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上传人:有米之炊 文档编号:5275874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表内除法(2)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

2、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

3、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

4、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1()()=1。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5、。2()5=()。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62=3:(63)(23)=();(64)(2_)=3。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4生活中的应用。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接着要求学

6、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

7、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

8、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

9、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2、点明课题。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答:用秤称。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设计

10、理念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1、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

11、www.xxJXSJ.cn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生:台秤。(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

1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 写出体重。

13、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 连一连。4、 找错。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

14、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设想: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数学

15、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2、师生共同

16、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

17、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统计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

18、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

19、的统计观念。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

20、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

22、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

23、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

24、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 说课稿 段家河中心学校 方定琴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39。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二、说目标。根据教材

25、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

26、、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

27、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这副图中有我们的老朋友角,你找到了吗? (1)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锐角和钝角作铺垫,且符合学习顺迁移的规律。 2回顾角的特点。 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1)、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2)、 怎样判断直角? (3)、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起点,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变更。(二)、活动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1画一画。 (1)明确活动

28、要求:画一个你喜欢的任意大小的角。 (2)学 生展示作品,并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3)教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张贴于黑板。 2分一分。 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会怎样给这些角分分类呢?请你来分一分并且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2)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 (3)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分类结果,并把是这样分类的学生请到前面来介绍怎样分类的。 A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B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C讨论: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的不需要用

29、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板来验证。 (4)得出名称,揭示课题。 师:像你们这样根据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而像这样的角,叫做钝角,钝角是比直角大的。 再次出示情景图,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辨认抽象出的三个角,说出它们的名称。设计意图:反馈式及时练习,可以快速反映本环节教学效果。 3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师谈话: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变角游戏吧!交代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听老师指令,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和钝角。 (2)、师生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把

30、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锐角 直角钝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实物中找出各种角。 (1)课件出示四种实物背心、单杠、人字梯和剪刀(见练习九第1题),小组内交流以上实物中分别有哪些角。 (2)自由选择最有把握的物体来汇报。根据学生发言,用课件抽象出各个角给予反馈。在辨认中,学生较易把第二幅单杠图沙坑中的一个角判断为钝角,教师应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借助多媒体来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视图中判断各种角。 (1)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与有困难或有质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3)集体

31、反馈。请个别学生到电脑前展示。 3、创作角。 (1)、我来当画家。(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2)、我来当设计师。(借助小棒或其他学具摆一个角。或用纸折一个角。) (3)、我来当表演家。(教师谈话:小朋友们,其实我们的身体再运动时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呢,你能上来演示一下吗?请学生上来演示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感,并且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 四)、走进生活,感受角生活带来的美感。(欣赏美的图片,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对角的进一步学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5、 说板书设计。 依据本节课

32、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板书设计为: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锐角 直角钝角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教材,创设了“在游乐园找老朋友-角”的问题情境,从而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接下来了解学生对角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再让学生画角,并将将角合理分类,然后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课引

33、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找一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再将自己画的角铁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兴趣盎然。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比一比、分类、变角、问答、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

34、一个难点。利用PPT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怎样判断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时,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用三角板比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提醒学生红领巾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本节

35、课也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1)没能有效把握课堂时间,在学生汇报时没能正确引导,导致后面很有意义的活动没有开展完,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 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说教材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的主题图及P4页的例1.2.教材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 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单元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的主题图,含盖了这个单元的所有学的内容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

36、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只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2、 教学重点、难点(1)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辅助观察、讨论等方法,这

37、些方法在下面的教学程序中有具体表现,并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想、多说、多练中获取新知。三、说教学程序: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谈话引出课本2-3页的主题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啊?)2、让学生观察主题图。3、指名说说,看后你想说什么?4、师谈话板书课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起学生的学习

38、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1、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2解决问题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重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1)

39、独立思考(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3)汇报:并说想法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为了使学生

40、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便于掌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1练习一的第1题)我是这样进行的。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2. 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四)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教学。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会了什么?(通过以

41、上问题,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

42、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4、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

43、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一、说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

44、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二)实践操作法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的情境,在小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说学法: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交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生:苹果、桔子、瓜籽?我们现在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2、出示情境图(3个小朋友到小明家做客)小明准备了18颗糖果和9个桔子来招待大家。A分糖果:每个同学都分到了6颗糖果,请你算一算糖果分完了吗?根据算式3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