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53106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6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整理】DLT5006-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CS 27.140 P 10 备案号: J686 2007 中 华人民共和国电力 行业标准 D L/T5 0 0 62 0 0 7 水 电 水 利 工 程 岩 体 观 测 规 程 Code for rock mass observations of hydroelectric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2007-07-20 发布2007-12-01 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第一章、目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总则 3 4 围岩收敛观测5 5 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7 6 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 10 7 岩体表面

2、倾斜观测 13 8 岩体应变观测 15 9 岩体压力观测 18 10 岩体锚杆观测 21 11 岩体渗压观测 2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地质描述内容 28 条文说明 31 第二章、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 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 (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要 求,对原标准 DLJ 20419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试行) 、DL 50061992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补充部分)进行修订的。 本次修订,对DLJ 2041981、DL 50061992 的内 容作了调整、归并和增删。修订后的标准分为三个标准, 即 DL/T 53682007水电水利

3、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DL/T 53672007 水电水利工程岩体应力测试规程 、 DL/T 5006 2007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 。上述三个标准实 施后替代 DLJ 2041981、DL 50061992。 本标准对 DL 5006中的岩体观测部分进行修订, 并更 名为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规程 。 本标准修订和补充的主要内容如下: 删除原标准中挠度计法钻孔横向位移观测。 增列岩体表面倾斜观测、岩体锚杆轴力 观测、岩体渗压观测。 将各观测项目中的地质描述内容合并,列入附录 中。 删除原规程说明书,按章节顺序编写条文说明。 本标准附录 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

4、准由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 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 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大文、胡建忠、陈梦德、李文 慧、汤大明、舒涌、陈绪高、李庆华、蔡德文。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 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 心 (北京市白广路二 条一号, 100761) 。 第三章、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的方法和技术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地基、围岩、边坡的岩体 位移、变形、应变、压力和锚杆观测,以及岩体中地下水 渗透压力的观测。 本标准适用于前期阶段岩体观测、施工期安全监测、 运行期长期观测。 第四章、2规 范 性 引

5、 用 文 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 包括勘误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 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 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标准。 DL 5013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DL/T 5050 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 DL/T 5125 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 规程 DL/T 5331 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DL/T 5367 水电水利工程岩体应力测试规程 DL/T 5368 水电水利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第五章、3总则 3.0.

6、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岩体观测方法,提高观 测成果质量,增强观测成果的可比性,制订本标准。 3.0.2岩体观测内容应根据观测目的和工程地质条 件确定。岩体观测布置应选择在具代表性部位和特殊部 位。布置应合理, 并注意时间和空间关系, 使成果有利于 综合分析。 3.0.3对重要断面或测点,宜进行平行观测,或采 用不同种类的观测仪器观测同一物理量。 3.0.4临时观测系统与永久观测系统应建立数据传 递关系。 3.0.5根据工程岩体的特性、要求的测量范围和精 度,选择观测仪器。 选择的观测仪器应具可靠性, 观测仪 器安装和使用应简易, 便于维修和更换, 对环境条件变化 敏感性小,具有良好的稳定运行性能

7、。 3.0.6选择观测仪器埋设部位时应注意安全,不易 受施工或人为破坏,并注意观测和维护方便。 对观测仪器、 观测电缆和观测终端应有保护措施。 3.0.7各观测仪器和观测电缆应设统一编号。当各 观测仪器埋设完成后,应及时提交观测仪器埋设竣工图。 3.0.8每一观测项目应设专人负责,观测资料应在 24h内进行整理。当发现观测资料出现异常时,应及时查 找原因并进行处理,必要时按程序逐级上报。 3.0.9根据观测目的,应提出各阶段观测报告。 3.0.10观测工作管理基本要求参照DL 5367 的要 求。 3.0.11配合岩体观测用的钻孔、 坑槽、平洞除应符 合观测专门要求外,还应符合DL 5013、

