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28698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 特征码 AzQUpFUCTPBtJfjiXRaH 从故乡人物的出场看“新文学开山”的精妙技艺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刊物新青年上发表。接着孔乙己 、 药 、 风波 、 故乡也陆续在该刊刊出。 (阿 Q 正传在 晨报副刊连载)便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造成巨大的反响: 当时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非常重视,及时加以赞扬。陈独 秀赞扬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 。李大 钊也说:“鲁迅先生是我们新青年中最谦虚、最热忱的成 员。我们见面不多,但他和我们却很能默契。 ”李大钊同志还要 求他的

2、子女一定要好好阅读呐喊 ,因为“这是中国最好的一 本小说” 。 (陈漱渝鲁迅评传57 页) 鲁迅在呐喊自序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中,这样写道: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 消极的。 ”后来,在自选集自序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中, 第 2 页 又回忆道:“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是 一致的。 ”“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 。不过我所遵奉的, 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像鲁迅这 样的写作动机,创作倾向,若按当今某些趋时的,沉迷执板的 人的眼光,会被看成是什么“看重”社会政治,文化

3、学术的 “中心位置” , “接收体制的收编” ;(引自孔庆东正说鲁迅 3 页)甚至还会加上什么“政策文学” , “指令文学”等等贬损 的名称。但要知道,鲁迅“遵奉” “将令” ,是有一个根本的大 前提的,那就是“前驱” “主将”们的主张,与他的“我以我血 荐轩辕” ,强民救国的人生信条和理想、愿望是一致的。 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学术文化问题,鲁迅总是慎重考虑, 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无原则地随同他人的。且看,胡适也是当 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在新青年同样由于发表一 些政治观点,是军阀政府产生忌恨之时,他便建议新青年 编辑部公开发表一个声明,表示从此不谈政治。这一主张,便 立即受到鲁迅的反

4、对。鲁迅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三日致信胡适说: “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 。 (鲁迅书信集 )接着,在“整理国故” 、 “青年必读书”等一 些重大问题上,鲁迅都与胡适的观点和态度针锋相对。 第 3 页 关于故乡主题、立意的构想,毫无疑问,是与当时的“社 会状态”密切关联的。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一无所 有”的“奴隶们” “要做天下的主人”这一思潮影响到了中国。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为庆祝中国参战胜利,北京各大中学校放 假三天。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便组织大学教员借天安门的露天 讲台,向民众演讲。在十五日上午的演讲会上,蔡元培亲自作 了劳工神圣为题的讲话。他宣告“此后的世界,

5、全是劳工 的世界!” “凡是用自己劳力作成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 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 ”“我们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劳 工神圣!” (张晓唯蔡元培传63 页)一九一九年 5 月新 青年 (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刊布了李大钊撰写的 两篇专论:布尔什唯主义的胜利 、 庶民的胜利 。鲁迅在这 一期新青年上也发表了小说药 。对于中国占人口绝大多 数的“劳苦大众”农民的生活,鲁迅从小就很熟悉,对于他们 的苦难,向来深为了解和同情。一九三三年瞿秋白撰写的,经 鲁迅过目,得到首肯和赞许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曾这样 写道:“他的士大夫家庭的败落,使他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 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

6、的空气。 ”于是,在世界进步思潮, 国内意识主流的影响下,鲁迅“一发不可收”地接连创作了 狂人日记 、 风波 、 故乡 、 阿 Q 正传等系列小说,可 以说这些小说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合适宜的著作,是鲁迅与 “革命前驱”的“主将”们“默契”配合的出色成果。 第 4 页 一九三八年蔡元培先生为鲁迅全集所作的“序”中,明确 认定鲁迅为“新文学开山” ;他还这样赞扬说:鲁迅“感想之丰 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 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的天才!又是 何等的学力!” 故乡作为“新文学开山”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之后,历久 不衰地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反响热烈

7、,达到了有口皆 碑的程度;国内各级学校编撰的语文教材,历来都将之选 录。有一法国作家认为, “像故乡这样的短篇小说,可以给 世界上所有进步作家作为典范。 ”(陈根生鲁迅名篇问世以后 76 页)的确,这篇小说杰作在选材构思、情节提炼、结构布局、 人物配备,以及多种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的运用上,都达到了 高超的程度。 读故乡 ,对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时,我们首先应 关注到,小说选取生活题材方面的有所侧重。可以拿鲁迅的其 他小说来作比照:像狂人日记 、 孔乙己 、 药 、 风波 、 阿 Q 正传等篇,都是侧重在“揭出病苦” 。作品具体展示的 是“下层”人们的困苦、灾难,及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以

