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10023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要点.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 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 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 年盐度定义( 07、09):1kg 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 氯当量置换, 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 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 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 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 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 g/kg 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 09):氯度值为 19.

2、374,对应盐度值为3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 07):S=0.030+1.8050Cl 6.热容:海水升高 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 单位 J/K,J/。 7.比热容: 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 单位 J/Kg/K,J/Kg/。 8.热膨胀系数: 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 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 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 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 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 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 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 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

3、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 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 15): 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 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 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 时体积膨胀, 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 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 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 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 力。 14.海水渗透压: 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 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 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 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 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膜两

4、边的压力差, 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 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 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 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 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 盐度及压 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 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 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 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 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 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 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

5、减,在递减率 (或温度梯度 ) 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 “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 纬度的海域,大约在 200米和 1000米水层之间的 温跃层,由于它不随季节而变,故称之为“永久性温跃层”或“主温 跃层”。 20.上均匀层“上混合层”:暖水区的表面,由于受动力及热力因素 的作用,引起强烈的湍流混合, 从而在其上部形成一个温度铅直梯度 很小,几近均匀的水层,常称为上均匀层或上混合层。 21.季节性跃层: 在混合层下界,特别是夏季,由于表层增温,可形 成很强的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冬季,由于表层降温,对流过程发 展,混合层向下发展,导致季节性跃层消失。 22.密跃层: 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

6、中纬度海域,与温度上均匀层相应 的一层内,密度基本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对应 的密度铅直梯度也很大,称为密跃层。 23.水团( 08):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 大水体。 24.水型: 指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25.水系: 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 性质相近即可。 26.海洋混合( 13): 在海洋中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 水不断的发生混合。 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 海水的各种特性逐件趋向均匀的过程。 第四章 27.海水主要成分“大量

7、,常量元素”(08):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 mg/kg 的成分。属于此类阳离子:Na 、Ka 、Ca 、Mg 和 Sr 五种, 阴离子有 Cl 、SO4 、Br 、HCO3 (CO3 )离子、氟离子五种,还有 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称为主要成 分。 28.保守元素( 12): 成分在海水中含量较大,各成分浓度比例近似 恒定,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 29.非保守元素: 浓度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属于保守 元素。 30.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08):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 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指N、P、Si,这些

8、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 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些要素 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31.微量元素: 在海水中含量很低,浓度小于0.05微摩尔每千克,但 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 32.元素在海水中逗留时间(07、08):元素以固定速率向海洋输送, 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的平均时间。T=海水中某元素 的含量 /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1/k k 是输出速率常数 33.缓冲容量: 海水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缓冲能力主要是受二 氧化碳系统控制的,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称为缓冲容量,定义 为使 PH 值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34.总碱度( 09):海水

9、中氢离子的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 总碱度。 35.碳酸盐碱度( 09):碳酸盐碱度是 HCO3 和 CO3 对碱度的贡献, 海水中碳酸氢盐和两倍碳酸根离子摩尔浓度的总和即为海水的碳酸 盐碱度 单位是 mol/dm2 用 CA 表示。 36.总溶解无机碳( 12):海水中各种碳无机形态浓度之和称为总二 氧化碳 或总溶解无机碳。 37.游离的 CO2、(11):在海洋二氧化碳体系中,CO2+H2CO3的含 量很低,常把 CO2+H2CO3称为游离的 CO2 38.保守气体: 海水中不参加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叫做保守气体。 如惰性气体和氮气等。 保守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布仅受海水物理过程的 影响

10、。 39.初级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体产生有机碳的量。 40.生化需氧量 BOD(11):在需氧条件下水体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 作用所消耗氧气的量。 BOD5指在 20度下培养 5 天,称为 5 日生化需 氧量。 41.5 日生化需氧量( BOD5):在需氧条件下, 20 摄氏度,培养五天 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消耗氧气的量 42.化学耗氧量 COD(13):向水体中加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后把 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为氧的毫克数。COD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 机物含量。 43.表观耗氧量AOU(15)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 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分

11、解,溶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差称为AOU 。 44.海水中碳酸钙的的饱和深度(15):在海水中, CO3 2-饱和浓度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测的海水中CO32-浓度垂直分 布曲线将与CO3 2-饱和浓度的垂直分布曲线产生交点,该交点对应的 深度即称为饱和深度。 45.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 当达到热力学平衡的时候, 碳酸钙的溶解速 率等于沉淀速率, 海水中各离子组分的含量将保持恒定。通常用碳酸 钙 的 表 观溶 度 积 ( K * SP) 来 表 示 碳酸 钙 的 沉 淀 与 溶 解 平衡 : K * SP=Ca 2+ sat . CO3 2- sat 其中Ca2+sat 和

