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51989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316 大小:4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6页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6页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经济学和经济思维1.1复习笔记1资源和激励约束下的理性决策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及信息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1)理性行为理性行为的含义经济学研究经济个体的理性行为。在经济学里,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个体为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最优行为。一般来说,经济学假定目标是给定的,并不探讨经济个体是如何选定目标的。而且,所谓最优行为,总是指给定资源、信息等约束条件下使目标达到最优状态,或以最低成本达

2、到给定目标。对理性行为假设的评价经济学对于实现给定目标的理性行为的解释也是比较狭隘的,理性行为在现代经济学中等同于在约束条件下最优化既定目标的行为。经济学的绝对理性的假设一直受到批评,不理性的行为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有规律可循。有限理性论认为,人的认知和信息加工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决策不一定、也你可能遵循最优化过程。(2)资源约束和激励约束经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有限资源的约束。传统的经济学教材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看做社会所面临的根本经济问题。但经济的繁荣发达除了受到资源约束之外,还受到信息和激励的约束。哈耶克指出,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的

3、最优配置,而是如何最佳地利用散布于社会的信息。信息的披露、传递和利用跟激励息息相关。所以,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分散信息也是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信息和激励约束跟资源约束一样,也是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性制约。(3)机会成本用于某一活动的资源的成本,乃是该资源用于其他活动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这一成本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相对稀缺的资源才有机会成本,相对不稀缺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零。在经济学里,凡成本一律指机会成本。2方法论和价值观(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含义实证经济学试图如实地描绘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客观规律,它要回答经济体(或其一部分)是如何运转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

4、试图回答另一类问题,即经济体应该如何运转。前者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者则提出“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二者的关系两者是很难分割的,一方面规范分析必须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的结论常常被用作规范性命题的依据;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2)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及由此得出的论断不可能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于是,不同价值倾向的分析判断从学术角度来看不失为客观而科学,但其结论对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却可能大相径庭。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最集中地反映在对市场和政

5、府的态度。(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后被分为两个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a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如国民总产值、货币供给等变量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后者则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位(消费者、生产者与资源拥有者)的决策规律,以及它们在消费、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b研究方法不同宏观经济学强调以实证来解释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因此宏观理论模型大多建立在可以观测的经济变量之上;而微观经济学则偏重逻辑推演,微观理论对经济个体的行为作一定的公理性的基本假设,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

6、导,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观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越来越方便,微观经济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分析。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渐渐趋同。3经济思维(1)经济思维的基本元素经济思维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优化、互动和均衡,这些概念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的三类基本问题:经济个体如何决策,他们的行为如何相互影响,以及个体行为及互动能否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有什么特性。(2)进场费进场费增加了超市的利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因为进场费抬高了进货价,从而提高了零售价。进场费还起着缓和价格竞争的作用,进货价是零售价的下限,进场费提高了进货价格,也提高了零售价。4经济学基础需求

7、和供给(1)需求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消费者在给定价格、收入等条件下所购买某商品的数量,便是消费者在上述给定条件下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一价格下所有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便是市场需求。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有:a价格。价格越高,人们的购买量就越少,反之,越多。此即为需求定理。价格上升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实际收入下降。由于收入的约束,消费者无法在较高的价格下购买与原先一样多的商品。另一是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自身需求的减少。b收入。一般来说,收入增加,人们对一些商品的消费量也会增加。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品,收入增加但对

8、商品的需求反而降低的商品为低劣品。c偏好和期望。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爱程度,人们只有喜欢某件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贮存起来。d其他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除了受到本身价格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商品价格的影响。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商品需求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需求函数来表示。例如,其表示需求

9、量是自身价格、收入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函数,则规定了与,和之间的特定关系。需求曲线被解释为价格是需求量的函数,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下降,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把除价格以外的因素,如收入、偏好等,称为“背景因素”。于是,二维需求曲线便是背景因素给定不变条件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背景因素不变而价格变动时,则需求量发生了变化。这时,可以沿着需求曲线找出需求量的变化。如果背景因素发生了变化,则说需求发生了变化。这时,移动整条需求曲线以表示需求的变化。(2)供给供给量的影响因素厂商对某商品的供给量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劳动、资本、原料等投入的价格,等等。比如,在其他情

