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82215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易错题归纳 一、错例目录 1.长度单位 1.1 统一长度单位 ,(* ) 4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 ) 6 1.3 认识米用米量,(* ) 7 1.41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 ) 8 1.42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 ) 10 2.100以内加减法(二) 2.11 退位减法 ,(* ) 11 2.12 退位减法 ,(* ) 12 2.21 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 14 2.22 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 15 2.3 加减混合 ,(* ) 18 2.41 加、减法估算 ,(* ) 21 2.42 加

2、、减法估算 ,(* ) 22 2.43 加、减法估算 ,(* ) 25 2.51 整理和复习 ,(* ) 26 2.52 整理和复习 ,(* ) 27 3.角的初步认识 3.1 认识角、画角 ,(* ) 28 3.2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 ) 29 4.表内乘法(一) 4.11 乘法的初步认识 ,(* *)30 4.12 乘法的初步认识 ,(* ) 32 4.2 整理和复习,(* ) 33 5.表内乘法(二) 5.1 用 7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34 5.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 )35 5.3 用 8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 37 5.41 用 9 的乘法口诀

3、解决问题 ,(* ) 38 5.42 用 9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 39 5.5 乘法口诀表,(* ) 40 6.总复习 6.1 ,(* ) 41 二、原始错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106 错误 率 60.4%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嵊州育英小学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 2 页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统一长度单位、估测长度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作 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法, 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典

4、型错题 题目: 3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 2)个长。 橡皮大约( 3 或 4)个长。 回形针大约( 1 或 2 或 3)个长。蜡笔大约( 4 或 6)个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 4)个长。错误率占到31.1% 原因分析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但对如何测量没 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这一立体图形时,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 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直观地以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作为一个长度单 位,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立体图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 画分一分,看看大约要几个。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4)个长的原因是学生以橡皮为

5、参照物,而橡皮的 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也是从最左边到最右边为它的长度了)造成的。这 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了。 教学建议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高)度,如正方体、 长方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 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 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 第一支铅笔大约()个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个高。 回形针大约()个高。 橡皮大约()个高。 2 大约()个长。 大约()个长。 4 大约()个长。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6、错误率 47.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20 错误 率 16% 采集者胡宏 采集 学校 绍兴市鲁迅小学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认识厘米和米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 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 5 典型错题 题目: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 小明的身高是 130() 。 2. 字典的厚度是 3() 。 3. 教室门的高度是 2() 。 学生错解: 1. 小明的身高是 130(米) 。 2. 字典的厚度是 3(米) 。 3.

7、教室门的高度是 2(厘米) 。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接触 “ 米” 比“ 厘米” 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 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建议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 厘米,体验感受1 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 约 1 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 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 1 厘米长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 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 米=100 厘米。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 米长的 绳子

8、,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 米来帮助 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 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 米长的 认识。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 教室长 8()黑板宽() 弟弟的身高 110()课桌长 ( )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灵活运用,需 要加强练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8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20 错误 率 16% 采集者胡宏 采集 学校 绍兴市鲁迅小学 错题

9、来源第一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单元 练习 课 6 相关知识认识厘米和米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学过了 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对同单位的长度 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30 厘米+70厘米()米 100 厘米+9米()米 学生错解: 30 厘米+70厘米( 100)米 100 厘米+9米( 109)米 原因分析 1看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清单位是否统 一,出现错误。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10、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 米100 厘米,长度单位不同也要转化为相同 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 米100 厘米,在计算出结果时,确定应该 写什么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 米-40 厘米 60厘米-10 厘米 100厘米+5 米 26 米+7米 31米-3 米 4米-50 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8.3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54 错误 率 46% 采集者 赵亚 丽 采集 学校 诸暨市实验小学 7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练习一综合单元 练习 课

11、 相关知识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之前已经认 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上也曾经出现让学生先 估一估线段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型。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号长 原因分析 【教学片段】 不打开书,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先出示该题中的两条线段 师:你能看出这两条线段是哪条长吗? 生 1:号长 生 2:一样长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那么同意号长的请举手。生举手有25 人 师:同意一样长的请举手 生 25 人举手 师:还有 4 人没举手是表示还没想好是吗?(生点头) 师:现在我发现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同意号长