12、CO32-sat 分别表示碳 酸钙在海水中达到饱和时的Ca 2+ 和 CO3 2-的浓度。 46.营养盐再生“再矿化”: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将氮、磷、碳等主 要营养盐重新返回海水之中,称为营养盐再生或再矿化。 47.营养盐( 08)(生源要素 ):海水中 N、P、Si 等元素组成的某种 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微量营 养盐、生源要素。 48.痕量营养元素: 海水中 Fe、Mn、Cu、Zn、Mo、Co、B 等元素, 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低, 但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 养元素。 49.水体临界深度:是指水体中单位体积24 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

13、 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 50. 51.生物固氮作用(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分子态氮( N2)在 海洋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NH3,NH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 过程; 52.氮的同化( Ammonia assimilation ):NH4+ 或 NH3 被生物体吸收 合成有机氮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程; 53. 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3 或 NH4+氧化 为 NO3-或 NO2-的过程; 54.硝酸盐的还原作用( 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被生

14、物摄取 的 NO3-被还原 为生物体内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55. 氨化(Ammoniafication):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NH3 或 NH4+ 的过程; 56. 反硝化( Denitrification):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 为气态氮化合物( N2 或 N2O)的过程。 57.活性硅酸盐( 12 16):通常把可通过 0.10.5m 微孔滤膜,并可 用硅钼黄比色法测定的低聚合度溶解硅酸等称为活性硅酸盐,这部分 硅酸盐易于被硅藻吸收。 58.硅质软泥( 13): 含硅海洋生物的残体沉降到海底后,形成硅质 软泥,是深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 第五章 59.海流: 海流是

15、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 运动的形式。 60.等压面: 海洋中压力处处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海洋学中把海面 视为海压为零的等压面。 61.正压场: 在静态的海洋中,海水密度为常数或者只是深度的函数 时,海洋中压力的变化也只是深度的函数,此时海洋中的等压面必然 是水平的,即与等势面平行,这种压力场称为正压场。 62.斜压场: 当海水密度不为常数,特别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时, 此时等压面相对于等势面将会发生倾斜,这种压力场称为斜压场。 63.内压场: 由海洋中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斜压状态。 64.外压场: 由于海洋外部原因,例如海面上的风、降水、江河径流 等因子引起海面倾斜所引

16、起的压力场称为外压场。 65.密度流( 16):由内压场导致的地转流称密度流动,一般随深度 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直到等压面与等势面平行的深度上流速为零。其 流向也不尽相同。 66.切应力: 当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 上产生的一种切向作用力。 67.海面风应力: 海面上的风与海水之间的切应力,称为海面风应力, 它能将大气动量输送给海水,是大气向海水输送动量的重要方式之 一。 68.引潮力( 09、13):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 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69.地转流( 10):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 因素,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

17、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 转流。 70.上升流( 09):由于海水体积连续性,在幅散的地方将产生海水 从深层向上涌升的流动,即为上升流。 第六章 71.小振幅重力波: 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指波动振幅相对 波长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72.驻波( 10):频率和振幅相同,振动方向一直,传播方向相反的 两列波叠加形成的波,上述两列波叠加后波形并不传播,称为驻波。 73.海洋内波( 12): 海洋内波是海洋内部发生的波动,发生在海水 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他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海面以下。 74.开尔文波: 开尔文波是一种长周期动力波,它同时受重力和科氏 力的作用。既具有重力

18、波的基本特征, 又在科氏力的作用下产生其他 一些特点。 75.罗斯贝波: 亦称行星波,它是一种远远小于惯性频率f 的低频波。 它的恢复力不是重力也不是科氏力,而是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率。 76.风浪: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77.涌浪( 11):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由当地风力迅速减 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遗留下来的波动。 第七章 78.平潮: 涨潮时潮位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 内不涨也不退,称为平潮。平潮的中间时刻称为高潮时。 79.停潮: 落潮时潮位不断降低,降至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 内不涨也不退,称为停潮。停潮的中间时刻称为

