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0916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公修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要点.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环境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概念P1 2. 环境的特性:整体、区域、有限、多变、稳定P2 3. 环境要素概念、分类(自然、社会)P4 4. 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概念P5 5. 环境污染概念 P6 6. 环境污染分类(水、大气、噪声、放射)P7 7. 污染物的迁移(物理、化学、生物)、转化P8 8. 富集概念 P8 9.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恶化、固体废弃物垃圾成灾、 水资源短缺、 P9 10. 雾、霾的概念 P14 11. PM2.5 的概念、来源(自然源、人为源)P15 12. 我国雾霾天气频现的主要原因P15 13. 水污染类型(化学、物理、生物)P

2、16 14. 可持续发展内涵: 核心发展、 基础资源环境、 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适 宜的法律政策体系。 P35 15. 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P40 16. 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做法P42 17.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P47 18. 无锡建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P49 19. 生态文明建设特征P58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P59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P63 22. 我国环境保护 32 字方针 P72 23. “三同步,三统一”内容P73 2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82 2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P

3、84 26. “三同时”制度的内容P88 27. 排污收费制概念 P94 28. 排污收费制的内容P96 29. 自然资源的特征 P104 30.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P107 31.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P110 32.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P111 33. 无锡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P118 34.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P124 35. 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P125 36. 森性资源的重要功能P129 37. 我国拥有的物种种类P134 38. 我国物种资源保护对策P134 39.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P135 40.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P136 41. 自然

4、保护区的意义P137 42. 近 50 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 ,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 米。 4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P179 4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P181 45.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P189 46.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P191 47.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P198 48.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 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49. 清洁生产的概念、内容P206 50.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P208 51.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的我国的第三代产业

5、园 区 52. 生态农业的概念 P210 53. 无锡“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P222 54. 碳源、碳汇、碳足迹的概念P227 55. 节能减排出自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6. 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P252 57. 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P254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总体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 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 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环境污染的后果 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生态系统,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 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污

6、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 害。有时,这种间接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 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臭氧的减少使皮肤癌和角膜炎患者增加,也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猛 增。 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还 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 引起心得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话和分解,结果又带 来心得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污染。 第一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认识现状 大气污染形式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

7、(PM10) 、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 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雾霾污染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笑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 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出现时空气很潮湿,一天内会随气温不同出现明显变化; 霾则是由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则是大量极微细尘粒、 烟粒浮游在空中的产物,出现时空气相对干燥,日变化一般不明显,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 时可持续 10 天以上 PM2.5 的来源 来源 二、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

8、的物质或能 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我国的自然保护去现状 1966 年我过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 年底,全 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69 个,总面积约14979 万公顷(其中自然保 护区陆地面积约14338 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陆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9%。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363 个,面积约9416 万公顷,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2.85%,占陆地国土 面积的 9.8% 2.我国的物种资源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

9、类, 竹林 36 类,灌丛类型113 类,草甸 77 类,荒漠52 类。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 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 种,蕨类2273 种, 裸子植物 244 种,被子植物29703 种。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 种,其中,哺乳类562 种,鸟类1269 种,爬行类403 种,两栖类 346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 种,大熊猫,朱鹮,金 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 多种。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1)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2)遵循气

10、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 (4)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 (5)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 (6)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2012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 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全 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倍,美国的 3.3 倍。日本的 7 倍,同时高于巴西、 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 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以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改善环境质量。 以细颗粒物

11、( 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村镇环境连片政治和土壤污染治理。 3.加强水资源管理 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污染的法规; 改革用水经济政策:如提高水价、堵塞渗漏等。 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减少用水浪费严重和效率低的状况。 水污染补偿制度 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自然湿地由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滨湿地和湖泊湿地 4 大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 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 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 底

12、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主要目标: 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3、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4、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5、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和体制建设 第二、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资源的地位: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经济资源,水是战略资源。 生态恶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与沙漠化生物多样化锐减海洋污染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改变传统经济活动: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式) 经济活动组织威力: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闭环式)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生态产品”实质上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

13、全的食品、宜 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 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2、明确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 四类区域特征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 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源地环境整理。 2、 防治大气污染,明显减少酸雨

14、,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 3、 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政治。 4、 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问题比较突出 1、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2、 我国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3、 我国环境法制尚不健全 四、我国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举报制度 环境信访制度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陈国、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15、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社会生 产与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并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一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 年 第三阶段从 1992 年到 2002 年 第四阶段从 2002 年到 2012 年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一阶段: 我国的环境保护从最初的

16、“社会主义没有污染” ,到 1973 年 8 月国务院召开第一 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环保工作方针。 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 1983 年把环境保护立为基本国策; 1984 年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 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9 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此项环境管理制度; 以 1979 年颁布实行、 1989 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制基础。 第三阶段: 里约环发大会两个

17、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 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 年 3 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1996 年,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 工作,全面开展“三河” “三湖”水污染防治, “两控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海”的污 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第五阶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生态文明, 使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 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