12、,一种是表示一样长,谁有理 由能说服对方 ?我们先请表示号长的观点来说说 生 3:号是平的,平的就要比竖的长,所以我觉得比号要长。 生 4:我看过去就觉得有点短,就是号长。 师:那觉得一样长的有意见吗? 生 2:我看看反正是一样长的。 , 【课后分析】 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我觉得从问题的抛出到学生的回答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学 生作出的判断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观察到的一个表象,而科学事实证明:人的感官判 断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有46%的学生觉得是 号长的错误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题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让学生正确量线段外,也旨在 说明这个道理。 但是这个错误是否可以尽

13、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教学 过程后重新做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 直接观察书中题目,明白题意 (1)指名读题,想想题目先让我们干什么?再让我们干什么? 8 生:先让我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再让我们量一量。 师:现在你有办法不量这两条线段估计出是哪条长吗? (很多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有的在仔细观察,有的用两只手指在比划,有的 用自己脑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断着, 教师等待着) 生 1:我知道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手指去比划过了。 生 2:我也觉得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试过了。 生 3:我觉得看起来是号长。 这时很多学生都叫起来: “是一样长的。”

14、师:现在同意号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 7个。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如果想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是谁长,我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齐答):用尺子量。 师:好,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究竟正确答案是什么 学生立即动手测量。 “一样长的!”判断对的学生异常兴奋。 师: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对的,会受产生错觉呢! 教学建议 通过比较两个片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学会等待,问题抛出后学 生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去判断的时间。其次,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欠缺,用实 物投影仪呈现的两条线段与学生本身座位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这给学生的判断造成了更 多的困扰,因此让学生直接观察书本上呈现的两条

15、线段相对而言判断起来容易些。最后, 可以用相关变式练习给学生加深印象,明白视觉误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的。(见 资源链接) 资源链接 1如右图: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图一图二 2生活中去观察同一条上坡路:站在路的一头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你看到了怎 样的结果?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35 % 9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20 错误 率 16% 采集者胡宏 采集 学校 绍兴市鲁迅小学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认识线段量、 画线段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的

16、一道拓展题。课堂作业本P4 页 的第四题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只不过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掌 握情况尚可。 典型错题 题目: 小军拿了一根长10 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 米露出井口,这 口井深()米。 正确答案: 10-4=6(米) 学生错解:10+4=14(米) 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不好,出现知识点混淆现象。因为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指导 丛书和课堂作业本里都出现过,并且是以对比形式出现的,如:小军拿了一根长10 米 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 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米;小军 拿了一根长10 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离井口还有4 米,这口

17、井深 ()米。 2.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这类题目在作业本出现的时候有图形辅助,学生答题情况 比较好,而试卷上只有文字出现时,则答题情况不佳,说明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发 达。 3.对于那些优秀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她们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也不是题目意思不 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导致最终的错误。 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道题,理解题目意思。 其次,让学生回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以前做到过吗?哪里出现过?当时我们是怎 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第三,比较这道题与以前出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第五,学生独立画图作答。 第六,反馈交流,总结做题方法。

18、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根竹竿 12 米,把它插在水里, 露 出来 8 米,水深多少米? 拓展训练: 小明用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 10 度。他把绳子三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绳子四折后去测量井深, 结果井口外余 l 米。这口井深几米?这条绳子长几米? 对比下面的示意图不难看出,把绳子三折后, 井口外余 3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 长就是 3 3=9 米; 把绳子四折后,井口外余 1 米, 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1 4=4 米。 从 9 米中减去 4 米,剩下的绳长恰好就是井的深度。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7.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20 错误 率

19、23% 采集者胡宏 采集 学校 绍兴市鲁迅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 11 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后进行的独立练 习。通过练习, 多数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的计算方法。 典型错题 题目: 66-49 学生错解: 6 6 -4 9 3 7 原因分析 1. 知道个位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但计算十位时,没有去掉被 借走的一个十。 2. 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数去减被减数的个位数。 3看错运算符号,

20、也存在计算粗心。 4二年级学生刚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特别是马虎的学生,更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 1. 通过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借一作十”的算理,如计算67-39 时。把 其中的 1 捆小棒拆开,从里面拿2 根加上另外的 7 根就是 9 根,9-9=0,还剩下两捆和 八根就是 28 根。 2. 给合竖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这一退位的数理。并介绍这退位点的 重要性。个位 7 减 9,不够减,从十位退 1,17 减 9 得 8,在个位写 8;十位 6 退 1 剩 5, 5 减 3 得 2,十位写 2,差是 28。 资源链接 强化练习: 84-3590-6548-29100-2891-

