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7423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精品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同步精 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太 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新中立法和租借法; 大西洋宪章 ;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理解: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 3、运用:通过德国突袭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苏美卷入二战,表明二战达到最大规 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结合第3、4、5 课史实,综合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战局到全面、直至达到最 大规模的发

2、展历程,使学生树立整体意识。 2、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 与失以及探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德、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使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搁置分歧、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反法西斯 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保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难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阶段(1941 年 6 月1942 年 6

3、 月) ,主要战场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 亚洲、太平洋战场。本阶段,德国于1941 年 6 月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2 月,日本偷袭 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苏、美等世界大国先后卷入战争,同英、 中等国并肩作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本课教材叙述的就是战争扩大阶段的重大事件,即苏德战争的爆发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把苏 联和美国卷入了二战,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为争取二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利用课本引言导入: 1940 年 12 月,希特勒发布了第21 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企图动用规模空前的兵力对 苏联

4、进行“闪电战” 。希特勒狂妄地叫嚣: “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 言! ”与此同时,日本也妄图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并于1941 年 11 月偷袭了美国在太平 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两个法西斯国家无止境的扩张野心,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后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了 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的规模。同时由于美苏的参战,也加速了法西斯国家走向最后的 坟墓。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德国入侵苏联: 1、德国入侵苏联的目的和准备: (1)目的: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宣称,要取得新土地“只有在东方才有可能, 如果要在欧

5、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就是说,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 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同苏联 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权宜之计。法国败亡后, 希特勒认为英国不肯屈服是 寄希望于苏联参战,因此必须摧毁苏联。1940 年 12 月,他批准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作战 计划。 (2)准备: 正式结成军事同盟(1940 年 11 月) :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后, 德国又迫使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加入轴心国,成为法西斯 集团的仆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6、,德国、意大利、日本为扩大侵略战争而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通称三 国轴心协定 ,又称柏林公约 。1940 年 9 月 27 日在柏林签订并立即生效,有效期10 年。至翌 年 6 月,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也相继加入该约。 条约共 6 条,主要内容是: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 日本在 “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保证如缔约国一方受到目前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中 的一国攻击时, 应以一切政治、 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上述条款毫不影响各缔约国与苏联现存的 政治地位。此外,在三国谈判期间,德日还通过互换照会秘密商定:一旦日英发生战争,德国将

7、以 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德国同意将其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太平洋地区前殖民地仍由日本管辖, 其他地区则在战后先由德国收回,然后再与日本讨论其归属问题,尽可能照顾日本利益,日本为此 应向德国提供相应补偿。 1941 年 12 月 11 日,三国又签署 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该条约是 反共产国际协定和德 意同盟条约的进一步发展,它标志着德、意、日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 争的爆发。德国投降后,“三国轴心”崩溃,日本于1945 年 5月 15 日宣布废止该条约。 德国又进军巴尔干,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中,第一步骤即巩固他在巴尔干的地位,这样就可确保其右翼和后

8、方 安全以及重要的罗马尼亚油田。到1941 年 2 月 28 日,一切准备都已完成,在那天,获得国王鲍里 斯的同意,德军占领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成为三国公约的成员这是在上一年9 月 27 日 由德意日三国签订的。接着德国就向南斯拉夫和希腊施压,而希腊也向英国求援。3 月 24 日,南 斯拉夫政府表示屈服,可是三天之后,当德国部队正打算进入南斯拉夫国界时,西莫维奇将军发动 政变,并收回该国对希特勒的承诺。希特勒还是表现出其惯有的敏捷,4 月 3 日命令部队越过南斯 拉夫国界,十一天之后南斯拉夫陆军投降了。这时,英国部队于3 月 7 日在比雷埃夫斯登陆,但是 他们刚刚赶到前线与希腊军会合,4 月

9、8 日就受到攻击,到21 日,希腊即已退出战争。一个月后, 德军对克里特岛发动了空降攻击,到5 月 27 日,这个岛已落入德国手中。 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已经先后全部或部分占领了欧洲14 个国家,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2、苏联的备战: (1)建立“东方战线” :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 年代后 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 年 9 月 17 日,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 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过1939 年 10 月 19