8、及 上流社会的“堕落” 、国家社会的厄运。 故乡则不同,它侧 第 5 页 重从正面描写人物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展示的是人际之间(知 识分子仕宦之家与贫苦劳动者)的平和、温爱的情感交流。按 中国叙事文学(如小说、戏剧)的传统惯例,是“无巧不成书” ; 故乡却没有激烈动人的故事情节,却同样做到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文物性格鲜明独特,栩栩如生。探究其 所以成功的种种原因,其中选取与本篇题材最适应的艺术技法 成功的运用,尤为值得重视。 我们看到,为适应这一反映日常生活的短篇,作者采用了“线 索单纯,穿插丰富” ,这样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高明的手法。 首先构想认定了以“一气” (即诚爱之情)为描

9、写的中心,体现 了主题的集中性。据此又拟定一条贯穿始终的明晰的线索:在 外“辛苦辗转”某生的知识分子“我” ,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 与儿时的农民好友见面,且带动下一辈人见面结成好友,离别 故乡时,回想两家几代人友爱情深, “一气”相较之可贵,遂希 望天下人都能崇尚这一美好的人生品德,共同走向这宽广的人 生道路。这里线索的“单纯” ,不是单调、简单。作为短篇小说, 不允许内容的枝蔓,情节的拖沓。于是采用“闲中着色”的丰 富的“穿插” ,使其内容厚实、有力。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 庵梦忆柳敬亭说书一文中,讲述了民间艺人“柳麻子”说 书的技巧:“描写刻画,微入毫发” , “闲中着色,细微之至” ,

10、“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鲁迅的文笔,也像这样能“闲中着色” 第 6 页 ,即于情节细微、平淡处,从容精当,入筋入骨地刻画人物性 格,推动故事情节生趣盎然地往前发展,起、承、转、合每一 环节都充实、丰满。 艺术技巧无疑是重要的。技巧可以领会,欣赏,揣摩,探讨, 艺术技巧有规律可寻。技巧可供借鉴学习,作者可以积累经验, 磨炼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但是要知道,从来没有脱离 思想激情的表达,孤立存在的艺术技巧。文学反映和表现的是 生活,生活的主角是人。离开对人及其命运的关怀,离开了人 对社会关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的表达,技巧何由产生和 运用呢?技巧不是万应灵验的膏药,同一品种牌号的膏药可以

11、供患者广泛取用;文艺技巧不像这样。柳敬亭说书,描摹武松 打虎,成功运用的“闲中着色”的技巧他人只能用作借鉴,不 能生搬硬套,否则就是邯郸学步,反失其步,画虎不成,反类 犬了。鲁迅是重视技巧的。但他还说:“文艺的总根在于爱” , “能爱能憎才能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 )关 于小说创作,他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 (二心 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讯 )又说,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 (且介亭末篇出关的 关 )无疑,他自己就是认真地这样做的。 从故乡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来看,这里鲁迅所选取的是他 第 7 页 从小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他在社会上经历二

12、十余年, 对当时社会历史状态,有深切的认识和感受;对生活在错综复 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他,所要塑造、描写的人,是做到了“烂熟 于心”的了解和把握。早在学生时代,鲁迅就深知和重视“文 学所以增人感” , “学说所以启人思”的特点。 (许寿裳亡友鲁 迅印象记25 页)鲁迅写人物历来就特别注意体现其情。在 故乡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围绕着一个“情” 字来遣使他笔下的系列人物的。好刀用在刀刃上。他那“闲中 着色”的艺术技法,首先就用在每一个人物出场之时,即在情 节轻微、平缓之时,就让读者初识其人,深感其情。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便着重来赏析故乡描写人物出场, “闲中着色”的精妙技法的运用: 一、

13、顶着一个“冒”字出场的“我” 小说开头,即用了不算太长,但也并不很短的一则优美、清新 的抒情散文文字,让第一人称的“我”作了精彩展示: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 故乡去。 第 8 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 风吹进船 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 近横着几 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注意,第一个字就是“我” ;让人物急急上场,这是短篇小说, 情节的紧凑所要求的;也是为了一起始就抓紧人物性格的刻画。 果然,第二个字是“冒”

