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07217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6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一、通论部分 (一)绪论 1. 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 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 2. 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词汇学和训诂学 3. 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音韵学 4. 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 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 (二)文字部分 5. 什麽叫“六书”?其具体名称是什麽? 六书是六种汉字写词的方法

2、,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形声。 6. 按不同方法出现年代的先后排列六书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7. “六书”理论是谁提出的?是根据汉字的什麽字体概括出来的? 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根据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8. “六书”中有哪些是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 9.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分爲哪四类?象形、指事、会意、假借 10. 根据掌握的汉字知识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从字体结构角度看,由于转注、形声两种写词、造字方法所产生的汉字,字体结构都是半形半声(部分表 意、部分表音) ,因此古汉字的字体结构分析一般只有“四书”。 11

3、. 按古人的说法, “文”与“字”的区别是什麽?“四书”中哪些属于“文”,哪些属于“字” 。 古人认为文与字的区别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四书中,象形、指事为文,会意、形声为字。 12. “六书”中最早出现的、同时也是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础的是什麽?象形 13. 指事字与象形字最大的区别是什麽?与象形法相比,运用了纯抽象符号来记词。 14. 利用原有的汉字来记录新词的写词法是什麽?假借 15. 形声造字法是在什麽写词法的基础上得到啓发而发展出来的?转注写词法 16. 用“转注”写词法造出来的汉字,从形体结构分析,与其他“五书”中的哪一类相同? 用转注写词法造成的新字,结构上都是半形半声,因此从形

4、体结构上分析与形声字 相同。 17. 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古籍閲读、古语运用中遇到的用字歧义问题。 古今字是反映一个词在不同时期写法的变化,是今字代替古字的部分(或全部)职能。 异体字是反映一个词在相同时期的写法的歧义,异体字之间可以无条件通用。 繁简字是反映一个词不同写法的笔画数量的差异,简体字一般可以代替繁体字,但某个繁体字不一定能代 替简体字。 本借字是反映一个词的本来写法和临时借用的同音词的写法的差异,是古人写的“别字”。 (个人认为这题 的题目是老师让我们能掌握下这些歧义现象,出个字能辨别出它是什么字而已。) 18. 什麽叫古今字?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麽?请举出两个以上古今字的例子。

5、定义 :古今字是指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字,包括先产生的古字和后产生的今字。 原因 :文字的多义现象,使人们造出新字分担古字的部分词义。A:因假借而使汉字增加了假借义。 B:因引申而使汉字增加了引申意。例:坐和座、大和太、气和乞 19. 什麽叫异体字?异体字与通用字有何区别? 2 定义 :异体字是在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职能完全相同的字。 区别 :通用字是在部分意义上通用、但不能完全替代的字,异体字是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 职能完全相同具有时代性的字。 20. 通假字与假借字有何区别?请各擧例帮助。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 例: “蚤起”的“

6、蚤”是通假字,它本来的正字应该是“早”, “蚤”是借用来记录早晨意的,属于本有其字 的通假。而“来”字本是小麦义的专造字,假借来记录“到来”的“来”,这种假借是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 因为就“来往”的“来”说,它只能写作“来”字,初次之外别无什么本字可写本来就没替来往的来 造专字啊。 21. 通假字成立的主要条件是什麽? 音同音近 (音同音近, 指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非现代因相同、 相近) ,这是通假字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22 通假字可以从哪四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字音考察,从字义考察,从字形考察,从例证考察。 23. 正确认识繁简字,能够纠正因使用计算机繁简转换功能而导致的错别字。 (三)词汇

7、部分 24. 古代汉语的词汇有何特点?单音词为主 25. 探求词的本义有何意义?执简驭繁掌握词义;加深对词义文意的理解;识别古书文字训诂的错误 26. 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是什麽?了解字形 +寻求书证 27. 辨析古今同形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现代指妻子。 28. 叠字与叠词有何区别?请各擧2 例。 叠字:纯粹记音,与字义没有联系。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叠词:词的重叠运用,与字义有联系。例:其雨其雨,出日。/ 风雨凄凄,鸡鸣。 29. 连绵词有何特点?以声表义,不可拆开解释;常有声、韵联系;一词多形现象很常见。 30. 连绵词可分爲哪四种类型?双声连绵

8、词、 叠韵连绵词、 双声兼叠韵连绵词、 既非双声又非叠韵连绵词。 (四)语法部分 31. 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几种用法及其翻译。 32. 掌握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及其翻译。 33. 辨析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能准确翻译。 34. 辨析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能准确翻译。 35. 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并能准确翻译。 36. 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并能准确翻译。 37. 掌握文言文判断句的特点,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38. 掌握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39. 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常见类型,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A.

