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17708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 0 1 1 年第6 期 总第1 6 l 期 征信 C R E D I TR E F E R E N C E N o 62 0 l l S e r i a lN O 1 6 1 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 骆伦良 ( 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广西河池5 4 7 0 0 0 ) 摘要:中国一东盟的经贸和投融资发展迅速,促进了各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但作为服务于各类贸易、投资、融资的 跨境征信信息平台仍是空白,各国对信用信息的需求迫切。分析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 需要面对的难点,提出跨境征信合作平台框架构想和相关建议,目的是促进区域跨境征信信息共享桥梁的搭建。 关键词:中

2、国一东盟;投融资发展;跨境征信;信息合作 中图分类号:F 8 3 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 7 4 7 x ( 2 0 1 1 ) 0 6 一0 0 1 3 0 5 2 0 1 0 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为 金融开放和边贸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 空问,但经贸往来和金融合作中各国投资主体的信 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和微观主体间的信用信息缺乏 共享,抑制了融资、贸易、投资等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也催生了各国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伴随着中国一东 盟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亟 需改善区域信用环境,以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融资。 因此,建立跨境征信合作平台,促进

3、征信数据的流动 和交换既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也具有长远的战略 意义。 一、跨境征信合作的必要性 ( 一)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贸易和投融资的 保障性需要 2 0 0 6 2 0 1 0 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以年均 1 6 1 的速度增长,2 0 1 1 年1 7 月进出口贸易达 20 2 0 亿美元,逆差1 1 9 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东盟第 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 伙伴( 见图1 ) 。 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也在不断 增长,占亚洲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2 0 1 0 年末, 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3 0 0 家。与此 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

4、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对 东盟伙伴的贷款也不断增多( 见表1 ) 。 1 甚 1 1 】 门 5 0 0 0 5 0 O O 5 0 O O 5 0 t 进出口金额+ 贸易差额 兰当兰兰竺。竺掣幽f 6 2 I = = ) J :二i :1 1 6 3 ,6 2 2 0 0 52 0 0 62 0 0 7 2 0 0 82 0 0 92 0 1 0 年度 图12 0 0 5 2 0 1 0 年中国东盟贸易趋势图 表12 0 0 5 2 0 1 0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表 占亚洲地占对亚洲 分类流量( 万同比存量( 万 区投资流投资存量 年度美元)增长( )美元) 量比( ) 比( ) 2

5、0 0 51 57 7 13 5 2 1 2 52 1 53 0 6 2 0 0 63 35 7 51 1 2 8 9 4 3 8 1 7 63 3 83 6 8 2 0 0 79 68 0 81 8 8 3 3 5 8 3 3 9 53 1 74 9 9 2 0 0 82 4 84 3 51 5 6 6 3 5 7 0 6 4 86 9 94 9 4 2 0 0 92 6 98 1 08 6 0 6 7 9 5 71 4 25 2 2 0 1 04 4 04 6 46 3 2 5 9 8 14 3 50 2 1 6 3 注:2 0 0 5 年、2 0 0 6 年为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存

6、量 数据。一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司。 在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各 国对对方的行业地位项目状况、企业信用等信息都 需要更多了解,而当前贸易往来的信用信息主要靠 收稿日期:2 0 1 1 0 8 2 4 作者简介:骆伦良( 1 9 7 3 一) ,男,广西凤山人,经济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践。 1 3 万方数据 【理论研究】 骆伦良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 长期业务交往的经验积累,通过同业介绍、展销会、 业务人员实地调查以及通过当地金融机构和工商部 门咨询等渠道获得,征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渠道 尚未开通。受信用因素的制约,双边贸易仍较多采 取现汇交易方式,赊销交