14、,这个字真用得精当、神奇,起了大的 作用。有了这一“冒”字,立刻就把人物置于不顺遂,不从容 的,被动的境地。想想看:“冒雨前进” 、 “冒着浓烟” 、 “冒着 枪林弹雨” 、 “冒着敌人的炮火” ,这该是怎样的紧迫感啊!这 “冒”字也就把“我”在此之前、之后的生活,都勾连起来了。 在此之前, “我”在离故乡“二千余里”的异地,为生活奔忙, 被命运所驱使, “二十余年”间不得不回故乡。要是能够由自己 第 9 页 随时从容安排故乡之行,这个“冒”的情状就不会发生了。 “ 我冒了严寒”急急回到故乡,也必然是有急切要办的事。 (读下 去可以知道,许多烦难事,母亲妥善料理了。 ) “我”这次急匆 匆赶回

15、家乡,是为向“熟识的老屋” 、 “熟识的故乡”作最后一 次的告别。总之,用这一“冒”字就把人物“我”在特殊环境 中的特殊心态,充分显露给了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 接着写“渐近故乡”时, “我”心情的激荡。按生活实际,作者 一九一九年回到故乡,是晚上乘坐轿子。这里却写成乘船,为 的是便于抒情。接着写天色的“苍黄” ,村庄外景的“萧索” 。 这本是秋天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由于“我”这次回乡, “本没 有什么好心绪” ,才造成“荒村”的错觉。还有, “这不是我二 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明明白白用的是疑问句。一些 粗心的评析者把它当成陈述句、判断句。于是,认为小说一开 头就描绘了“故乡不故” ;

16、认为人物“我” ,凭着远观外景的 “萧索” ,这一表面的自然景象,就认知了“故乡不故” 。这实 在是误解了“我”的心情,也贬低了这一杰出作品的艺术手法 了。 其实,开头这第一部分美妙无比的抒情文笔可以看作是整个小 说的第一乐章,这一乐章的总的情调是“悲凉” ,其实也就是 故乡全篇抒情的基本情调。但要注意,这“悲凉”是含有 第 10 页 骨气的, “悲凉”中又透露了“希望” 。看,这第一乐章的最后 一句是:“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这“好得多”是指人情之美, 在想象中,景色也该是美的。 故乡全篇的结尾,也是透露了 “希望” ,还要知道,这“悲凉”之气,是时代、历史环境所决 定的;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脱离

17、时代。鲁迅是眼光敏锐的伟大作 家,它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不可能脱离,或超越时代的典型 环境。我想,可以用鲁迅这一诗句来概括故乡的整个风格 情调:“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 二、 “早已迎出来”的母亲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 ”作者这样 安排母亲的出场是独具匠心的。人物的这一动作,表面看是多 么随意、平和、不动声色。但是细心的读者必然可以想象到, 在此之前,这位母亲该投入多长时间的伫立凝望,以及多少次 切盼注视的目光啊!终于盼到了,见到了,实现了亲自迎接远 离膝下的爱子的心愿,此时此刻,母亲的欢乐开怀是可想而知 的了。凭着这“迎着出来”四个字,我们也可以体察、感受到, 这

18、位母亲是多么慈祥、温爱,多么重感情的长者,她的心思又 是多么细密、周到的啊! 以此作好了有力的铺垫,在下面故事的进展中,又多次用“闲 第 11 页 中着色”的技法,写母亲对人的细心的关怀、爱护和体谅,无 不入情入理,生动传神。 三、 “飞出了”宏儿。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母亲“迎着出来” ,立 即带动了宏儿的 “飞出” 。 宏儿的这一“飞出”是充分性格化的,活画出这孩子的天真、 活泼、机灵、敏捷、爱动故不必说;“飞出”实是展示出了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可以想象得到若是没有良好的、温 爱、祥和、欢乐融融的家庭环境、气氛,能养育成这样的孩子 吗?这“飞出”二字,不止是写的宏儿,同