9、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B.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用“是”、 “之”帮助宾语前置。 40. 掌握 10 个常见多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并能据以辨析其在文句中的意义、用法。 (五)古籍部分 41. 从载体角度看,中国古籍可分爲哪几种类型?以甲骨为载体的古籍、以金石为载体的古籍、以简牍为 载体的古籍、以缣帛为载体的古籍、以纸张为载体的古籍。 42. 纸本古籍最早的装订形式是什麽?最常用的装订形式又是什麽?哪一种装订形式是从国外引进的? 最早的是简册装、最常用的是卷轴装、梵夹装是从国外引进的。 43. 了解“版本”一词的含义的变化。“版本”一词出现于宋初,原指雕版印刷的书籍,与“写本”相对。 此后涵

10、义逐渐扩大,开始用来泛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书籍的各种特征: 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版次、字体、行款、墨色、装订情况,出版的年代、地点,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 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都属于版本的范畴。 3 44. 掌握古籍分类的“四分法”的具体分类名称及其次序。经、史、子、集(按顺序) 45. 按照“四分法” ,下列古籍应该分别属于哪一部: (1)语言文字学类古籍 (经)(2)人物传记类古籍(史) (3)古典小说(子) (4)古代诗词 (集) 46. 古籍整理共有七种形式,根据古籍整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判断其属于七种形式中的哪一种。 ?编订(

11、重编成书) ?校勘(校核以纠正或指出原版古籍的各种错漏) ?标点(断句,增加标点符号) ?注释(注释原文词句、文意) ?今译(以当代语体文翻译古籍原文) ?辑佚(将已经亡佚的古籍散见于其它材料中的段落、语句等收集编撰成书) ?辨伪(辨别考证古籍作者、时代、原文的真伪) (六)古注部分 47. 了解古籍注释的五种类型 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音义类。 48. 明了每种古籍注释类型的主要特点 传注类:传注类注释,多以解释词义为主要内容。 章句类:以分析、串讲古书意旨、句意为主要内容 义疏类:以兼注正文和前人旧注为特点 集解类:以汇集诸家注释为特点 音义类:以注音为主,兼有简单释义,并指出不

12、同版本异文。 49. 了解古籍注释的10 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根据古注的具体文字,判断分析其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 辨正文字、解释词语、确定句读、串讲句意、阐明章旨、分析语法、申述修辞、考稽古实、说明典礼、发凡 起例。 50. 掌握下列古代注释术语的用途,并能理解其注释意图: (1)读为;读曰;读如;读若(辨字方面 ) (2)如字( 注音方面 ) (3)某某反;某某切(注音方面 ) (4)某貌;某某之貌(释义方面 ) (5)所以某某也;所以某某者(释义方面 ) (6)浑言,析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释义方面 ) (7)当有( 校勘方面 ) (8)当作;当为(校勘方面 ) (9)当衍;疑衍;不必

13、有(校勘方面 ) (10)互乙( 校勘方面 ) (11)或为;一作;本又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校勘方面 ) 51. 掌握根据古书的反切拼读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事一种用两个汉字为一个被注字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的拼音规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七)修辞部分 52. 了解下列古代常用的修辞方式,并能理解运用了这些修辞方法的语句的意思。 (1)藏词:藏词的特点,就是割裂语句,以其中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或局部代替全体。分为藏头、歇后 和撮要三种。理解运用“藏词”的语句,关键在于找到其所藏之词。而藏词所用的素材。通常是古代名言, 虽然如此,若不知道、不了解该名言,还是难以理解作者之意。 (2)

14、互文:当需要同时叙述两件存在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时,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或者为了使得句式整齐, 4 将其共同性一分为二分配给这两件事物,使各举其一而省其一,多数情况下并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加以叙述。 理解互文的关键在于前后参照,互相补足。 (3)委婉 :也叫“婉饰”,由于古今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的差异,使用呢委婉修辞方法的标准可能会有不 同,但多用于外交、人际交往、文书来往之类的使用场合则大致相似。 53. 掌握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古代典故出处, 进而把握用典文句的涵义。 (八)避讳部分 54. 避讳是古代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其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避讳”共分哪三类? 分为敬讳、忌讳和憎讳 55. 狭义的“

