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4349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4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冻土观测规范-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 冻土观测规范 主要撰写人:晋锐、张立新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二期) “黑河流域遥感- 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2008 年 3 月 3 日 1 背景说明 中国西部地区有着鲜明的寒区和旱区相伴而生的特点,特别是内陆河流域,具有全球独 特的以水为纽带的“ 冰雪冻土河流湖泊绿洲沙漠” 多元自然景观, 是在流域尺度上 开展寒区和干旱区水文和生态等陆面过程研究的理想场所。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二期) :“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 (WATER: Wa

2、tershed Airborne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陆表生 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于 2008 年起在黑河流域开展卫星航空遥感 与地面同步观测的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目标,特制定本规范。 2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冻土温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规范. 1 一.土壤剖面温度 1 (一) 浅层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1 1. 观测地段和仪器安装. 1 2. 维护 . 1 (二) 深层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1 1. 安装与维护 . 2 二.观测层数 2 三.观测时间分辨率 2 第二章冻融深

3、度(冻结上限和下限深度)观测规范. 3 一.冻土器结构 3 二.观测地段和安装 3 三.观测和记录 3 四.维护 4 第三章玻璃液体地温计观测规范. 5 一.地面和浅层玻璃液体地温表 5 (一)通则 . 5 (二)观测地段与仪器安装. 5 (三)观测和记录 . 6 (四)维护 . 6 二.深层玻璃液体地温表 7 (一)通则 . 7 (二)观测地段与仪器安装. 8 (三)观测和记录 . 8 (四)维护 . 8 第四章土壤冻融过程的微波辐射计观测规范. 9 第五章地表粗糙度观测规范. 10 第六章地表冻融卫星同步观测样方规范. 11 第七章土壤含水量环刀法测量规范. 12 第八章快速 TDR观测规

4、范 13 1 第一章冻土温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规范 选取代表性站点对土壤温度剖面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一.土壤剖面温度 包括浅层和深层铂电阻地温传感器,仪器精度0.1K。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是 根据铂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来测定温度。 (一)浅层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自动观测时, 均作 24 小时连续测量, 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需挑取日极值(最 高、最低 )及出现时间。 1.观测地段和仪器安装 a)自动观测系统中的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的观测地段,设在安装地面温度 表和曲管地温表东侧的裸地内,地表应疏松、平整、无草,并与观测场 地相平。 b)地面温度传感器一半埋入土中,一半露出地面。埋入土中部分必须与土

5、 壤密贴,不可留有空隙,露出地面部分应保持干净。地面温度传感器连 接的电缆掩埋入浅土层中。 c)浅层地温传感器的安装如图1所示。 5、10、15、20cm 地温感应器按图 1 穿入相应的板条孔中,感应头朝南。板条全长250mm ,宽30mm ,厚5mm 。 板条用木料或硬塑料等不易导热的材料制成。与各浅层地温传感器连接 的电缆应有 1m 左右的长度埋入大致相应的土中,然后引入地沟内。 图 1 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2.维护 a)保持地面疏松、平整、无草,及时耙松板结地表土;安放深层地温传感 器的场地应与观测场地面一致。 b)查看地面温度传感器和浅层地温传感器的埋设情况,保持地面温度传感 器

6、一半埋在土内,一半露出地面,擦拭沾附在上面的雨露和杂物,浅层 地温安装支架的零标志线要与地面齐平。 c)铂电阻地面温度传感器被积雪埋住时仍按正常观测,但需在观测簿备注 栏注明。 (二)深层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2 1.安装与维护 a)深层(40、80、160、320cm)地温传感器各安装在一根木棒(或三节棒 )上, 木棒的长度依深度而定(可使用原直管温表的木棒)。整个木棒及传感器 放在专用套管内。木棒顶端有一个金属盖,用以盖住专用套管。木棒上 几处缠有绒圈,金属盖内装有毡垫,以阻滞管内空气对流和管内外空气 交换,也可防止降水等物落入。 其组装如图 5所示。专用套管安装在人工 观测的直管地温表套管的

7、南侧50cm处,并一一对应。然后将传感器安装 在相应的专用套管内。 图 2 深层地温传感器组装示意图 b)雨后和雪融后应检查深层地温硬橡胶套管内是否有积水,如有积水将水 吸干,如发现套管内经常积水,则应检查原因,进行维修。 二.观测层数 土壤温度观测剖面通常分为6 层:5cm ,20cm ,40cm ,80cm ,120cm及 160cm , 若土壤下层 160cm处石块过多难以挖到,则移到10cm处安装。 三.观测时间分辨率 观测时间分辨率在冻融转换期(定义为一天内至少发生一次土壤冻融转换, 根据具体地区而不同,需要参考各地方历年气象资料)为10min 记录一次数据, 稳定冻结和稳定融化期为

