 1 练习吹奏。 思

6、考并讨论:与七子之歌澳门的旋律对照,有什么联系?可以用来 填充哪个乐句子的二声部。提示方法:对比节奏、骨干音等。 师唱生奏的逐句合作,合作中磨合:1.第一乐句的音量。用减少竖笛增加哼 鸣的方式调控。 2.第二乐句的呼吸保持与师的演唱一致。3.第三营造迭加渐 强的效果。 4.第四句渐弱。最后作一个较完整的呈现。 尝试加歌词唱第一句,掌握后全部用歌声取代竖笛。进行合唱练习。引导学 生用与吹奏一样的气息进行合唱。最终完整的合唱呈现。 【构想】 :在这个环节中,希望学生明白合唱不仅仅是按谱演唱,而是了解为什 么要这么唱。 从而将合唱作为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法宝,而不是演唱中的一个巨大 障碍。另外,通过尝试

7、寻求声部间均衡感,加强声部间的和谐。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单元欢聚与期盼 听: 东方之珠 唱: 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目标: 1. 通过歌曲欣赏及演唱,体会音乐中蕴含的对祖国、对家园的深情,并通过自 己的歌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2. 通过聆听、动作、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探索合唱中与 他人声音均衡合作的方法,进行合唱训练。 3. 学会演唱歌曲 七子之歌澳门,在演唱过程中练习清晰地咬字、迅速而 充分的换气,及用合适的力度表现情感;通过欣赏、合作演奏等感受不同形 式(主要是二声部合作)表现音乐的特点、简单的声部间关系,并在合唱活 动中有

8、意识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表现音乐中蕴含的深情;对二声部的感受与表现。 难点:对二声部关系的理解与均衡表达。 对策: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索活动,经过尝试、思考、再实践的 过程获取最佳的合唱效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合唱歌曲东方之珠 1. 歌曲视频欣赏东方之珠 (那英、刘德华版) 思考问题:(1) “东方之珠”指的是什么? (2)这首歌是用什么形式演唱的?(几个人?什么人?) 给你什 么感觉 听后讨论:“东方之珠”指的是香港;这首歌由一男一女两个人演唱, 音色有着明显的对比,有如你说我说、不同的人在诉说对香港这座明珠般 城市的深情。 2. 欣赏童声合唱版东方之珠 (1

9、) 分别聆听领唱、重唱、合唱三个片段的歌声。 领唱: “你听到了几个人的声音?给你怎样的感觉?”PPT 出示 单一柔和起伏的线条表现学生对领唱的感受。 领唱与伴唱(重唱) : “这次还是只有一个人的歌声吗?”“伴唱 的声音在什么时候比较明显?”PPT出示线条表示声部的关系,学生 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出所听伴唱声部的韵律。 合唱部分:“这个片段的演唱人数有变化么?是否只是一个声 部?演唱形式是什么?” “合唱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2) 完整地欣赏东方之珠 ,师生合作用动作表现所听到的不同的演唱 形式,并通过身体的动律加深对其表现的感受。 领唱部分老师舞蹈表现;重唱部分学生加入,用上肢动 作

10、表现伴奏声部与领唱声部不同的韵律特点;合唱部分学生分两 大组,分别随老师的一只手的起伏摆动身体。 二、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单声部) 1. 了解诗歌(歌词)与创作背景。 “如果说东方之珠是香港人对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深情诉说,那 么下面这首诗又表现了对哪个城市的深情呢?”PPT出示七子之歌 澳门教师为学生配乐朗诵。 学生讨论对诗歌的感受诉说、盼望、呼唤 结合闻一多先生图片简介七子之歌的由来, “七子”的涵义 上个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战争,迫使清朝政府割让了旅顺等七 个港口城市,这七个城市就如同七个离开了妈妈的孩子,沦为别国的 殖民地。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满怀痛心与盼望之情,以七个城 市为名,

11、写下七首诗歌七子之歌 ,盼望这些离开母亲的“孩子”早 日归来。这首就是其中的澳门 (PPT出示曲名) 2. 初步感受歌曲。 学生尝试用“诉说”的语气有感情地读一读前四句。 “如果说这诗歌可以诉说作者的感情,那歌声是否也可以诉说 呢?”教师范唱歌曲。 3. 分三部分学唱歌曲。 (1) 诉说(第一至四句)。 第一遍,学生轻声随老师哼唱。 第二遍,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诉说”。 第三遍,用弱的力度“诉说”深情。 (2) 期盼(第五、六句)。 有感情地朗诵这两句,体会其情绪变得更加激动了。 分析曲谱, 出现了最高音 mi(e) ,了解歌曲在此使用了多个 高音表现表现其情绪的变化。 训练学生有气息支持