15、避讳”指这三类中的哪一类?敬讳 56. 了解敬讳的范围。 最初的敬讳,只避正讳(尊长者名字),三国以后,开始避嫌名(尊长者名字的同音字甚至是音近字) 最初的避讳,可以“二名不偏讳”(避免二字连用,无需逐字避讳);唐代以后,二名也“偏讳”。 早期避讳,只避本字,唐代以后有避同一声旁甚至同一形旁文字的。 57. 熟悉敬讳的对象讳名字、讳姓氏、讳陵名、讳号、讳年号。 58. 了解古人常用的“敬讳”方法。 1. 作“某” 2. 作“某甲 3.标“讳” 4. 省阙 5.代字 6.改称 7.更读 8. 缺笔 9.变体 10.草书 11. 拆字 12.连字 13.曲说 14.析言 15.倒言 16. 填讳

16、17.覆黄 18.覆绛 59. 了解敬讳的影响,尤其是对汉字使用、汉语词汇的影响。 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增加新义项、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造成怪诞词 对汉字使用的影响:产生残缺字、增加异体字、出现代用字。 对名物制度的影响:名物易称、文书改式、职官辞免、科举失落、利益兴革 对文献典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古文字的删改方面,这种删改造成的后果,轻则文字失真,内容费解; 重则史实混淆 60. 了解学习、研究避讳现象的作用。了解古籍文具原意、了解古书文字原貌、鉴别古籍版本时代 二、文选部分 (一) 晋灵公不君 1解释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者;前面括号中数字表示第几段,下同) A. 晋灵公不 君,厚 敛以彫

17、墻君:名作动,行国君之道;敛:赋税;彫:画,绘饰 B.宰夫 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胹:炖、煮;寘:放置,安置;诸:兼词,“之于”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D.不入,则子继 之 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E.三进及 溜 溜:通“霤”,这里指屋檐下 F.靡不有初, 鲜克 有终 靡: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鲜:少;克:能 G.则社稷之 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固:保障 H.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职:通“适”,偶然 A. 犹不改,宣子 骤谏 骤:屡次 B.公患之, 使鉏麑 贼之 患:厌恶;使:派;贼:杀 C.盛服将朝 服:穿,着 A.

18、晋侯 饮赵盾酒,伏 甲将攻之 饮:使 - 饮,给 - 喝,使动用法 B.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 右:指车右,即骖乘。趋:快步走 C.公嗾夫獒焉嗾:本义是唤狗声,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发声唤狗” D.提弥明 死之 死:为动用法,为-死 A. 宣子 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田:后来写作“畋” ,打猎。舍:住宿 5 B.食之,舍其半食:使动用法,使-食,给 -吃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宦:做贵族的奴仆 D.今近焉,请以 遗之 遗:赠送 E.而为之 箪食 与肉, 寘诸 橐以与之箪:古代盛饭用的竹筐。食:饭。寘:放,装。 诸:兼词,“之于” F.既而与 为公 介 既而:不久。舆:参加。介:通“甲”,甲士

19、G.遂自 亡也 亡:逃亡 A. 宣子未出山而 复 复:返回 B.亡不越 竟,反不讨贼竟:后来写作“境” ,国境。反:后来写作“返”,返回。 C.我之怀矣,自 诒伊戚诒:通“贻”,给。伊:指示代词,此,这。戚:忧伤。 A. 书法 不隐 书法:据法而书;法:原则,这里指古代史官所共同遵循的记事原则。 B.为法 受恶 受恶:蒙受恶名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A.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古今字,今是“避” ,躲避。 B.三进及 溜,而后视之。通假字,通“霤” ,这里指屋檐下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通“适”,偶然 A. 初,宣子 田于首山。田:后来写作“畋” ,打猎 B. 食