19、样也是写了母亲, 写了母亲为首的这一家的家风。 写宏儿“飞出”之后,紧接着下一段文字写“母亲很高兴” ,与 “我”交谈,又顺笔再写宏儿:他“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 站着只是看。 ”这简洁的轻描淡写,也是入情入理,切合儿童的 神态、心理。文学现实主义的“细则真实”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四、 “尖声”怪叫的杨二嫂 第 12 页 正当“我”与宏儿平静地交谈“出门”坐车、坐船的境状时, 杨二嫂用“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她一上场就作先声 夺人的精彩表演,不单声音怪异,还有体态、神情的怪异,大 量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装腔作势的口气;她愈是卖力,愈是投入, 愈显出她内心的虚假,醉翁之意不

20、在酒。这样刻画杨二嫂,是 作为闰土为人诚笃的鲜明对比。杨二嫂如此费神费力,却所得 有限,便大失所望,反而责怪对方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 放松” ,认为自己倒是有理,心理“愤愤”然了。 “辛苦恣睢” 的杨二嫂,竟是如此强词夺理,肆无忌惮,看来真要勒索、强 取了。而“我”则一直“默默的站着” ,母亲也默不作声;母子 二人的度量该有多大啊!就这样作者“着色”之笔,既是写杨 二嫂,同时也描写了母子二人。在普遍贫困化的社会里,像杨 二嫂这样贫穷不顾脸面的,是大有人在。杨二嫂出场之前,写 了“有些人” ,说是来“买木器” , “顺手便随便拿走” 。这些人 没有写出名字,我们说他们是杨二嫂的后续者群,该是

21、大致不 差。杨二嫂及其后续人群所肆意放纵的,是与“一气”之情相 对立的损人利己的私欲。社会上物欲横流之时,不择手段图谋 私利的人必然会大量涌现,只是其手段有隐显、高下之分罢了。 故乡中杨二嫂及其后续者的出现,也加重了作品的悲凉气 氛。 第 13 页 五、喊出“老爷”称号的闰土 闰土的出场是在与“我”见面之时,前面大段的描述,包 括对少年闰土的深情的回忆,都是为闰土的上场做铺垫的。闰 土所说“实在喜欢的了不得” , “我”所说“这好极”的见面, 终于到来: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 说:“阿!闰土 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 有做声。他的态度

22、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 间已经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第 14 页 他回过头去说, “水生,给老爷磕头” 。 应该看到,这一段写闰土出场与“我”见面的文字,是整篇小 说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鲁迅必然要精心构思,拿他自己的 话来说就是“凝神结想”之后写成的。这里投入的感情也是最 强烈,最凝重,最是“忧愤深广”! 二人见面是双方盼望已久的,从故事的进展来看,也是蓄 势已久的。按常规,该用浓墨重彩来描绘。按常情,知心朋友 久别重逢,该是尽情忆旧、叙旧,酒逢知己千杯少吧。可是, 对这主要人物闰土的出场,作者还是从细微、平缓处着笔

23、,拿 二人见面开口寒暄的称谓,以少胜多地,作精当的, “入筋入骨” 的刻画: 我只是说:“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分明叫道:“老爷!” 此时此刻,将“我”称为“老爷” ,在闰土看来是理当如此的, 因为它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中,是习以为常,从 来如此,且广泛流传的下等人对上等人的称谓。所以,他紧接 第 15 页 着, “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 ”当母亲听到“老爷” 的称谓,赶忙制止,要他哥弟相称,他却说:“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 至于“我”呢,听了闰土的一声“老爷!” ,立刻产生了强烈的 心灵震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 一层可悲的厚障

24、壁了。本来是“好极”的,哥弟相称的,亲热 温爱的见面,闰土这一声“老爷” ,顿然使人彻骨透寒。是无形 中这冷酷无情的“障壁” ,将可贵的平等的友情割断了,击碎了。 “说不出话” ,表面看是哑口无言,无话可说,实际是思绪万千, 心潮翻滚,万语千言,强压在心头啊!此时此境,面对着“木 偶人”似的童年好友,又能说些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阅览至此,会禁不住掩卷沉思,定能深味到作者 所构想使用的两个词:“老爷” 、 “厚障壁” ,实是内含极丰富, 概括力极强的词。若是有许多的人,能认识这两个词的广阔, 深遂的含义,用它来透视蔓延几千年黑暗无边的中国社会,他 们就等于拥有了威力无比,当量巨大的炸弹,他们

