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16721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古诗文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 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4、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5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2、【教学难点】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 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一些诗人, 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 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1检查学生作者介绍。教师补充。 陶渊明,字元亮,

3、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追求人与自然 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 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 活。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 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 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 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

4、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 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 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 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 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 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 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 课文研讨。 (1) 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

5、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 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 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 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 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 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

6、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 把它说出采, 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 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 现的。 3欣赏品味。 (1) 名句品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 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 筌,其谁辨之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 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 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

7、、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 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提示学生齐背所学杜甫诗歌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三、采用不同的读法读出诗的意境、内容 1、个读、齐读结合读出诗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 “春望” 所见:一个“破”字触目惊心, 一个“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 泪惊心。 2、范读、品读读出诗情 “烽火连三月,家

8、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 家信不通, 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 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四、问题探究,赏析诗歌 1. 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 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 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 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

9、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 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 手法。 4. 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 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 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 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 忧国忧民的诗

10、人形象 跃然纸上。 6诗歌小结:这首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 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简介作者 李贺 (790 816) :字长吉。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种 新奇瑰丽的境界,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2)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 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读 (1)、听朗读录音。(2)、自由朗读。(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1-2 句“紧张壮烈” . 3-6句“凝重悲壮” 7

11、-8句“坚定豪迈” 2、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 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 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3、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 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2)后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 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报

12、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 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3)通过读诗 ,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 练兵; 一个在中夜,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声 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常残酷。尾联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 决心。 4、诗歌小结 ;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 了守边将士

13、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第三课时 赤壁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故事导入。检查预习,补充杜牧的知识,以及“小李杜”。 二、研读课文 1. 朗读诗歌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 读出诗意 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 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 东吴的美 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

14、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3.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 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 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 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提示:

15、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 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 一、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 李清照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教师补充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是婉约派的代表。前期生活幸福美满;“靖 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 流寓南方, 丈夫病死, 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有漱玉词 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 嗟 谩;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16、?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品味内容,欣赏意境 1.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 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天、云、雾、星河、千帆)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瑰奇雄伟) 2.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海天相接图,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有何作用? “接” 、 “连”二字 - 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 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 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 舞”,

17、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 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3. 赏析名句: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1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到哪里?(天国)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 一个怎样的天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 2“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 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 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4. 作者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

18、人句。” 1 词人有才华吗?(“学诗谩有惊人句”可以看出) 2 词人有卓越的才华,辛苦求索,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吗?(“路长嗟日暮”)这句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 ) 3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要走的路程还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 没有到达。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同时 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5. 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 离开那龌龊肮脏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

19、着那自 由自在幸福的生活。 6.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答: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可见她 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 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五、小结:这首词中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板书) 六、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 品读诗词。 把作者的介绍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入到首要环节之中,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 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应给学 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和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 考,表达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