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

上传人:xgx5959 文档编号:529533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明节感怀思亲散文五篇【篇一】1979年2月8日,我探亲回部队到上海姑妈处转了下,下午在上海火车站候车时,小叔拿着老家的电报在焦急地找我,才知是我的爷爷走了。当时正值中越自卫反击战即将开战之际,在外的军人都在匆匆赶回部队途中,我在上海火车站邮电局拍了封电报“部队任务,不能回,致哀!”最终未能回家送爷爷最后一程,留下了终身遗憾。我的爷爷钱樟标离世已经四十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于我还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至今,我的眼前还不时浮现出他那清癯的脸庞,留着小胡子,叼着老烟杆,消瘦的体形,慈眉善目,对人一直都是笑呵呵的,很少见他发脾气。我入伍前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我的父母都在外面工作,我出生后先送到

2、枣园村奶妈家喂养,不到周岁就抱回来由奶奶养大,后来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爷爷把家里的一点米给我们小孩烧粥吃,自己则吃糠和野菜。爷爷吃糠拉大便堵住了,请医生来手工通便,那个罪是真难受。青年时代,我曾在村里担任村出纳、团支部的实际负责人、俱乐部负责人等,参与很多社会工作,晚上常常开会很迟回家。我家一个台门里住6户人家,晚回来的人要将台门上拴,这上拴的事自然就落在我和当生产队长的周菊根叔叔两人身上。爷爷对我充分信任,从来不问我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干什么去了。有一次,我们俱乐部组织邀请外村的宣传队来我村演出,夜点心是到各家去筹的,晚饭是派饭,即我们这些骨干每人拉一桌人去

3、家里吃。我自然也不例外,最后一桌人到我家吃时,这一桌饭菜是爷爷一个人来完成,他总默默地支持我。爷爷随我家迁往石砩村时已70多岁,已不用参加生产队劳动了。但爷爷闲不下来,经常在自留地干农活。他的农活做得很好,垅沟整齐,各种蔬菜安排有序,种菜多余的地还种点棉花和麦子,补贴家用。家里每年还养一头猪,养到120斤以上就去卖给国家,有50多元的收入,爷爷卖了猪后很有成就感。我父母每月给爷爷7元钱,是我们在石砩家里零用的,包括买酱油、盐、豆腐等,爷爷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到双抢时,生产队要求每家每户晒稻草,我们有时要拖一拖,爷爷就自己来做。对此,他总乐此不疲地告诫我们“今天事今天毕”,这样,倒逼我们及时做好

4、每天的事,促使我们从小养成“今天事今天毕”的好习惯。爷爷生前没享什么福,一直过着勤勤恳恳的生活,我也没怎么尽过孝道。我长大后,离开了家,等想到要回报爷爷时,爷爷却走了。唯愿在人生道路上学有所成、干有所获,以慰爷爷的在天之灵。【篇二】父亲风风雨雨度过了四十三个年头,与世诀别。父亲之墓已成了矮沓沓的“小草堆”。年年的清明节,我总要来到“小草堆”前呆呆伫立着,深思长眠地下的父亲。想起父亲的生与死,潸然泪下。我祖父卒于1904年6月29日,而父亲在同年12月6日才出生。无奈,祖母改嫁去浦桥村。父亲过上了“拖油瓶”生活。父亲八岁那年,在亲戚资助下,随母回家,勉强成家立业。1946年6月初,父亲劳累过度,

5、患了“脱力伤寒”。无钱治病,母亲在木马庙求神拜佛,求来一包一包香灰,父亲吞下后,仍无见效。6月29日晚,父亲病逝。临终时,父亲黯然流泪,双眼始终闭不上我父亲走了,可我总觉得他没走远,还在我们身旁,无微不至地在牵记着我们。父亲对我们那么牵肠挂肚,难怪父亲临终时流泪满面;父亲正当如日之升却被夺走了生命,难怪父亲临终闭不上眼睛!父亲!我们永远想念你!你的一生不幸,在那暗无天日的旧时代,何止你一人!去年,我参与修订剡西孝节乡王氏宗谱。在广泛仔细调查基础上,列出了宗亲健康情况的调查表。1862年至1927年(上届宗谱修于1927年)的六十年,正处在国衰国乱、民声怨天的时期,我族宗亲享年六十岁及其以上只有

