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30760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20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2024专题合集127: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02(57篇11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有关材料合集一评论员类文章1 .人民日报: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推动经济持续向好12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必胜信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33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54 .新华社评论员:坚定信心,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75 .新华社评论员:聚焦重点任务抓好贯彻落实96 .经济日报评论员:把积极因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117 .经济日报评论员: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138 .经济日报评论员:有力有效扩大内需159 .经济日报评论员: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1710 .科技日报评论员:以科技创新

2、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1911 .科技日报评论员:以未来产业赢得未来2112 .每经评论员杜恒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大形式的内需经济增长的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2313 .每经评论员薛晖:从“持续用力”到“充分释放”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值得各方期待2514 .南方日报评论员:坚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715 .南方日报评论员: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3016 .解放日报评论员:把握规律奋力一跳勇挑大梁3317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把握要义干在要处3518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泽中:稳楼市有决心新模式有亮点3719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杨兴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何摆在首位382

3、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贯彻好总体要求把握准政策取向40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于关键环节发力促经济稳定增长4222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规范涉企执法护航民营经济4423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越是征程壮阔越需领航力量46二专访访谈类文章24 .新华社记者: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深入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4825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刘向东国务院研究员江宇:破浪前行5726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护航中国经济622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三策合一”助力破解需求不足突出症结6928 .中银证券管涛:持续用力

4、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7229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空间7630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郭丽岩:接受专访:统筹发力79三、记者综合访谈类文章31 .证券日报记者寇佳丽:打好“组合拳”助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8432 .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温源: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863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齐中熙: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8934 .中国经营报记者杜丽娟:更加积极有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9135 .工人日报记者程莉莉:和时间做朋友,静待花开94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明年

5、将如何扩内需、稳楼市中央财办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9637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辛欣:让市场更有效,让政府更有为IOl3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靖:适时降准降息探索拓展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10339 .证券时报记者秦燕玲:提振消费将是经济工作重中之重107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统筹城与乡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关键10941 .证券日报记者田鹏: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加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11242 .证券时报记者程丹:稳股市稳预期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回升向好更可期1144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高财政赤字、适时降准降息11744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杜壮:

6、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12345 .证券日报记者吴晓璐田鹏:着力三个关键点稳股市也稳经济127四、求他类文章46 .人民网评:给经济吃下“定心丸”13147 .21世纪经济报道: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13348 .曾金华:财政政策释放积极信号13549 .连俊:全方位扩大内需利好世界经济13750 .乔金亮:用好“两只手”提升农业综合效益13951 .袁媛:抓住宏观政策加力的机遇14152 .林发勤:抓住亮点壮大服务贸易14353 .增长稳预期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14554 .稳中求进要稳更要进14855 .环球时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懂中国发展逻辑15156 .环球时报:中央经

7、济工作会议提振发展信心15357 .21世纪经济报道:多措并举整治“内卷式”竞争157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4日)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握大势、谋篇布局,鼓舞人心、催人奋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关键时期,关键一年。一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前高、

8、中低、后扬态势,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从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到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再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稳”的势头有效延续,“进”的步伐坚定有力,“好”的因素逐步累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一年来的成绩殊为不易。外部压力加大,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内部困难增多,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一年来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9、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的结果,体现了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谋划,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

10、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落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坚定必胜信心。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历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前进道路上,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们就有抵御风险、战胜挑战的坚实支撑,就有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充足底气。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定能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

11、同配合。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好统筹兼顾这个科学方法,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重要关系,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挑战,推动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前行。干字当头、众志成城。越是面临复杂局面,越要把握

12、大势、积极作为,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继续爬坡过坎、越沟迈壑,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要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大力提升抓落实的效能。要坚持求真务实,增强大局观念,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的协同性,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必须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13、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坚定必胜信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人民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5日)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一年来,我们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前高、中低、后扬的态势,来之不易,令人鼓舞。从集成电