10、况相同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也越大;原料投入的价格提高,供给量就会减少。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供给函数。同样,可以把除价格之外的所有因素称为背景因素。在背景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只是其价格的函数。因此,可以用二维图像来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图像称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当背景因素不变而物价变化时,则说供给量将发生变化。当背景因素变化时,则说供给将发生变化。这时,整个供给曲线将向左或向右移动。(3)市场均衡及其变动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价格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使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如图1-1所示,给定

11、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两曲线相交点所决定的价格便是市场价格,在此价格下,需求量和供给量相同,都是。经济学里通常称市场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样的价格之所以称为均衡价格,是因为在此价格下,供求达到了平衡。假如价格背离了均衡价格,那么,供求量便不相一致。供求双方就必须相应调节各自的行为,以使供给量和需求量趋向一致。图1-1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的变动a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假设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而所有别的背景因素,无论是需求方面的还是供给方面的,都没有变化。假设所考虑的商品是所谓正常品,那么,图1-2中的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到。收入增加以前,均衡价格由原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所决定,记为。收入增加后,需求为

12、价格若仍然停滞在,就会出现短缺。图中短缺量为。未满足的需求推动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涨则起了促进生产、压缩需求的作用。这种调节使供给和需求最终趋于平衡,而价格则稳定在新的均衡水平。显然,当需求扩张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上升,需求量或产量增加。图1-2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b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化,那么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有时较难确定。这是因为,需求的扩张造成价格上涨的趋势,而供给的增加则使价格有下跌的倾向。两种趋势对价格的最终影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增长的相对程度,如图1-3所示。图1-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影响1.2课后习题详解1所有计划经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13、短缺,所以计划经济又称为短缺经济。计划价格未能跟均衡价格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计划价格总是低于而几乎不高于均衡价格呢?答:计划经济制定较低的价格是希望使得更多的穷人能够获得消费机会;行业人设定较低价格能够造成本行业的稀缺性,从而提高自身地位,并且能够要求国家为本行业投入提供更多的并且归其支配的资源。2为减缓城市交通拥堵、限制车辆数量,北京市通过摇号配给牌照,上海市则拍卖有限牌照。试从各方面讨论这两种机制的效果与影响?答:两种方法各有利弊:(1)北京随机抽取的方法更加公平,但牺牲了效率。例如会使得部分当时不需用车的人,为了增加自身最终中签的概率提前进入摇号系统,或者是急需用车的人为了提高概率

14、而迫使家中更多的成员参与摇号,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都导致号牌没有分配到合理的位置。(2)上海的拍卖机制完全市场化,牌照价格上升,导致市场消费者负担显著增大。一些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即使对于车牌需求较大,但是负担不起车牌的拍卖价格而无法获得车牌。因此上海的方案虽然使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但是却损失了部分社会公平性。3永和豆浆、麦当劳等在闹市中心的门店生意兴隆繁忙,收入远远超过周边地区的门店。所以,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是吗?答:不是。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收入虽然远远超过周边地区,但是也面临着较高的租赁费用和税收负担等成本。所以尽

15、管市中心的收入较高,其净利润与收入的比率却是不确定的,因此,净利润率未必高于周边地区;投资回报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尽管城区门店收入较高,但是由于地价、竞争等因素,其投资总额也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其投资回报率也未必高于周边地区。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若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和净利润率在扣除风险因素之后大致相等。如果市中心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则财力、物力、人力都会吸引到市中心地区去。随着投资量和门店数的增加,该地区的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就会压下去,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相反,如果周边门店的利润率低于一般