8、DL/T 5050、DL/T 5125、DL/T 5331 的要求。配合岩体观测进行的岩体物理 力学性质试验和岩体应力测试, 应符合 DL/T 5367和 DL/T 5368的要求。 3.0.12岩体观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 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六章、4围 岩 收 敛 观 测 4.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4.0.2观测布置应包括下列各项: 1 应根据地质条件、围岩应力、施工方法、支护形式 及围岩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等因素,按一定的间距选择观测 断面和测点位置。 2 观测断面间距宜大于2 倍洞径。 3 初测观测断面宜靠近开挖掌子面,距离不宜大于 1.0m。 4 基线的数量和方

9、向,应根据围岩的变形条件及洞 室的形状和大小确定。 4.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4.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卷尺式收敛计。 2 测桩及保护装置。 3 温度计。 4.0.5测点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清除测点埋设处的松动岩石。 2 用钻孔工具在选定的测点处垂直洞壁钻孔,将测 桩固定在孔内。测桩端头宜位于岩体表面, 不宜出露过长。 3 测点应设保护装置。 4.0.6观测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于同一工程部位进行收敛观测,应使用同一收 敛计。 2 需要对收敛计进行更换时,应重新建立基准值。 3 需要对收敛计进行标定时,标定宜在进行观测的 相似环境中进行。 4.0.7观测应

10、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测桩端头擦拭干净。 2 将收敛计两端分别固定在基线两端测桩的端头 上,按基线长度固定尺长。钢尺不应受扭。 3 根据基线长度确定的收敛计恒定张力,调节张力 装置,读记收敛值,然后松开张力装置。 4 每次观测应重复测读3 次,3 次观测读数的最大 差值不应大于收敛计的精度范围。 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作 为观测读数值,第1 次观测读数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5 量测环境温度。 6 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观测目的、工程需要和围岩 收敛情况确定。 7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4.0.8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基线观测长度。 2 按下列公式计算经温度修正的

11、实际收敛值: 000 () iii LLLLTT(4.0.8) 式中: i L 实际收敛值, mm ; 0 L基线基准长度, mm ; i L基线观测长度, mm ; 收敛计系统温度线胀系数,1/ ; i T收敛计观测时的环境温度,; 0 T 收 敛 计 第 一 次 读 数 时 的 环 境 温 度,。 3 绘制收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值与开挖空间 变化关系曲线、收敛值的断面分布图。 4 收敛观测各测点位移的分配计算,可根据测点的 布置型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 4.0.9围岩收敛观测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观测段 和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位置与编号、地质描述、收敛计编 号、观测时间、观测读数、基线

12、长度、环境温度、工程施 工或运行情况。 第七章、5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 5.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5.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断面及断面上观测孔的数量,应根据工程规 模、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确定。 2 观测孔的位置、方向和深度,应根据观测目的和 地质条件确定。观测孔的深度应大于最深测点0.5m。 3 观测孔中测点的位置, 宜根据位移变化梯度确定, 位移变化大的部位宜加密测点。测点宜避开构造破碎带。 4 当以最深点为绝对位移基准点时,最深点应设置 在应力扰动区外。 5 当有条件时,位移计可在开挖前进行预埋,或在 同一断面上的重要部位选择12 孔进行预埋。 6 当无条件进行预

13、埋时,埋设断面距掌子面不宜大 于 1.0m,边坡工程可在下一台阶开挖前进行埋设。 5.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5.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杆式轴向位移计。 3 位移传感器。 4 读数仪。 5 安装器。 6 灌浆设备。 5.0.5观测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方向和深度钻孔。孔 口松动岩石应清除干净,孔口应平整。 2 清洗钻孔,检查钻孔通畅强度。 3 根据钻孔岩心柱状图和观测要求,确定测点位置 和选择锚头类型。 5.0.6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位移计的安装要求,进行位移计安装。按 确定的测点位置,由孔底向孔口逐点安装固定

14、点和各测 点,最后安装孔口装置。 并联式位移计安装时, 应防止各 测点间传递位移的连接杆相互干扰。 2 根据锚头类型和安装要求,逐点固定锚头。当使 用灌浆锚头时,应预置灌浆管和排气管。 3 安装位移传感器并对传感器和观测电缆进行编 号,调整每个测点的初始读数。 当采用灌浆锚头时, 应在 浆液充分固化后进行。 4 需要设置集线箱时,位移传感器通过观测电缆按 编号接入集线箱。 5 孔口、观测电缆、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6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5.0.7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连接读数仪进行观测。 2 每个测点应重复测读3 次,3 次观测读数的最大 差值不应大于读数仪的精度范围, 取 3