21、38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懂得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 11 之后,用十几减去减数的个位数,计算十位时也记得去掉被借走的一个十,再去减减数 的十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之后,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5 错误 率 34.3采集者卢婷 采集 学校 诸暨城东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课堂乐园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减法 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此题是在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后进行的练习

22、。 典型错题 题目: 列竖式计算。 学生错解: . 个位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 后,忘记在十位减1。 如 43 18 35 . 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去减被减数的个位。如 56 27 31 . 两位数减一位数,忘记写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如 22 9 3 . 个位数相减,十位数相加。如 49 36 73 数字、得数抄错或漏写。 原因分析 1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 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的粗心,因此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 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如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基本的口算出错,忘 了退位等等。这些错误都与学生

23、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 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情感不稳定引起读题不仔细。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是特别枯燥、繁琐的,尤其 是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计算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得特别不耐烦,做题时不认真 读题、没耐心审题,经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错误。对于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又太 过于轻心,产生轻敌思想,结果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2注意品质差引起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我们都知道注意的稳定性 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可是低年级小学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也不稳定,注意范围较小,比较容易被一些干扰 因素吸引而

24、“分心”,造成很多“遗忘式差错”,很多计算题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做题 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这种由于注意品质差引起的错误往往学生自己很难发现。 3不良学习习惯的引起的错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是首当其冲的坏习惯,一部 分学生连自己草稿时写的“6”和“0” 、 “5”和“8”都分不清楚了;没有养成自觉检查 的习惯。 4个别学生没有理解算理,没有掌握方法。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学生情感不稳定、注意品质差、学习习惯差等都 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粗心其实就是学生没有能很好的关注到自己的细节,也就是缺 乏一种良好的,严谨地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 告

25、别“粗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可以采用下列的措施: 1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学生如果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能及时的纠错, 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检查也只是从头到尾囫囵开一遍, 即使有错也发现不了。最主要就是学生不会检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 生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题目抄好后把数字符号对一对,看一看得数有没有写。 2多温习旧知。在讲退位减法之前,多复习一些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加强对旧知 识的巩固,为教学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3针对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反复练习。讲完新课后,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错题,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或分组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因而减少了类似错误

26、的发生。 4开展“一周无错题”竞赛活动。每节课抽几分钟时间,练习几道题,要求学生 认真计算,并对学生的做题情况做好记录,周末评选出“一周无错题”的学生,进行表 扬或奖励,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资源链接 优秀文章推荐: 1陶雪鹤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西南师范大学 2005 年版。 2唐华军 小学数学新教材“数与代数”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 3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13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54

27、错误 率 31.48%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新昌实验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 25 页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 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 际问题 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二单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的一道练习。这 题涉及到小数减整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典型错题 题目: 一本字典 1230元,小玉想买 1 本,还差 3 元。小玉攒了多少钱? 学生错解: 12.30315.30(元) 原因分析 1 对于二年级初次接触小数减整数, 学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 用算式表示更是不易。 2在答

28、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欠缺,看到两个数就直接相加,对于“差3 元”没有理解到位。 3还有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实际用钱经验不足。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 12.30 元”的真正含义。在小数点前表示12 元,小数点后一位 是表示角后第二位是表示分,所以12.30元实际就是 12 元 3 角。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题意。买一本字典还差3 元,说明攒的 14 钱比字典的价格要少,不够买的。 3这里也可以设计买东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攒钱和开支零花钱,用平 时学生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辆玩具小车有15.50 元,我攒了 8 元,还要攒多少才可以买到

29、这个玩具? 一盒彩色笔的价格是12.50 元, 小明想买一个,可是还差 5 元, 现在他攒了多少钱?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5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35 错误 率 34.3采集者卢婷 采集 学校 诸暨城东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基础卷期末试卷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个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知识来解决相 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相差数的应 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这个学期中重点要解决的是比较两个数的多 少中一种类型,

30、即“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把差的表述句从问句变成了条件句,相比较的两个 数量中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数量变化成了要解答的问题。 典型错题 题目: 解决问题 算算每个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球? A A 盒中有25 个玻璃球 B B盒 中 的 玻 璃 球 个 数 比 A 多 15 个 B 盒中的玻 璃球个数比 C 盒多18 个。 15 = = 学生错解: 求 B 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25+15=30(个) 求 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错误 1: 40+18=58 (个) ,11 个,占 31.4%。 错误 2:30+18=48(个) ,1 个,占 0.029% 原