14、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再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O万辆、粮食产量首次突破L4万亿斤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放眼全球,我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特别是面对二、三季度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既促进了全年目标实现,也为明年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研判准确、决策果断、部署有力、措施有效,表明我们党更加

15、注重根据形势变化及时科学精准施策,更加注重政策协同联动、形成政策“组合拳”集中发力。从历史进程看,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年来的发展成绩,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充分体现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智慧和能力。这次会议指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是对新时代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实践的精辟概括,是全国上下的高度共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大量政策利好,有力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从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

16、政策实施,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到十四年来首次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整体效能;从大力提振消费,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到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无论是政策取向还是重点任务,明年经济工作的价值主旨都十分明确,就是要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政策取向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受到高度关注。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十四年来的首次,进一步传递出积极明确的信号。“适时降准降息”,是为了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

17、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快信贷增长,支持国内需求扩张。创新金融工具,将增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更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特别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消费金融等支持,将更能体现针对性、精准性。从重点任务看,“大力提振消费”体现了对发挥消费主动力作用的重视。我国消费空间广阔、潜力巨大。通过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将进一步释放我国消费潜能。比如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近3亿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供更多适老化产品服务,发展银发经济

18、将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是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方面。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定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人民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6日)在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

19、量和做大总量这五对重要关系,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五个“必须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引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这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这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这是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是夯实中

20、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越要尊重发展规律、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工作主动。我们要深刻把握和运用五个“必须统筹”,把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切实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这里以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深化理解。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强大的供给能力,不仅支撑我国外贸稳步增长,货物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也不断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供给创造需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就能够创

21、造和引发新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从年产过万辆,到年产首次突破百万辆,用了6年。同样只用了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实现了从年产百万辆到千万辆的跨越。7月份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开始超过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赢得市场青睐、实现换道超车,一方面在于凭借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质量,另一方面也在于顺应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面向未来,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定能实现良性循环、协同发力。需求牵引供给。近年

22、来,党中央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内外市场联通更加高效。特别是今年以来,“两重”“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投资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1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比前9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9.3%,比前9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工作重点任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体现的正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高效统筹,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运用。实施提振消费

23、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这些政策举措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必将有效激发内需潜能,夯实做大国内大循环,更好地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外部需求面临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必须深刻认识到,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在这样的背景下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实践告诉我们,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抓住供给侧,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另一方面要聚焦需

24、求侧,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坚定信心,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新华社评论员(2024年12月14日)在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

25、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无畏的胆识和魄力,一次次作出关键

26、抉择,充分彰显主心骨、定盘星作用。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变化越来越多。越过一峰又一岭,踏平坎坷成大道。实践充分证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就有了战胜经济社会发展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性、挑战性、严峻性多年未有。从国际上看,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

27、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前进之路绝非坦途。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前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略高于GDP增速;2024年,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综合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

28、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增强信心、知难而进,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聚焦重点任务抓好贯彻落实新华社评论员(2024年12月16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

29、作会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坚持干字当头,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贯彻落实。洞察时与势,统筹稳与进。回顾即将走过的2024年,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加快落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粮食产量首次突破L4万亿斤,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穿越风雨,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风破浪、稳中有进,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30、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一项一项变成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爬坡过坎,狠抓贯彻落实。抓落实任务重、头绪多,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搞好统筹兼顾,在把准政策取向的前提下抓好重点任务,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从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十四年来首次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打好政策“

31、组合拳”,会议确定的政策取向为抓好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提供了遵循。从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再到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会议提出的9项重点任务,统筹改革和发展、把握当下和长远、兼顾激发内生动力和拓展外部空间,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制定了任务书、明确了着力点,体现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高超智慧和治理能力。我们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

32、持清醒,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聚焦重点任务抓好落实,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说到底在一个“干”字。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才能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正向激励,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抓实干,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协同联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要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蓝图已绘就,奋