15、次读数的平均值作 为观测读数值,第1 次观测读数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3 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观测目的、工程需要和岩体 位移情况确定。 4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5.0.8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算各测点位移。 2 绘制测点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3 绘制观测孔位移与孔深关系曲线。 4 绘制观测断面上,各观测孔的位移与孔深关系曲 线。 5 选择典型观测孔,绘制各测点位移与开挖面距离 变化的关系曲线。 5.0.9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记录应包括工程名 称、观测断面和观测孔及测点的位置与编号、地质描述、 仪器安装记录、读数仪编号、传感器编号、观测时间、观 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

16、八章、6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 6.0.1本观测采用铅垂向钻孔,适用于各类岩体。 6.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断面及断面上观测孔的数量,应根据工程规 模、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确定。 2 观测断面方向宜与预计的岩体最大位移方向或倾 斜方向一致。 3 观测孔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岩体受力状态,布置在 最有可能产生滑移、倾斜或对工程施工及运行安全影响最 大的部位。 4 观测孔的深度宜超过预计最深滑移带或倾斜岩体 底部 2m 5m 。 6.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6.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伺服加速度计式滑动测斜仪。 3 模拟测头。 4 测斜管和管接头。 5

17、 安装设备。 6 灌浆设备。 7 测扭仪。 6.0.5观测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和深度进行铅垂向钻 孔。观测孔孔径应大于测斜管外径50mm 。 2 清洗钻孔,检查钻孔通畅程度。 3 应进行全孔取心,绘制钻孔柱状图,记录钻进过 程中的情况。 6.0.6测斜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要求长度将测斜管进行逐节预接, 打好铆钉孔, 在对接处做好对准标记并编号,底部测斜管应进行密封。 对接处导槽应对准,铆钉孔应避开导槽。 2 按测斜管的对准标记和编号逐节对接、固定和密 封后,逐步吊入观测孔内, 直至将测斜管全部下入观测孔 内。 3 调整导槽方向,其中一对导槽方向宜与预计的岩

18、 体位移或倾斜方向一致。用模拟测头检查导槽畅通无阻 后,将测斜管就位锁紧。 4 应在测斜管内灌注洁净水,必要时施加压重。 5 封闭测斜管管口,将灌浆管沿测斜管外侧下入孔 内至孔底以上 1m处,进行灌浆。待浆液从孔口溢出,溢 出的浆液与灌入浆液相同时, 边灌浆边取出灌浆管。 浆液 应按要求配制。 6 灌浆结束后,孔口应设保护装置。 7 测斜管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6.0.7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待浆液充分固化后,量测测斜管导槽方位。必要 时,用测扭仪测导槽的扭曲度。 2 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通畅程度。 3 使测斜仪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 导槽,缓慢地下至孔底,由孔底自下而上

19、进行连续观测, 两测点间距应为测斜仪测头导轮间距, 记录测点观测读数 和测点深度。测读完成后,将测头旋转180 插入同一对 导槽内,按上述步骤再测读1 次,测点深度应与第 1 次相 同。 4 测读完一对导槽后,将测头旋转90 ,按本条3 款步骤测另一对导槽两个方向的观测读数。 5 每次观测时,应保持测点在同一深度上。同一深 度一对导槽正反两次观测读数的误差应满足仪器精度要 求,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观测读数值。 6 取第一次的观测读数值作为观测基准值。也可在 浆液固化后, 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取其读数稳定 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7 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或分析原因后采 取相应措施。

20、 8 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岩体位移情况 确定。 9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6.0.8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各测点位移和累积位移。 2 绘制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并附钻孔柱状图。 3 绘制各观测时间的位移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 4 对有明显位移的部位,绘制该深度的位移与时间 关系曲线。 5 根据需要,计算测点的位移矢量及其方位角,绘 制位移矢量与深度关系曲线,以及方位角与深度关系曲 线、测区位移矢量平面分布图。 6.0.9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记录应包括工程名 称、观测区和观测断面位置和编号、观测孔位置和编号、 测点位置和编号、 导槽方向、地质描述、测斜