16、水平,那么一些门店就会退出该地区。于是,供给下降,价格上升,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只要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应该与周边地区大致相等。4超市商场里的陈列货架是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于吸引顾客,越显眼顺手的架位价值越高。本章提到商场可以把架位出售给供货商,出价越高得到的架位越显眼顺手。另一种配置机制可以是由商场决定商品陈列位置。显然,无论是供货商还是商场经理都想要把获利高的商品摆在显眼的地位。又,在供货商支付货架费的情况下,进货价比较高,因为供货商必定会把货架成本考虑进去。试讨论这两种不同机制的利弊得失,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17、对零售价格的影响。(2)对商场利润的影响。(3)对零售业竞争的影响。(4)商场和供应商谁更了解需求?广告、降价促销对货架有何替代作用?(5)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看,由供货商竞争或由商场安排架位,哪种方式比较好?答:(1)由供货商支付货架费时,供货商的成本增加,进货价提高,零售价也会相应提高。由商场决定陈列位置时,进货价比前一种情况要低,零售价比前一种情况要低。(2)由商场决定商品的陈列位置,商场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场零售价不会特别高于进货价。由供货商支付货架费,意味着除了能得到原来的利润之外,商场还能获得货架费。这笔类似于“进场费”的利润是不会随着竞争而消失的。尽管商场的进货价格提高,却可以由消

18、费者以更高购买价格的方式来承担这一进货成本,因此增加了商场的利润。(3)商场将价位出售给供货商,使得商场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商场不会有较大的激励去压低商品价格来获得消费者,因此各商场能够制定较高的零售价格,零售业的竞争减弱;商场安排商品的陈列位置,商场便没有来自供货商的固定收入,因而会通过压低零售价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竞争会增强。(4)商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属于交换的环节,比供货商更了解需求。广告会提升商品的知名度,造成品牌效应,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即使不放在位置好的架位,消费者也愿意购买;降价促销会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在同类型商品中发挥相对价格降低时对其他商品的替代作用,促进需

19、求量增加。(5)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看,商场安排架位较好,这种方式的产品价格较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更加接近于实际成产成本,使得更多支付意愿高于生产成本的消费者能够获得商品,使得整个社会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什么是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各举一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说明这两种分析。(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由于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例

20、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被赋以确定的值后,即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均衡点不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态分析方法。图1-4均衡价格的确定如图1-4所示,线是需求曲线,线是供给曲线。两者相交于点,所以点表示该商品达到供求均衡点,点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对应的产量为均衡产量。此时,市场出清。(2)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上述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被赋以不同的值后,由此得出的均衡价格

21、和均衡数量是不同的,即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图1-5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如图1-5所示,原先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为,即均衡价格为,均衡数量为。如果需求从增加到,均衡点就会从点移动到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均衡数量增加到;反之,如果需求从减少到,均衡点就会从点移动到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均衡数量减少到。第2章消费者偏好和选择2.1复习笔记1预算约束(1)预算约束含义与数学表达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和购买受到其购买能力的限制,而购买力则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决定。预算约束反映了消费者在给

22、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能力。假设一消费者收入为,他只消费两种商品和,其价格分别为和,则预算约束为:预算约束的斜率为,经济解释是,当预算受到约束时,要多买一单位的商品,就必须放弃单位的商品。即一单位的商品的机会成本是单位的商品。预算约束通常是线性的,但如果价格随购买量或消费量而变化,那么预算约束呈非线性。预算约束的概念并不局限于货币收入和货币价格,可以以有限的劳动表示,预算约束的实质是资源的稀缺性。(2)收入和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的影响收入变化当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由于预算线的斜率由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决定,价格没变则预算线的斜率不变,所以预算线因收入增加而向外平移。当

23、价格不变而收入减少时,预算线将向原点平移。如图2-1(a)所示,假定原有的预算线为,消费者收入增加,使预算线由向右平移至。相反,消费者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至。图2-1预算约束的变动价格变化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商品1的价格相对商品2的价格变化,这时,预算线斜率发生变化,预算线与轴的截距发生变化,如图2-1(b)所示。反之,预算线与轴的截距发生变化,如图2-1(c)所示。但当和同比例变化时,预算线斜率保持不变,如图2-1(a)所示。消费者的收入与两种商品的价格和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变。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未发生变化。(3)税赋或补助对预算约束的影