6、20人,大部分在四十几岁就离世;而在1950年至2017年的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六十多年里,我族宗亲享年八十岁及其以上有30人,大部分享年超过七十岁。多么鲜明的对比,两种社会两重天!旧社会,百姓遭殃;新社会,百姓安康。1949年,毛主席领导我们翻身得解放,我们站起来了!1978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走改革开放之路,我们富起来了!如今,习总书记为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强起来了,处处充满欢声笑语。但我们要抚今追昔,居安思危,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今天。【篇三】每年的清明节,我总要与家人一起去母亲的墓前祭祀。每当此时,往事就会悄然打开,母亲慈祥的面容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母亲不

7、大寻常的身世随即萦回在我脑海。1920年农历十二月廿八日,母亲出生在黄泽镇上一家叫“郑益生”的小杂货店里。由于“郑益生”经营厚道,附近乡村农民来购物,允许赊欠。到端午、中秋、过年前夕,外公就下乡收讨欠款。我老家离黄泽镇虽只八华里,但道路狭窄泥泞,交通极不方便,加上白天当家的男人往往不在家,因此只有晚上才能讨到欠款。由于外公与我祖父颇为投缘,常在我家住宿。外公非常喜欢我父亲,在我父亲七岁时就定下了这娃娃亲。外公是1933年去世的。当时我母亲只有13岁,父亲只有8岁。外公的后事都是祖父执掌操办的。外公去世后,“郑益生”这家小杂货店由外婆执掌,苦心经营,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当时颇得祖父的周济。后来由

8、于“郑益生”这家小杂货店信誉颇佳,在嵊县城里“汪集丰”大商号眼中颇有信誉,有一定额度的垫底货款可赊欠,允许等卖了货物后再去付款。“郑益生”生意日益兴隆。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前夕,家乡的烟叶滞销,烟价特低。当时上海的烟商给祖母大伯的朱氏“毛头老大”来信,说把烟叶收下,打包运往上海,生意利润丰厚。当时“毛头老大”没有本钱,就与祖父商量,决定俩人合伙经营,由祖父把家中八亩己田和部分家产作为借款的抵押,向白泥坎地主魏老五借款,收下烟叶后运往上海。谁知1937年11月上海被日军侵占沦陷后,这笔烟叶货款无法结回,借款也就无法偿还,祖父的田产家业均被抵偿给了魏老五。后来,祖父忧劳成疾不幸去世,家境艰难。而母亲家

9、“郑益生”生意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加上母亲的长相甚佳,文化小学毕业,写得一手好字,开店见多识广,当时换成一般姑娘完全可能赖婚。但母亲是个传统女性,满脑子都是仁义道德。母亲于1942年农历二月嫁到黄芝塘,时年22岁,父亲才17岁。母亲嫁到黄芝塘后,生活境遇改变极大。黄芝塘是一个小山村,一下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除到黄泽镇上卖柴外,极少有人去镇上赶集,除非逢年过节才去买菜。故农家常年吃咸菜萝卜之类的蔬菜,还半年温饱半年饥。母亲成为一位农村妇女后,肩负家庭主妇之责,学会了纺棉花、晒烟叶、养蚕等农活。解放初期母亲还学会了缫丝,并与木匠改进我家的土缫丝机,缫出的丝无论质量和产量都比其他人家要好。许多外地

10、人到我家学习缫丝取经,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来人讲述,并招待茶饭。母亲缩衣节食,勤俭持家。当时农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母亲总是让我们兄弟几人吃饱穿暖。雨雪天的晚餐,母亲总是自己吃粥和番薯,而给祖母和我们几个兄弟蒸上一碗冷米饭共享;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暂时困难时,由于布票极为紧张,母亲把她的嫁妆旗袍修改成小孩服装,让我们兄弟几个穿。母亲为人正直诚恳,很多邻居手头拮据向母亲借钱时,她总是尽力而为。有时村中邻里或婆媳关系不和时,也寻找我母亲评理,她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耐心劝解,不偏不倚,使得邻里和婆媳心服口服地冰释前嫌。母亲是2004年农历闰二月十七日逝世,享年84岁,去世后与父亲同墓葬于村北山名