21、管安装记录、 测斜仪编号、观测时间、观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九章、7岩 体 表 面 倾 斜 观 测 7.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7.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范围、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 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确定。 2 测点应布置在能反映岩体整体倾斜趋势的部位。 3 测点宜直接布置在岩体表面。 当条件无法满足时, 也可采用浇筑混凝土墩与岩体连接。 4 需要设置参照基准测点时,应布置在受扰动岩体 范围外的稳定岩体上。 5 测点应设置在方便观测的位置,并有观测通道。 7.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7.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倾角计。 2 读

22、数仪。 3 基准板。 7.0.5测点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基准板宜水平向布置。 2 在预定的测点部位,清理出 50cm 50cm的新鲜岩 面, 清洗后用水泥浆或黏结胶按预计最大倾斜方向将基准 板固定在岩面上。 3 根据岩体的风化程度或完整性,也可采用锚杆将 岩体连成一整体, 或开挖一定深度后, 先设置锚杆再浇筑 混凝土墩。混凝土墩断面尺寸为50cm 50cm ,并高出岩 体表面约 20cm ,按本条 1 款要求固定基准板。 4 根据需要,基准板也可任意向布置。采用任意向 布置时,应按本条1 款要求固定基准板。 5 基准板应设保护装置。水泥浆和混凝土应进行养 护。 6 测点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23、。 7.0.6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擦净基准板表面和倾角计底面,按基准板上要求 的方向将倾角计安装在基准板上后进行测读,记录观测读 数。 2 每次观测应重复测读3 次,3 次观测读数的最大 差值不应大于读数仪的允许误差, 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作 为观测读数值。 3 将倾角计旋转180 进行安装,按本条1、2 款步 骤测读倾角计旋转180 后的观测读数值。 4 将倾角计旋转 90 ,按本条 13 款步骤测读另一 方向的观测读数值。 5 取第一次的一组观测读数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6 参照基准测点应在同一观测时间内进行测读。 7 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岩体位移情况确 定。 8 应记录工

24、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7.0.7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观测读数值和倾角计给定的关系式,计算两 个方向的角位移。 2 根据需要,计算最大角位移及其方向。 3 绘制角位移和时间关系曲线及观测区倾向平面矢 量图。 7.0.8岩体表面倾斜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观测 区和观测点位置和编号、 观测方向、 地质描述、 倾角计编 号、读数仪编号、观测时间、观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 情况。 第十章、8岩 体 应 变 观 测 8.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8.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断面及每个观测断面观测孔或岩体表面应变 观测点的数量, 应根据工程规模、 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确 定

25、。 2 观测孔内测点或岩体表面应变观测点的位置和数 量,应根据工程需要和预计的岩体应变状态确定。 3 测点布置的仪器不宜跨越岩体结构面。 8.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8.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应变计。 3 读数仪。 4 集线箱。 5 安装设备。 6 灌浆设备。 8.0.5观测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方向和深度钻孔。孔 口松动岩石应清除干净,孔口应平整。清洗钻孔。 2 根据钻孔岩心柱状图,调整测点位置。 3 需要加长观测电缆时,应对电缆接头进行密封, 并满足系统绝缘度的要求。 8.0.6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测点位置,

26、将应变计固定在导向杆上,各应 变计应平行钻孔轴线。将观测电缆同时固定在导向杆上。 2 对应变计和观测电缆进行编号,将组装好应变计 的导向杆送入孔内并定位。 3 由孔底向孔口用水泥浆或黏结材料对观测孔进行 充填。充填材料固化后的刚度应与岩体刚度相似。 4 需要设置集线箱时,应变计通过观测电缆按编号 接入集线箱。量测观测电缆长度。 5 孔口、观测电缆、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6 进行岩体表面应变观测时,在岩体表面刻槽,应 变计两端宜组装刚性夹具, 槽长为组装后的应变计长, 槽 宽和槽深各大于组装后的应变计, 槽长的方向为预定的观 测方向。将组装后的应变计放入槽内, 施加一定的预压缩 量,注入水泥浆并

