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2057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22 2019年高一语文 1 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 “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 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 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 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 益稀薄,甚至认为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

2、来越 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 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 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 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 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 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 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 2 / 22 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 亿网友鼎

3、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 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 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 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 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 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 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 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 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 闭关自守、以和

4、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 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 者。“士志于道”曾经是文化和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 “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 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 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 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 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的文化。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

5、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 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3 / 22 B 、“士志于道”曾经是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 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 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 、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 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 认为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 、当

6、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 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 、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 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 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 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

7、物、拥抱新 的文化场。 C 、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 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 、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 4 / 22 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 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 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 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

8、居西洛,旋 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 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 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 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 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 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 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 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

9、乎?昔 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 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 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 5 / 22 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 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 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刘温叟 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翌日请对 / 具言/ 人主非时 / 登楼则近侍 / 咸望恩宥 / 辇下诸军亦希 赏给 B

10、 、翌日请对 / 具言/ 人主非时登楼 / 则近侍咸望恩宥 / 辇下诸军亦希赏 给 C 、翌日 / 请对具言 / 人主非时 / 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 辇下诸军亦希赏 给 D 、翌日 / 请对具言 / 人主非时登楼 / 则近侍 / 咸望恩宥 / 辇下诸军亦希 赏给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 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 “隶书”。 B 、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 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

11、 C 、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 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 探花。 6 / 22 D 、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 十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 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 官。 B 、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 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 有才

12、华的。 C 、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 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 因而不取用。 D 、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 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 赞善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5 分)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11 分) 水调歌头定王台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 霓

13、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7 / 22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 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定王台:在今湖南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 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 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陵阙:皇 帝的陵墓。 8、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5 分) 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论 语

14、中 孔 子 感 叹 时 光 流 逝 如 水 的 两 句 是 “,”。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明“迷途知返”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 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 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 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25 分) 鉴赏家汪曾祺 全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 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

15、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 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 8 / 22 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 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 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 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 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 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

16、儿 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 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 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 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 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

17、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 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 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 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 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 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 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 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

18、,钉在 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9 / 22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 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 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

19、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 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 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 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 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 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 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 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

20、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 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 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 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 “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 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 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

21、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 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 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 10 / 22 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 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 概括。( 6 分) 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 请谈

22、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 田家炳传美满家庭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 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这是 1975 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的信。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田家炳在子女教育中体现的做事与做人的准则。 田家炳 1919 年出生于广东梅州, 16 岁辍学经商,不到20 岁便只身 闯荡南洋,不到25 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 夺,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 公的“勤、俭、诚、

23、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 本,最终成就大业。 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更从乡亲们对父母亲的态度上,看到了父 母的人格魅力,并不止源于言传。父亲教育他要珍惜身体,不挑食, 不浪费,父亲自己也吃带皮的红薯,捐钱修路,母亲亲自挑土背砖, 一点都不比男人干的少;父亲为调节乡亲的矛盾,自己出钱和好酒。 这些,比父亲说几倍的话的都有用,这烙在田家炳心中。为人父以后, 田家炳除了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 检点。 11 / 22 田家炳从小在父亲的亲自照料下成长,父亲所教导他,尽“孝”, 一是要孝敬父母之心,二是孝敬父亲之身,孝的前提是敬。自己有了 孩子之后,他教育孩子首

24、先要对父母要敬,即敬父母之心,然后才是 敬父母之身,这才是孝顺。田家炳定居香港时,已有九个儿子,两房 太太,还有老父母,这一家十几口,田家炳是家长,他深知要让孩子 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他对母亲照顾是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 饭,问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对祖母也是孝敬有加。 祖宗虽远,敬穆之心不可不存。每年过年,全家团聚之夜,田家炳 都要亲自拜祖。后来子女们都信了基督,田家炳就不要求他们对祖宗 跪拜烧香,只要心存敬意,不拘形式。田家炳对孩子都是公正公开透 明的,一视同仁。田家炳不管在外面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从来没有朝 佣人发火或进行指责,就这样,在田家炳的家里,十几口人,从来就 没有过

25、吵闹之声,没有听到过家里的任何人对佣人、园丁们的呵斥之 声,大家和投奔来的亲戚,也相处得跟一家人似的。田家炳有香港的 “橡胶大王”之称,家财万贯。可是,他四十多年来,吃的早餐就是 两片全麦面包夹果酱,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 别人的劳动。田家炳作为一个住在香港最好地段的有着700 平米有花 园有泳池的大洋房的亿万富翁,可是,田家孩子口袋里零用钱较少, 田家炳出门坐公交、地铁,一生只有四套西服,田家这样富有的大家 庭,许多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家人亲自手做的,田家炳两位太太都 是客家女子,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揽。 可是,田家炳对教育可谓倾囊相助。专办公益事业的田家