11、为圳塍的山中。母亲心地善良,宽厚待人,对于困难、劳累、烦恼、委屈,她总是止于齿唇,掩于心扉,独自担当,一人承受;而对于亲友、乡邻、子孙,她总会给予以春风、以甘露,让人受益、让人欢乐。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母亲。【篇四】岁岁清明节,年年祭扫坟墓。我的父亲谢世已数十年了,但他生前领我扫墓的情景,却犹似昨日,历历在目。我家的祖坟,大多在村前钱家岭的高山上。我小时候,家里人扫墓是前一天就作好准备的。祭品由母亲料理,而父亲要做的工作是:磨好两把钩刀,理好一柄锄头和一只小畚箕,并备好一双用粗布做的厚手套。一早起来,父亲就在院子里摆好磨刀架,舀上半脸盆水,从板壁上取下两把钩刀,坐在小椅子上全神贯注地磨起来,磨了洗

12、,洗了磨,左瞧瞧,右看看,眯上一只眼,反复打量刀刃的锋利度,实在不放心,就去灶前取来几根柴火棒作实地砍削,直到满意了,才去检修锄头和小畚箕。第二天,来到山上,放下祭品,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戴上厚手套,拿起大钩刀,把地上疯长起来的杂木、柴枝、荆棘一一砍倒;接着换小钩刀割去丛丛芦苇、藤蔓和野草。先清坟前的,后理坟上的。之后的第二项工作,是到坟旁空旷处挖掘沙泥,用小畚箕一次次搬上坟头,给坟墓加土。尽管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砍柴割草、挖土运泥,一段时间战斗下来,早就累得灰头土脸满身大汗淋漓了。全力做完清扫工作以后,父亲才用锄头削个大草块,把一张白纸条标压在坟顶上。最后才摆上祭品,点燃香烛。许多年来,

13、祭礼年年从简,从不燃放烟花爆竹。由于童心好奇,记得有一年扫墓回家的路上,无知的我十分天真地询问父亲:“爸,爷爷奶奶太公太婆平时吃什么的呀?今天为什么他们一碗也不吃?”现在想来,真是童言无忌,这个貌似十分幼稚的话题,实际上涉及宗教、哲学、政治等多方面高深的学问,即使问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三言两语解释得了的,何况我的父亲是个仅仅只读过几年私塾的普通农民。出乎意料,这个难题竟然没有难倒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凭着生活中的直觉,他从正面给我作了解答。至今,我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他说:“孩子,死了的人是不要吃的,也不会吃的。我们活着的人,用食物祭奠他们,是为了纪念他们,不忘养育之恩。清明扫墓和

14、四时八节祭祀祖先,是我们后来人记住根、不忘本”这些话当然算不得什么理论,但它确确实实道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纯朴淳厚的心声。父亲“重扫轻祭为纪念”的扫墓言行,由于耳濡目染,深深地影响了全家人。2014年,我老伴去世安葬的公墓地上,已没有了柴枝、荆棘,儿孙们驱车上山扫墓时,每年把坟墓四周的水泥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坟头上稍大的野草也一棵棵拔除,并将墓前的两株翠柏修了枝,剪得整整齐齐。随着社会的前进、观念的更新,孙子孙女们已将水果和鲜花替代了原先的祭品。【篇五】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逝者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敬宗法祖、感恩重孝的道德情怀,祭扫追念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美德并发扬光

15、大,这正是清明节传承至今、绵绵不息的道德根基。笔者认为,清明祭扫,应当与逝者进行“精神交流”,传承祖先孝道,继承先烈精神,传承良好家风。在艰苦的年代,先辈们养成了不怕辛苦的精神品质,值得如今青年一代学习、传承。每个家族,当以清明扫墓为契机,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述给后人听,让后人传承好家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再是先辈们以前的艰苦岁月,但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不断激励后人奋发前进。清明节祭扫,是对先辈的缅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自当“以敬为尊”。“祭”是一种仪式,是以肃穆恭敬的心态面对祖先。倘若祭扫充满杂质,只流于形式,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污染环境等,未免不够庄重,还会带坏下一代,给他们的心田种上稗子,这是最不应该的。清明祭祖,应该表达至纯至真的哀思之情,让好家风代代相传,少一些形式,多一份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