33、进正当时。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扎扎实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10把积极因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经济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4日)“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明年经济怎么干,有了具体的路线图。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是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

34、勇往直前的根本保证。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只有攻坚克难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即将过去的202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势、科学决策,多箭齐发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增量政策加快推出,经济活力指数超过近两年均值,产业升级指数延续向好态势,基础创新指数创历史新高,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更加提振。势头向好,难点也不少。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35、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此时,尤其需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的政策思路、战略战术、工作重点。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

36、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系列重要任务,瞄准的是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对应的是练好内功的紧迫要求,展现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方向,彰显的是发展和安全并举的忧患意识。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大关键环节,方能谋定而动、纲举目张。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求我们着力推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有利条件持续积累,落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强调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严的要求和实的作风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37、干就干成。中国经济在历经一次次考验中成长,也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12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经济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5日)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炼出5个必须统筹好的重大关系,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解答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金钥匙”。其中,“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推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看不见的

38、手”和“看得见的手”,经常用来比喻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不断寻找政府和市场的科学定位,努力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尊重经济规律的体现,只有打破束缚市场活力的条条框框,才能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各显神通、百业兴旺。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今年以来,存量政策、增量政策接续发力,非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同向

39、发力、形成合力,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有力支撑。社会信心的有效提振,不仅证明了我国经济自身的韧性,也证明了“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当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越位、缺位、错位仍有发生,对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构成制约,亟待优化与完善。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才会越有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公开发布,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条例列入今年的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旨在遏

40、制乱发文、“奇葩”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乱象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不当干预、规范政府行为的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作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等工作部署,就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长远来看,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把该政府管的事管好、管到

41、位,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就其位、相得益彰,将更有力地把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14一有力有效扩大内需经济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今年怎么看”和部署“明年怎么办”中,蕴藏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逻辑。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时,“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安排明年重点工作任务时,“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被放在首位,强调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彰显了我们致力解决重大紧迫问题的坚定决心,也传递出下一步政策举措的发力方向。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需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由平衡到不

42、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旺,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复杂且严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等,导致外需承压较重。一系列现实条件和风险挑战叠加,凸显了运用好规律性认识的针对性、紧迫性。扩大国内需求,成为重中之重。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是巨大的。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商品零售额位居世界前列,今后还有稳步增长空间;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

43、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消费空间正在被不断挖掘,农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服务消费表现亮眼,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猛。此时,尤其需要多渠道施策、多层次用力,把内需潜力转化为发展实绩。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表明既要拓展深度和广度,又要丰富完善政策工具。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围绕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中央作出系列部署。投资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44、聚焦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我们也做好了政策储备。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更加明显。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期之举。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的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才能夯实做大国内大循环,更好带动和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这个战略之举,对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真正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有力有效扩大内需,是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也是值得期待的答卷。通过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培育完整的内

45、需体系,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必将在搏击风浪中不断发展壮大。16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经济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7日)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针对这一年的经济工作,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把握好稳与进、守正与创新、立与破的逻辑关系,必须运用好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而这,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经历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坚定不移推动高

46、质量发展,必须突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实现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的挑战,我们更加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在2024年的实践中,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更加充沛、基础更加夯实。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还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打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要依靠科技创新,路径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布局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

47、导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多元主体和多方资源向基础前沿领域聚集,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抢占重要竞争领域的发展制高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个系统安排,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激发出现实生产力。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特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就要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

48、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是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论。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水平不同、优势短板各异,必须实事求是,因时因势各展所长。传统产业集聚的地区,要利用技术进步,在转型升级中转出新活力;人力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的地区,则要利用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地方政府而言,落脚到实践中,就是看准了务必抓紧干,善用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构建良性竞争生态,让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踏踏实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主旋律。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转换是一个过程,面对压力与挑战,战略定力、长远眼光、治理智慧依然是关键因素。而这,始终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与担当。18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日报评论员(2024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