26、炳基金会 1982 年在香港成立20 年来,在全国捐助了92 所大学、 166 所中学、 40 所小学 20 所幼儿园和专业学校、 1350 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其它惠 12 / 22 及民生项目数百宗,田家炳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对田家炳捐资、卖 房子有疑义,没有一个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产给他们,2001 年,当八 十三岁的田家炳毅然卖屋助学, 田太太也理解支持他。就是这样,田家 炳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人”的古人遗训。认为留给子女 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他相信留给 子女的应该是“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 儿,都是在香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

27、学)和“志气”(不倚赖父母, 要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懂得做人处世,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 田家炳毅然放弃当年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 香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他 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讲“客家话”,常常用“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 言”勉励子女。 田家炳深知健康是人生重大的财富,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丰盛和事 业发展。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非常 自律,风雨不改。田家炳90 多岁了,身体依然那么健康,他认为养身, 首先是要是养心;养生,首先要做到心安理得,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心安了,不管吃什么,都会转化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利用,如果心

28、不安, 总做坏事,不管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会化成对身体有利的营养的, 这就是田家炳独特的养生之道! 田家炳不仅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他的这 笔财富,不仅给现世人带来福祉,更会泽被后世,使他成为一代贤圣。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从田家炳1975 年春给女儿田淑芳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宽容、平 13 / 22 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充满着辩证法思想。 B 田家炳作为亿万富翁,不断获取财富,又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 公益事业,是淡泊名利的企业家的典型。 C 田家炳不要求子女对祖宗跪拜烧香,主要原因是他能够宽容受 西方文化影响的新人对传统

29、拜祖文化的摒弃态度。 D 田家炳自己和子女生活上的俭朴与在公益事业上的大方形成鲜 明的对比,展示了热爱教育事业、乐善好施的美好形象,他独特的幸 福观值得处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的人们认真审视人生。 E 田家炳一生事业辉煌,却能牢记并恪守家训,他虽然娶二房太 太有违当时的道德要求,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企业家中的道德楷模。 (2)本文主要是写田家炳的故事,前文又写他的父亲玉瑚公。请概括 玉瑚公的子女教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 容作简要分析。( 6 分) (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田家这样一个大家庭更是矛盾纷争在 所难免,可是田家炳的大家庭却如此幸福美满,你觉得有哪些原因成 就

30、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美满?(6 分) (4)田家炳下南洋、移居香港,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打拼,历经坎坷, 他自己和家人从不贪图享受,把个人的大量资产捐给公益基金会,甚 至到了 83 岁还卖屋助学,如何理解田家炳的这种价值观和幸福观?精 神上的亿万富翁田家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8 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让各国人民心心相印、携手同行,战 14 / 22 胜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展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领导干部掌握各种权力,如何运用权力管理好“众人之事”?就是要 做到,做到“思无邪”

31、、秉正义、走正道。 即 使 是 在 纪 念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胜 利 的 庄 严 时 刻 , 还 有 人 地抛弃和平宪法,以求重掌发动战争之权杖。 A同舟共济不偏不倚处心积虑 B风雨同舟中庸之道 殚精竭虑 C同舟共济中庸之道处心积虑 D风雨同舟不偏不倚 殚精竭虑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虽然圆通方面并未直接公布本次协议的购机数量,但知情人士 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次圆通订购了15 架飞机,可以堪称 民营快递史上最大一次手笔。 B 、中美关系发展要防止不要跌入所谓大国冲突对抗的“修昔底德 陷阱”,要拓展合作、管控分歧,使两国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两国 人民

32、和世界人民。 C 、破解“黄金周难题”,迫切需要切实制定、落实好错峰休假、 带薪休假,让人们多一些休假的选择,而不是只能在黄金周期间“扎 堆”出行。 D 、长征十一号火箭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 小时级跨越。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提升我国 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它的每项内容、每一种形式,往往都 15 / 22 镌刻着民族的集体印迹,是文化创造在历史中的反复淘濯,是中华民 族质朴性格的自然体现。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春节的丰富和热 闹, 反映着华夏民族质朴的文

33、化性格。 忙碌、欢笑、喜庆等也是集体的一种真诚 都是出自人们的内心甚至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风民 俗 出自文化延续的惯性都是朴实而真诚的 A B C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6 分) 敬师,主要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敬重。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师父, 称恩师,称“再生父母”,都。,也是如此, 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得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 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坐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 以坐;路上相遇,要趋行敬礼,要等老师走过之后再走;老师在场, 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当然,上述

34、行为规范要做到也并不难,关 键还在于。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 字)( 5 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 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 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 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出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答: _ _(2 分) _ _(3 分) 六、写作( 60 分) 16 / 22 18、请以“寻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 60 分) 要求:( 1)立意自定( 2)体裁为记叙文 17 / 22 语文试题答案 一、1.D(假

