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4192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PDF 页数:159 大小:43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pdf(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0.3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分: 8学分 学时: 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 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医(七)、中西结合(七) 、中基(七) 、医药(七) 、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2、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 学导论、 中医藏象学 、 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 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 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 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

4、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 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

5、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

6、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1气的生成。

7、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

8、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 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

9、节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 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 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第二节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分布规律。 第三节奇经八脉 1生理功能。 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 (1)督脉 (2)任脉

10、(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活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

11、)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12、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13、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脏腑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病因 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七章病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机动 5 16 10 21 8 19 3 16 8 6 合计11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附 1: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 (1) 选题 :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

14、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 个小论文题, 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8 人为宜。 (2)全程指导 : 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 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 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 (3)分组汇报 : 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 以 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4)点评 : 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 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 (5)装订成册 : 全程录象,

15、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 附 2: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评分标准(平时成绩) 项目分值(分) 论文撰写 团队合作 多媒体制作 代表演讲 5 分 5 分 5 分 5 分 共计20 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中) 五、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中医学导论 ,何裕民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一版; 中医藏象学 ,张挹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一版; 中医病因病机学 ,胡冬裴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一版。 【古籍】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南京中医学院编

16、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难经白话解 ,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伤寒论,汉张仲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金匮要略讲义 ,何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9; 诸病源候论校注 ,丁光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圣济总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915; 仁斋直指方论 ,宋杨士瀛,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7-290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3.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17、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4学分 学时: 56 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56 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 ,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 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 学导论、 中医藏象学 、 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18、。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 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 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19、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 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 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

20、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

21、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2、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

23、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24、(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

25、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

26、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

27、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脏腑 第五章病因 第

28、六章病机 第七章养生与治则 机动 6 8 6 14 8 8 2 4 合计56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 ,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一版。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3.2 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分: 5学分 学时: 70 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70 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29、 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 ,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 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 导论、 中医藏象学 、 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 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 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

30、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

31、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 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 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计70 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

32、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

33、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

34、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

35、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36、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 3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

37、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

38、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

39、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

40、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脏腑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病因 第七章病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机动 8 10 7 18 0 7 13 2 5 合计70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基础 ,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一版。 心身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6.5.1 课程名称: 心身医学概论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选修课 学分: 2学分 学时: 30 学时 前期课程: 无 授课对象: 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 论文占 100

41、%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心身医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心身医学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对 心身医学的理论渊源和认识;与心身有关病因、病机和诊断;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因不 是具体的临床课程,故对各系统疾病只做大体讲述);其他心身相关问题。 The course Conspectu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system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

42、ture; the source of the theory and cognition abou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CM;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 the common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in internal medicine (only the general idea introduced) and other diseases related to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大纲内容:

43、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等内容,在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充分重视、利用心身医学,并将其融会到自己的工作中。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 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身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 2了解心身医学相关研究之现状。 3熟悉

44、中医心身医学的学科界定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 1历史背景。 2学科发展轨迹。 3心身相关研究之现状。 4中医心身医学的学科界定。 5中医心身医学之意义。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心身关系的中医认识 【目的要求】 1传统的心身观。 2熟悉健康与疾病中的心身关系。 3熟悉精神心理的中医分类。 4了解中医的心理结构说。 【教学内容】 1传统的心身观。 2健康与疾病中的心身关系。 3精神心理的中医分类。 4中医的心理结构说。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个性与体质学说 【目的要求】 1熟悉经典的理论认识。 2了

45、解现代对体质现象的研究。 3了解个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教学内容】 1经典的理论认识。 2体质的现象研究。 3个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心身病症机制的中医认识 【目的要求】 1熟悉致病因素、发病因素。 2熟悉心身病症的病机。 3熟悉心身功能状态与疾病转归。 4相关问题的现代认识。 【教学内容】 1致病因素。 2发病因素。 3心身病症的病机。 4心身功能状态与疾病转归。 5相关问题的现代认识。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心身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要求】 1熟悉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 2熟悉心

46、身病症的常见中医证型。 3熟悉心身病症的中医治疗。 4了解心身病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1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 2心身病症的常见中医证型。 3心身病症的中医治疗。 4心身病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 【目的要求】 1熟悉心系、肝系、脾系、肺系、肾系等与心身病症的关系。 2了解其它内科常见心身病症(积聚、鼓胀、内伤发热、虚劳)。 【教学内容】 1心系常见心身病症(心悸、不寐、癫狂、卒中)。 2肝系常见心身病症(郁证、厥证、血证、瘀证、胁痛)。 3脾系常见心身病症(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 4肺系

47、常见心身病症(内伤咳嗽、喘证、哮证、过敏)。 5肾系常见心身病症(腰痛、癃闭、不育、不孕)。 6其它内科常见心身病症(积聚、鼓胀、内伤发热、虚劳)。 7现代典型的心身病症概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甲亢)。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其它各科心身病症 【目的要求】 1了解妇科、儿科、伤骨科、外科中心身病症。 2熟悉心身相关肿瘤。 3熟悉性源性心身病症。 【教学内容】 1妇科常见心身病症。 2儿科常见心身病症。 3伤骨科常见心身病症。 4外科常见心身病症。 5心身相关性肿瘤。 6性源性心身病症。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

48、讨论。 第八章其他心身问题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身相关性的亚健康人群的保健问题。 2了解老年人、妇女、儿童、白领、中壮年的心身保健问题。 【教学内容】 1心身相关性的亚健康人群的保健问题。 2老年人心身保健问题。 3妇女心身保健问题。 4儿童心身保健问题。 5白领心身保健问题。 6中壮年心身保健问题。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后记 注:现代认识附于每节后。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心身关系的中医认识 第三章个性与体质学说 第四章心身病症机制的中医认识 第五章心身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第六章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 第七章其它各科心身病症 第八章其他心身问题 3 4 3 4 4 6 4 2 合计30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本科各专业学生,为选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性格差异病理学,何裕民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