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9365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化训练及答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 础 达 标 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 术”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的再认再现,熟知课本知识即可明确C 项正 确。 答案:C 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 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春 秋繁露 ,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 答案:A 3.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2、”为此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 张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君权神授” C“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 解析:关键词为“统一”, 体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只有 A 项吻合。 B、D 两项是董仲舒思想,但与“大一统”无关;C 项则是孟 子的主张。 答案:A 4.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 D 提倡“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B 项 正确。 答案:B 5下图所示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其“讲学”内容 应是( ) A儒家“五经” B 道德经 C 四书章句集注 D

3、 墨经 解析: 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 儒术,罢黜百家”,儒学经典“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 答案:A 6(2014广东四校期末联考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 中指出:“两汉之世,( 皇帝) 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 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无道,天 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 答案:B 7( 改编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4、,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 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 ( 义)、礼、知 ( 智) 、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 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 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 措施? (2) 据材料二、 材料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5、?这些主 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基础知识的再现与运用。 第(1) 问的第一小问注意根据材料提炼,第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回 答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第(2) 问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要分析。 第(3) 问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剖析。 答案:(1) 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正式规 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官方教科书。 (2) 主张: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 和三纲五常理论。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 是儒

6、学大师,改造传统儒学,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 素 能 提 升 1元代杂剧窦娥冤 ,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 现了( )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故事可知上天对人间 不公正的事会有所反应, 这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A、B、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D 2 (2013肇庆二模 )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 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 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7、?( ) 仁义恭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五 常”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 俭”排除,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强调维护封建等 级秩序,故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故 选 C项。 答案:C 3( 改编题)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 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 说明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至秦汉收其

8、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 观”说明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4临沂质检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尊儒兴学,制度 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 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 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 A春秋战国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判断分析能力。汉武帝尊儒过程 中在中央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推行以儒家孝廉为主要 标准的察举制。故选B项。 答案:B 5( 改编题)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 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

9、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君主专制的需要,这是对先秦时民本 到君本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6(2014广东六校联考)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由“坑儒”到“尊儒”,反映统 治者加强思想专制手段的改变,与政治

10、制度无关, D项说法不正确。 秦 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两者都体现文化 专制,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B、C项说法正确。 答案:D 7( 原创题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 战的回应。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 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 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 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 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

11、,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 “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 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 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0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 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 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 思想的价值观。 摘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 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的“回应”

1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 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在不同时代的演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第(1) 问分别从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回 答。 第(2) 问主要从它适应时代需要、 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儒家思想自 身因素等三方面分析。 第(3) 问谈认识分三步:第一步,从材料三中概括观点,即“软实 力就是通过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吸引力,它具有很强的优越 性”;第二步,结合所学论证观点;第三步,深化主题,谈看法。 答案: (1) 挑战:春秋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

13、局面。(或分封 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 。汉武帝时期: 皇权受到威胁; 小农破产。 回应: 孔子提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等;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春 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 (2) 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 “三纲五常”、 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 ;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 变化而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 ( 即自然经济占主导、 商品经 济薄弱) ;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 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 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原因:儒家思 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 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 精神。 五 经 博 士 五经博士,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 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 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 、 书 、 诗 、 礼 、 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 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 四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