19、低潮时。 80.正规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 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 潮。 81.不正规半日潮: 在一个朔望月的大多数日子里,每个太阴日内一 般可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有少数日子,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 潮特征就不显著,这类潮汐就叫做不正规半日潮。 82.正规日朝: 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这样的 一次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或正规全日潮。 83.不正规日朝: 这类潮汐在一个朔望月的大多数日子里有日潮型的 特征,但有少数日子,则具有半日潮的特征。 84.高潮间隙( 11):从月中天时刻到海面发生第一次高潮的时间间

20、隔,称为高潮间隙。 85.假想天体: 人们为计算太阳、月球所引起的海洋潮汐,就把具有 复杂周期的潮汐看作是许多周期长短各异的潮汐叠加而成的,而且假 设与每一个这样周期的潮汐都对应一个天体,即假想天体。 86.分潮: 可以假定真正天体对潮汐所引起的每一种变化,都不是天 体本身的作用, 而是由一个或几个假想天体所产生的,这种假想天体 对海水引起的潮汐叫做分潮。 87.等潮时线:高潮时刻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 88.风暴潮: 是来自海上的一种巨大的自然界的灾害现象,指由于强 大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第八章(非重) 82.干结大气: 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

21、,简称干 空气。 83.对流层: 84.平流层: 85.气温: 86.气压: 87.水汽压: 88.饱和水汽压: 89.相对温度: 90.露点: 91.大气环流: 92.季风( 14):是指大范围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 南北移动所致 93.气团: 94.温带气旋: 95.爆发性气旋: 96.台风: 97.副热带高压: 98.热带幅合带: 99.气候系统: 100.ENSO(07 15):ENSO 是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埃尔尼诺是指每37 年发生一次的,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出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的异常现象。南方涛动 (

22、SO),用以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 08 16):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的术语,可简单 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也就是说,生物多样 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 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1.遗传多样性( 15):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 含栖居于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在内。不同 种群

23、之间或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可认为是狭义的 遗传多样性内涵。由此反映出遗传多样性也包括多个层次。 102.种群: 特定时间内栖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103.物种多样性: 104.生态系统多样性: 105.生物入侵( 12):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 未出现过的物种, 从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 功能的巨大变化 浮游生物( 08):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 ,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 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结构,但种类繁 多、数量大、分布广。 游泳生物:是指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能克服水

24、流阻力,自由游动的动物,它们是海洋生 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群。主要是由鱼类、 哺乳动物、 头足类, 甲壳动物的一些种类, 爬行类, 一些种的鸟类组成。 106.底栖生物( 10):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物,它是 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 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 植物。 107.生物区系: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的各类动物和植物的总和。通常以自然地理区域来 划分 特有种: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 在区系内的生物种类中,往往可以有若干种类是一个地区 所特有 , 而别的地区所没有的成分。 108.特有种区域:在该地区特有种所生活的部分范围,这个范围就是特有

25、种区域。 109.有机体的扩散:是指个体流动在地区种群之间, 或达到过去未曾占有的地点,但仍 不出原来种的分布幅度之外。 种扩散:个体从一个生境扩散到另外一个生境 ,此生境是原来没有占领的生境,此新生境 已出乎该种原来分布幅度之外。其去向有两个情况: 扩散到原来没有占领的新地区;扩散 到从前曾经占领过而后来因为冰川侵蚀而被毁的占领区 生物群落扩散:指一个 生物群落 扩散到另外一个生物群落地区。也包括扩散到原来没 有占领过的地区和扩散到从前曾经占领过而后来被冰川所毁的地区。 110.迁移:某些活动性较强的海洋动物,由于产卵、 索饵、越冬等需要 ,进行非周期性的迁 移和周期性的移动、洄游,从而改变

26、其原有分布区的面貌 分布中心:一般来说 ,种的个体数量最多处可以认为是它的分布中心 , 反映出这种生境最 适宜该种生物的生存。 111.分布区: 指一个种或较高分类单元的生物因遗传性和适应能力不 同产生的不同型式的分布区域。 两级同源与热带沉降(13):两极同源分布: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 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热带沉降: 它是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 水层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北方两栖:指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海区的动植物 ,它们出现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两岸, 而不见于北极水域

27、。 2.生态系统( 0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 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调控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 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 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也称为营养链 食物网:食物网( food web)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 变情况下 ,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 碎屑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一类以死生物或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碎屑 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碎屑的大量存在,