7、易受双方信用不透明的限 制难以开展,给双边贸易带来了不便。双边经贸关 系和投资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双方在征信领域 开展合作,加强经贸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披露,促 进双边企业互信,降低交易成本。 ( 二) 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实现多赢的需要 征信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甚至直接影响到一 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投机氛围的扩散导致市场的“信用恐慌”,社会 信用环境恶化,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如在亚洲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金融合作机制, 达成了清迈协议,协议涉及的金融合作内容之一 就是充分利用东盟“1 0 + 3 ”的组织框架,加强有关 资本流动的数据及信息交换。这

8、说明信息合作对各 国共同解决金融危机具有现实必要性。 ( 三) 预防国际诈骗,建设区域信用环境的需要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国 际贸易便利化和投融资发展,但也有可能带来跨区 域、跨市场的融资风险,如融资诈骗、信用卡诈骗、票 据诈骗等,影响各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征信 信息跨境流动满足了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信息需 求,信用信息的共享能够发挥激励惩戒机制的作用。 当金融机构能够共享企业和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或 违约等负面信息时,就会对有负面信息的申请者设 定更为严格的授信条件,从而抑制跨区域的不良投 资动机,促使投资者维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达到改善 区域信用环境的目的。 二、可行性条件

9、分析 ( 一) 中国一东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了 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 中国于2 0 0 3 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 东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包括领导人 会议、9 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 个工作层对话合作 机制,积极参与东盟“1 0 + 1 ”、东盟“1 0 + 3 ”以及东 亚合作框架下的政治安全、贸易投资、金融、旅游等 领域合作,双方达成共识,签署并付诸实施了中国 1 4 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一东盟全面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货物贸易 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等,为征信合作准备了协商 合作的平台。 ( 二) 中国一东盟金融部门的合作与开放,为征 信合作奠定了

10、基础 每年一度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投 资峰会使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关系日趋深化。在 2 0 0 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一东盟各国达成 了加强区域经济监测的共识,通过了亚洲经济金融 稳定行动计划和共同宣言等,清迈协议框架 下的地区性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和信息合作机制建设 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从各国金融开放看,中国在加 入w r T O 五年内按事先承诺逐步放开金融管制,中国 人民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全面铺开和南 宁金融电子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仅方便了资金汇划 和流动,也为征信系统跨境使用提供了基础,成为信 用数据的存储、汇总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与东 盟部分国家也互相开放了金融部

11、门( 见表2 ) 。 表2中国一东盟部分国家已开放的金融领域 目 国痢 金融开放领域 金融机构跨地区股权合作;允许设立外资金融 中国机构;金融机构间的银团贷款;金融机构间的 联合创新、融资代理等 开放直接保险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 不 马来西亚 包括保险) 等部门 开放保险及保险相关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服 新加坡 务等部门 开放所有保险及其相关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 越南 服务等部门 开放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金融公司、投资公司 菲律宾 等服务部门 文莱 开放顾问及其他金融附属服务 ( 三) 部分国家已建立较完善的征信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管理征信业务的职能,制定 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

12、法和个人信用 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征信业务快速发 展,截至2 0 1 0 年末,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收录 了7 7 亿自然人和16 9 1 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东 盟一些国家出于应对金融危机、防范信用风险的需 要也发展了征信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 万方数据 【理论研究】 骆伦良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 已建立了相应的征信管理制度,为跨境征信平台的 合作、数据交换等提供了交流基础。 ( 四) 网络科技为跨境征信平台建设提供了技 术保障 近年来,各国征信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提高了信用信息处理的效率,降低了信用处理的成 本,有些征信机构已经开始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各

13、 信用主体的信用报告可以在网上获取,为跨国信用 信息的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互联网的优势使得 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 和更新也更加容易,提高了征信合作的便捷性。 三、需要面对的难点 ( 一)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明显,增加了征信 合作的难度 由于中国一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存 在着发展阶段和模式上的差异,呈明显的梯形态势。 新加坡、文莱人均G D P 已超过30 0 0 美元,比较富 裕,为第一层次,马来西亚为第二层次,中国与印尼、 菲律宾为第三层次,越南为第四层次。经济发展层 次的差异,加上各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宗教信 仰、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增加了合作的难度