10、40 年 3 月的 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 1940年 6 月,苏联分别照会波 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 意。 7 月,三国举行选举,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被接纳。同年6 月,苏联照会 罗马尼亚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 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 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 多万,西部边 界向西推进约300 400 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

11、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 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的声誉。 (2)战前的“肃反”政策: 1937 年到 1938 年,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肃反运动,重点是对军事机构的干部特别是高级 干部进行大规模清洗。这次清洗是斯大林一个时期内实行极左路线的表现,对苏军建设带来了灾难 性的后果。 苏军中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惨遭杀害。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果罗夫元帅、布留赫尔 元帅都先后被捕并被处决。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马尔尼克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创建人,他在安全部 人员逮捕他的时候开枪自杀。铁流一书中,著名的科茹赫师长的原型科夫丘赫,是一位智勇双 全

12、的军团司令,于1938 年 7 月被枪决。苏联著名元帅朱可夫所热爱的上级雅基尔(当时任基辅军 区司令)、乌鲍列维奇(当时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和老军长塞尔基奇都先后被枪决。就连在西班 牙任军事观察团团长的扬. 别尔津将军也被押回国内执行枪决。许多高级将领对自己的“罪行”和 死因毫无所知。基辅军区司令员兼中央委员雅基尔将军写信给斯大林说:“我是一个诚实的战士, 多年来一直把自己献身给党、国家和人民。 自我记事以来,我一直在党和领袖们面前老老实实地忘 我的工作 , 我将怀着对您(指斯大林),对党和对国家的热爱,对共产主义的无限信心死去。”斯 大林看过后在信上批道: “恶棍和娼妓。 ”伏罗希洛夫加批道

13、: “绝对确切的评语。 ”莫洛托夫在伏罗 希洛夫的名字下签了名,卡冈诺维奇加上批语说:“死刑是对这个叛徒、猪猡和(不堪写出)的唯 一应得的惩罚。 ”几天以后雅基尔就被枪决了。(以上这段资料记载于谢列平在苏共第二十二大上发 言的记录中) 清洗规模之大,苏军损失之惨重是骇人听闻的,约有3.5 万苏军指战员成了“肃反”扩大化的 牺牲品。历史已公正地作出结论:这确实是斯大林不可饶恕的过失!首先受害的是军区司令员,他 们几乎被消灭的只剩1 个人。然后就是对其他指挥人员的清洗:约有70的军长, 60的师长, 50的团长, 20 25的其他指挥人员遭到清洗。 这场大清洗产生的后果在后来关键性的几年中逐步体现

14、了出来。在苏芬战争中的惨败,在 1941 年 6 月遭到德国进攻时一触即溃就是证明。权威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武装部队建设(1918 1941 年 6 月) 一书中写道: “红军准备不足,不能打退这个强大而又狡猾的敌人(指德国)的突 然进攻,原因之一是叶诺夫和贝利亚这帮罪犯给我们的军事干部特别是高级指挥员造成了巨大损 失。由于战前几年毫无根据的镇压,苏联武装部队失掉了很大一批有经验的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在 大战开始时, 军队中许多职务都由年轻干部担任,他们缺乏在复杂环境中统帅军队的充分知识和经 验。而且无故镇压造成的局面也不利于培养干部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 埃里克森对清洗后的红军统帅机关评论说:“

15、除了沙波什尼可夫,最高统帅部的人不是平平庸庸 就是缺乏经验。 ”也正是由于这种平庸和缺乏经验占了主导地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朱可夫和沙波什 尼可夫关于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建议未被采纳,而且连现有的机械化部队也化整为零改组掉 了。 值得庆幸的是, 在这次大清洗中有几位有才能的将领得以保留,比如: 沙波什尼科夫、 朱可夫、 华西列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等,这些将领的起用,使红军在大战初期遭受重创后能够重新振作起 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3)战备落后与迟缓,对德进攻时间估计错误,主力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在全国总兵力和兵器的总数上苏军是超过德军的。但是苏军防守边境的只有220 多万人, 而德 军出动