12、地演唱旋律中的高音,以及迅速换气, 以表现旋律中持续出现的高音。从而将这两句的情绪表达得更充 分。 (3) 呼唤(第七、八句)。 研读曲谱,结合这两句表现的情绪,练习用吸足气保持 弱的力度开始演唱。 4. 情感启发与完整演唱。 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与期盼,这七个孩子陆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PPT 播放七个城市的回归日期) ,1999 年,最后一个孩子澳门也 回来了。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视频(容韵琳版)。 学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钢琴伴奏) 。 三、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合唱练习。 1. 竖笛吹奏我的祖国片段,竖笛的复习与合唱的导入。 (1) 竖笛齐奏我的祖国前半部分,要求注意气息连贯、整齐地换气。 (2

13、) 生齐奏,师为其加入第二声部。学生边奏边聆听,之后讨论:老师在 哪些地方吹奏特别明显?(在旋律吹奏长音、节奏比较宽松时,加入 了前面旋律的重复) (3) 导入:多声部的加入给我们熟悉的乐曲以新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试 试用多声部来表现七子之歌澳门吧!” 2. 学习第二声部,探索好的合唱效果。 (1) 出示第二声部曲谱,用竖笛演奏。 (2) 生齐奏第二声部,师唱第一声部。聆听其声音效果,对两个声部声音 的均衡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实践与再讨论。逐步由师唱生奏过渡到 生生合唱。在唱第二声部时引导学生注意“生母啊”是对一声部长音 节奏的补充,要唱得清楚,相对突出。 (3) 最后一个乐句做三个声部回声效

14、果的处理。 (4) 完整地合唱歌曲(用伴奏音乐,师指挥) 。 四、小结 我们的歌声满载着多年来的期盼,也饱含着欢聚时的喜悦,让我们在这 份期盼与欢聚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反思 新课标的修订以来,我们曾多次在教研员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之,也深知将之落实在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责任。借反思七子之歌澳门一课的教学,也反 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与落实。 一、关于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本体,关注学科综合的思考。 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本身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内涵,也由此给本课定下 了一个色彩基调温柔与深情地。而这种温柔与深情固然由诗歌而起,却应当由音乐 传达给学生, 因为音乐课堂中

15、音乐是教育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 我更多地将重心放在 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上。如,选择与之风格、内涵相近的歌曲东方之珠做为欣赏曲 目,感受演唱形式的同时也为新歌的学习奠定情感色彩的基调;七子之歌澳门 的韵律充满诉说的感觉,由此引导学生在歌唱时用清楚的咬字、较弱的力度去 “深情诉 说” ;对期盼情感的表现,则是建立在训练良好气息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在歌唱中用统 一的换气获得良好的乐句表达等等。让技能习得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 乐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而对音乐本体的恰如其分的表达,又离不开对作品背景、内涵的理解,即本课所要 关注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的内容。但“关注”不是“强调”,不能

16、在课堂中的份量太重, 又要起到烘托气氛、拓展视野、 启发情感的作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一 些方式去渗透: 在歌曲视频中通过图像向学生传达香港、澳门的人文信息、反思历史沧 桑;用简要的语言介绍闻一多七子之歌的创作根源;用温馨典雅的莲花图案(澳门 象征)做为PPT 背景,渲染本课色彩基调等等。这些方法有的用时很少,有的根本不 占用课堂时间, 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但却成为课堂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更多角度地理解、表现音乐。 课后反思自己实际的教学情况,发现虽然主观上注意了对音乐韵律与情感的表达, 但细节中还是暴露中些许的不淡定,如不能很好的处理歌曲

17、尾声部分,出现在尾声音乐 中抢着说话的现象,其效果是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完整的感受,虽只差一点, 但着实遗憾。 二、关于在教学中通过音乐实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这个提高过程实质是学生参与 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学习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 个实践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最常用的是歌唱。本课是唱歌课,歌唱活动自然不可缺少。 但如何唱好歌却不是仅仅动动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 多声部间的关系,在歌唱用通过聆听进行调整,实现声部间音色、发声位置、音量能均 衡和谐地表达,老师说一说不如学生做一做。而正

