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31940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县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特征码 lFjATfuTylTymtLZXZsi 围绕经济建设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县作为著名的将军县、库区县、贫困县。多年来,在县 委、县政府科教兴县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推动下国民经济和社 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XX 年,国内生产总值 21.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是近几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 1.1395 亿元,增长 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5 亿元, 增长 21.6%,农民人均纯收入 1920 元,增长 16.2%。 我县国民 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 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

2、日益旺盛。全国职业 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决定的出台,特别是我省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 议,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临这样的大好形势, 我县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力度和职业学校的硬 件建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了全县上下关心和支持职 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办学 20 多年来,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造就 出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共为社会输送了 第 2 页 12000 余名毕业生,培养培训农民工 3 万余人,为*经济建设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改革开

3、放 20 多年来,县委、政府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振兴*经济, 面向“三农” ,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深化 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早在八十年代初,在六安 地区率先推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改革,在县内建 起了第一所职业中学,在全省开办了第一个与高校联合的农业 大专班,在全地区成立了第一家职业学校牵头的农民技术协会, 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 “全省农科教 统筹示范县” 。98 年,全省职教工作会议后,我们主动适应市 场经济的需要,加大职教创新力度,面向“三农” ,面向市场, 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方式,实现了 “五个一”

4、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一是确定了一条符合县情的 职教发展路子,即解放思想,面向市场,着眼素质,学用结合, 调整结构,配套发展。二是形成了一条条快结合的职教网络, 全县初步建立起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初中、职业高中、 职业大专班为载体,初、中、高一条龙的职业学校体系。面向 青壮年劳务输出,建立起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层党校、下 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为阵地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了上 下联动、条块结合、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一校多 制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三是造成了一支忠诚于职教事业的职教 队伍,全县有职教专业教师 185 名,兼职教师 300 余人,他们 第 3 页 爱岗敬业,在职教战线上辛

5、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人师表。四 是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全县有省级重点职业高中 2 所,职业初中 21 所,专业涉及到农、工、商、贸、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近 20 个。五是培养了一批学得好、输得出、留得住、 用得上的面向劳务大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 人才,办学 20 多年来,我县共向社会培养输送中等职业学校毕 业生 12000 余人,其中有 1667 人升入高校深造,7000 多人被 推荐到大、中城市对口就业、创业,258 人担任乡(镇)村干 部,1098 人成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骨干力量,380 人成为农、 林、蚕的中、高级技术员,450 人成为当地科技示范户。20XX

6、 年,我县共招新生 2523 人,同比净增 279 人,增长 12.4%;在 校生 4496 人,占整个高中阶段 39.3%,每万人口中有中等职业 学校在校生 68 人。上述数字表明,我县职教发展成为科技增长 最佳结合点,经济发展的最强拉动点,富裕群众的最大希望点。 在面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上,我们的做法是: 一、紧扣县情 办职教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 发展压力大;山区农业大县,资源优势强,开发潜力大,但人 口素质低,致富缺技术,发展中的人口增长与开发效益差、发 展生产力与人口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与大量劳动力剩余的矛 盾突出,造成大量的劳动力依附在第一产业,制约了二、

7、三产 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必须在培育发展特 色农业的同时加快二、三产业步伐。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迫 第 4 页 切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 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们在强化 “两基”的同时,把职业教育作为富民强县的大战略,矢志不 喻,坚定不移,历届县委、县政府换人不改职教路,职教工作 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倾斜度一年比一年提高。一是政策倾斜。 90 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了 6 个有关职业教育发展 的决定,明确规定到 20 世纪末,培养各类初级技术人员 2 万名, 初级管理人才 2000 名,每个乡镇有 100 名职业高中

8、或职业中专 毕业生,每个行政村有一名农专班毕业的技术员,每个村民组 有一名职业初中毕业的科技示范户,百人以上的企业至少有一 名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县委、县政府重视使 用历届优秀职校毕业生,在选聘制的乡镇干部中,有 90%经受 过职业教育培训。在第四届、第五届村委会选举中,有 600 余 名职校毕业生被群众选进村委会班子。二是经费投入倾斜。近 几年,县委、县政府对职教的投入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 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办职教的积极性。几年来,从以工 代赈资金中切出 65 万元扶持职教基地建设。全县职业初中引进 资金 600 多万元,职业高中投入 700 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有

9、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是领导力量倾斜。县里成立了由主要 负责同志为主任的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县委常委、县政府常 务会每年都要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工作。每年县委、县政府主要 领导都要到 2 所职业高中进行现场办公,帮助学校谋发展、办 第 5 页 实事。 二、面向市场活职教 计划经济时期,*的职业教育也 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的扶贫开发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 新形势下,必须调整职教发展思路。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调 整方面,要求职业学校改变过去单纯、内向功能弱化的倾向, 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办学,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主动与用人单 位挂钩,加强与经济发达

10、、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实体单位 的联系,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一方面,对内紧紧围绕山区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开设 面向“三农”的实用技术课,设置蚕桑、烟草、林果、畜牧、 兽医、食用菌等相关专业 23 个,自编乡土教材 20 余种,为当 地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对外以就业 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活化思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采取 以长为主、易长则长、易短则短、长短结合的联合办学形式, 实行定单培养外向型人才。近年来,职业学校分别与上海江南 造船厂船舶装配有限公司、台湾洋方企业有限公司、南京苏宁 空调有限公司、东莞电子厂、上海皇城根餐饮有限公司、上