8、30min 记录一次数据。 3 第二章冻融深度(冻结上限和下限深度) 观测规范 根据埋入土中的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 下限深度。以厘米( cm )为单位,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 一.冻土器结构 冻土器由外管和内管组成 (见图 3 ) 。外管为一标有 0cm刻度线的硬橡胶管; 内管为一根有 cm刻度的橡皮管 (管内有固定冰用的链子或铜丝、线绳) ,底端封 闭,顶端与短金属管、 木棒及铁盖相连。 内管中灌注当地干净的水 (河水、井水、 自来水等)至刻度的0 线处。 图 3冻土器结构图 二.观测地段和安装 1.冻土器应安装在观测场内有自然覆盖物的地段; 2.如有深层地温

9、观测,可安装在地温表的西边,相距约50cm ; 3.冻土器外管和内管的 0线刻度要平齐, 并与地表在同一水平面上, 采用钻 孔法将冻土器垂直埋入土中。套管埋放后,把管壁四周与土层之间的空 隙用细土充填、捣紧。 三.观测和记录 1.当地面温度降到 0或以下,土壤开始冻结时,应在每日08时观测一次 冻土,直至次年土壤完全解冻为止。 2.观测时,一手把冻土器的铁盖连同内管提起(见图4),用另一只手摸测内 管冰所在位置,从管壁刻度线上读出冰上下两端的相应刻度数,记入观 测表。冻土深度观测完毕即将内管重新插入,并盖好盖子。 4 3.遇有两个或以上冻结层,应分别测定每个冻结层的上、下限深度,并按 由下至上

10、的层次,顺序记入观测表。冻土深度不足0.5cm时,上、下限 均记“0”。 4.当冻结层的下限深度超出最大刻度范围时,应记录最大刻度数字,并在 数字前加记 “ ” 符号,如 。 5.观测操作力求迅速,勿使内管弯折。 图 4 冻土器观测方法 四.维护 1.应及时加水,但不能在临近观测前加水,不能使水柱中余留气泡。 2.有漏水或管内链子 (铜丝或线绳 )不牢固时,应及时修复。 3.勿使降水和其他物体落入外管内。 4.每年使用冻土器前,应注意检查内管、外管的0线与地面是否齐平。若 产生位移,应在土壤冻结前调整好。 5.冻土期结束后,应将内管的水放掉,晾干,收回室内妥善保管;外管口 用不渗水的物品包扎牢

11、。 6.冻结较深的地区, 可在靠近冻土器的东北侧设一吊架供观测时吊取内管 用。 7.根据当地可能出现的最大冻土深度,采用长度规格适用的冻土器。 5 第三章玻璃液体地温计观测规范 地温包括下垫面温度(裸露土壤表面温度) ,浅层地温(距地面5cm ,10cm , 15cm ,20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深层地温(距地面 40cm ,80cm ,160cm ,320cm 深度处的土壤温度) 和草面温度(直接裸露于天空之下并正好处于短草之上处的 温度) 。 观测仪器采用玻璃液体地温计,包括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表; 5、10、15、20cm曲管地温表; 40、80、160、320cm直管地温表

12、。 一.地面和浅层玻璃液体地温表 (一)通则 1.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表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 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2.5、10、15、20cm曲管地温表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 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表身下部伸长、 长度不一,并且在感应部分上端弯折,与表身成135 夹角。 (二)观测地段与仪器安装 1.地面和浅层地温的观测地段,设在观测场内南面平整出的裸地上,地段 面积为24m 2。地表疏松、平整、无草,并与观测场整个地面相平。 2.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应水平地安放在地段中

13、央偏东的地面,按 0cm 、最低、最高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列,感应部分 向东,并使其位于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表间相隔约 5cm ;感应部分及表 身,一半埋入土中, 一半露出地面 ( 见图5) 。埋入土中部分的感应部分与 土壤必须密贴,不可留有空隙;露出地面部分的感应部分和表身,要保 持干净。 3.5、10、15、20cm 曲管地温表安装在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西边约20cm 处,按 5、 10、 15、 20cm 深度顺序由东向西排列, 感应部分向北,表间相隔约 10cm ; 表身与地面成 45夹角,各表表身应沿东西向排齐,露出地面的表身须 用叉形木 ( 竹) 架支住 (见图6)。 图 5 地面温度