16、了 330 万人, 德军对苏军形成了兵力优势。就兵器方面来说,苏军轻武器和火炮在数量和质 量上与德军相差不多。苏军防守西部的四个方面军拥有坦克8878 辆,德军拥有坦克3350 辆。从坦 克数量上看苏军占优势,但德军还装备了大量的自行式突击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坦克数量的 不足。苏军大量装备的是T-26 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薄、火力弱、通讯手段十分落后,根本不 是德国广泛装备的号或号坦克的对手。苏军拥有1000 多辆性能十分优异的T-34 中型坦克和 KV-1 重型坦克。但由于在战争中没能集中使用,加上坦克部队通讯手段十分落后,指挥水平低下, 使这两种坦克往往被训练有素的德军用坦克和反坦克

17、炮击毁。除了在局部地区迟滞了德军进攻并给 德军造成了一定心理威慑外,这两种坦克在战争初期没起多大作用。空中兵器方面,苏军防守西部 的四个方面军拥有飞机6213 架,但只有5474 架可投入使用,其它的或是在维修,或是没有配备飞 行员。德军拥有飞机2770 架。从数量上看还是苏军占优,但开战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1800 架飞机, 使飞机数量比变为3674:2692( 德军当天损失78 架) 。在其后的战斗中这个比例进一步缩小,苏军 的数量优势已不是那么的明显。德军此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为Me 109和 Fw 190,这两款战机是公 认的二战优秀战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了伊-15和伊 -16 ,并略优于

18、苏军的三款新型战斗机。轰炸 机方面苏军大量装备是SB和 DB系统轰炸机,这些飞机外型古老,速度缓慢,缺乏自卫火力,普遍 没有无线电,作战时只能首尾相连,排着纵队飞行。结果成了德军战机和高炮的靶子,一架架地被 击落, 光是德军51 战斗机大队在6 月 30 日一天中就击落了114 架苏军轰炸机, 连德国空军元帅凯 瑟林都惊呼: “击落苏军轰炸机的战斗简直就是在屠杀婴儿。”相比之下,德军此时装备了大量的 JU-88A 轰炸机和JU-87 俯冲轰炸机,它们在性能上远胜过苏军轰炸机。更为重要的是德军许多飞 行员都参加了入侵北欧、西欧和巴尔干的战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这些也是苏军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

19、,苏军在局部兵力上处于劣势,兵器数量虽多但其质量远逊德军,加上德军是突然袭击, 苏军数量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使兵器整体实力处于劣势。由此可见,苏军在兵力和兵器方面与 德军相比都处于劣势。 战前, 苏联对于德国的进攻准备很不充分的。虽然认为苏德之战不可避免,但还在一相情愿地 幻想尽量推迟战争爆发时间。德国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 不觉, 1941 年 5 月 1 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 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 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 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

20、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 陷阱而捏造的。 3、苏德战争的爆发: (1)德国突袭苏联: 时间:1941 年 6 月 22 日 特点:闪电战 影响: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备课资料】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0 年 7 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 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 方案于12 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 束之前,以一次快

21、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 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 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 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 ”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 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 550 多万人, 47000 门火炮, 4500 架飞机,4500 辆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 德军就象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北方集团军目标为列 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的目标是苏联首都

22、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的目标是基辅和高加索油田,而 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猛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66 个飞机场,重要城市、 交通枢纽、 铁路吊车厂,陆海空军基地及正在像国界线开进的部队,苏军在半天内损失1200 多架飞机。 苏军面对敌人猛烈突袭在一个月内损失60 多个师,160 万人,战线全线溃退。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极其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故计划在完成后仅印制了9 份 文件。该计划第一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号文本呈报德国的海军总司令部。第 三号文本呈报德国的空军总司令部,其其余的6 分文本由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 封存。其中的5 至 9 号文本曾归德国的最高的统帅