35、设关系不成立) 2.C (C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几乎每一次”) 3.B (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 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 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二、(一) 4.B(分析结构层次,弄清人物关系,抓标志性词语,如 “言”;恨明显,“请对”与“具言”非同一人的内容,因此可以排 除答案 C、D,“人主非时”句子不完整,语意不清,而“近侍咸望恩宥” 和“辇下诸军亦希赏给”构成并列关系,因此答案是B) 5.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 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

36、史,说法不一。) 6.C(原文是“恶其名不取”,就是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 7.(1)、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 时候不会登楼啊。 (大意 2 分,“所以”“导”“ 过”各 1 分,) (2)、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 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大意2 分,“愀然”“语” “比 ”各 1 分,)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七岁就 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 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 把刘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刘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

37、年,那些 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九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 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 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刘温叟前面骑马 的侍从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刘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 第二天朝见时,温叟详细地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 降恩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 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 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 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 18 / 22

38、 自代。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 赏赐给他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正耿直,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 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第二年重午节, 太宗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 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 是他人的钱 ?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 他的清节越是明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太宗在 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 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

39、罢免徐州观察推官待选,因为家贫到朝 廷请求注官。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 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这样的了。于 是问他:“刘炤应得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 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 够表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 刘烨都考中进士。 (二) 8. (5 分)答案: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背景, 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 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 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

40、苍莽的氛围。(第一点2 分, 第二点 3 分) 9.(6 分) 借景抒情。开头三句写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 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 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 直抒胸臆。“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抒发有心报国、无路请 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之悲。以景结情。“徒倚霜风里,落日 伴人愁”写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增添 了词人的无限忧愁,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每点2 分,第一 点第三点都答“情景交融”也可) 【鉴赏】定王台,在今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 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华这首

41、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治在 今市内)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 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19 / 22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 济状况,将州郡、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 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 长沙)为楚地的望郡。“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词起笔写定 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 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 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 氛围。“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词

42、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 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 峨百尺,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檐,更不待言。词人 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定王到此游玩,旌 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急 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 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词思至此, 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 悠。”“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 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

43、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 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 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下片开头 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登临处,乔木老,大 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 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 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 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 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 诗句。这

44、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 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 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 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 埋陵阙,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 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 20 / 22 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 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 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 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

45、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 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 构十分紧凑,并以景结情,饶有余韵。 (三) 10.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追(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11(25 分) (1)(5 分)选 B给 3 分,选 C给 2 分;选 E给 1 分。( A项中的 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C 项中“不失华丽” 有误。此小题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旷达超脱”语意略 重。另,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2)(6 分)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 用本真的眼睛和心

46、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 ; 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 家做出铺垫);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 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 不涉功利的好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 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6 分) 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叶三与画共存亡。(每点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7、) (8 分)(观点 2 分,分析合理充分6 分) 【观点一】合适。( 1)更好地突出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 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2)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叶三不 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3)深化主题, 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叶三深明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 深刻、丰富。 【观点二】不合适。情节赘余。(1)故事已经讲完,画蛇添足,显 得多此一举。(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负面作用。容易让读者产生 错觉,认为叶三自私、顽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欲。(3)不利 于丰富主题。埋画虽在某种角度上体现民族大义,但不利于文化的传 21 / 22 承与传

48、播,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 四、12. (25 分) 选 D项 3 分,A项 2 分,B项 1 分。(B 项“淡泊名利”不准确, 他做公益事业也可以说有对声誉的重视;C 项 “对传统拜祖文化的摒 弃态度”有误,应为“尊重子女的敬祖方式”;E 项“有违当时的道德 要求”有误,时代不同要求不同) (2)(每个要点 2 分) 前文写玉瑚公的子女教育有两大特点:不仅是言传,更注重身教; 注重引导子女首先从内心尊敬,然后在行动上孝顺父母。 这样写充分体现田家炳的子女教育风格深受父亲的影响,说明田家 身教胜于言传的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每个要点2 分,答对三点即可)以下原因成就了田家炳这个家 庭的幸福美满: 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以敬、孝治家,对待子女平等、公正,做 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田家炳注重身教胜于言教,尤其在孝 敬长辈方面以身作则,为人父以后,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言行 非常严谨检点,勤俭立身,生活不贪图享受;田家炳两位太太都 很贤惠,相夫教子,没有阔太太的架子,“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 揽”;注重身体健康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保养身体, 心里安定俭朴淡泊,乐善好施,捐助教育,以无私奉献为乐,令 人敬佩;由于田家炳一直很尊重妻子和子女,妻子和子女都对他 捐资、卖屋助学的善举理解支持,没有一个孩子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 产给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