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93539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 ;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 课) 。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 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 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 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

2、密切结合 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内容: ( 夏商周时期 ) (1)分封制主要封国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影响: 含义: (2)宗法制特点: 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秦朝:郡

3、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 (2)地方行政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宋朝:路、州、县 元朝:行省 ( 行省制度 ) 、路、府、州、县 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

4、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 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 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时间: 1840184

5、2 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 多万 Km 2 一、(3)中法战争: 18831885 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时间: 18941895 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入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 世纪末 时间: 19001901 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

6、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政治: 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经济: 文化: (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 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 19 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 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 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意义: (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南京大屠杀 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日本在中国 日本侵华史

7、实政治: “以华制华” ,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 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 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三、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 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战抗日救淞沪抗战: 1932 年,蔡廷锴、蒋光鼐 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 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 1936 年,张学

8、良、杨虎城,影响 D关内人民: 1935 年,北平,“一二九运动” :背景、特点 A卢沟桥事变: 1937 年 7 月,日本全面侵华 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 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 1940 年 5 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 1937 年 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抗战

9、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 年 9 月 C百团大战: 1940 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 1 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 5 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 7 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 9 月 2 日签署投降书 A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

10、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 C 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 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 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

11、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义革命( 2)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组织者、影响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制定的机构 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意义 (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过程第二阶段: 6 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 意义:性质、广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 近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

12、条件、外部条件 代时间、地点: 1921 年 7 月 23 日;上海、嘉兴 中(2)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内容:党的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国意义: 的时间: 1922 年 民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革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 命新民主主兴起:标志是1924 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 义革命(3)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 失败及原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的标志什么? 意义: 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4)“农村包围城八七会议:时间、内容 市”道路开辟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

13、人、意义 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 (5)红军长征:原因、起止时间、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全面内战爆发:1946 年 6 月底,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战略反攻: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解放战争战略决战:1948 年秋 -1949 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春、河北西柏坡, 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意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结构】 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 起步。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