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1223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 年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秦汉 【目录】 第一章,公元500 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四、秦朝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秦始皇* 。 经济。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长城。兵马俑。 五、汉朝 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刺史制 * 。察举制。 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 文化。新儒学。教育。造纸术。数学。医学。文学。艺术。佛教 传入 *。道教形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

2、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 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四、秦朝 前 221 年嬴政统一,都咸阳,前207 年亡。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它建立的制 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 统一 。 条件。 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奠定统一物质基础。2】 政治,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 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 侯之首,提供了统一可能性。3】文

3、化,战国后期出现文化融合统一趋势,民心渴望统一; 法家、儒家提出了统一设想,为统一提供了政治理论。4】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远交 近攻,战略正确。 过程。 1】前 230- 前 221 年灭韩赵魏楚燕齐。2】前 218 年征服岭南越族。3】统一西 南。 4】前 214 年- 前 213 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 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有利于封建经 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3】奠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政治 。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形成。

4、皇帝制 。 1 】创制:因“三皇五帝”而创造出“皇帝”一词。 2】含义:人们对祖先神明称“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嬴 政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 的,即“君权神授” ;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3】内容: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 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取消谥法, 谥法起于周初, 是在君王死后, 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 不像话,他废除谥法,不准臣子评价自己

5、。天子自称“朕”,别人不能使用;皇帝的命令叫 作“制”或“诏”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避讳,文字中不准 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4】目的: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5】评价:掌握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专制主义制度确立。 三公九卿制。 1】内容: A.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并负责监察百官。B.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 行使权利。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

6、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 责皇帝车马; 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廷尉, 负责司法; 典客, 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2】评价: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工合作,由皇帝直接任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 是,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到两晋后逐步被三省六部制替代。 郡县制 。 1】内容: A. 郡,是秦汉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 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B. 郡以下设县或道。内地设县, 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

7、不满万 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 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C.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 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其职能组织生 产。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D. 居民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闾右居富家,闾左住贫户。 2】评价:秦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 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基础。后来,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唐朝

8、后期演 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演变为省州县三级制,现在演变为省市 县三级制。 秦律 。 1】来源:公元前356 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公元 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 2】内容: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 效律、 置吏律、 仓律、 工律、 金布律等内容。刑罚有: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肉刑,有斩足、宫、劓、黥 等肢体刑;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迁刑,即将犯人流放边地;笞刑,即鞭笞 之刑;赀罚,让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3】评价:秦律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经济

9、基础、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 经济制度; 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镇压农民的反抗。值得肯定的是法制精神,什 么事情都按照法律办事。 秦始皇 * 。前 259 年前 210 年,嬴政,统一之前称秦王,统一之后称秦始皇。 1 】历史贡献:完成国家统一。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员考核殿最制、 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修建灵渠有利于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修筑长城有利于 保护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 】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运用法家思想统治人民,实行严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 徭

10、役、兵役。滥用民力- 阿房宫、骊山陵。焚书坑儒,文化毁灭。 经济 。 土地私有制。 1 】内容:令黔首自实田;征收统一的土地税,见税十五。 2 】评价: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但赋税过重。 统一度量衡货币。 1】内容:圆形方孔钱为通用货币,半两一枚;黄金为上币,镒(24 两)为单位。计 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秦的一尺长 23.1 厘米,秦的一升为202 毫升,秦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 克。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 为亩。 2】作用:奠定了度量衡、货币的基本制度;有利于国家收税,对人民进行经济控制;有 利于经济交流,促进商业发展。 文化 。 统一文字 。

11、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 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 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 理的形成。 焚书坑儒 。 1】前 213 年和前 212 年焚毁书籍、坑杀儒士的事件。秦始皇34 年,淳于越反对郡县制, 要求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书 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 书的处死,称赞过去而非议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 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12、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460 多名方士和儒生活埋。 2】评价。它是商鞅变法“燔诗书以明法令”政策的继续和扩大;企图以思想统一巩固政 治统一,维护郡县制;但采取暴力推行,是暴政的表现;思想专制、文化毁灭政策产生了恶 劣影响。 长城 。 1】概况。秦朝将原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后称万里长城。 2】评价。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等破坏农耕文明。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后世 汉朝、唐朝、明朝都有修建,一定程度起到了保护农耕文明的作用。1987 年被认定为世界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兵马俑 。 1】概况。兵马俑

