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 论文.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528104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使用一一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例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推进,教育部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素养等学科导向,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授课本知识,更多是如何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一项重大、复杂、不断深化的课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标发生了:从双基的确立,至旷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核心素养”的出台,每次转折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关键词: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言:2020年安徽省统一推广使用高中新教材,地理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调整与变化。我在高中从

2、教也有十余年,在使用过去的人教版教材时,发现高一自然地理就是学生的恶梦,尤其是地球运动与大气环流等章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成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再加上高一未分文理科,课时紧张,难以深入学习,导致这些知识一直是文科生的“短腿。新课程改编了教材体系,两本必修在高一完成,知识面很广,难度较浅,学生学起来也没有那么吃力了;而分科以后学习选择性必修内容,这里面的知识内容难度更大一点,更能体现专业性,课时也充裕一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基础作铺垫,会事半功倍。个人觉得这样的教材编排更加合理。关于新课程下核心素养的落实落地,新教材真是得以很好的体现了,每节课前都设置了本节课的导入,全部都是使用真实

3、情景导入。如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使用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真实故事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设置的问题,又能为本节课深入埋下伏笔,起到串联本节课的作用;不仅如此,展示我国航天技术进步,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将来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精神。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采用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藏医学院的案例导入,这个地点位于青藏高原,是我们讲解太阳辐射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真实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选择。利用这个案例可以串联知识,引领全文,起到了很好的首位呼应;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了祖国偏远山区的落后现状,要让学生有帮助少数民族脱贫的情怀。关于

4、这样的真实情景,是每一课都有,而且案例都是精挑细选,同时这样的情景都是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或是感受我国经济腾飞,或是科技的飞跃,或是帮助少数民族脱贫,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因生在中国而自豪,我/想这就是民族自豪感。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也是别有用心的,章节的体系清晰,内容的覆盖面广,深度把握不深不浅,问题设置,能很好的启发学生思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此我以自己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为案例,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这节公开课上的是问题研究一一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从内容选择上来看,这一章开篇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及成因分析,学生对西南地区的地貌有了一定的认识,

5、学习起来不会陌生,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地貌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这不就是我们所讲的要树立人地协调观么,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这样的课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帮助落后地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问题研究要告知学生探究思路:收集资料,了解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一一分析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因素及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一针对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提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告知学生学习思路,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资料

6、的收集环节,需要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才能使用。这一问题研究的思路还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意义,将来学生进入社会面临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时,都可使用类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传授就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收集的资料时要进行必要指导,收集哪些有用信息,如喀斯特峰丛山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交通、农业等信息。导入环节我采用一首民谣:“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梦,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一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二很接地气的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三这首民谣能够贯穿全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四因为朗朗上口也能

7、很好的让学生记住当地的环境背旦O进入课堂之后,用材料的形式反馈当地信息,如呈现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其气候特点,并分析它对当地的影响;层层递进,最后逐一落实自然地理要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学生讲的不是很好,可以启发诱导,这便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讲到当地人口时,呈现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当地人口是分布不均的,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哪些地区人口稀疏,为什么?学生的思考会进一步深入,渐渐的就有了课堂的生成。共同探究可以得出山区人口较稀疏,人口主要集中在洼地地区;再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人口要集中分布在洼地地区呢?这便很

8、好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但又有不协调之处,这样的土地太少了,而当地人又多,正是因为“人多地少”的矛盾才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帮助学生树立协调观的思想。有了前文的铺垫再分析课本中的问题时就不再难了,如:“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学生可以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角度去分析问题,这便是地理中的要素综合,具有整体性思想。解决问题: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时,一个问题两个角度去分析,“涝”是因为当地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土层薄蓄水能力弱,同时人类活动又主要集中在洼地,才出现涝的情况;旱则是因为喀斯特地区易渗水,导致地表缺水才会旱,这属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9、有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如何帮助西南地区脱贫呢,我们可以呈现一些当地的图片,如溶洞旅游景点,生态农业等照片,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但不能仅限于此,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之前的农业耕种会出现石漠化,而生态农业就能缓解问题呢,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态农业,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结合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水源林位于最上游,坡度陡,主要用于涵养水源;经济林在坡度较缓处,既能增加经济收入,也能有很好的起到水土保持效果;粮食种植主要集中在洼地处,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利于粮食种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很好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带来的粮食不足。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很

10、好的理解生态农业本质就是因地制宜一一人地协调观。除此以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有哪些方式能够帮助喀斯特峰丛山地脱贫最后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请学生就本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悟,有人会说和谐一一人与自然要和谐;有人会说富强一一实现祖国共同富裕,帮助西南脱贫;有人会说文明一一用知识解决问题,唯有文明才能走得更远我想这便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吧。在这节课中,有知识的学习:石漠化、生态农业、生态移民等;能力的锻炼: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又有核心素养的体现:西南地区的区域认知,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思维、既旱又涝的辩证思维这些都属于高阶思维,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讲究人地协调观;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这样的教材用起来很是的心应手,这样的教育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教育。参考文献李秀彬: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卡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7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