27、抹平,引出观测电缆,安装保护装置。 其他同本条 4、5 款要求。 7 现场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8.0.7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观测应在充填材料充分固化后进行。 2 每次观测读数不应少于2 次,当连续 2 次读数差 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 取 2 次读数平均值作为观测读 数值。 3 开始每天测读 1 次,当相邻两天观测读数值之差 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 取最后 1 次观测读数值作为观 测基准值。 4 按本条 2 款步骤进行观测,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 工程需要和岩体应变情况确定。 5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8.0.8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应变计要求,计算岩体应变

28、值。岩体表面应 变观测应进行长度修正。 2 绘制岩体应变与时间关系曲线。根据需要,绘制 应变速率变化曲线。 3 绘制观测孔和观测断面岩体应变分布曲线。 4 根据需要,计算岩体应力变化量。 8.0.9岩体应变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观测断面 位置和编号、 观测孔位置和编号、 观测点位置和编号、 观 测方向、地质描述、应变计型号和编号、 观测电缆型号和 长度、读数仪编号、仪器安装情况、 观测时间、观测读数、 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十一章、9岩 体 压 力 观 测 9.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9.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断面和每个观测断面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 程规模、工程特点和

29、地质条件确定。 2 进行岩体应力观测时,测点应布置在钻孔内或岩 壁;进行岩体与混凝土接触压力观测时,测点应布置在岩 体表面。 3 岩体应力观测可进行单一方向观测,也可进行应 力状态观测。 4 测点不宜布置在温度有显著变化的部位。 9.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9.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切槽设备。 3 液压式应力计。 4 管路和集油箱。 5 油泵和压力表。 6 安装设备。 7 灌浆设备。 8 温度计。 9.0.5钻孔岩体应力观测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 求: 1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方向和深度钻孔。清 洗钻孔。 2 根据测点深度确定压力管长度,组装应力计并编

30、 号。压力转换器宜设在孔口, 补液管长度应满足施加初始 压力的要求。 3 观测单一方向岩体应力时,应力计应垂直要求观 测的应力方向;观测岩体应力状态时,应力计宜按0 、 45 、 90 方向布置,两应力计间距应大于应力计轴向长度。 4 将应力计按要求方向固定在安装杆上,送入孔内 定位。对孔内进行灌浆。 5 待浆液固化后,按编号顺序将加压管和回流管接 入集油箱。 6 孔口、管路和集油箱应设保护装置。 7 固化后的浆液和压力计的系统刚度宜与岩体刚度 相似。 8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9.0.6岩壁岩体应力观测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 求: 1 测点应选择在岩壁平直部位。 2 按要求观测的方向垂直岩

31、壁刻槽,槽的尺寸略大 于应力计,在槽内充填水泥浆,将应力计填入槽内。 3 其他应符合 9.0.5 条的要求。 9.0.7岩体和混凝土接触压力观测仪器安装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在预定的测点部位,将岩面修凿平整,岩面应垂 直要求观测的压力方向。 2 在岩面上铺设水泥浆,放上应力计,施加压力, 挤出多余水泥浆,应力计应垂直要求观测的压力方向。 3 固定应力计。应防止混凝土施工时应力计发生移 位和损坏。 4 其他应符合 9.0.5 条的要求。 9.0.8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观测应在充填材料充分固化后进行。 2 将油泵通过压力表连接加压管进行加压,当回流 流量为每分钟 3mL 4mL并稳定 1

32、min 后进行压力表读数, 读数后停止加压 10min,再重复加压,当连续 2 次读数差 小于压力表允许误差时, 取 2 次压力表读数平均值作为观 测读数值。量测回流管出流油液温度。 3 根据需要,通过补液管对应力计施加初始压力, 按本条 2 款步骤量测初始压力值。 初始压力大小应根据岩 体应力大小或应力计接触情况确定。 4 每次观测应按本条 2 款步骤进行。 5 每次观测后应将加压管和回流管密封。 6 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应力或压力变化 情况确定。 7 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9.0.9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下列公式计算岩体应力或接触压力变化值: ir0T ()ppp