31、因分析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求B盒中玻璃球个数时,解答错误的很少,其中有一位学生 因忘记进位而导致结果计算错误外,其他的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 球的个数时,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一样的错误情况,那就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究 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本册教材编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已知一个数, 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很显然不管是求B 盒还是求 C盒中球的个数,都 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之所以在学生解答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对错差异,首先最主 要的原因是题目在两个量关键句的表述方式上不同。即: 求 B盒时,关键句把未

32、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个,求未知量; 求 C盒时,关键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已知量比未知量多18个,求未知量; 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一个“多”字所误导,看见“谁比谁 多几” ,想当然的就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并没有去考虑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且这样的孩子在解决完问题后,也很少会把自己求的结果再放回到题目中,检查一下 是否符合题目,他们认为有了结果就完事了。 另外从试题的编题形式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无形之中 又加大了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在求C盒时,必须通过已知B盒的前提下进行。这种中介 桥梁关系的建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数

33、量关系的转化和联系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 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去花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拿 到一个问题找到条件后,就是为了快些得出答案,而不关心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 理。 2.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生在解决 C 盒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错解, 很显然是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分析能力不 够,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应该让每个孩子经历分析、思 考解决应用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两个量数量关系的分析上,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 生听的表面形式上。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的分析解决过程才是正 确有效的?在新授课伊始就应该逐步渗透下去。 教学建议 在教

34、学此类应用题时, 能让学生根据差的表达句, 判断大小,决定算法:建立起“问 题条件算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 还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表达训练: 根据, 知道()和()比,()大,()小,要求(),用 (算式) 求。语言训练的目的不 B B 盒中有多少个 玻璃球? C C 中有多少个玻 璃球? 16 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要理清学生的推理过程,养成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资源链接 其他教师建议: 教师甲: 应用题的分析中,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能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试着 画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两个量的多少,并用图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理解谁和谁比?谁 多谁少? 教师乙:.可以先试着给孩子们一个

35、分析的模式:根据(关键句 ),知道( )和( )比,( )多( ) 少,要求 ( ),就是求 (较多量 ),用(加法 ).每个应用题呈现后 ,都能让孩子们试着这样说一说. 如果能做到这样分析 ,解决两个数比较的逆向应用题也就不在话下。 其他教师建议的共性是: 解决此类应用题时, 要给学生一个分析关键句 (已知条件) 的模式,让学生在看到一个应用题后,不是盲目地根据“多或少”这样的字眼,就决定 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并可以适当借助线段帮助理解。而 且要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鉴于前面的思考,解决此类应用题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

36、谁少? (1) 钢笔比圆珠笔少 6 支。 板书: ()和()比, ()多()少 (2) 篮球比足球多 8 个。 (3) 红花再加 5 朵,与黄花的朵数同样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展开。(板书课题) 二、展开 (一)看图提出问题。 (课件呈现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 蓝车行驶了 53 米 (2) 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 米。 2、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车行驶了多少米? 小结:这样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一道基本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而在 应用题中这两个告诉我们的信息就称之为“条件”,也就是两个条件和一

37、个问题,就能 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3、解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是那句?(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 米。 )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用()和()比, ()多()少说一说。 4、根据这句关键句,我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红车和蓝车之间的 关系。 老师示范画线段图 师:我们用这样一段长度的线段来表示蓝车行驶的53 米,那红车行驶的路程应该怎么 画?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依据红车比蓝车多17 米得出红车的线段比蓝车画得长一点。 5、要求红车行驶了多少米?在线段图中指的是哪一段? 小结: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示蓝车的线段短,说明蓝车行驶的路程少,(板书: 17

38、少)表示红车的线段长,说明红车行驶的路程多。(板书:多) 6、列式 师:现在看着线段图,你能列式解答吗?(口答) 师:为了更完整地解答应用题,我们在列式计算后,还需要写“答”。 板书完整解答过程,并强调冒号写在“答”字的右下角,写完后最后写上句号。 (二)师:主题图中除了呈现了红车和蓝车,还有绿车呢!我们来看看绿车行驶的情况 吧! 1、直接呈现问题 红车行驶了 70米,绿车比红车少行驶32米。绿车行驶了多少米? 2、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试着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阅读学习要求,按 照要求的 3 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1) 找出关