20、之, 舍其半。住宿 C.既而与为公 介,倒戟以御公徒。通“甲”,甲士 A.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后来写作“太”官名,专管记载国家大事。 B.亡不越 竟,反不讨贼。 竟:后来写作“境”国境。反:后来写作“返”,返回 C.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乌:通“呜”语气词。诒:通“贻”给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 晋霛公不 君。名词做动词,行国君之道 B.谏而不入,则莫 之继也。 宾语前置,之此处活用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C.不入,则子继 之。代词,这里活用为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A. 秋九月,晋侯 饮赵盾酒。 使动用法,使 - 饮,给 - 喝 B.食之,舍其半。 使动用法,使 - 食,

21、给 - 吃 C.使尽之,而为之 箪食与肉。 古代盛饭用的竹筐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使动用法,使 - 免于 A. 乌呼! “我之怀矣,自诒伊慼” ,其我之谓 矣。 宾语前置,说的就是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杀 之,寘诸畚 (代词,代厨师) / 谏而不入,则莫 之继也(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 字“我们”) / 不入,则子继 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 三进及溜, 而后视 之(代词, 代士季) /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代词, 带所犯错误)/ 岂惟群臣赖 之(语 气助词,用于动词后面舒缓语气) / 惟仲

22、山甫补 之(代天子没尽职的地方) 公患 之,使鉏麑贼 之(两个之都是代指赵盾) / 不忘恭敬,民 之主也 (结构助词,的) / 贼民 之主,不忠(结构助词,的)/ 弃君 之命,不信 (结构助词,的) 伏甲将攻 之 (代赵盾) / 其右提弥明知 之(指示代词, 代晋灵公埋伏武士准备杀赵盾这件事)/ 明 搏而杀 之(代弥明死) / 提弥明死 之(代词,代赵盾) 食 之,舍其半 (代词,代灵辄) / 问之(代灵辄),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结构助词,的) 存否” / 今近焉,请以遗 之(代灵辄母亲) / 使尽 之(代食物),而为 之(代词,代灵辄)箪 食与肉 / 寘诸橐以与 之(代灵辄) / 对曰

23、:“翳桑 之饿人也。” (结构助词,的) 6 我 之怀矣,自诒伊戚 (结构助词,的)/ 其我 之谓矣(宾语前置的标志) 董狐,古 之良史也 (结构助词,的) / 赵盾, 古之良大夫也 (判断句,是古代的好大夫 (2)为而 为之箪食与肉 (给) / 既而与 为公介 (当,做) 为法受恶(因为) (3)于(于) 有一 于此,不如死也 (在) 宣子田 于首山,舍 于翳桑 (两个于都是在、到的意思) 赵穿攻灵公 于桃园( 在) / 以示 于朝(到,向) (4)以 厚敛 以彫墙 (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来,用来) / 使妇人载 以过朝(连词,来) 遂扶 以下 今近焉,请 以遗之 (把) / 寘诸橐 以与

24、之(连词,来) / 倒戟 以御公徒(来) 以示于朝 (把) (5)其 而观 其辟丸也 (人们) / 赵盾、士季见 其手(代厨子),问 其故而患之(代厨子被杀这件事) 其右提弥明知之 (代赵盾,赵盾的) 见灵辄饿,问 其病(代灵辄) / 食之,舍 其半(代食物) /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代灵辄) 赵盾弑 其君 (他的) / 其我之谓矣 (大概) (6)乃惜也,越竟 乃免。 (就) (7)而 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 (来) / 问其故 而患之(表递进,并且)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表转 折,却) / 三进及溜, 而后视之(才) / 稽首而 对曰(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译为“地”) /

25、过而 能改,善莫大焉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尚早,坐 而假寐 (表顺承,就,然后) / 麑退,叹 而言曰 (表顺承) / 触槐 而死(表顺承,然后) 明搏 而杀之 (表结果) 使尽之, 而为之箪食与肉(并且) / 问其名居,不告 而退(就) 宣子未出山 而复(就) / 非子而谁(又是) (8)者则能补过 者鲜矣 (-的人) (9)所吾知 所过矣 / (结构助词,所字结构) (10)则谏而不入, 则 莫之继也(那么) / 不入, 则子继之 (那么,然后) / 夫如是, 则能补过 者鲜矣 (那么) / 君能有终, 则社稷之固也(那么) 5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现象 伏 甲将攻之借代,铠甲,借

26、代穿戴铠甲的武士 6翻译下列文段(红色字体者):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 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 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 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翻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 去吧,没有采纳

27、,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 “哪个人没有过错呢? 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 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就是国家的保障,哪里仅 7 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 “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 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 叹

28、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 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 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 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 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

