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84796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字发展历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文 字 发 展 演 变 甲 骨 文 金 文 大 篆 小 篆 隶 ( 吏 ) 书 草 书 楷 书 行 书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 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 (old chinese) ,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 “ 契文” 、“ 甲骨卜辞 ” 、殷墟文字或 “ 龟甲兽骨文 ”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 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 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

2、结果。殷商灭 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 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 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 最早的汉字 ”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 变而来。在总共10 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 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 约有 2800 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 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 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

3、自8500 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 契刻符号。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 字的 “ 六书” 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 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钟鼎 ” 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 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或“ 吉金文字 ”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 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 “ 钟鼎文 ” 。 金文应用的年代, 上自西周早期

4、, 下至秦灭六国, 约 800 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 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 字有 2420 个。 大篆 大篆,也称籀( zh u)文。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 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 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 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 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

5、 识别。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 年),推行 “ 书同文,车同轨 ” ,统一度量衡的 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 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约公元 8 年) , 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 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 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 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 小篆 ” 作标准,统一全

6、国文字。篆体,又称为“ 篆书” ,是小 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 篆文” 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 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 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隶(吏)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 画短,讲究“ 蚕头雁尾 ” 、“ 一波三折 ” 。根据出

7、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 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 ” 之称。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 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 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 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横平竖直。辞海 解释说它 “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 手写正体字。四大楷体: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頫(赵体) 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 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 是“ 行走” 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 行楷 ”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 。行书实用性 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 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