11、海 大明机械厂、宁波国家石油储备有限公司、安徽省汽车运输技 工学校、合肥市盛臣集团、蚌埠铁路分局、中国石油无锡锡山 分公司、深圳西部港口保安公司、东莞东马电子公司等单位联 合办学,并签订了定向长期培养合同。在专业设置调整方面, 由过去的传统专业向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转变。近三年,有 第 6 页 4000 多名毕业生分别被学校推荐到沿海及大、中城市就业、创 业。如双河职高毕业生洪敬勇、余维堂、唐志安、冯莲现在北 京丰台区创办电脑培训学校,年收入在 100 万元左右;毕业生 项家胜在合肥市经营蓝豹木地板,目前已有上 100 万元资产, 年上缴国家利税 20 多万元。江店职高有 1800 多名毕业生在

12、深 圳、广东、温州、合肥等大中城市从事保安、信息技术、企业 管理等工作,有的已成为私营企业老板。学校面向市场专业, 基本做到了学生招得进、学得活、用得上、输得出。在教育结 构调整方面。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和规模,98 年开始在全 县 5 所普通高中增设职业高中班,9 所中等学校中有 7 所承担 了职业教育任务。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坚持学校教育中知识 传授与服务当地经济功能并举,在农村初中积极推广“全员、 全程、定向”的职教渗透模式,对所有初中在校生,从初一到 初三,根据学生家庭在当地农户产业结构中所从事的生产项目, 定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县所有普通初中对毕业生都进行了 离校前的短期实用技术

13、培训。 三、农科教结合兴职教 实施农 科教结合工程,是推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好形式。我们将 农科教结合视为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 山区经济开发工程的基础,建立了“一轴三线”的领导体制。 “一轴”即是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 负责同志任组长、副组长,12 个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统一决策、统一指挥。 “三线”是:科技领 第 7 页 导一条线,从县到村,配备了科技副县长、副乡长、村委副主 任,专门负责乡镇村农科教结合和科技开发;农业部门一条线, 县设农科教办公室,乡镇建立农技综合服务站,村建立农经服 务站;教育一条线,由专科教育、中等教

14、育、初等教育和为劳 动力输出短期培训组成的智力开发网络,普、职、成三教并举。 农科教统筹结合,架起了教育与经济结合的桥梁,成为群众学 技能、长见识、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智力扶贫,增加贫困户自我原始积累。*是全国扶贫开发 工作重点县,扶贫工作一直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并创造 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扶贫办法,无论是“119”科技扶贫,干部驻 村扶贫,还是实施万名干部扶贫工程,县委、县政府都始终把 智力扶贫、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放在首位,宣传以教治愚、 以科治愚的典型,改变群众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用群 众身边的事实说明“要想富,学技术,要脱贫,育能人”的重 要性。在具体

15、工作中,我们长短结合抓培训。近两年相继开展 了对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村子女的培训工作,在江店职高和县委 党校举办了三期贫困村干部培训班,对 100 个重点贫困村的干 部进行一次轮训,培养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在重点贫困乡镇选 择 1000 名贫困户的子女到县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在开展的 10 万人科技培训活动中,有近万人次的贫困户子女受 益。其次,到村入户送科技,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和职业中 学的专业课教师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 第 8 页 技术,职教的老师还利用节假日,到学生家中现场试验示范。 仙花职业实验学校毕业生沈万然,过去是个典型的贫困户,全 家三口人住在破旧的茅

16、房。近两年,他在县畜牧水产局技术人 员和仙花职业实验学校老师的授技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养殖 业,年纯收入达 5 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状元,他在 顾梅公路边建起了新房,办起了养殖场。二是开展技术承包, 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近年来,我县农科教统筹围绕着桑、栗、 茶、药、菜等特色产业全面开展工作,以示范带动为目的,在 全县先后建成了江店司楼、天堂寨旋网寺、青山茅坪、县园艺 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都由农业科技人员牵头承包,职 业学校将其作为校外实验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全县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板栗、茶叶、蚕桑、菌药、高山蔬菜、 银杏和网箱养鱼六大经济区。近年我们还组织了 100

17、名职高毕 业生下乡承包开发农业产业,以此带动“四荒”开发,促进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各职业学校因地制宜,挂村联户,开展技 术承包,双河职高成立“农技咨询小组” ,配合农业部门技术人 员在鹤塘村常年开展义务咨询活动,他们成立的生姜病虫研究 组,定期到周围农户指导生产,使该村的生姜生产连年获得丰 收,所在地双河镇也成为县内外知名的生姜主产区。据调查, 当地农民仅生姜一项人均收入 800 元以上。三是积极推进职业 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职业教育要大 发展,就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第 9 页 方式,培养出就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针对

18、新形势下劳动输出的发展和需要,积极发挥职教优势,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做好劳 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一是能注重职业技术培训。根据劳务 市场要求,适时开展机械制造业,车工、钳工、电焊工、电工、 电子电器、餐饮服务、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劳 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劳动力外出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档 次。二是与人才市场对接,为职高毕业生就业找出路。我县职 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 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把职校毕业生找好出 路当作“生命工程”来抓,让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 。做 到了主动“促销” ,不等、不靠、不要,安

19、置好学生就业。三是 搞好专业设置,解决“产销对路”的问题。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有条件要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开; 同时,在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育人才时,我们既立足本县 “小市场”的需要,也着眼于外省、外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 的“大市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走出去,把农民 培养成工人,培养成商人,培养成老板。目前,我县劳务输出 人数已达 11.5 万人左右,他们不仅为国家、为输出地的建设与 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每年还带回 4 至 5 个亿人民币的收入, 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方面职业教育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20XX 年,我们决心以邓小 第 10 页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我县的 职业教育办成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