18、因为是难点、也是重点,我在教学中 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首先在听赏东方之珠时目的指向明确地 聆听多种表现形式片段,再在完整聆听合唱时引导学生以动作参与表现。学生在听音乐 时身体的参与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了音乐的韵律,更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演唱形式 的感受与听辨中来。完成歌曲一声部学习后,师生竖笛演奏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多声部 合作中进了一步,即参与其中一个声部的表现,由熟悉的作品入手,真实地体验了一把 声部合作的表演。当然,这个时候,学生还不能顾及声部间声音的均衡和谐,但这样的 实践活动让他们对声部间相互补充的关系有了切身的感受。最后,课堂中花了相当比重 的时间让学生在师生合作、

19、生生合作的活动中聆听、比较,想解决策略,在练习中探索 声部和谐的途径,将教师可以三言两语点出的方法留给学生去摸索。这不仅是想让学生 熟悉第二声部的音准,还有一个目的给学生一个实践的学习过程,不仅唱好歌,还 要会唱歌,让音乐能力与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活动并不是非常充 分,只能表现一个意图,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反复开展的 活动,是一个聆听、歌唱、自我调控能力提升的学习过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的 开展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学生歌唱中的合作能力是有益的。 三、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标刚制订时就明确提出来的。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

20、我对其理 解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首先会被歌曲的情感打动,这时能立刻跟着唱起来是他们的需 求。所以我将研读曲谱的要求放低,只带领学生辨识关键的几个音,帮助他们以最快的 速度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来。而视唱二声部曲谱,由于它与一声部旋律有很大差异,唱 准它会是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竖笛的介入将认谱与表达音高两步分开,让学生自 己能够自然而然地度过这一关。这两处的设计教学节奏虽一快一慢,但都是为了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迎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让他们觉得,学习音乐,他们自己可以“搞定”。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尝试完一次二

21、声部合作,将要进行讨论时,我在 刚伴奏完双手离开琴的瞬间,突然两只胳膊抱在了一起。这不是我预设的动作,是下意 识的反应, 当我第二次不自觉地做了这动作时我才意识到这点。那么我为什么会做这个 动作呢,现在想来,这是一个自我抑制的反应,也就是说我当时很想立即点评了,我用 这个动作抑制住了自己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探索的权力!不得不承认, 自己 的内心还是有老师的权威意识,迫不及待地想给学生以“真理”。但我也在学习抑制自 己的冲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不需要这个动作了。 四、打破与重组:关于素材的使用与课堂节奏的反思。 面对一节公开课,从开始的种种构想,到最终的落实到课堂,其中的变

22、化发生在每 一次的试教、李老师的指导与课件修改之中,直到上课前的那个晚上,这个变化还在发 生。而最终反思,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对素材的使用与课堂节奏的控制。 如在最初的构想中, 东方之珠这一素材的使用要抓两个点,一是演唱形式的感 受,二是跟唱熟悉旋律。为此,在聆听那英、刘德华演唱的基础上,我还设计了聆听罗 大佑演唱会版全体观众齐唱的视频。而最终的教学舍弃了罗大佑的演唱,去掉了跟唱歌 曲这个点。做这个减法的目的是更加突出本课重点,时间分配更有倾向性。 又如容韵琳版七子之歌澳门的演唱视频起初是安排在学唱歌曲之初,让学 生完整地聆听歌曲之用的。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最能吸引学生的环节,而随 后的

23、学唱活动不能将这美好的感受延续下去,也就是说,这个视频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 地发挥出来。最后的教学中,初步感受歌曲由教师范唱承担,这个视频被安排到学生学 会歌曲之后,完整演唱之前,很好地起到了总结学习内容,激发演唱情绪的作用。 在试教中发现,由于欣赏时间过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间不足,使得整节课的节 奏温情有余,激情不足。而课堂的节奏最好是有张有弛,要有环环相扣的高效学习,也 应该有暂时的停留与片刻的等待。教师心中应当首先有对节奏把握的意识,才有可能上 出顺畅的课来。 当李老师对我说“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时,我常会惊讶,之后反 思:是啊,为什么要有定势,当定势被打破,所有的素材与思路重组之时,说不定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