24、响社会福利有时采用实物补助的方式。假设某灾民收入为,救灾机构发给他千克粮食。当他的粮食消费低于千克时,可以把所有的钱花在其他消费品上,当他的粮食消费超过千克时,要按市价购买一部分粮食,其预算约束线如图2-2所示。图2-2补助后的预算约束实物补助时其预算约束线为。但当进行货币补助时,如假定粮价为每千克元,发给每个灾民元,让他们自己去购买粮食。此时其预算约束线为,灾民的可购集因此增加了,其消费选择的范围扩大了。所以三角形所代表的消费,在实物补助方案下,消费者是无法达到的,而在收入补贴下却是可能的。因此,消费者一般会比较喜欢收入补贴。(4)多种商品时的预算约束上述预算约束的讨论可以自然地推广到多种商

25、品。面临种商品,消费者的预算约束表达如下:,另一方面,二维图解也不必局限于两种商品的世界。在多种商品的情况下可把研究的对象称为商品,而把其他商品统称为“合成商品”,以表示。合成商品的数量用其市场价值来度量,因此其价格为1。这样,二维平面图也能用来分析多种商品世界的一些消费问题。2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完备性假设如果和是两组消费组合,消费者必能说:或比好,记作;或比好,记作;或和并无二致,记作。这一假设称为完备性假设。即给定消费空间里任何一对消费组合和,下列三者关系之一必成立:或者,或者,或者。传递性假设如果某消费者认为比好,又比好,那么他一定认为比好,这一假设称为传递

26、性假设。此假设是关于理性选择的一致性。“越多越好”原则在大多数的消费问题里,商品总是越多越好。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越多越好”原则强调的是商品的数量不同,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效用也不同。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稀缺商品,即好东西,“越多越好”原则在经济学中是正确的。这一原则又能简化分析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因此经济学中常常采用这一假设。(2)无差异曲线含义无差异曲线是使消费者感到同等满意的所有消费组合的轨迹。如图2-3所示,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消费者认为无差异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图2-3无差异曲线图无差异曲线的基本特征a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

27、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b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c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d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3)“越多并非越好”的物品对于大多数商品而言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也可以用来描绘对坏东西的偏好(或厌恶)态度。假定消费者面临苹果和污物,污物是越多越糟糕。在图2-4中,从点到点,消费者的苹果数量没变,而污物增加了,他的效用水平减少。在一种物品越多越好,而另一种物品越多越糟的情况下,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在这个例子里,越处于右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意程度越高。图2-4存在厌

28、恶品时的无差异曲线3理性假设和实际行为偏好理论虽然严密简洁,但其存在以下局限性:(1)偏好并非固定不变在经济学里,偏好是给定的、静态的、固定的,且并不探究人们不同的喜恶爱憎态度是怎么形成的。但现实并非如此,偏好是动态的,其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本身就是经济活动。(2)偏好理论忽略了一些决策中的重要因素人的决策过程是非常复杂、高级的活动,偏好理论在抽象出一些基本规律的同时,难免排除了一些对决策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心理因素,考虑心理因素,则人们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传递性、独立性和非逆性。4替代品和互补品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这两种商品称为替代品。一

29、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和减少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和减少,这两种商品称为互补品。(1)完全替代品两种完全替代品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数量相等,就会使消费者得到相同的效用。于是,无差异曲线呈直线,如图2-5(a)所示。但完全替代品的斜率不一定是-1。如图2-5(b)所示。图2-5完全替代品(2)完全互补品完全互补品指有些物品必得和另一物品同时使用。其无差异曲线呈L形。例如左鞋和右鞋,其无差异曲线如图2-6所示。图2-6完全互补品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是较为罕见的。常见的则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既有一定的替代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典型的无差异曲线既非笔直如完全替代品,也非突折如完全互补品,而是

30、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这种形状反映了人们消费多样化的心态,或称边际替代率递减律。5边际替代率(1)边际替代率定义当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减少(增加)一单位时,为使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不变,另一商品必须增加(减少)的量称为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反映了两种商品对消费者的相对价值。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6消费者

31、选择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即是需求。需求是给定偏好和预算约束,消费者最大化其满意程度的选择。(1)消费的最优条件如图2-6所示,最优选择是预算线与某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无差异曲线在最优消费点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预算线的斜率为,而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在最优消费组合里,两种商品和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即:这一等式的经济含义是:在最优消费条件下,消费者个人对两种商品的相对边际价值的估量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市场成本之比。消费者的均衡如图2-7所示。图2-7消费者的均衡(2)边界解如图2-7所示,预算约束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是最优解,称为边界解。边界解不一定满足边际替代率