14、。 ( 二) 各国为保护信用隐私而互相割据 当前,各国都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加 强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主权维护。出于经济竞争及 保护本国信息安全的目的,各国都希望获得他国数 据而限制本国数据外流,割据现象仍然存在。另外, 由于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同,以哪个国家法律为标准 难以统一,使得征信数据跨境流动要同时遵守两个、 甚至更多国家的法律存在困难。 ( 三) 各国征信业发展不一,共享信息利益不 平等 中国一东盟国家只有部分国家建立了较为规范 的征信管理制度,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征信业发展 滞后,给征信国际合作带来困难。同时,各国的信息 基础工程的差异及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能力不 同,它们收集、

15、处理数据的能力各不相同,原始数据 一般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总部, 数据经过发达国家或机构处理后再反馈到数据来源 国,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外部信息,“信息富有 国”与“信息匮乏国”之间利益不平等,给信息共享 带来困难。 四、对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的构想 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 础,跨境征信平台建设的目标应是:保护信息主体合 法权益与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最终为中国一东盟经 贸、投资、融资活动服务。具体来看,跨境征信合作 平台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一) 跨境征信合作平台共享原则 跨境征信平台的信用信息共享应当遵循合作、 互利、保密、安全等四个原则。首先,中国一

16、东盟各 国应相互信任并协调行动,通过区域性和国际性会 议,磋商双边和多边的征信合作关系。其次,信息交 流和共享应当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中国与东 盟成员国间都享有互相利用对方信用信息的权利, 承担保密责任,保障多边投资者获得公平利用成员 国信息的机会。再次,信用信息是一国重要的社会 资源,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信用 信息流动应坚持保障国家信息和金融行业安全的原 则,除用于规定用途外,不得滥用对方信用信息。 ( 二) 数据共享和管理框架协议 此框架协议主要解决各国征信法律适用不统一 问题。应利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对话合作机制促成 中国与东盟征信合作共享框架协议的出台,对双 边和多边

17、征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中的数据采集、信 息交流、信息使用、信息保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 联络机制等作出纲领性规定。可以参照目前欧盟国 家信息数据跨境流动的做法,建设一个统一的征信 数据共享网络,实现征信数据的跨境流动。如在欧 盟保护指令的指引下,欧洲七国央行行长签署的互 享谅解协议( M 0 u ) ,促进实体法人和个人征信数据 在各国公共信贷注册机构之间的流动。作为新兴的 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数据交流还可借鉴美 国安全港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 1 ( 三) 信用信息采集的内容 各国的征信数据采集应当由各国负责,并指定 一个官方部门负责。信息平台交流的内容主要是: ( 1 ) 国家及政府信

18、用信息。主要是国际信用评级机 构对国家及政府的信用评级信息,让贸易伙伴、投资 者、金融机构掌握国家的信用大环境。( 2 ) 企业信 用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状况、经营活动、 15 万方数据 【理论研究】 骆伦良 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 借贷活动、遵守法律情况等银行和非银行信息,尤其 是企业的负债信息更是核心指标。( 3 ) 个人信用信 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借贷情况、消费信用记录、 违法记录等信息,以及法院判决记录、个人破产信 息、欠税信息等非借贷信息。( 4 ) 行业信用信息。 评级机构对该国某行业的信用评级信息,以便于投 资、融资的参考。 ( 四) 信息数据共享的标准化 由于

19、各国货币不统一、语言文化不同、信用数据 采集标准存在差异,在征信合作中需要进行共享数 据的标准化转换,应对信用信息的各类指标、统计口 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进行统一( 见表3 ) 。如规定 统一的数据交流格式和内容,各国采集的、不同标准 的信息数据转换成以上统一标准信息,在可能情况 下,应统一翻译为英语,以便信息的共享。 表3中国一东盟信用信息标准化基本内容 借贷及信 基本信息财务指标非银行信息不良记录 用交易 在金融 个人身机构贷交税、环 欠债不还、 份、企业 资产、负 款、信用保、守法 拖欠工资、 债指标 不履行合 经营概况卡交易、等信息 担保等 同、违法等 ( 五) 跨境征信数据交流的途