18、方向: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过急社会关注, 在 2013 年 2 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 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正文。 第一次飞跃 1972 年 6 月 5 日至 16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 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 会议开幕日倍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第二次飞跃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 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

19、“共同但由区别的责任”原则, 成为国际 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次飞跃 2002 年 8 月 26 日至 9 月 4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 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使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 第四次飞跃 2012 年 6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巴西里约内热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发起可次 序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 我们憧憬的 未来这一成果文件。 1.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大范

20、围破坏生态环境, 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 我国 30 年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和多重制约 中国使人口大国,资源贫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大量消 耗能源,透支环境 旧 GDP缺陷 发展理念的时代错位 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 基本经验 (1) 、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 (2)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IXUS 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经济结构调整。 (3)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

21、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 (4) 、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腿经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文明转型: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新文明 农耕文明:看重土地 工业文明:看重资金和设备 新文明: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 2005 年 3 月 12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 年 10 月 11 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22、社会”确定为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 良好生态环境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包括:“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 政策, “谁污染, 谁治理” 政策和“强化管理”政策,简称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二、人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三种类型 绝路逢生型奋起直追型跨越发展

23、型 二、我国环境保护今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2、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3、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4、深化污染防治 5、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6、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新能源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材料产业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1) “32 字方针” 1972 年,我国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简称“32 字方针”。 “32 字方针”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早期环境

24、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我国环境保护工 作的重点、方向、方法的高度概括。 (2)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具体内容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同步”的前提是同步规划,实际上是“预防为上”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同步”的关键是同步实施。 “三同步”的目的是同步发展。 4、 中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中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经济政 策能源政策 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是单项政策的制定依据,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是基本政策在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关于环境保护建设性目标和

25、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指导。 5、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理顺三重关系 与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 发展科学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 的重大发展战略。 “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把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的发展。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

26、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社会问题 灾难频发危及健康群体事件国际影响 资源问题 人口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生物 内容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3、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4、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5、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6、落实自然资源用途管制 7、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8、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9、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10、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1、完善环境监测执法体系 12、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 13、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总量控制制度 14、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15、实行损害赔偿制

27、度 2006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我国用了全世界31% 的煤炭,29% 的钢材, 8% 的石油, 45% 的水泥,淡水占15% ,创造了全世界4% 的 GDP ,反差太大了。 2009 年中国年钢铁消耗量为5.678 亿吨,超过美、日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占全球 47% ; 年消耗水泥约16.3 亿吨, 约占世界的54% ;能源消耗约为30 亿吨标准煤, 占世界的17.5%, 经济增长过渡依赖能源消耗。 中国已取代美国,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耗能低效应使得我国GDP的成本居 高不下,成为浪费最大的国家。 在土地资源透支, 生态资源透支, 矿产资源透支的情况

28、下追求增长,只能将自己 “做大做虚” 不能“做大做强” 。 资源约束趋紧 能源供应约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水资源约束: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使联合国列出的13 个严重 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约束:我国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3 ,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 。 国内能源资源匮乏 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80 年、石油15 年、天然气30 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 平的 1/2 ,1/3 和 1/2 。 2、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生态制度 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现代

29、化的过程, 伴随着东西方的贫富差异和文化冲突,开启了文 明转型的闸门。 人类面临着: 共同的问题:全球性问题 共同的挑战: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共同的抉择:走生态文明道路 生态系统退化 水土流失问题:我国使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356 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地总面积的27.3%。50% 60% 天然 草原退化。 生物多样化破坏问题: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五种达4000 5000 种,约占拥有的物种 总数的 15% 20% 。 生态文明就是这种文明转型的结果,使与 20 实际 60 70 年代以来全球环境运动、可持续 发展理念形

30、成密不可分的。 生态文明使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必然结果。 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 。酸 雨污染区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1/3 。 水污染: 我国废水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2% 。 七大水污染严重, 2800 公里河段鱼类灭绝。 垃圾污染: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3)酸雨问题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 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入大气层, 与 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 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

31、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1、 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正出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过程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中,200 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 “无害环境的”概念, 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 2002 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 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 2004 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PM2.5的

32、来源:人为源,自然源 人为源:一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 污染源直接排放 二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 挥发性有机物 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自然源:风扬尘火山灰森林火海盐等 零碳中心 2008 年,世博会选中零碳中心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案例,7 该建筑使用太阳能,风能 和水源热能联动来实现空间内的通风、制热、制冷, 除湿、 加湿等满足人居舒适性的各项效 果,系统的特色在于安置在屋顶上的22 个五颜六色的风帽,风帽可以随着风向灵活转动, 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

33、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同时利用太阳 能和江水源给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 2“碳减排”贸易机制:是指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 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 的转让额度。 转让起额完成减排义务指标 发达国家A 贸易发达国家B 支付货币等 2010 年 10 月,中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以下 七个产业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产业第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碳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1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现代化:工业生