14、表安装示意图 6 图 6 曲管地温表安装示意图 4.安装时,应按上述要求,先在地面划出安装位置,然后挖沟。表身露出 地面的沟壁 ( 称南壁 ) 呈东西向,长约 40cm ,沟壁往下向北倾斜,与沟沿 成45坡;沟的北壁呈垂直面,北沿距南沿宽约20cm ;沟底为阶梯形, 由东至西逐渐加深,每阶距地面垂直深度分别约为5、10、15、20cm ,长 约10cm 。沟坡与沟底的土层要压紧。然后安放地温表,使表身背部和感 应部分的底部与土层紧贴,各表的深度、角度和距离均符合安装要求, 再用土将沟填平。填土时,土层也须适度培紧,使表身与土壤间不留空 隙。整个安装过程运作应轻巧。 5.安装前用米尺和量角器量准

15、地温表埋置的深度部位,并在表身的相应处 做一红漆记号,安装后的土面应与记号平齐。 6.在地温表北面相距约 40cm 处, 顺东西向设置一观测用的栅条式木制踏板。 踏板宽约 30cm ,长约 100cm 。 (三)观测和记录 1.各种地温表观测读数要准确到0.1。人工逐时观测。 2.观测时,要踏在踏板上,按0cm 、最低、最高和 5、10、15、20cm 地温的 顺序读数。观测地面温度时,应俯视读数,不准把地温表取离地面。读 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并进行器差订正。 3.遇有下列情况,应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1) 地面和曲管地温表被水淹时,可照常观测,其中地面温度表、地面 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

16、应水平地取出水面,迅速进行读数。 在拿取地温表时,须注意勿使水银柱、游标滑动,手不能触及地温 表感应部分。若遇地温表漂浮于水中,则记录从缺。 2) 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被雪埋住时,在降 雪或吹雪停止后,应小心将表从雪中取出,水平地安装在未被破坏 的雪面上,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雪中一半。当发现表身下陷雪内, 或在观测前巡视时表身又被雪埋住时, 均应将表重新安装在雪面上。 读数时若感应部分又被雪盖,可照常读数。 3) 在积雪较浅或积雪时间较短的地区,当积雪掩没曲管地温表时,可 以把雪拨开观测。但积雪时间较长且积雪较深的地区,在积雪掩没 曲管地温表后,即停止观测。 4) 冬季易发

17、生冻折曲管地温表的地区,在土壤临近冻结时,应将曲管 地温表全部收回,待次年解冻后再重新安装观测。若服务需要,可 不收回,但须将支撑表身的叉形架拆除。 5) 在观测中发现地面温度表损坏,可用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读数代 替。 6) 当地面温度值降到 -36.0以下时,只读地面最低温度表的酒精柱和 游标示度,并以经器差订正后的酒精柱读数作为0cm 记录,地面最 高温度表停止观测,记录从缺。 (四)维护 1.裸地表土应保持疏松、平整、无草,地表板结及时耙松。 7 2.必须经常注意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感应部分 的安装状态,切实做到一半埋入土中( 球部与土壤须密贴 ) ,一半露出地

18、面;露出地面部分要保持干净,及时擦试掉沾附在上面的雨、露、霜、 尘土等。 3.每天20时观测后和大风、雷雨天气过后,应认真检查一次,保证安装正 常。 4.每月检查一次曲管温度表的安装状况。安装深度、角度超过允许误差时, 应立即纠正。 5.场地有积水或遇有强降水时,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 温度表可用竹、木或金属丝做成的叉形物叉住表身。 6.在夏季高温的日子里,应在早上温度上升后观测一次地面最低,记入观 测簿08时栏,随后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回,并使其感应部分向下,妥善 立放室内或于阴蔽处。 20时观测前巡视时再放回原处( 游标须经调整 )。 若遇雷雨天气,应提前将表放回原处。 7.在

19、降雹之前,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和曲管地 温表应罩上防雹网罩,雹停后立即取掉。 8.冬季,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可用等量的凡士 林和机油的混合物,涂抹表身贴地的一面;但在调整温度表时,注意勿 使表从手中滑脱。 二.深层玻璃液体地温表 (一)通则 40、80、160、320cm直管地温表装在带有铜底帽的管形保护框内,保护框中 部有一长孔, 使温度表刻度部位显露, 便于读数。 保护框的顶端连接在一根木棒 ( 或三节棒 ) 上,木棒长度依深度而定。 整个木棒和地温表 (保护框 ) 又放在一根硬 橡胶套管内。 木棒顶端有一个金属盖, 恰好盖住硬橡胶套管。 木棒上