13、是秦始皇的陪葬品,1974 年发现挖掘。 2】评价。体现秦始皇暴政。对研究墓葬制度、陶瓷业、雕塑艺术、军事制度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 1987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五、汉朝 前 202 年刘邦建立,都长安,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公元9 年被王莽新朝取代,随后 农民起义推翻新朝,25 年刘秀建立东汉,都洛阳, 220 年被曹魏取代。是中国第一个强盛时 代,开始走向世界。 政治 。完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汉强盛提供制度保障。 汉承秦制 。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土地制度、 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制、内外朝制度等。 无为

14、而治 。 1】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破坏严重,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2】措施:复原士兵,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重农政策。 3】评价:实行的是道家的思想。经济恢复,加强了国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 为汉武帝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郡国并行制。 1】内容: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封有异姓王, 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 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 刘邦又大封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 “共有 9 国,他们在封国 内是国君, 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

15、史大夫以 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2】评价:西汉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是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而实行的制度。诸侯国 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国家安全和统一,导致七国之乱。 3】平定七国之乱。 A经过:前 154 年,参与叛乱的共有七国,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七国之乱的根源是王 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B后果:景帝收夺各诸侯国支郡、边郡归朝廷,取消了王国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 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C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

16、固了国家统一。为汉武帝 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推恩令。 A早期思想: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策略;晁错削藩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 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 ,削夺王国土地。 B内容: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中央。前127 年,主父偃上 书武帝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武帝采纳,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 庶多封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 决王国问题。 C评价:采用和平方法削弱分裂势力,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

17、了政治基础。 汉武帝 * 。前 156 年前 87 年,在位时期是汉朝的极盛时期。 1】政治:推恩令削弱封国、设中朝削相权、察举制收官吏选拔权、设刺史监察地方、采 纳董仲舒新儒学统一思想、建立中央到地方教育体系。统治海南岛。 2】军事:打击匈奴,经营西域,开疆拓土。细君公主乌孙和亲。西域屯田。 3】经济:收回铸币权;推广农业技术;盐铁官营。亲自治理黄河。开通丝绸之路,引种 西域物种。 4】文化:建立年号制度。太初改历,正月为岁首。设置乐府,采风民间。举贤良文学推 动文学发展。 刺史制 * 。 1】演变: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 员出刺各地, 不常置。

18、 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冀州、 青州、 兖州、 徐州、 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各置刺史一人。 “奉诏六条察 州” :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 其横行乡里。二、 “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三、 “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 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 执法不公平。四、 “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在察举士 人时偏向亲己。五

19、、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六,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 勾结。 2】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东汉改称州牧,职权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导致东汉后期分裂割据局面。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察举制 。 1】前代选拔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 士之风,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 惠帝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文帝

20、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定下 了对策。武帝时察举制完备。察举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类。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禄 四行,孝廉科为最重要。特科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按照四科标准,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 廉方正、 至孝、 敦厚等; 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 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所有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察举制的主要特 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三公、州牧、郡守辟除两 方面, 皇帝征召称 “征” ,官府征召称 “辟” 。辟除制在汉

21、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皇帝为了表示对人才尊重,派专人专车迎接, 称为“公车特征” 。 4】评价: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为自下而上、征辟制自上而下,特 点是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没有客观标准,容易任用私人。 考试方法后来成为科举制的主要方法。 中朝。 1】内容: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 称为“中朝”或“内朝” 。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 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 禁的自

22、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2】评价: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 进一步发展。 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 君主, 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 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经济 。继续推行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获得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 1】工具。耦犁- 犁壁。曲柄锄、大镰。翻车。 2】技术。牛耕推广,东汉一牛挽犁。代田法。氾胜之书 。赵过。 3】水利。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武帝、王景治理黄河。坎儿井。 4】作