28、也加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112.海雪花:海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有机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细菌或原生动物等富 集,可逐渐形成聚集物, 从而快速向底层降落,这种现象又称为“海雪花” 113.微食物网(09):是指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小 型浮游生物之间形成了网络状营养关系。 海洋初级生产力 (07):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包括定生海藻和红树、海草等植物) 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称为初级生 产力。 再生产量:生产者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产量, 称为再生生产量,真光层中再循 环过程中产生的氮称再生氮 114.新

29、生产量: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新生氮,生产者由新生氮源来支持的那部分初级 产量 ,称为新生产量, 115.次级生产力:海洋动物生产力包括海洋生物二级生产力、三级生产力、四级生产 力(合称为次级生产力) 116.二级生产力: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二级生产 者(又称初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二个环节,是肉食性动物的摄食对象, 为初级生产者与 三级生产者或终级生产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者。 117.三级生产力: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三级生产者 处于食物链的第三个环节,为二级生产者与四级生产者或终级生产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者。 同 时,有一部分成为海洋水产资源

30、。 118.终极生产力: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消费的生物生产能力。终级生产者处于 食物链的顶端,在食物链中是经过若干营养层次的捕食与被食的关系转化而来 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 变化 ,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一过程即为反馈 119.海洋污染( 14):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 湾,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 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轻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120.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指的是生物体从水环境中浓缩某种

31、物质的能力(通常用浓缩 系数表示) 121.生物累积:生物累积指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对污染物连续进行生物浓 缩的能力(即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生物累积能力大小通常用浓缩系数来表示。 122.生物放大:污染物质沿着食物链转移, 指的是生物通过取食的途径, 使污染物质沿 着食物链从低营养阶层的生物转移到高的营养阶层生物体内。污染物质沿着食物链有扩大 现象 ,也称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 即指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随着生物所处营 养阶层的提高而增高的现象 123.生物稀释:生物稀释指的是,单细胞藻通过细胞分裂 ,降低了原来细胞内所含污染物 的浓度。 124.生物半排

32、出期:(缩写为 Tb1/2 或 b1/2)指的是某一种污染物自生物体全身 或某一部位、组织或器官排出原有污染物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用来衡量污染物自海洋生 物体内排出的一个指标。 赤潮(11):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下 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125.海洋污损生物( 09):海洋污损生物也称海洋附着生物, 是指生长在船底和海 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26.海洋钻孔生物:在海洋中 , 能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珊瑚礁以及贝 壳等物体基质的生物 ,称为海洋钻孔生物。 127.最大持续产量: 在

33、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 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 128.海洋农牧化( 14):海洋农牧化就是象陆地农业种植庄稼、放牧 性畜那样在海洋中开展海洋生物的养殖和增殖。这是开发海洋生物资 源的一种新途径。 129.生物学零度( 12):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 始发育。这一界限就是生物学零度 补偿深度( 11):随着深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减小,而呼吸作用加强;在某一深 度处, 当溶解氧的产生量恰好等于消耗量时,此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在这一深度上的光强为 仅能维持植物的生存但不能繁殖的最低光强。 3.热盐环流: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常被称为热盐环流,相对而言,它在大洋中

34、下层 占主导地位。相对于风生环流而言,其流动是缓慢的,但是他是形成大洋的中下层温,盐分 布特征及海洋层化结构的主要原因。具有全球大洋空间尺度。 微型生物食物网 是指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 生物之间形成了网络状营养关系。 130.近海生物群落: 主要包括由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水体和海 底部 的所有生物,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 131.海洋中气体的溶解度: 在现场大气压为 101.325kPa时,一定温度 和盐度的海水中, 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种气体 的溶解度。 : 132.西北辐聚区: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黑潮与亲潮的交汇区以及大西洋

35、 西北部的湾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区存在着比较强烈的辐聚下沉 现象称西北辐聚区 133.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在最高点与最低点 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 134.窄盐性种:生活在盐度幅度变化小的区域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外海大洋, 近海泻湖 135.广盐性种:生活在盐度幅度变化大的区域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近岸浅海、 海湾及近河口区。 136.红粘土:生物遗体及有机物含量少于30%,而以无机物质为主体的大洋沉积 137.硅藻软泥:浮游植物(硅藻)和含有硅质结构的浮游动物遗体及有机物的含 量超过 30%的大洋沉积物。 138.钙质软泥:海洋中钙质生物壳体含量大于30%的沉积物。 139.潮上带: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 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 140.潮间带: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 141.潮下带: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 波 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