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保证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强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为此,在“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背景下,我国不仅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努力补不足,还要提高种植效率,把握农业科技的应用与种业技术变革的核心。这是加强耕地用途引导疏通和管控的有效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措施。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是要着眼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基本农作物生产,集中力量把重要农产品保住守好。由于基本农作物直接关系生存安
2、全、国家安全,需要在耕地资源利用上予以优先保障。同时,该项工作既涉及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产品生产,也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保障国家战略需求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关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幅员辽阔,具体到各地区,因区位条件、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基本农作物的种植具备区域性特征。为此,在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时,需要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一方面,科学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在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的时候,要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把发
3、挥区域比较优势与保障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基本农作物生产。同时,结合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特定利益,明确禁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区域样态,对山地、平原与丘陵等区域作出耕地种植引导疏通与禁止性规定,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区域的“非粮化”作出适当限制。此外,一直不间断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用途变更行政审批制度,允许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种植用途的合理转换,为国家合理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的建立,除了各地区各部门执法人员现场监督检查之外,还可以广泛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时空大数据模型助力监测体系的完善。通过积极开展农用地
4、内部地类变化及耕地种植属性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识别农用地地类变化和耕地种植情况变化的发现能力与判别准确率,有效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调动并解决两类主体之间的内在动力关系。农民是土地耕种的主体,承担着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种植的重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过程当中,既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力保农民在种植过程当中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又要地方政府承担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稳定种粮面积的责任,这是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第一个是提高种粮农民收益。一方面,需要保障农民种植粮食和基本农作物的收益。政府要完善粮食种植的利益补偿机
5、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政策,并给予其信贷融资等金融支持。同时,还要一直不间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动态调整机制,将粮食最低收购价与物价指数挂钩,减少物价上涨对最低收购价的消解。另一方面,需要一直不间断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落地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种植比较收益,并通过不间断完善技术赋农,提升栽培技术和新型农药化肥利用率,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同时,还要一直不间断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农机边际使用成本和中小粮农的要素约束,在为其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的同时,调整种粮补贴的利益主体格局,明确土地承包权利人、土地经营
6、权利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补贴权益范围。第二个是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缩小不同产区之间的收益差距,弥补粮食主产区定位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一方面,加强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抓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另一方面,落地实施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对耕地保护任务缺口地区收取经济补偿,对多承担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地区给予经济奖励。统筹好农业生产和安全的关系。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不仅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问题,还是一个农村稳定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问题。需要从构建高产稳产、可一直不间断耕作系统,保护生
7、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方面,具体开展解决农业领域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第一个是要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大局。这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必然会涉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经济利益的变动。这种调整和变动是否顺应了市场需求,关键问题是农民的收入是否能够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是否能够不间断提升。另一方面,地方和部门在执法过程当中是否做到依法行政,是否运用法治方式和经济方式,做到科学执法,而不是纯粹利用行政手段,搞“一刀切”。第二个是要保证生态安全。发展粮食和基本农作物生产,应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实现粮食增产,也不能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具体而言,
8、保证生态安全需要通过逐步推广资源利用集约化的绿色发展模式,不间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挖掘增产潜能,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农业长久健康发展。同时,在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保障生态安全,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符合生态长久健康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把握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坂问题,将中国人的坂碗牢牢端在我们个人手中,其关键在于有效遏制耕地减少的态势,以守稳脚下的可耕地,坚决守牢耕地红线,力保良田粮用,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从目前来看,2024年1H月份我国粮食共计进口量为1.47亿吨,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
9、1个百分点,以此来看,力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比较艰巨。一个国家只有保障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基本农作物生产供给,才能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进而掌握发展自主权。因此,只有把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作为基础条件,才能解决有多少耕地可以利用和长久利用的问题。一方面,推进耕地保护与利用并重。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首先需要足够量的高质量土地作为基础,耕地是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作物归根结底是在耕地上种出来的。近几年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落地实施,大力整治耕地利用中的过于趋利化倾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下一步,我们需要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一直不间断注重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成为简单的数量平衡,必须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因此,仍然需要继续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同时,把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力保达到平衡标准。此外,还要改革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严格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机制,健全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苗贵安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