39、键句,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 根据题意,你能试着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70 米 红车 绿车? (3) 列式计算,并写答。 4、反馈交流。 师一边画线段图,一边反馈,让学生想象绿车应该怎样画?怎么想的? 线段图完成后也在后面标注“多,少” 。 5、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两道题都是求行驶的路程?为什么一个用加法解决,一个用减法解决呢? 预设:要求较多的量,用加法;求较少的量,用减法。 6、课堂总结 练习设计: 三、应用 1、书上 45页练习第 1、2 题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上句式:根据_ ,知道()和()比, ()大, ()小,

40、要求() , 用_ (算式)求。 2、口答: (补充条件、问题后解答) (1)圆珠笔有 10支,钢笔比圆珠笔少6 支。 (补问题)钢笔有多少支? (2) (补条件)足球有7 个,篮球比足球多8 个。篮球有多少个? (3)篮球有 15个,篮球比足球多8 个。足球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在课本和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 假象,那就是“多用加,少用减” 。在课的尾声让学生接触这样一个变式练习,是对学 生思维层次的一种提升,暗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看“多或少”这 两个字眼就下结论,而是应该从问题出发,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大 谁小后,再作解

41、答,才是正确的做法。 ) 18 板书设计:比多少 53米 70米 蓝车红车 17米 红车绿车 ?米?米 32米 53+17=70(米) 70-32=38(米) 答:红车行驶了70米。答:绿车行驶了38 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6.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106 错误 率 31.1%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嵊州育英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 30页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 100 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 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19 教学简述 这是学生在一年级学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 基

42、础上学习的,因此其知识基础直接影响着本章内容的学习,而本单元的 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二(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同时,进位和退 位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知识难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20 以 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而许多学生并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此类接龙式的计算题对学生口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教材中出现的次数 并不是很多,题目没有明确提出笔算的要求,所以学生往往用口算解决, 再加上连贯作用,错率就显得比较高了。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从第一步开始,几乎每一步都有人做错。 典型错解: 125+36=51(或 71), 261-47=4( 或 24 获 26或 19), 原因

43、分析 1当学生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常存在搞不清该进几(退几),以及忘进一 (退一)的现象,如上面错解1 和错解 2 中 4、24 这几个解。这是因为学生虽然理解了 算理,但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地解题模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受到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初次接受相关知 识时,是否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还受到练习的量是否足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 2错解 2 中 61-47=26,是由于受到数据的干扰( 7 比 1 大) ,同时对算理也不是特 别清晰。 61-47=19 的原因是把 47 看成了 42。 3连续的几个算式,且加减混合一

44、起,增加了数字信息,对学生的准确计算造成 干扰,加上其连贯作用,错率相对又会高一些。 教学建议 1. 加强口算教学。许多教学专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 则笔算能力强,笔算错误率也明显降低。 2. 在新授教学 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 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操作小棒 来帮助理解算理的过程。 新授之后还要在练习中, 如出现错题时, 再一次体验这一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逐渐从直观到抽象,建立笔算模型的。 3.适当增加类似题型的练习量,并要求学生每步笔算。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 1. 树上原有的苹果摘了的苹果烂掉的苹果剩下的苹果 90个35 个18 个()个 20 2. 1

45、8 + 26 43 27 29 + 34 87 - 48 -+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3.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56 错误 率 19.6%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新昌实验小学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21 题目出处人教版数学书 P32 综合单元 练习 课 相关知识100 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拓展 总复 习 复习 课 教学简述 这是在学习完 100以内口算、笔算加减法以后学生接触到的一个内容, 在前面教师过分强调了笔算,而学生习惯于口算,到这时再来学习估算, 对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势必引起干扰,而后续的学习中,仍然以笔算和 口算(精算)为

46、主,很少有相应的估算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小亮计划三天写100个大字。昨天写了 29 个,今天要写 42 个,两天大约写了 () 个。小亮大约还有()个字没写。 学生错解: 两天大约写 71 个, 还有 29 个字没写。 原因分析 1. 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一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 和估算的渗透,但在这一册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出现约等号。 因此,虽然已经上过一堂估算的新授课,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全面,深刻的掌握估算的方 法。 2. 学生没有仔细读题目,好几个孩子没有看到大约这个词语,以为是精确计算。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说说平时哪些情况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哪些也只要估算就可以了呢?如:大概,大约等。让学生有估 算意识。 2.解决估算一类的问题时,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并全班交流,尽量把 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并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教师对于学生的策略不可急于评判,只要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就要 进行鼓励,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 会算法。 资源链接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