32、与价格比相等的条件。边界解并非最优解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被放弃商品的价格的下降也不一定会刺激需求量,除非该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比如,女士主要消费时装和钻石,时装消费的较多,而钻石购买的还不多。钻石的价格昂贵,对一般收入的消费者来说,钻石价格与时装价格之比远远超过了钻石和时装给她们带来的边际效用之比。如图2-8所示,由于钻石比时装贵得多,预算线非常平坦,无法与无差异曲线相切,而只能相交于预算线的端点。即消费者的最优决策不得不放弃对钻石的享受而消费大量的时装。图2-8边界解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下的最优解在完全替代品的情况下,最优选择常常是边界解。如图2-9所示。图2-9完全替代品的边界解如果两种商

33、品是完全互补品,那么最优选择也不满足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相等的条件,如图2-9所示。图2-10完全互补品的最优解7消费选择的应用(1)实物补助、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实物补助与收入补贴实物补助、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在讨论预算约束时,我们指出,给定救济拨款,灾民在收入补贴方案下可能比在实物补助方案下得到更多的实惠。借助无差异曲线,这一结论就更明确了。在实物补助方案下,每灾民分得千克粮食,在收入补贴方案下,每灾民得到元钱。由于粮价为元/千克,两种救济方案的拨款是完全一样的。以横轴表示粮食的数量,以纵轴表示其他消费的数量。图2-11(a)表明灾民在收入补贴下的受益大于实物补助,而图2-11(b)则显示两种方

34、案对灾民并无差别。图2-11实物补助与收入补贴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的福利效益如图2-12所示,在收入补贴下,该家庭依然可以购买点,因此效用不会低于在价格补贴下的效用。而面临新的预算,该家庭可以选择比点更好的消费组合点,所以得到的实惠更多。花同样多的钱而得到更多的福利,所以收入补贴的效率高于价格补贴。图2-12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的福利效益(2)时间约束和票证约束预算约束的概念可以推广到其他稀缺资源的约束,人们的消费不光受到金钱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时间的约束。在中央计划经济中,价格一般不承担平衡供求的作用。当产品供不应求时,计划经济往往并不调高价格而依靠其他配给机制。票证配给便是最常用的措施。假设涤棉

35、混纺布为2元1尺,棉布为1元1尺。在配给制下,每购买1尺布需布券1张,每人配给15尺。消费者在布匹上的预算为20元。图2-13给出预算约束和票证约束。两个约束必须同时满足,因此消费者的可购集为四边形。在这个例子中,票证约束生效,消费者购买11尺棉布、4尺涤棉布(点);没有票证约束,她会多买棉布,少买涤棉布(点)。票证限制使消费者改变消费选择,因而造成福利损失。而且,点不在预算线上,因此20元钱没用完。这便是“非自愿储蓄”:有钱买不到东西,不得已而只好将钱存在银行或藏在床垫底下。这也是计划经济所特有的消费现象。图2-13预算约束和票证约束并存的消费选择2.2课后习题详解1画出下列各条件下的预算线

36、并写出预算约束方程:A,;B,;C,;D,。解:预算约束方程的一般形式为:,已知价格和收入可得各种情形下的预算约束方程。A预算方程为:,预算线如图2-14所示。图2-14B预算约束方程为:,预算线如图2-15所示。图2-15C预算约束方程为,预算线如图2-16所示。图2-16D预算约束方程为,即,预算线如图2-17所示。图2-172假如某甲将全部收入花在和商品上,那他可以购买3单位的商品和8单位的商品,或者8单位的商品和3单位的商品,你能否算出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解:设收入为,商品的价格为,商品的价格为。由相同收入下两个消费束可以得到:解得:。所以,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为11。3消费不仅需要钱,