23、部作战分部负责管理和使用。 (2)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及原因: 失利:战争初期,苏军英勇作战,但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1 200 架飞 机,其中有800 多架被摧毁于地面。德军很快突破防线,开战仅三个月,北路军包围了列宁格勒, 南路军占领基辅,中路军进逼莫斯科。到11 月,德军对苏军实施了六次大规模包围战,苏军被俘 人数超过200 万。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 万平方米土地,居民达 7000 多万。 原因: 战争准备不充分,德军达到了战略和战术突然性; 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武器装备落后于德军; 大清洗运动导致指挥员经验不足,素质不够,部队战斗力不高; 反

24、坦克作战无方,对德军坦克集群闪电进攻束手无策。 小结: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代号” 白色计划德军突袭波兰的计划; 黄色方案与曼施坦因方案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黄色方案”是一战时“施里芬计划”的 翻版,因过早泄密,希特勒改用“曼施坦因方案”。 海狮计划德国法西斯进攻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代号。 巴巴罗萨计划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野心:占领中国,征服东亚 (1)确立南进计划: 在日本军部内部,对外扩张的目标始终存在分歧。陆军以能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 夹击苏联, 被称为 “北进派”;海军以能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

25、制海权为目标,被称为 “南进派”。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连续召开政府和大本营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日本陆 军大部分被困于中国,无法抽调兵力同苏联作战,北进便成泡影。此前,日本注意到在东南亚拥有 大片殖民地的法国、 荷兰等国先后在欧洲败亡,英国也坐困本土, 无力顾及本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日本军方认为德国的胜利为南进提供了天赐良机,“不要误了公共汽车” 。为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 并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 1940 年 7 月,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上确定了适 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具体规定了南进的方针和政策。 (2)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

26、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 大帝国的侵略计划。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 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 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大东亚共荣圈,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以“共 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 1940 年 8 月,近卫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中国、朝鲜、 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纽西兰、印度及西 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

27、济共 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 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 年 11 月 5 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 首相张景惠) 、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 统劳威尔) 、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 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结束,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排除东 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企图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 多如苏卡诺、劳威尔等独立运动领袖也

28、多与日本方面联合。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正反讨论仍持 续不断地进行。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 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 年 9 月 27 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 2、美英对日本的制裁: (1)起因: 1940 年 9 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由于德国迅速击败了西欧各国,日本陆军开始对西欧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陆军认为:一旦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地区(即现在越南北部),可以压制滇越铁路,从而断绝从 越南到中国的粮道,进而加快解决中国战线。1940 年 6 月 24 日日本陆军派遣以西原一策少将为代 表的监视团20

29、0 余人前往河内。 近卫内阁上台后发表声明,提出要建立包含法属印度支那、荷属印 度尼西亚群岛的“大东亚共荣圈”;美国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停止对日本输出航空汽油、润滑油、 上等铁屑等物资。9 月 6 日,日军第5 师团步兵第21 联队的森本大队却擅自穿越了国境线,武力 侵入了法属印度支那。9 月 23 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即现在越南的北部),加之9 月 27 日缔结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引起日本和英美的彻底反目,可以说,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 是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2)表现: 美国: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后,立即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急需的钢 铁、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30、 日军进驻印度支那南部后,又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英、荷等国:也采取一致行动。 (3)影响:贸易禁运和冻结资产,加速了日本的军事报复。1941 年 10 月,日本主战派代表、 现役陆军大将东条英机组阁,决心在12 月初对美、英、荷等国开战。 3、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1)时间: 1941 年 12 月 7 日 (2)结果: 日军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日军占领东南亚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 【备课资料】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首府檀香山西郊10 公里 处,是美国海、空军的主要基地之一,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檀香山地处太平

31、洋中 心,是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和重要港口,被喻作“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珍珠港因此占有十分 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1 年 12 月 7 日清晨 7 时 55 分,日本舰队在秘密航行12 昼夜后,用舰载机对珍珠港发动突 然袭击,两小时内以微小的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此役,日军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 余艘,炸毁飞 机 200 多架,毙伤美军4000 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1760 磅重的炸弹击中沉没,舰 上 1177 名将士全部殉难。日本只损失了29 架飞机(零式战斗机9 架, 97 式鱼雷机5 架, 99 式轰炸机15 架) , 1 艘潜艇,5 艘袖珍潜艇。 (3)影响: 珍珠港事件