20、径选择 跨境征信平台建立的目标就是要进行信用信息 的交换。跨境征信数据交流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 官方机构交流,即通过国家指定部门或中央银行成 立的公共征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二是私营机构交 流,即通过私营征信机构进行商业化的数据交换。 三是利用货币结算网络渠道,如通过人民币跨境结 算、资金汇划网络等交流信息数据。从信息安全和 有效性看,通过各国官方机构交流比较理想,比如各 国可以指定中央银行或其他管理征信业的官方机构 进行国际信用信息合作与交流。 ( 六) 跨境征信数据交流方式 一是利用官方平台交流信用信息数据包。各国 官方指定机构将本国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 打包,向对方提供。二是各国出资

21、建立统一的信息 交流数据库。各国征信管理机构将各自信息存人统 一的数据库,各国信息利用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例如用户用加密U 盾可查询信用信息等。三是各国 官方或私营机构将数据加工成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提 】6 供给对方有偿使用。四是代理查询信用报告。成员 国的信息利用者需了解对方微观个体信息的,可以 委托对方国家官方机构或私营机构代理查询信用 信息。 ( 七) 跨境征信数据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 各国使用征信信息应符合合法目的,比如只能 用于贷款、信用卡交易、担保、贸易往来、投资等目的 的查询,贸易双方、金融机构等信息使用者要按照信 息主体的授权协议查询和使用信用报告。同时,出 于平台建设和维护

22、以及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需要, 对信用报告的查询和使用可采取有偿方式,特别是 经贸往来中企业信用信息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对 查询他国微观个体信用报告可按次数收取查询费, 比如每次查询收5 0 2 0 0 美元等。 ( 八) 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与数据监管 一国征信机构所掌握的海量信用信息具有非常 大的政治经济价值,因此要加强对征信机构和数据 的监管,确保征信数据跨境流动合规受控。跨境征 信平台交流数据库应建立征信数据监测系统,使共 享的数据系统对外输出信息或被访问时都有记录可 查询,并对跨境数据传输建立申报制度,从技术上防 止数据的非法外泄和跨境流动。 ( 九) 隐私保密措施 征信数据流动带来个人隐

23、私保护、企业商业秘 密保护和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因此,各 国征信监管机构对共享对方信用信息采取严格的保 密管理措施,如可以通过立法、制度等方式对共享的 国际信息数据进行保密管理,信用信息使用者都必 须遵守征信数据跨境流动保密规则。 ( 十) 异议处理制度 各国采集的信用信息可能不完全准确,或者是 在国际信息交流过程中出现信息的遗漏、错误提交 等,这需要给信息主体进行异议申辩的途径。当被 采集人提出异议时,应当由本国的征信管理机构或 采集机构进行异议处理,纠正信息内容,不能将矛盾 转移到信息使用国。 以上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的内容可用图2 表示 ( 见下页) 。 一 五、对跨境征信合作的建议

24、 ( 一) 需要密切国际合作,打破割剧局面 跨境征信平台合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开展和推 万方数据 【理论研究】骆伦良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平台研究 动,应充分利用已成熟的双边对话机制进行合作协 商,加强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征信管理机构的交流磋 商,在遵守各国的法律制度下,促进中国一东盟国家 征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我国情况,应采取 数据跨境流动的政府代表模式,由中央银行代表国 家参与国际征信协作和谈判,统一行使对外数据交 换职能。私人征信机构,如需要对外交换相关数据, 需要在央行的统一协调监管下进行。 图2 跨境征信合作平台框架 ( 二) 发展信息产业,投资建设跨境征信平台 跨境征信平台建立需依托