33、p(9.0.9-1) TTi0 ()pKTT(9.0.9-2) 式中: ip 岩体应力或接触压力变化值,MPa ; 应力计率定系数; r p压力表观测读数值,MPa ; 0p初始压力, MPa ; T p温度修正压力, MPa ; T K温度修正系数, MPa/ ; 0 T初始温度,; iT观测时温度,。 2 绘制岩体应力或接触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 绘制断面岩体应力或接触压力变化值分布图。 9.0.10岩体压力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 观测断面 位置和编号、 测点位置和编号、 地质描述、应力计编号和 埋设方向、仪器安装情况、压力表编号、观测时间、观测 读数、环境温度、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

34、十二章、10岩 体 锚 杆 观 测 第1节、 10.1锚 杆 轴 力 观 测 10.1.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锚杆。 10.1.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锚杆应根据地质条件、岩体变形状态布置在 锚固工程的具有代表性部位或重点部位。 2 测点宜在观测锚杆上等分布置,每根观测锚杆测 点的数量宜根据观测目的和锚杆长度确定。 3 观测锚杆的长度不宜小于6.0m。 10.1.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10.1.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锚杆测力计:最大量程应大于观测锚杆的极限抗 拉载荷。 3 读数仪。 4 集线箱。 5 灌浆设备。 10.1.5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35、 观测锚杆安装时间应根据观测目的确定。 2 根据测点布置的要求裁截锚杆。采用螺纹连接锚 杆测力计时, 锚杆应焊接螺纹接头; 采用焊接连接时, 应 注意焊接时高温对锚杆测力计的影响。 连接后的锚杆测力 计和锚杆应处于同一轴线上。 3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方向和深度钻孔。清 洗钻孔。 4 对测力计和观测电缆进行编号。将组装后的锚杆 和排气管送入孔内, 引出观测电缆。 根据观测需要, 可将 锚杆固定在孔底。 5 安装灌浆管,封闭孔口,按要求的压力进行灌浆。 灌至孔内停止吸浆后,保持灌浆压力并持续10min,结束 灌浆。固化后的浆液, 应具有一定的对孔壁的黏结力和对 测力计的握裹力。 6 需要进行

36、支护的部位,观测锚杆不宜露出孔口。 7 无黏结观测锚杆应在锚杆中布置一个测点,锚杆 底部应固定,在孔口用螺帽通过垫板对观测锚杆施加一定 张力。 8 观测锚杆的施工工艺、所需材料的规格和尺寸, 宜与系统锚杆一致。 9 需要设置集线箱时,锚杆测力计通过观测电缆按 编号接入集线箱。量测观测电缆长度。 10 观测电缆和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11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10.1.6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观测应在浆液充分固化后进行。 2 每次观测读数不应少于2 次,当相邻 2 次读数差 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 取 2 次读数平均值作为观测读 数值。第一次观测读数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3 观测时间

37、间隔应根据工程需要和锚杆轴力变化情 况确定。 4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10.1.7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锚杆测力计要求,计算观测锚杆轴力。必要 时计算锚杆应力。 2 绘制观测锚杆轴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 绘制观测锚杆轴力沿轴线分布曲线。 10.1.8岩体锚杆轴力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观测 锚杆位置和编号、 测点位置和编号、 观测方向、地质描述、 观测锚杆长度和直径、 锚杆测力计型号和编号、 观测电缆 型号和长度、读数仪编号、仪器安装情况、观测时间、观 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2节、 10.2锚 杆 载 荷 观 测 10.2.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中的预应力锚杆。

38、 10.2.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锚杆载荷观测应利用锚固工程中的锚杆进行。 2 观测锚杆应根据总体锚固设计和工程需要进行布 置。 3 观测锚杆的数量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确定。 4 观测锚杆应按锚固部位的重要性分配,重要部位 宜进行平行观测。 10.2.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10.2.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环式锚杆测力计及配套装置:锚杆测力计最大量 程不应小于预应力锚杆超张力的1.2 倍。 2 读数仪。 3 锚固张拉的锁定设备。 4 温度计。 10.2.5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选定的锚杆孔口浇筑混凝土支承墩,支承墩表 面应垂直锚杆孔轴线。锚杆应在孔口出露足够长