32、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 真正的世界规模。 对日 : 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对美 : 损失重大,卷入战争 对亚太 : 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整个战局: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珍珠港上空的滚滚硝烟和美国士兵的鲜血使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12 月 8 日中午,因行动不便而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作出了异乎寻常的举动,亲自前往美国国会, 而且没有坐轮椅,而由他的长子扶着走进大厅,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了为时6 分钟的讲演。罗斯 福开门见山地说: “昨天, 1941 年

33、 12 月 7 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 们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部队的蓄意进攻, ”最后他说:“我要求国 会宣布, 自 1941 年 12 月 7 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懦怯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 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不出 1 小时,参、众两院一至通过了罗斯福的宣战要求。当天下午,美国 政府对日宣战。 国首相丘吉尔对此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想不到日本人帮了他大忙。曾几何时,为了 把美国拖进战争,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搞到一个租借法,而日本人

34、的行动却使美国人不 得不痛下决心投入一场全球战争。当天,英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而希特勒却对此大为恼怒,据希特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 暴跳如雷, 在场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始终没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决 定性作用。他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有一个条 件:美国不介入。因此他尽量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他在1939 年 9 月向德国海军将领下达了严 格的命令: “任何德国潜艇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参战 的借口,希特勒的世界性战略可能要功亏一篑。 从日本的角度, 珍珠港

35、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 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 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 艘、飞机 200 余架, 并使美太 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 略意图。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象中国那样软弱可欺, 或是象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 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在袭击结束后,美军以惊人的速度将击沉的 军舰打捞出水,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修理好,并且进行了改装,使这些军舰的战斗力上升到 新的水平

36、。山本在接到胜利的电文后,丝毫没有大胜的喜悦,对前来祝贺的部属只是淡淡地 说: “我们只不过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1941 年 12 月 9 日,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10 日又对德、意宣战。接着澳大利亚、新西兰、加 拿大等近 20 个国家也相继对日宣战。11 日,德意作出反应,对美宣战。 美国同样也对德、意宣战。 至此,战争名符其实地打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西方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迫切要求联合 行动,捍卫独立与自由。 2、过程: (1)美国对战争态

37、度的转变: 修改中立法 ( 1939 年 11 月) : 内容: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影响:这实际上为掌握制海权的英法购买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对海军和海运力量远远超过 中国的日本是有利的。 (建议:关于美国的中立法,请参阅第三单元第3 课“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 通过租借法 ( 1941 年 3 月) : 内容: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 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 影响: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 【备课资料】美国的租借法案 1940

38、年底,英国虽在邓苟克和空战中得以幸存,但已快要支持不住。英国唯一的生路就是依 靠美国,可是中立法案规定交战国对美国的物资必须偿付美金,运输自理。英国却已经没有能 力偿付谷物和石油的美金,更不用说偿付船只、飞机和枪炮弹药了,而这些东西,英国自身早已无 法生产。他们缺少劳力、原料和工厂,再加上空袭,情况更是不断恶化。 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严重,反对美国参与欧战的意见占上峰。为了说服美国人民,罗 斯福用几句典型的奥古斯都式的煽动性言词,用花园浇水管这一著名的比喻,把这计划兜售给头脑 单纯、漫不经心的美国人民。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你当然是不会为了出 卖或租借给他灭火所需的花

39、园浇水管而同他讨价还价。你会高兴地先把浇水管借给他,以免大火烧 着你自己的房子。等火熄灭后,邻居会把浇水管还你;万一损坏了,那时会有足够的时间再算账。 主张用贷款或租借武器的办法援助正在与纳粹德国激战的英国。他说:“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 兵工厂。” 1941 年 1 月 6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增强美国防御法案,即租借法案。 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辩论,两院分别表决通过。3 月 11 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 。第二 天, 租借法开始正式实施,历时4 年半。 首先获得援助和获得最多援助的是英国。到 1945 年 8 月 31 日日本投降前夕为止,英联邦所得 的租借援助共三百亿美元,占美国租