20、几处缠有绒 圈,金属盖内装有毡垫, 以阻滞管内空气对流和管内外空气交换,也可防止降水 等物落入 (见图 7)。 8 图 7 直管地温表组合图 (二)观测地段与仪器安装 1.在观测场内南面,标出一块地面有自然覆盖物(草皮或浅草层,不长草的 地区除外 ),面积为 3 4m 2的范围,作为深层地温的观测地段。地段的地 面要与观测场其他地面一样平坦,若有洼陷,应及时垫平和植上草层, 草层应与观测场上草层同高。 2.直管地温表安装应自东向西,由浅而深,表间相隔约50cm,在地段中部 排列成一行。应采用钻孔法将直管地温表的套管垂直埋入土中。套管埋 放后,要使各表感应部分中心距离地面的深度符合要求,并把管壁

21、四周 与土层之间的空隙用细土充填、捣紧。 3.在地温表北边约 30cm处,应设置一个木制观测台架。架宽约30cm,长度 按观测方便而定,高度与地温表外管露出地面的高度相同。 (三)观测和记录 1.40cm地温表于每日 2、8、14、20时观测;80、160、320cm地温表于每日 14时观测一次。观测和记录要求,同地面、曲管地温表。 2.观测深层地温时,应在台架上按由浅至深的顺序,把直管地温表从套管 中迅速取出读数;观测后将表轻轻插回套管,盖好顶盖。 3.观测时,若正降大雨可适当延迟直管地温表的观测。 4.在积雪时,直管地温表照常观测。在积雪较深的地区,应事先在管外再 附加一个套筒 (直径比原

22、套管稍大,长度以积雪不会掩没筒顶为宜,用塑 胶或金属管自制 ),并加顶盖。套筒顶盖须系一根绳子,绳的下端系在直 管表顶盖的环上,用以观测时提取地温表。 (四)维护 1.检查直管地温表的套管内有无积水。若发现有水,应及时将水蘸干。若 管内经常积水,则应查明原因,视情况进行修理或更换硬橡胶套管。 2.每月检查一次地温表安装状况,并经常注意地温表保护框的清洁,特别 要清除保护框铜底帽上的泥垢。 9 第四章土壤冻融过程的微波辐射计观测规 范 1.用竹竿圈起一 6m*6m以上的场地,并用绳子围起防止人为破坏地表自然状 况。场地周围尽量没有树木,人工建筑物等的影响。 2.辐射计放置在观测场的北边进行观测,

23、避免辐射计影子投入场地内 3.为避免近场效应影响,微波辐射计架设高度尽量大于3m 4.多频率微波辐射计同时观测,若固定角度观测,则以入射角(辐射计天线与 垂直线的夹角)50 为宜。同时在观测场内布设四层地温和土壤水分观测 (5cm,10cm,15cm及20cm)和地表温度观测。若是人工观测,则每小时 记录一次数据;若为自动观测则10min自记一次数据。 5.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期间,需随时记录环境情况(例如雪深,降水,冰雹等 对微波信号有相应的情况) 和仪器工作情况 (例如发电机断电, 仪器无信号, 仪器停止工作时间,仪器重新开始工作时间等)。如遇下雪,需观测记录雪 深,雪面温度,雪底温度,雪密

24、度等信息。 6.连续观测完毕后,测量观测场内粗糙度,并取0-10cm土样,装入布袋,回室 内进行粒径分析。 10 第五章地表粗糙度观测规范 使用粗糙度板测量地表粗糙度,见图8。具体测量要求如下: 1.一个地点分别测量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南北向和东西向) 2.测量前必须先保证粗糙度板上端水平(水准气泡在中间),且粗糙度板与 地面垂直 3.拍照前,在粗糙度板的右上方用标签纸写明具有代表意义的名称,例如 “X -1/2-N” ,其中 X 代表同步地点; 1/2 代表样地 1 或样地 2;N 代表编 号(125) 。南北向测量时贴在粗糙度板右上角,东西向测量贴在粗糙度 板右下角。 4.拍照时,尽量保证

25、相机与粗糙度板平行且平视,减少几何误差。 5.室内处理时,首先纠正照片的几何变形,然后数字化粗糙度板上红点所 示高度(选取粗糙度板上边为0 高度) ,并将数字化结果以ASCII 形式 存入 txt 文件,用程序计算得到地表高度标准离差(cm)和地表相关长 度(cm) 。 图 8 粗糙度板 11 第六章地表冻融卫星同步观测样方规范 微波是探测地表冻融的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遥感手段,其中被动微波遥感和主 动散射计数据因分辨率较粗(10km50km) ,不便进行地面同步观测。因此本部 分规范主要针对于主动雷达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样方设计原则如下: 1.样方尽量选择在开阔,地表异质性相对较弱的区域,避开线