25、来摧垮“万 难破毁的铁屋子” ,就为期不远了。 要知道, “老爷”这个称谓,在所谓“上智” “下愚” ,等级森严 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用得最为广泛的 第 16 页 词。有了它,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力者,就会俯首贴耳地 任人驱使,他们做人的种种权利便被剥夺,而自己又毫不觉察, 终生只能过着“想做奴隶而不得” ,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 活。 (鲁迅坟灯下漫笔有了它,本该是善良的,处事公正 的人的人性,也会被扭曲,成了贪欲残暴,不劳而获,颐指气 使,胡作非为的兽性人。事实上,整个“上智下愚”的等级社 会,就是靠顽固、厚实的“老爷” (和“奴隶” )观点所支撑着, 维护着的。

26、“厚障壁” ,就是“老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的 危害性。把他人看着上等人“老爷” ,自己则认作是“下品”的 奴隶,彼此之间,不能平等地诚爱相交,岂不是无形中筑起了 隔断人情的障壁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可悲”的。 至于闰土,少年时期是那样英气勃勃,具有多方面的优美素质 的农家好后代,由于受“老爷” (等级)观念的侵蚀、残害,成 了驯顺的奴隶。这就是几千年封建制的“吃人”社会,在下层 人民身上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凡是有良知,有是非正 义之心的人,面对这活生生的骇人事象,都会激起中气如雷的 愤怒和憎恨的啊! 六、既“害羞” ,又“松爽”的水生 水生是闰土的第五个孩子,跟着他父亲进城来,闰土要

27、他向大 第 17 页 人磕头、打拱,他“害羞”而躲躲闪闪。在母亲吩咐下,宏儿 来“招他” ,便“松松爽爽”地跟宏儿一道出去了。这“害 羞” 、 “松松爽爽”是两笔明写的情态。还有一笔是暗写:在 “我”一家乘船离别故乡时,宏儿问:“大伯!我们什么时候 回来?”紧接着又说:“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 。 对水生这个小人物的描绘,笔墨极省检,只是在故事情节进展 的轻微平缓的“过场”中,似不经意地稍作点厾,照样写的鲜 活、传神,性格独具,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由于闰土对“我”一家友情的诚笃,竟能不顾“厚障壁”的阻 隔,他热切主动地提出要“见一回面” ;再加上“宏儿” 、 “水生” 这“后辈” “还

28、是一气” 。这样,就使作品增加了亮色,给人以 鼓舞,使人很自然会想到鲁迅的一句名言:“石在,火种是不 会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 )从而增加了勇 往直前的力量。 七、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我” 与作品一开始即出场的“我”相照应,结尾处也展示了 “我”的述说抒情: 第 18 页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 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从前面的讲述来看,是指 希望“要一气”的“后辈” ,不要“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 ,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那么,在“我”的心目中, “新的生 活”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和要求呢?应该

29、是:一、打破了等级制 的“厚障壁” ,人人平等地“诚爱”相交;二、生活不辛苦辗转, 人人的温饱和发展,都得到保障。就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情 势来看,这是难以指望,无法实现的。或者说,二十年之后, 水生若与宏儿见面,不再出现一声“老爷”的称谓,这一愿望, 能实现吗?也是无法保证的。所以说:“希望无所谓有。 ”但是, 希望又是属于将来的。将来究竟有多么遥远?不管多么远,提 出希望,心中有所向往,总是好的;希望是前进的向导,所以 说“希望无所谓无”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没有希望”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 的结句是明确告示给人们:从“没有路”到“有路” ,必须有个 前提,有个先决条件;“走的人”要“多”!否则,还是没有 第 19 页 路。 但时轮在不停地转动,社会历史总是在发展,广袤的神州 大地终于进入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时代。 故乡等系列作品, 就体现了这一新的时代精神。然而,这个时候,黑暗仍然浓重, 路,还是崎岖漫长。一些有敏锐眼光的前驱者,尚处于“心事 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境。 可喜的是,在故乡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和见识到, 系列人物(母亲、闰土、 “我” 、宏儿、水生)身上鲜明体现的 “诚爱”之情,终会冲破“厚障壁”的阻碍,开辟一条广阔的 光明至善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 ,真的猛士必将奋勇而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