23、物。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物种石榴、苜蓿、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等传入 内地。 5】田庄。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汉代田庄的 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 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 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手工业 。煤,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西织室。盐铁官营。东汉出现青瓷。东汉杜 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商业【贸易】 。五铢钱,货币官铸。丝绸之路。严格市场管理,汉武帝推行物价管理、 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 和“五都”设“五均”

24、官,控 制市场物价。 长安和 “五都” 管理市场的官员,都改称“五均司市师” 。 “五都” 是:洛阳 ( 今 河南洛阳东 ) 、邯郸 ( 今河北邯郸 ) 、临淄 ( 今山东淄博东 ) 、宛( 今河南南阳 )、成都 ( 今四川成 都) 。可见,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文化 。政治上统一巩固推动思想统一,文化体现大一统。 新儒学 。 董仲舒。 1 】经历: 前 179-前 104。前 134 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 贤良对策 中系统地提出了 “天人感应” 、 “大一统” 学说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

25、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他 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 2 】思想要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三品 说。德主刑辅。 3 】评价: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新儒学。汉武帝采纳,并运 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 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 。汉武帝建立太学、郡国学等教育体系;设五经博士,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 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

26、为标准。 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 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 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 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的影响。太学清议,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 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造纸术 。 1】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 】影响。经济上,出现造纸业。文化上,促进了文化普及、保存、传播、交流。 科学 。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十进位制,应用数学体系。珠算。张衡认为地球是 圆形,发明浑天仪

27、、地动仪。 医学 。 1】黄帝内经。 A 内容:分灵枢 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作,它是研究人的生理 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 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穴位学说、针灸疗法等。 B 评价:西汉编定。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整理成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 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 该书系统阐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是讲究辨证论治最有 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3】华佗。发明五禽戏、麻

28、沸散,精于针灸外科。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民歌。 艺术 。画像石、画像砖,壁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东汉后期蔡邕使书法成为一 种艺术,所书熹平石经使隶书上升为官方书体。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 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 “清商三调”( 平、清、瑟 三调 ) ;至东晋,又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汉代设乐府,大力采集整理民 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佛教传入 * 。 1】产生。佛是觉悟了的人的意思。古印度人乔达摩悉达多在尼泊尔一带创立。 2】基本教义。人生充满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离别、

29、怨憎、求欲、烦恼。造成痛苦的原 因是不懂佛教真理。脱离痛苦的方法是修行,达到不生不死永恒寂静的境界。 3】传入。张骞通西域后逐渐传入,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官方 正式确认引入。 4】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其一,促进思想更加精细化更具有思辨色彩,形成儒家、道教、 佛教三足鼎立局面。其二,促进语言、翻译、文学、艺术、音韵等文化的发展。其三,促进 中国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其四,对中国人社会生活、性格产生巨大影响,更有利于统 治阶级的统治。 5】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 张顿悟。直接影响了宋明时期的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心学。 6】

30、藏传佛教。称喇嘛教,盛行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明朝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 (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7】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 道教形成 * 。 1 】形成发展。东汉时期,道家结合阴阳五行、神仙方术而形成。张角创立太平道,领导 黄巾起义被镇压衰落;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提倡自食其力、救济穷人,逐渐壮大,发展为 道教正宗天师道。南北朝发展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元朝形成全真道、正一道对峙格局。唐宋 元明统治者都十分提倡。 2 】基本教义。追求长生不老、却病延年。具体有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慈爱度人、清静 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朴归真、天人合一、天道承负、性命双修。经典有道德真 经即老子、 南华真经 即庄子、 冲虚真经 即列子、 文始真经 即阴符经、 易经等。主要神仙有玉皇、太上老君即老子、财神、门神、妈祖即海神、灶君、土地、 八仙、关帝、福禄寿、十二生肖、文昌帝君、文曲星、阎王、城隍、行业祖师等。道术有占 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房中、仙药、服气等等。 3 】影响。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收儒家、佛教思想方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对 文学、艺术、科学(火药)、体育、医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4 】道教圣地。龙虎山、青城山、武当山、齐云山四大名山,还有五岳、昆仑山、崆峒山、 茅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