40、借支出总额的60% ,其中英国受援最多,为二百七十亿美元。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在排除了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以后,自1941 年 10 月 1 日实施,到1945 年 9 月 20 日止,美国实际运抵苏联的物资总值为一百零二亿美元,加上其他费用,共计一百零九 亿美元(苏联的统计为九十八亿美元)。 1941 年 5 月 6 日,罗斯福正式宣布, 租借法案适用于 中国,到 1945 年 9 月 3 日止,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为八亿多美元。“让别人去流血, 让我们来统治。 ” 这就是租借法案对美国的意义。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 年 9 月) : 内容:表示美英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41、 影响:宪章具有欺骗性,“机会均等” 、 “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 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 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 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 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签署的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 8 月 13 日签署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 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 法西斯通过侵

42、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 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 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 家的武装。 大西洋宪章不仅标志英、美两国在反法西斯基础上的政治联盟,而且也是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 础。 1941 年 9 月,在伦敦召开了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 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希腊、挪威和“自由法国”参加了会议。实际上,大西洋 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苏联政府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促进

43、反 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加强,于9 月 24 日发表声明,赞同宪章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原 则立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尽快地解放被希特勒奴役的各国人民,在战后必须消灭法西斯。 (2)美英苏三国的合作: 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举行莫斯科会议(1941 年 9 月) , 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1941 年 9 月 29 日 10 月 1 日,以哈里曼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以比弗布鲁克为首的英国代表团 和以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三国部长级会议,讨论如何有效地援助苏联作战的问 题。 会议于 10 月 1 日签订对苏供应议定书,规定从1941 年 10 月至 1942 年 6

44、月, 美、英两国每月 向苏联提供飞机400 架(100 架轰炸机和300 架战斗机 ) 、坦克 500 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 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美、英还承担协助运送供给苏联的武器和军用物资的义务。11 月 7 日, 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向苏联提供10 亿美元无息贷款。 会议签订的议定书未能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但这些援助仍然是对苏联的重大支持。会议也未 能解决盟国协同作战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但对推动反法西斯联盟 的建立和促进苏、美、英三国战时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英苏中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1942 年 1 月)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

45、斯联盟的正式形 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宣言。亦称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由对德 国 、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作战的26 个国家,即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 拿大、哥斯达黎加、占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 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南斯拉夫于1942 年 1 月 1 日在华盛顿签署。前4 个国家为美、英、苏、中,其余国家按国名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列。这 是中国在形式上第一次获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至1945 年 5 月 1 日,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 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埃塞俄

46、比亚、法国、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利比里亚、墨西哥、巴拉 圭、秘鲁、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等21 国陆续加入本宣言。 宣言由序言和两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是:签字各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各国 政府保证对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共附从者使用其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保证与本宣言签 字国政府合作, 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 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加入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和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意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

47、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 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经济实力对比: 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有数据显示,1940 年时美国的GDP即达 到 2000 多亿美元, 钢产量达到2800 万吨, 居当时的世界之首。当美 国参战之后, 它那潜藏着的巨 大的工业能量被瞬间释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整体力量对比。有这样一些 数据可供参考:到1945 年时,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 万架、坦克2 万余辆,二战期间 美国共生产8 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

48、曼坦克。军用 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 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 (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 艘、战列舰10 艘、巡洋舰48 艘、驱逐舰355 艘、护卫舰498 艘、潜艇 203 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 艘(也有17 艘一说)、战列舰2 艘、巡洋舰6 艘、驱逐舰63 艘、潜艇126 艘。 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1940 年 8 月 2 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 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 到 1941 年 2 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

49、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德国 及其占领区的钢产量达到3180 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 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1944 年 7 月德 国武器生产量比1939 年扩大 5.3 倍,飞机厂从1943 年的 80 家增至 550 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 架,其中战斗机30511 架,是 1941 年的 6.6 倍,坦克产量增长33.9 ,达到 2.7 万辆,火炮增加 50.3 ,达到 8.7 万门。 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 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 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 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 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 万吨。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从表面上看, 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 国家的经济基础,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