29、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 然。”对曰 :“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 ,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 (翻译: 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 这样。”太史回答说: “您是正卿, 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 (弑君的) 不是您又是谁?” 赵盾说:“唉! 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二) 鲁仲连义不帝秦 1解释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者;前面括号中数字表示第

30、几段,下同) A. 魏安厘王 使将军晋鄙救赵。 (派遣) B.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悄悄地,偷偷地) C.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 D.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已而 复归帝, 以齐故。 已而:不就 以:这 E. 今齐愍王已 益弱。 (逐渐 ) F.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如果) A. 此时鲁仲连 适游赵, 会秦围赵。 适:到 - 去 会:遇见 B.“始吾 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认为 - 是) C.“胜请为召而 见之于先生。” (使之见) D.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出使) A. 世以鲍焦无 从容 而死者,皆非也 以:认为 从容:

31、宽阔的胸襟,雅量 B.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 (个人) C.彼秦,弃礼义而 上首功之国也。(通“尚”,崇尚,注重) D.权使其士, 虏使其民。(奴隶) E.彼则肆然而为帝(假设连词,如果) F.过而遂 正于天下 过:甚至 正:通“政”,执政 8 G.则连有 赴东海而死矣(投入,跳进) H.齐、楚则 固助之矣(本来) I. 燕,则吾请 以从矣。(以为,认为) J. 若乃 梁,则吾乃梁人也(至于) K.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假使) L. 率天下诸侯而 朝周。(朝拜) M.周贫且 微,诸侯莫朝 . (弱小) N.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居:过了。吊:吊丧 O.赴于齐曰:天崩地坼,

32、天子下席。 赴:后来写作“讣” ,讣告,报丧。坼:裂开 P. 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斱之。 (同“斫”,斩) Q.而母,婢也! (然而) R.卒为 天下笑(最终被) S. 诚不忍其求也 (实在) T. 彼天子 固然, 其无足怪。固:本来。其:那么,恐怕 A. 先生 独未见夫仆乎 (偏偏) B.宁力不胜,智不 若耶? 宁:难道。若:如,比得上 C.固也。待吾言之(本来,当然) D.鬼侯有 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子:女儿。好:貌美 E.纣以为 恶,醢鬼侯。 恶:丑。醢:将人剁成肉酱 F.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 脯鄂侯疾:激烈。脯:将-剁成肉脯 G.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A. 齐闵王将

33、 之鲁,夷维子执 策而从。 之:前往,去。策:马鞭 B.天子巡狩,诸侯避舍。巡狩:天子巡察诸侯国。避舍:让出宫室,避居于外 C.纳于 筦键 ,摄 衽抱几, 视膳于堂下。 键:钥匙,筦:通“管” 。衽:衣襟。视:照料,照看 D.鲁人 投其籥, 不果 纳。 投:插下。不果:终于没有,到底没有 E.将之薛, 假涂于邹。 ( 借) F.夷维子谓邹之 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孤:父死则子称“孤”这里指已故邹君之子 倍:通“背” G.俱据万乘之国, 交有称王之名。(互相 , 彼此) A. 且秦无 已而帝,则 且变易诸侯之大。 已:止,阻止。且: B.彼将夺其所 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认为) C.处梁之宫

34、,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处:住。已:止,了结,完事 D.于是辛垣衍起, 再拜谢曰 再:第二次。拜:跪拜。谢:道歉 A. 秦将闻之,为 郄军五十里。(当做“却”,撤退,退却) B.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撤退,退却) C.以千金为鲁连 寿。 (通“酬”报酬) D.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若,如果)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A.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 A.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通“尚”,崇尚,注重) B.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通“政”,执政) C.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吊丧) D.周怒, 赴于齐曰:

35、天崩地坼,天子下席。(后来写作“讣”讣告,报丧) E. 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同“斫”,斩) 9 A. 鄂侯争之急, 辨之疾,故脯鄂侯。 (通“辩” B.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通“叹” ,感叹) A. 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 ( 通“管” ) B. 鲁人投其 籥,不果纳。(通“” ,竖插的门闩) C.将之薛,假 涂于邹。 D.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通“背”) A. 彼将夺其所 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通“为”,认为) A. 以千金为鲁连 寿。(通“酬”,报酬)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 梁客辛垣衍 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安:哪里,宾语前置。归:使动用法,使-