37、同时也耗费时间。假若某消费者仅消费两种商品,和,两种商品的价格均为1元,但享受1单位的花时间2小时,享受1单位的花时间4小时。(1)消费者的收入为9元,共享有时间24小时,画出他在预算和时间约束下的可消费集。(2)假如的价格降为0.5元,该消费者需要多少收入才能同时耗费完他的收入和时间?解:(1)消费者的收入约束为,时间约束为。在预算和时间约束下的可消费集如图2-18所示。图2-18可消费集(2)设消费者现在应有收入为。其收入约束为,时间约束为。假设消费者选择消费束,如果消费者同时消耗完他的收入和时间,那么:解得:。所以,该消费者需要6元的收入才能同时耗费完他的收入和时间。4新新公司打算投资5

38、万元做广告推销某新产品,市场调查表明最可能购买这一新产品的消费者是技术员和经理。于是营销科长决定在大众技术和当代管理两份杂志上刊登广告。已知:(1)在当代管理上登一则广告,耗费5000元,而在大众技术上,耗费为2500元。(2)当代管理上的广告约有1000个经理读者及300个技术员读者。(3)大众技术上的广告约有300个技术员读者及250个经理读者。(4)没有人同时阅读两本杂志。请替营销科长画一条预算线,表示在给定预算条件下两种读者数量的不同组合。解:将所有的广告费花在“当代管理”上,可刊登10则广告,因而有10000个经理读者,3000个技术员读者。若把广告费全花在“大众技术”上,可刊登20

39、则广告,因而有6000个技术员读者,5000个经理读者。显然,这是一个线性函数。连接上述两点(图2-19中和点)的线段便是所求的预算曲线,不难发现,其方程式是,其中,和分别为经理读者和技术员读者人数(千人)。图2-195尚诗同学讨厌经济学和数学,在这两门学科上花的时间越多,她就越不高兴。她的偏好是严格凸的。画出尚诗的无差异曲线(以花在两门学科上的时间为轴),指明其偏好方向。她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正的还是负的?解: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如图2-20所示。图2-206试证明无差异曲线从不相交。证明:如图2-21所示,假设消费者偏好满足完备性、传递性和非饱和性的假设,且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点。无差

40、异曲线的定义决定了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会获得相同的效用。所以,点和点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因为这两个点都在曲线上。同理,既然点和点都在曲线上,那么它们所表示的效用水平也相同。但是,从图2-21中可以看出,点的位置高于点,两点处消费者拥有相同数量的商品,点商品的数量大于点,当消费者偏好满足其非饱和性时,点表示的效用较高,与前面所述矛盾。所以,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图2-21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7某学生对学习和体育运动的偏好呈同心圆。他最喜欢的日程安排是每周50小时学习,10小时运动。现在他每周学习60小时,运动8小时。如果让他学习45小时,运动14小时,他会不会感到更愉快一些?解:会。理由

41、如下:离点(50,10)越远,效用越低,如图2-22所示,不妨设该学生的效用函数满足形式,其中代表学习小时数,代表运动小时数。那么两种情况下他的效用分别为,。所以,他会感到愉快一些。图2-228一根大冰棍的量等于两根小冰棍的量。大大每次能吃一根大冰棍或两根小冰棍,小小则只能吃一根小冰棍。若给他一根大冰棍,一半便浪费掉了。请分别画出大大和小小对大、小冰棍的无差异曲线。解:在大大看来,大冰棍和小冰棍是12的完全替代品,而在小小看来大冰棍和小冰棍是11的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如图2-23所示。其中,大大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为,小小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为。图2-23大大和小小对大、小冰棍的无差异曲线9甜甜喜欢

42、吃蛋糕和冰淇淋。但吃了10块蛋糕之后,她便感到厌腻,更多的蛋糕会使她讨厌。而冰淇淋则是多多益善。(1)甜甜的父母规定她必须把盘里的东西全部吃完。请画出她对盛有不同数量蛋糕及冰淇淋的盘子的无差异曲线。(2)如果家长允许她留下不想吃的食物,她的无差异曲线又是怎样?解:(1)因为甜甜喜欢吃蛋糕和冰淇淋。但吃了10块蛋糕之后,她便感到厌腻,所以在蛋糕小于10块时,甜甜的效用随着蛋糕数增加而增加;在蛋糕多于10块时,甜甜的效用随着蛋糕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蛋糕数等于10的两侧,无差异曲线会发生相反的变化。由于甜甜必须接受父母规定的蛋糕数,因此,蛋糕数可能大于10,而甜甜的效用一直随着冰淇淋的增加而增加。