39、度。 2 在锚杆内锚段和支承墩达到预定强度后,根据测 力计安装要求安装测力计。 测力计应与孔轴线垂直, 偏斜 应不大于0.5 ;测力计受力中心与孔轴线偏差,应不大 于 5mm 。 只作施工监测用的测力计, 应安装在外锚板上部。 3 安装张拉设备和锚具,张拉程序和要求应与非观 测锚杆相同。 有特殊要求的观测锚杆, 可另行设计张拉程 序和要求。 4 观测锚杆应在与其有影响的锚杆张拉前进行。 5 需要设置集线箱时,测力计应通过观测电缆按编 号接入集线箱。量测观测电缆长度。 6 测力计、观测电缆和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7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10.2.6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测力计安装就位

40、并在加载张拉前,应进行观测基 准值读数。每隔 5min 读数 1 次,读数不应少于3 次,当 连续 3 次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2 按要求的张拉载荷逐级施加,每级载荷应测读1 次,当达到要求的最大张拉载荷锁定前后,应按本条1 款的稳定标准,测读测力计张拉载荷锁定前后的稳定读数 值。 3 测力计锁定后, 每天应观测 1 次,测读稳定读数, 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5d。以后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要 求和锚杆载荷变化情况确定。 4 当相邻锚杆进行张拉时,应同步进行锚杆观测。 5 当观测锚杆需进行张拉载荷补偿时,应在补偿张 拉载荷前后,分别测读测力计

41、的稳定读数。 6 每次观测同时,应量测测力计的环境温度。 7 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10.2.7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测力计要求,计算观测锚杆实际载荷值。 2 根据张拉过程中每级载荷的测力计读数,绘制测 力计读数与载荷关系曲线。 3 根据观测锚杆锁定前后测力计读数,计算载荷锁 定损失。 4 绘制锚杆载荷与时间关系曲线。 10.2.8岩体锚杆载荷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观测 锚杆位置和编号、观测锚杆结构类型及参数、地质描述、 测力计型号和编号、观测电缆型号和长度、读数仪编号、 仪器安装情况、施加各级张拉载荷及观测读数、 观测时间、 观测读数、环境温度、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十

42、三章、11岩 体 渗 压 观 测 11.0.1本观测适用于各类岩体。 11.0.2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工程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 采取的防渗和排水措施选择观测断面和测点位置。 2 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断面渗压分布变化较大部位, 断面方向宜平行渗流方向。 3 测点应布置在:渗压坡降大的部位;防渗或排水 设施上下游;相对隔水层两侧;不同渗透介质的接触面; 可能产生渗透稳定破坏的部位;工程需要观测的部位。 4 应利用已有的孔、井、地下水出露点布置测点。 5 应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岩体结构条件、岩体渗 流特性及仪器埋设条件,选用测压管或渗压计进行观测。 对于重要部位,宜采用不同类

43、型仪器进行平行观测。 11.0.3地质描述内容见附录A。 11.0.4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1 钻孔设备。 2 灌浆设备。 3 测压管:由进水管和导管组成。 4 测绳或水位计。 5 压力表。 6 渗压计。 7 读数仪。 11.0.5测压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的孔径、方向和深度钻孔,清 洗钻孔。钻孔方向除有专门要求外,一般选择铅垂向。 2 钻孔应进行全孔取心,绘制钻孔柱状图。对需要 布置测点的孔段,应进行压水试验。 3 根据钻孔柱状图、压水试验成果、工程要求确定 测点位置和观测段长度。 4 根据测点位置,计算导管和进水管长度。 用于点压 力观测的进水管长度不宜大于0

