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5269302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电化学部分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 4-15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

2、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

3、实验设计能力。 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 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

4、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 - 学生提出问题 - 进行假设和推理 - 通过实验验证 - 得出相关结论 - 引发新的问题情景 - 提出新问题 - 实验提供直接经验 -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 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思

5、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 - 观察 - 讨论 - 推测 - 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6、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1. 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 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 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 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引入】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池。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照相机、手机,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其实,这些电池都是应用原电池的原理制成的。那

7、么到底什么是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怎样?今天我们就想通过一些实验一起来研究一下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指导】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 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 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 1. 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2. 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 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 、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

8、学生认为可能是氢气或 SO 2 或是氧气。最后同学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氢气。本处不展开) 2 、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学生提出许多假设) 学生甲:电子应是铜失去的,因为气泡是在铜片上产生的。 学生乙:电子应是锌失去的,因为锌比铜活泼,易失去电子。 学生甲:电子应是铜失去的,若是锌失去电子,气泡应该出现在锌片上,怎么会在铜片上出现气泡呢? 学生乙:锌片失去的电子可以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因此,铜片上有气泡。 学生丙:既然电子是锌片失去的,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要到铜片上得电子呢? (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难以回答,期待老师的评判和解释。但老师

9、不必急于回答) 【引导】电子究竟是锌片还是铜片失去的,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指导】使用灵敏电流计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 结论:有电流流过,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说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但是,对于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即“既然电子是锌片失去的,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要到铜片上得电子呢?”还是觉得难以解释。) 【动画演示】由于锌片失去电子后产生锌离子,锌片的周围有许

10、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学生小结】锌片:较活泼,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Zn 2e - =Zn 2+ 铜片:较不活泼,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2H + +2e - =H 2 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板书】 1. 原电池的概念: 【实验指导】给你一节干电池,用实验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 结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板书】 2. 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 Zn 2e - =Zn

11、2+ (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 2H + +2e - =H 2 (还原反应) 【引导】 写出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并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总反应方程式为: Zn+2H + =Zn 2+ +H 2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过渡】 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 【板书】 3.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习题】请用实验验证下列哪些装置构成原电池?并据此对比分析,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 C 、 D 、 H 构成原电池 【学生

12、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补充、修改,最后得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甲:从 A 、 B 不构成原电池可知,构成原电池必须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作电极。从 F 、 G 不构成原电池可知,要组成原电池还必须构成闭合回路 学生乙: H 也构成原电池,是因为水果呈酸性,说明构成原电池需酸溶液。 学生丙: D 也能构成原电池,说明构成原电池不一定要酸溶液,也可以是盐溶液,结合 E 可知,构成原电池电极材料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学生丁:从 C 可知,电极材料也可以是象石墨这样能导电的非金属。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

13、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练习】对于上述能组成原电池的装置,分析正负极和发生的电极反应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正极材料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假如把上述 C 装置的电极改为 Cu 和 Ag ,能组成原电池吗?【学生回答】不能,要构成原电池,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必须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同学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将氧化还原反应: Fe+Cu 2+ =Cu+Fe 2+ 设计成 一个原电池。 【学生回答】负极:铁正极:铜电解质溶液:硫酸铜 【学生补充】正极材料还可以是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 Cu 2+

14、,除硫酸铜外,还可以是氯化铜、硝酸铜等。 【小结】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书的内容和要点 【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一、 l 、 3 、 4 ,二、 l 、 2 、 3 2 、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评价方案 本课时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本课时教学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探究性教学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扬弃。探究性教学要以大纲为依据,教材仅仅是本参考书。因为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以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材提供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事实材料,而不只是结论的堆砌,因此,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处理。 教学过程是否优化

15、。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激励性策略,即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自主性策略,即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含量,讨论要注重实效性,讨论过程要注意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诊断性策略,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创造性策略,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创造性的意见。 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时间长、参与空间大等;其次,好、中、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16、、情感目标要基本达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说明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17、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 本节

18、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 本节课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1 、锌片及时从溶液中取出 2 、注意灵敏电流计的量程 第 8 页 *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