34、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 农业现代化: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利、土壤。 国防现代化:原子、电子、导弹、航空。 科学技术现代化: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个方面装备起来。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 个现代化的任务。 1956 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1964 年 12 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 把中 国建设成为一个其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

35、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其基本原理为: 合同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房可将购得的减排额勇于 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 年 12 月 18 日在哥本哈根说, 1, 中国最早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3,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建设最快的国家。 农村城镇化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1.城镇人口增长过快,超过城镇承载能力 人口数量:多。 2013 年我国人口达到13.6 亿, 其中城镇人口为7.1 亿, 占总人口比重为52.6%, 预计

36、到 2020 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将达8 亿,到 2030 年预计将达10.5 亿。这意味着我国 未来 20 年将有约3.5 亿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 能源消耗:大。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会加重城镇水,电,煤气等资源消耗的 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弃,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 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固废)污染:农田被侵占和毁坏;乡村 工业污染加聚;农村及农业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 占用大量耕地,污染环境影响城市景观污染气体污染大气 火灾隐患有害生物的巢 生活垃圾的分类 依照国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有以下两种分类法: 第一种分

37、类法: (1)可回收垃圾: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木制品和纺织品等 (2)不可回收垃圾:瓜果皮核、杂草、烟蒂、尘土等 (3)厨余垃圾: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4)有害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 (5)其他垃圾: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 第二种分类法: (1)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 (2)有机垃圾(湿垃圾) :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饭等。 (3)无极垃圾(干垃圾) :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 果蔬去农药残留 浸泡法洗法小苏打溶液浸泡法去皮法

38、储存法加热法 2、 “三农问题” 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球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 数大。 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 亿农业劳动力, 向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 亿,已吸收 1.6 亿, 依旧有近 3 亿剩余劳动力。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两个大局: 80 年代逐步形成的两个大局,(1)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 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 (2)当发展本世纪未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东

39、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结果: 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中部不及东部的1/2,西部不及东部的1/4. 措施: (1) :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崛起 (4)要加大老、少、边、贫地区的支持力度。 二碳交易 京都议定书 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 一种商品, 从而形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在 6 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 为最大宗, 人们习惯上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来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所以这 一交易又被简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特点 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最初并无详

40、细的规划或者联合管理决议,二十遵照共生各方两两之 间的协议。 园区的运行主要靠市场力量来驱动,共生各方合作的动机是经济上获利。 工业共生协会起着重大作用,该协会由卡伦堡地区开发部主办,园区各方出资资助。 实现工业共生的困难并不在于技术,系统或环境方面,而是人的问题, 是人们之间人际交流 和合作沟通的问题,是合作者之间的“精神距离”。 碳排放: 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所以将温室气 体排放简称为碳排放。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用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 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 ,是指 企业 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 输、食品生

41、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哥本哈根会议 2009 年 12 月 7 日,丹麦哥本哈根“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经济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威胁。 COP15联合国第15 次气候变化大会,近200 个国家的领导人。 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但是能够成功签署?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文中规定,到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 年减

42、少 5.2% 2005 年 2 月 16 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 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 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 2、 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3、 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 4、 可以采用“集团方式” 。 二低碳经济的由来与内涵 (一)提出的背景全球气候变暖 从 18 世纪 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人类生产生活 的无节制, 产生和排放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严重 地威胁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

43、展。 过去的 100 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C。20 世纪后半叶,北半球是过去1300 年 中最为暖和的50 年。 2014 年 9 月,过急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文章指出; 2013 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61 亿吨左右。 中国排放二氧化碳100 亿吨,美国52 亿吨,欧盟28 国 35 亿吨,印度24 亿吨。 人均:中国7.2 吨,美国16.4 吨,欧盟 7 顿,印度2 吨。 4.2 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商贸餐饮业 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业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 循环经济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K 波尔丁“宇宙飞船经济理

44、论”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 以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3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1988 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 1999 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 2002 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2003 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 2004.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

45、05 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6 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8 发布循环经济促进法 2.4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注意的迫切需要。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3.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 3.1“3R”原则 3.2 三个层面 3.3 三大支撑 3.4 三位一体 3.1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 reduce)输入端:减少进入原料生产

46、和消费过程的资源 再利用( reuse)过程中:多方式多次利用资源 再循环( recycle)输出端:把废物变成资源 3.2 循环经济体现在经济活动中三个层面 (一)企业层面(小循环) 生命周期评价(LCA ) LCA的定义:汇总和评估一种产品从原来开采。经过原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包装、 运输和销售, 然后由消费者使用,最终再循环或作为废弃物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 所有投入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方法。 推行清洁生产 (二)区域层面(中循环) 生态工业园区 (三)社会层面(大循环) 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 清洁生产的核心:节能减排 节能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衡量经济效益和成本的一项重

47、要指标,也是国家经济的衡量指 标。 减排衡量企业环保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 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废水、废渣、 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 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条规定, 所称清洁生产,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 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弱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 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