44、.5m。进水管底部应预留 0.5m长的沉淀管段。 5 在钻孔底部填入约 0.3m 厚的中粗砾石层。 6 将测压管的进水管和导管依次连接放入孔内,顶 部宜高出地面1.0m。连接处应密封,孔口应保护。必要 时,进水管设置反滤层。 7 在测压管和孔壁间隙中填入中砾石至进水管顶 部,再填入 1.0m 厚的中细砂,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水泥 膨润土浆至孔口。 8 当全孔处于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中时,可不安装测 压管,应安装管口装置。 9 需要进行分层观测渗压时,可采用一孔多管式, 应在各进水管间采用封闭隔离措施。 10 当测压管水平向安装时, 钻孔宜向下倾斜, 倾角 约 3。 11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1

45、1.0.6渗压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 11.0.5 条中 13 款要求进行钻孔并确定测点 位置。测点观测段长不应小于1.0m。 2 向孔内填入中粗砂至渗压计埋设位置,厚度不应 小于 0.4m。将装有经预饱和渗压计的细砂包置于砂层顶 部,引出观测电缆。 渗压计在埋设前和定位后, 应检查渗 压计使用状态。 3 填入中砂至观测段顶部,再填入厚1.0m的细砂, 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膨润土浆至孔口。 4 在干孔中填入砂层时,应对砂层进行饱和。 5 分层观测渗压时,可在一个钻孔内埋设多个渗压 计,应对渗压计和观测电缆进行编号。应在各观测段间采 取封闭隔离措施。 6 观测点压力时,观测段长度不应大于0

46、.5m。 7 进行岩体和混凝土接触面渗压观测时,应在岩体 测点部位表面, 选择有透水裂隙通过处挖槽, 先铺设中粗 砂,放入装有经预饱和渗压计的细砂包,引出观测电缆, 用水泥砂浆封闭。 8 需要设置集线箱时,渗压计通过观测电缆按编号 接入集线箱。量测观测电缆长度。 9 观测电缆、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10 仪器安装情况应进行记录。 11.0.7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无压测压管水位采用测绳或水位计观测,观测读 数准确至 0.01m。 2 有压测压管应在管口安装压力表, 读取压力表值, 估读至 0.1 格。如水位变化缓慢,开始阶段可采用本条1 款方法观测, 当水位溢出管口时, 再安装压力表。

47、当压力 长期低于压力表量程的1/3 或压力超过压力表量程的2/3 时,应更换压力表。 3 渗压计每次观测读数不应少于2 次,当相邻 2 次 读数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 取 2 次读数平均值作为观 测读数值。 4 测压管和渗压计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观测。观 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需要和渗压变化情况确定。 5 应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11.0.8观测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渗压计要求,计算岩体渗压值。 2 绘制水位或渗压与时间关系曲线。当地面水水位 与渗压有关时,应同时绘制地面水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 3 绘制水位或渗压沿断面方向分布曲线。 11.0.9岩体渗压观测记录包括工程名称、

48、观测断面 位置和编号、 测点位置和编号、 地质描述、 水位计或压力 表或渗压计型号和编号、 观测电缆型号和长度、 读数仪编 号、观测时间、观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第十四章、附录A (规范性附录 ) 地 质 描 述 内 容 A.1收集工程区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A.1.1工程区工程地质图。 A.1.2工程区地形图,并附典型剖面图。 A.1.3工程布置图。 A.1.4主要建筑物位置、尺寸、轴线方向。 A.1.5主要建筑物施工程序图。 A.1.6岩体开挖施工图。 A.1.7工程区内地下水贮存形式和类型。 A.1.8工程区内岩体应力特征。 A.1.9水文、气象资料。 A.1.10工程施工或运行

49、情况。 A.2地下洞室地质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A.2.1地下洞室编号和轴线方向,各观测部位位置 和高程。 A.2.2地下洞室展示图,并附典型剖面图。 A.2.3岩石名称、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颜 色。 A.2.4各类结构面产状、性质、延伸长度、充填物 性质。 A.2.5断层位置、产状、宽度、断层带性质。 A.2.6地下水出露位置、类型、性质、渗水量。 A.2.7岩体分类。 A.2.8风化卸荷带类型。 A.2.9岩体应力特征。 A.2.10防渗或排水措施及位置。 A.3基坑、边坡等参照A.2 内容。 A.4观测孔地质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 A.4.1观测孔位置、孔口高程、轴线方向。 A.4.2测点位置。 A.4.3岩石名称、结构。 A.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