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82081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7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负数 单元教学目标 :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 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2.理解并掌握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知道可以分为正 数、0、负数,理解分类讨论思想。 3.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 想。 单元教学重点 : 1.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 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2.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 数、0 和负数。 单元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数轴上的点和相应的正数、0 和负数建立一一对应关 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2、第一课时 : 课题:负数 教学内容 :P2-4 页例 1、例 2 及相关内容 2 教学目标 :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 含义,知道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号,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负数。知道0 既不是正 数也不是负数,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3.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4.结合负数历史,进行数学史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负数, 能正确地辨认和读写正、 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 数

3、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 负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课时: 课题: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0 教学内容: P5-7 页例 3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 示正数、0 和负数,体会 0 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想。 2.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将生活情境数学 3 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 0 和负数,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日常生 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第二单元百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

4、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 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 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会进行相关计算。 2.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 通过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这些特殊应用,巩固有关百分数的数量关 系,能解决复杂的利率及折扣等问题,提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课时安排: 5 课时 4 第一课时 : 课题:折扣 教学内容: P8 页例 1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5、1.理解折扣的含义, 能把折扣问题转化为百分数问题并进行相关 计算。 2.通过迁移、比较、分析等活动, 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举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 象,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原价、现价与折扣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稍复杂 的折扣问题。 第二课时: 课题: 成数 教学内容: P9 页例 2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1.理解成数的含义,能准确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并进行相关的 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

6、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 5 值。 教学重点 : 理解成数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成数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税率 教学内容: P10 页例 3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税收的信息,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理解应纳 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纳税的种类。 2.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税款,解决有关“税 率”的实际问题。 3.通过查找税率、计算税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 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及应纳税额的含义,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

7、计算 税款。 教学难点: 税种、应税额及税率的确定,能正确解决稍复杂的有 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课题:利率 教学内容: P11 页例 4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理解储蓄的意义,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6 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 2.知道本金、利息、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应用公式 计算存款利息,并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 3.通过对利率的理解和计算,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培养理财 意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正确计算有关利率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利率与存期的对应性, 正确选择

8、有关条件解决稍 复杂的利率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 P12 页例 5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并根据情况正确计算实际 花费。 2.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知道打折的方式更省钱,并明 确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据分 析观念和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具体含义,能正确计算优惠 后的金额。 7 教学难点:“满 100 减 50”的具体含义。通过实际计算明确什 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差别越小,

9、什么情况下差别越大。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目标 :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 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4.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 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 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单元教学重点 : 1. 掌握圆柱

10、、圆锥的基本特征,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 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对圆柱和圆锥面积、体积等公式的探索,体会数形结合、 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8 单元教学难点 : 1.能应用面积、体积公式计算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观念。 新课课时: 7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 P17-19 页例 1、例 2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建立圆柱的几

11、何模型,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 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动手制作圆柱和旋转实验及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直观感知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判断、合情 推理等能力,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 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21-22 页例 3、例 4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柱表面积。 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并解决有关的 9 实际问题。 2.自主探索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12、 想,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 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P25 页例 5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 确计算圆柱体积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独立思考,在推导过程中体会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发展 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 值。 教学重点: 经历圆柱体积

13、的推导过程,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圆柱与拼成长方体的关系,体会极限思想。 第四课时: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P26 页例 6 及相关内容 10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将容积等问题转化为圆柱体积,计算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感受计算的必要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能将容积等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圆柱体体积并准确计 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五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P27 页例 7 及

14、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 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 的策略。 3.在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 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能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圆柱来计算物体的体积。 体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进行物体间的转化, 抽象概括总结转化的数学方 11 法。 第六课时: 课题: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P31-32 页例 1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

15、,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 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图形和旋转实验,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 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 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 特征。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 第七课时: 课题: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P33-34 页例 2、例 3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 式,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 正确计算圆锥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公式的推导,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与 12 空间观念

16、。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能运用公式准确计算圆锥 的体积。 教学难点: 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准确解决。 第四单元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3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 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 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 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 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17、;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 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 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 题解决的过程中, 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 13 力。 8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9体会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