43、其无差异曲线如图2-24所示。图2-24(2)因为甜甜可以留下不想吃的食物,因此当蛋糕数多于10块时,甜甜会只吃10块蛋糕,而当蛋糕数小于10块时,甜甜会吃掉所有的蛋糕。因此甜甜的无差异曲线需要去掉蛋糕数大于10的部分。无差异曲线如图2-25所示。图2-2510某甲现在每月吃20个大饼、20根油条。他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26所示:图2-26(1)如果有人用1根油条换他1个大饼,他肯不肯?(2)用1个大饼换他1根油条呢?(3)若交换率是2根油条换1个大饼,他最多愿意放弃多少根油条?解:(1)对某甲来说,在油条数处于区间时,无差别曲线是斜率为的直线,因此大饼和油条为12的完全替代品,2根油条换1个

44、大饼的条件不会改变他的效用。因此他不肯用1根油条换他一个大饼。(2)由于0.5个大饼换他一根油条的条件不会改变他的效用,因此他肯用1个大饼换他1根油条。(3)由于某甲现在每月吃20个大饼和20根油条,而且一旦油条数量小于5,再多的大饼也不能维持原先的效用,根据交换比率,他最多能放弃15根油条(换取7.5个大饼)。11每天吃3顿饭、睡8小时觉是康康最理想的生活安排。任何背离这习惯的安排都使他感到不适,背离越远,越不舒服。康康的妻子则要求他每天吃4顿饭、睡6小时。某天,妻子不在家,康康生活混乱,吃了2顿饭,睡了12小时。但他仍觉得比妻子的安排舒服。(1)画出与上述故事一致的,康康的无差异曲线。(2

45、妻子认为吃4顿饭睡6小时对康康的健康最佳。离这最佳点距离越远,则越糟糕,而距离则定义为,其中和分别为吃饭顿数和睡觉小时,请画出妻子对康康的起居安排的无差异曲线。(提示:先试画出的图像。)解:(1)如图2-27所示。横轴表示吃饭,纵轴表示睡觉。以为中心做出密闭曲线,每个闭合曲线都是康康的无差异曲线,越向中心靠拢,效用越大。因为相比于,康康更加偏好,因此位于更内侧的密闭曲线上。图2-27康康的无差异曲线(2)如图2-28所示,无差异曲线是以和两直线为对角线的正方形。在点(6,4)上妻子满意程度最高。图2-28妻子对康康起居安排的无差异曲线12“荤素斋”设于复旦大学附近,招揽了不少学生。每天中午1

46、2点,店里十分拥挤。一经济管理系学生向店主建议:凡在12点之前或之后小时到的顾客,每顿饭可以少付角钱。店主采纳了他的建议。(1)张三有15元钱。以横轴表示吃午饭的时间,以纵轴表示吃午饭后剩下的钱,画出张三的预算线。假如12点钟的一顿午饭价格为2元。(2)张三最喜欢在12点吃午饭,但如果价格足够低的话,他并不反对在别的时间吃午饭。在小吃店新的价格制度下,张三选择下午2点钟吃午饭。请画出与他选择相一致的无差异曲线。解:(1)用表示吃饭时间(单位:小时),表示剩下的钱(单位:元),那么有如下关系:(2)由于在新的价格制度之下,张三在下午两点吃饭,因此无差别曲线与预算线在14时处相切。张三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如图2-29所示。图2-29张三的无差异曲线13猪肉和牛肉的价格分别为2元和4元1千克。李四不是不吃牛肉,但在现行的价格下,他只买猪肉不买牛肉。(1)至少要用多少千克牛肉才能诱使李四放弃1千克猪肉?(2)如果李四在肉类上的预算开支为50元,请画出与李四的偏好及选择相一致的无差异曲线。在他选择的消费点处,他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是否一定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