36、归 B.胜请为召而 见之于先生。(使之见,使动用法) C.胜请为绍介而 见之于将军。(使之见,使动用法) A.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B.权使其士, 虏使其民。 权:名作动,使权诈之术 虏:名作动,奴隶 A. 然吾将使秦王烹 醢梁王! (名作动,将人剁成肉酱) B.纣以为恶, 醢鬼侯。 (名作动,将人剁成肉酱) C.鄂侯 争之急, 辨之疾,故 脯鄂侯。 争:争论。辨:通“辩” 。 脯:名作动,将- 剁成肉脯 D.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A. 谓鲁人曰:“子将 何以待吾君?”(宾语前置,什么) B.设北面 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 吊也。 北面:北方面向。南面:面向南方,名做动

37、C.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 (以 - 为帝) A. 而将军又 何以得故宠乎 (宾语前置,什么) A. 鲁仲连辞让者 三,终不肯受。(再三) B.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推崇)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秦围赵 之邯郸 / (结构助词,的)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结构助词,的)/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结构助 词,的) / 吾请为君责而归 之(代辛垣衍) /胜请为召而见 之于先生 (代辛垣衍) / 胜请为 绍介而见 之于将军(代鲁连) /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结构助词, 的)/ 平原君曰: 胜已泄 之矣(代鲁连)

38、吾视居北围城 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结构助词,的) / 今吾视先生 之玉貌 (结构助 词,的)/ 曷为久居此围城 之中而不去也 (结构助词,的) / 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结构 助词,的) / 吾不忍为 之民也(代秦国) / 先生助 之奈何 (代赵国) / 吾将使梁及燕助 之 (代赵国)/ 齐、楚则固助 之矣(代赵国) / 先生恶能使梁助 之耶(代赵国)/ 使梁睹秦称 帝之害 (结构助词, 的) / 秦称帝 之害将奈何 (结构助词, 的) / 诸侯莫朝 ,而齐独朝 之 (代 周王室) / 东蕃 之臣田婴齐后至 (结构助词,的) ,则斮 之(代田婴齐)/ 故生则朝周,死则 叱之(代周王室)

39、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代词,代仆人侍奉的人)/ 然梁 之比于秦,若仆耶 (结构助 词,不解释) / 亦太甚矣,先生 之言也( 结构助词,的)/ 固也。待吾言 之 (语气助词, 不解释) /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结构助词,的) /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 于纣(代鬼侯的女儿) / 鄂侯争 之急,辨 之疾 (结构助词,不解释)/ 文王闻 之,喟然而叹 10 (代纣王将鄂侯晾成肉脯的事) / 故拘 之(代纣王) 于牖里 之车百日 (结构助词,的) / 而 欲舍 之死(代纣王) / 卒就脯醢 之地也 (结构助词,的) 齐闵王将 之鲁 (到,往) / 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结构助词,

40、 的) / 将之薛,假涂于邹 (到, 往) / 夷维子谓邹 之孤曰(结构助词,的) / 邹之羣臣曰(结构助词,的)/ 邹、鲁 之臣, 生则不得事养 (结构助词,的)/ 然且欲行天子 之礼于邹、鲁 之臣,不果纳 (结构助词,的) / 今秦万乘 之国,梁亦万乘 之国 (结构助词,的)/ 俱据万乘 之国,交有称王 之名 (结构助 词,的) / 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代秦国)/ 是使三晋 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结构助词,的) 则且变易诸侯 之大臣(结构助词, 的) / 处梁 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结构助词, 的)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 士也(结构助词,的) 秦将闻 之,为郄军五

41、十里 (代辛垣衍道歉, 不再称秦国称帝这件事) / 所贵于天下 之士者(结 构助词,的) /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结构助词,的) (2)为 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做,称) / 其意欲求 为帝 (成为) /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做) 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 (做) / 始吾以君 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是) / 吾请 为君责而归之 (替) / 胜请 为召而见之于先生(替) / 胜请 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 / (给) 曷 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因为) / 今众人不知,则 为一身(为了) / 吾不忍 为之民也 (成为) /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为了) / 昔齐威王尝 为仁义矣 (做) / 卒