25、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因 此,应充分利用1 0 0 亿美元的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 基金和1 5 0 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应包括信用环境设施建设,开辟中国东盟区 域的信用信息共享渠道,为经贸和投融资搭建信息 互通平台。 ( 三) 分步推进,先易后难 中国一东盟各国征信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因此 在平台建设操作上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跨境 征信平台合作上,应选择征信法律和体系较完善的国 家先合作,搭建共享数据系统,如中国可先与新加 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合作,建成征信合作共享的 范例,带动其他国家加快发展本国征信业务的步伐。 在信息共享的对

26、象选择上,可先将与中国金融机构 发生信贷关系的外资、合资企业的母公司、关联公 司、子公司等企业信用信息纳入跨境征信平台。在 实施信息共享的企业类型选择上,先选择在经贸业 务往来中较活跃、且不涉及敏感领域的企业,待时机 成熟后,再将征信平台合作拓展到其他行业领域。 ( 四) 各国协作,研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 各国磋商制定一套完整的信用信息采集、处理 和加工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 使用效率,并为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提供必要的技 术支持。一是征信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信 息的界定标准、数据格式、代码标准、信息安全、网络 基础设施等相关标准。二是共同制定征信信用服务 标准,规范征信市场

27、行为,以提高信用产品和服务的 质量。 ( 五) 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信用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完善本国征信体系基础上, 建立质量、品牌与信誉相互认证制度,多进行跨国文 化交流,利用文化影响力促进各国公民对信用的认 同感,建立和培育公民信用意识,为征信的跨境合作 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泰泛北部湾金融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D B 0 L h t t p :w w w q q w w T c o m ,2 0 1 1 0 5 2 3 2 文岚公共信息在中国一东盟贸易与投资中的传导效应 J 商业研究,2 0 l l ,( 2 ) :2 0 l 一2 0 3 ( 责任编辑:王银枝) R e

28、 s e a r c ho nC r o s s b o r d e rC h i n a A S E A NC r e d i tR e f e r e n c e C o o p e r a t i o nP l a t f b r m L U OL u n n a n q ( H e c h iC i t yC e n t r a lS u b b E a n e ho ft h eP e o p l e B a n ko fC h i n a ,H e c h i ,G u a n g X i5 4 7 0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r

29、 e c e n ty e a r s ,C h i n a A S E A Nt r a d ea n di n v e s t m e n t 6 n a n c i n gh a v eg a i n e da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h a sp m m o t e d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a n df i n a n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a sas e n r i c ei n s t l l l m e n tf o rv a r i o

30、 u st r a d e sa n d i n v e s t m e n t & f i n a n c i n g ,ae r o s s b o r d e rc r e d i ti n f o 珊a t i o np l a t f o mr e m a i n ss t i Ub l a n k A na n a l y s i si sm a d eo nt h e n e c e s s i t y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o fc m s s b o r d e rc 0 0 p e r a t i o ni nt e 瑚so fc r e d i

31、 tr e f e r e n c ea s 咿Ua st h ec o n f 如n t e dd i 伍c u l t i e s 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A S E A N ,c o n c e i v i n gaf r a m e w o r kf o rc r o s s b o r d e rc o o p e r a t i o np l a t f o 瑚o fc r e d i tr e f e r e n c ea n d s o m e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s oa st op r o m o t e

32、t h eb u i l d i n go fr e 百o n a lc r o s s b o r d e rc r e d i ti I l f b m a t i o ns h 撕n gb d d g ef o r 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m d ea n di n v e s t m e n t & f i n a n c i n g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A S E A N ;i n v e s t m e n t & f i n a n c i n gd e v e l o p H l e n t ;c m s s b o 耐e rc r e d i tr e f e r e n c e ;i n f o 邛f l a t i o nc 0 0 p e r a t i o n 1 7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