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0883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 积累与运用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芜()湖 荻()港锐不可当()要塞()逃窜() (二)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冲破敌镇江阴要塞B 纷纷溃退锐不可挡 C 横渡长江毫无斗志D 都很懈气英勇善战 (三)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 顽强、 顽固) ,然在 21 日下午至22 日下午的整天 (战争、 战斗、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 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四)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溃退激战泄气顽强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冲破占领击溃 褒义

2、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二、新闻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 的事实。 2 一条新闻, 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 的。 三、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 22 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 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 导语点明的事

3、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什么?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它在这里的 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 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 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4、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什么?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 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 有什么作用? 五、.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73 岁的王加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民,过够了苦日子的 她,从小就养成捡拾散落在田间粮食的好习惯。每年“ 三秋三夏 ” ,她不顾子孙的 反对都要到田间捡拾掉在地里的小麦、水稻、花生等粮食。30 年不间断地捡拾 粮食,只是因为

5、她 “ 过够了苦日子 ” ,知道粮食的可贵、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请你根据相关内容,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 。 针对这则新闻,请你给王加荣拟写赞美词 。 答案: 一、 (一)、s i (二) C (三)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四)、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 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二、 1 消息、及时、新近。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三、 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2 人民解放军; 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6、横渡长江; 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 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 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四、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 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 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5 背景;原因。 6;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五、.七旬老人坚持30年捡拾粮食 示例: “ 节约一粒粮 ” ,不过在

7、一念之间,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捡拾粮食 的习惯竟能保持 30 年,令人惊叹不已。尊重劳动、敬畏粮食,唯有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您用看似小小的善举,诠释着勤劳节俭的美德、凝聚着时代的正能 量。 芦花荡习题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疟子 (y o) 寒噤 (j n) 浸透 (q n) B.提防 (d ) 泅着 (qi u) 仄歪 (z ) C.飒飒 (s ) 丝绒 (r n ) 海淀 (d n ) D.吆喝 (he) 剥皮 (b o) 菱角 (l n ) 2. 选词填空。 (1) 半夜以后 , 小船又回来 , 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飘划 ) (2)

8、弯弯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样的天上。( 浮挂) (3) 老头子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带载)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 来。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 随着 , 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 老头子张皇失措, 船却走不动 , 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4. 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 , 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5. 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9、。”( ) 老头子站起来, 拾起篙 , 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 ?( )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 , 完成后面问题。 相片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 们是有孩子的 , 就拿在孩子的手里。 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 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 户剩下来的 , 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 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 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那天 ,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 的丈夫写信。信封信纸以外, 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10、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 残破了的照片。 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 在一旁还有半个 “验 讫”字样的戳记。 我看了看照片 , 又望了望她 , 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 , 竟这 么呆板阴沉 ! 我说 : “照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炉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 ?那是我二十一岁 上照的 ! ” “不是年轻 , 是比你现在还老! ”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 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 顾得笑 ! 那时候 , 几千几万的都照了相, 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 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 时代

11、的良民证 , 出于忌讳 , 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 , ”我好奇地问, “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 ”她郑重地说, “叫他看一看 , 有敌人在 ,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 是什么容影 ! 你看这里 ! ” 她过来指着照片角上的一点白光: “这是敌人的刺刀, 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 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 “叫他看看这个! ”她退回去 , 又抬高声音说 , “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 保护着老百姓 , 打 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 再也不要来了! 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 永远过下去 吧! ”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 在新年正月 , 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

12、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 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 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 才能和那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6. 文章题目为“相片”, 指的是一张怎样的相片? 7. 这位妻子为什么一定要寄这张相片去? 8.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9.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 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中“这样”一词指什么? 10.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 11.2013 年 7 月 11 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 ,同学们来到河北白洋淀 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为活动做准备。 (1) 【活动一 : 激情芦荡

13、】 站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前, 同学们激情满怀, 你满怀深情地开始了你 的开场白。 (2) 【活动二 : 牵手孙犁】孙犁是现当代作家,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犁, 一位同学展示 了下列题目 , 请你抢答。 孙犁是现当代作家, 被誉为“”代表人物。 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白洋淀 纪事之二”是。 孙 犁 先 生 的 抗 战 小 说描 写 的 尽 管 是 残 酷 的 战斗 场 面 , 但 环 境 却 如 诗如 画 , 因 而 有 “”之称。 (3) 【活动三 : 感悟孙犁】 孙犁的 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 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那人物的 真实、可爱 , 那景物描写

14、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流连驻足, 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读完 孙犁的作品 , 你有什么感悟?请在班上交流。 四、笔耕不辍 12. 芦花荡中老头子的抗日故事让人称奇, 试结合课文内容, 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 老头子痛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并写出来。字数不超过200 字。 芦花荡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根据形声字特点加以识记注音是很好的方法, 对于容易读错的字音要认真记忆。A 项, “浸”应读j n;B 项, “泅”应读qi ;C 项 , “淀”应读di n。 2.(1) 飘(2) 浮(3) 载 3. 形容夜色优美宜人。倾斜, 歪斜。慌慌张张, 不知怎么办才好。 4.D

15、运用“像”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要看句子所指二者之间是否有某些相似性。 5.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拓展阅读 6. 导析 : 要认真阅读选文, 结合文中的内容来回答, 答案要全面。 答案 : 这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 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 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 戳记。角上印着敌人刺刀的白光, 人物照得呆板、阴沉, 哭丧着脸。 7. 导析 : 要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进行细致分析理解。 答案 : 这位妻子是想让她的丈夫知道“有敌人在, 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 是什么容影 ! ” “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 保护着老百姓, 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 再也不要 来了 ! 现在

16、自由幸福的生活, 永远过下去吧! ”这位妻子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 的心声 , 同时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英雄性格。 8. 导析 : 线索主要有 : 物、事、人、时间、感情、地点、特征等。看看本文是由什么组织全文 的, 就能找出线索。 答案 : 写信解放战争时期。 9. 导析 : “这样”的指代内容, 可到与之有关的上文语句中去寻找, 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答案 : 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 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 10. 导析 :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 答案 : 前一句照应全文, 后一句通过议论点题。 三、综合运用 11.(1)(示例 ) 同学们 , 这就是当年

17、叫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它水道纵横, 芦苇万顷 , 俯仰吐 穗, 风光旖旎。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 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 上 演了无数个英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 寻找英雄的足迹, 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2) 荷花淀派荷花淀芦花荡诗体小说 (3)( 示例 ) 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 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 我 们深深地感受到,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中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笔耕不辍 12.( 示例 )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 真是老英雄啊 !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 毫不畏惧、足智多 谋。剥莲蓬吃 , 是在引诱鬼子。 水上有血 ,

18、 水下定有机关! 他驾船的本领神了, 好像牵着鬼子的 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 , 不用枪 , 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 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 没有还手 的力。老英雄砸得好, 狠狠砸 !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 回去告诉大菱, 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 早 日养好伤 ,向老英雄学习, 打败日本鬼子。 3. 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 ( ) ()障 ()躬 肃 ( ) 颤 ( )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

19、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 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 柱子似 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 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 ?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 附近一带, 不用说人, 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 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 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 然后,伸手在她那 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

20、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 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 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 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 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 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 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