26、装地物。例 如道路,河流等。 2.用罗盘打成正南北方向,样方大小保证为3*3 个雷达象元大小,若受地 面开阔程度或异质性限制,可酌情减少为2*2 个雷达象元大小,若2*2 个雷达象元大小也无法保证, 重新选择样方。 以 30m 分辨率 ASAR 数据 为例,样方大小为3*3 个 ASAR 象元大小,样方设计如图9 所示。 3.每个红色点处均插竹杆等非金属物体,竹竿上贴标签纸写明编号,为保 证同步试验时路程最近,编号按照“ 一条龙 ” 顺序,做试验时在样方四个 角点(点号 1,4,22,25)插红旗,中心点(点号 13)插绿旗便于识别。 地面同步时的所有观测均按照所示编号顺序进行。 1 2 34

27、 56 7 8 91011 121314 15161718 192021 22 23 24 25 30m 90m 北 图 9 卫星数据同步样方设计 12 第七章土壤含水量环刀法测量规范 1.通常采用 50cm 3200cm3 规格环刀取土样;取土样之前,每个空铝盒需称重并 记录( W ) 。注意铝盒体积需大于环刀20% 以上。 2.取土样时环刀垂直于地面入土,尽量保证环刀上表面与土壤表面相平, 环刀下面多余部分用刀刮平,不可压入环刀内。土质较硬的采样点取样时用 力尽量均匀,避免使用铁质锤敲击取样盒;土质较软的采样点取样时不要用 力过大,避免对土样有压缩。基本原则是尽量保证原状土。 3.环刀取得

28、的土样移入铝盒,放置时需将铝盒置于较大的塑料器皿中,以 防土样撒出,撒出部分最后需全部倒入铝盒中。记录铝盒编号(最好记录铝 盒盒身编号,且注意看铝盒盒身编号区分6 和 9,检查铝盒和盒盖号码一致, 记录时有的铝盒号码是临时用记号笔写上的,记录时在编号前加字母L) ,装 好土样后用白色电工胶带封好。 4.回到室内,去掉铝盒上电工胶带,立即用电子天平(精度至少为0.1g ) 称量铝盒和湿土重量,并记录(W湿) 。 5.揭开铝盒盖,放入烘箱中,在105下烘干约 12h24h 至恒重(前后两 次称重的误差不大于0.05g) 。从烘箱中取出铝盒, 盖好盒盖, 晾微凉后即用 电子天平称铝盒和干土重量,并记

29、录(W干) 。注意:烘干和称重时铝盒盒身 和盒盖均包括。 测定含水量很高的粘质土壤时对土壤可以多烘烤3h4h测 定有机质或根系含量较高的土样时,烘箱温度可适当调低至8590。 6.记录并计算含水量 重量含水量 =(W湿-W干)/( W干- W) 100% 体积含水量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g/cm 3) 式中: W湿湿土铝盒重( g) W干干土铝盒重( g) W 铝盒重( g) 7.倒出干土,洗净铝盒和环刀,阴干。 土壤含水量测量数据记录表 记录表序号:取样时间:(年月日时分) 环境温度:地表温度:环刀规格:cm 3 取样地点:观 测 人:(签字)记录人:(签字) 序号盒号 採土深度 (cm) 盒

30、重 ( g) 湿重 ( g) 湿密度 (g/cm3) 干重 ( g) 干密度 (g/cm3) 含水量 () 1 2 3 4 13 第八章快速 TDR观测规范 由于观测试验中将使用多个厂家或型号的快速TDR 仪器,本规范基于各种 仪器的相似性制定, 各仪器的详细操作流程详见产品说明书。测量时注意以下几 点: 1.每个测量点呈三角形在3 个顶点分别测量 3 次并记录,取平均值。 2.由于空气和土壤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差异,TDR 探针插入土壤,数据稳 定之后再记录。 3.除记录快速 TDR 所有测量结果外, 还需记录原始值, 例如电压, 及仪器 测量设定的参数。 4.除仪器自记外,同时须在记录表中记录测量点号和对应的快速TDR 中的 ID 号,最好能同时记录TDR 显示值。 5.记录表中需包含以下项目:快速TDR 型号,仪器编号,观测时间,观测 人,记录人,观测点(样方点号或GPS 位置) ,观测点地表状况描述, TDR 原始值, TDR 输出值或 TDR 仪器内部 ID 号。 1 23 图 10 快速 TDR 观测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