42、为天下笑 (被) 曷 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为何)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 (成为) / 始以先生 为庸人(是)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 下之士也 (是) 以千金 为鲁连寿(来)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替) / 仲连不忍 为也(做) (3)于(于) 畏秦,止 于荡阴,不进 / (在) 百万之众折 于外 / (在) 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对于) / 非有求 于平原君者 (向)/ 过而遂正 于天下 (/ 周怒,赴 于齐曰 (到) 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 ( 在) / 设北面 于南方 (向) /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 不果纳 (对,对于)

43、 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到) / 将之薛,假涂 于邹 (在) / 故不敢入 于邹(到) 所贵 于天下之士者 (被) (4)以 已而复归帝, 以齐故 / (因为) 始吾 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 (以为) 世 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认为) /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 燕,则吾请 以从 矣(以为,认为) 子将何 以待吾君 (用) / 吾将 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用) 而将军又何 以得故宠乎 (凭) / 始以先生为庸人 (认为)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 救赵击秦 (来) / 以千金为鲁连寿 (用) (5)其 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 / (他,代鲁连) 权使 其士,虏使 其民

44、 (它的) /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它的)/彼天子固 然, 其无足怪。( 11 鲁人投 其籥,不果纳(它的,指鲁国的)/ 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代秦国) 彼将夺 其所谓不肖而予 其所谓贤(他们, 指秦国人) / 夺其所憎而与 其所爱(他们, 指秦国人) / 彼又将使 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他们的,指秦国人的) (6)乃 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就) /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才) / 若乃梁,则吾 乃梁人也 (就是) 吾 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 平原君 乃置酒 (就,便) (7)而 今又内围邯郸 而不能去(因而) / 吾请为君责 而归之(并且) /

45、胜请为召 而见之于先生(并 且) / 胜请为绍介 而见之于将军 (并且) 鲁连见辛垣衍 而无言 (表转折,却) /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表转折,却)/ 世以 鲍焦无从容 而死者,皆非也 (因而) / 弃礼义 而上首功之国也 (表转折,却) / 彼则肆然 而 为帝 , 过而遂正于天下 (连词,连接状语与动词) / 则连有赴东海 而死矣 / 率天下诸侯 而朝 周(并且) / 诸侯莫朝, 而齐独朝之 (表转折,然而) / 叱嗟! 而母,婢也(第二人称代词, 你) 十人 而从一人者 (表转折,却) / 鬼侯有子 而好(并且) / 文王闻之,喟然 而叹(连接状语 与动词,不解释)/ 故拘之于牖

46、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 (就) 夷维子执策 而从(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 /子安取礼 而来待吾君 / 天子已食,退 而听朝 也(并且) / 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 赌其一战 而胜(连接状 语与动词,不解释) ,欲从 而帝之 (并且) 且秦无已 而帝(连接状语与动词,地) / 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 予其所谓贤 ( / 夺其所憎 而与 其所爱/ 梁王安得晏然 而已乎 (地 ) /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然而) / 吾乃今日 而知先 生为天下之士也 (才) 秦军引 而去(并且)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表转折,却) / 遂辞平原君 而 去(并且) (8)者 秦

47、所以急围赵 者 (- 的原因) 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 者也 (- 的人)/ 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 的人) / 世 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 的人) / 彼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语气助词,不 翻译) / 所为见将军 者,欲以助赵也 (- 的原因) 十人而从一人 者,宁力不胜 ,智不若耶(- 的人) /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的时候) 鲁仲连辞让 者三(结构助词,不翻译) / 所贵于天下之士 者(- 的人)/ 即有所取 者,是 商贾之人也 (- 的人) (9)所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 ( 彼将夺其 所谓不肖而予其 所 谓贤(结构助词,用于动

48、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 的所字结构) / 夺其 所憎而与其 所爱(结构助词,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的所字 结构) /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 即有 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结 构助词,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的所字结构) (10)则 12 今众人不知, 则为一身(就) / 彼则肆然而为帝 (如果) / 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那么) / 齐、楚 则固助之矣(就) / 燕,则吾请以从矣 (那么) / 若乃梁, 则吾乃梁人也 (那么) /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那么,就) / 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就

49、,应当) / 故生则朝周,死 则叱之 (却,反而) 生 则不得事养,死 则不得饭含 (就)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就) 5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脱、讹、衍、倒现象 A.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B.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A. 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A. 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B.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 A. 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B.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 C.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 A. 秦将闻之,为郄军五十里。 6翻译下列文段(红色字体者):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