18、系,掌握它 们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并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0 课时(新授) 第一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P40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写出比例。 14 3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 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

19、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四个数或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 出比例 第二课时: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1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三课时: 课题: 解比例 15 教学内容:P42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

20、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 法,会解比例。 2.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 质。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方程的价值,感受模型思想, 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会 解比例。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比例 第四课时: 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46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成比例的量,理解 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渗透 函数思想。

21、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16 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概 念。 第五课时: 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47-48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反比例的量,理解 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初步渗透 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确判断所成比例关系 第六课时: 课题: 比例尺的意义 17 教学内容

22、:P53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 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第七课时: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P5455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3.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23、重点: 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8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并会画简单平面图。 第八课时: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P59-60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 用。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3.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第九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P61

24、 例 5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 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9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 第十课时: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P62 例 5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培养学生代 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2.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学

25、生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找到对应量列出比例解答问题。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 鸽巢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抽屉原理” ( “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 “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0 2.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 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 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 课时安排:

26、 2 课时(新授) 第一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8-69例 1、例 2 及 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初步运用简 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 解释相关现象。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 化的过程,体会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形成过程,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 调整的方法。 21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 商数 1” 。 第二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 2

2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70 例 3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 ( “抽屉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会 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分解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 数和代数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 会估算的作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 进行整数、 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

28、, 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 合理、 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理解比和比例的相关意义,会判 断两个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 会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 22 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再次经历相关知识 的探究过程,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体验这些 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体的 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 测量等技能;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巩固图形运动的基 本方法;能根

29、据有序数对或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并能应 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 程,掌握基本的步骤与方法,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会根 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地判断与预 测, 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 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并 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 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提高应用意识和

30、创 新意识。 6.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系统的、 全面的回顾与整理, 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点串成 23 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深入感悟数学的基 本思想,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思想, 培养应用意识和创 新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 使所学知识结构化, 积累学习数学的 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方法。 课题:数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31、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 数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现实情境感受 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含义。 4.掌握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在探究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经历交流、讨论、分析、 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关知识, 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渗透位值制思想。 6.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 学会知识的整理。 24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

32、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整数、 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概念间的关系,应用有关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 数的运算(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系统的复习,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简便运算,叙述四 则运算的法则 ,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估算, 能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经历四则混全运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 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感受数的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是 密切结合的 ,通过复习数的运算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过程中, 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33、。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 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 算法。 课题:数的运算(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掌 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步骤。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解 25 决问题和合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

34、.通过帮助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 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 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 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熟练地解一些简易方程,能自觉进行检验。 初步沟通算式、代数式、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程解决问 题,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方程及代数意识,培养归纳、比较、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方程解答两步简 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提高用方

35、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题: 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弄清两者的联系与区 26 别;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正确进行解比例、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成正 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及判断方法。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 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提高学 生归纳、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加强对该部分知识有个系 统性的认识。 4.在复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感知正比例的图 像,掌握关

36、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 识方法。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 教学目标 : 1.通过回顾梳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 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借助转化法, 沟通面积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7 教学重点 :借助转化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

37、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 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掌握不 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 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念。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视图,进一步发展

38、空间观念。 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 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 ,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 28 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 图形旋转 90 度。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 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5.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

39、、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能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 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题: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用数对和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比例尺的知识,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 图,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 纸上点的对应。 教学重点: 能准确用数对、方向 + 距离描述平面图形中物体的位 置。 29 教学难

40、点: 综合运用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 课题:可能性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2.体会这三种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积极学习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能根据具体 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应数据的 不同特点。 课题: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 际意义。 2.进一步理

41、解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3.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 念。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其统计价值,提 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 30 题。 课题:数学思考( 1) 教学目标: 1.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的方 法。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 题解决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 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

42、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课题:数学思考( 2)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 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 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 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 系。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题:绿色出行 3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 过程。 2.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43、问题。 3.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能 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难点: 将代数及统计等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课题: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乘除法、 百分数应用题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 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 略。 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 验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并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和

44、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善于多角度思考 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最佳方案。 32 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 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课题: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 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 探究发现等学 习方法。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 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