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8669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6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按摩手法大全课件资料.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保健按摩手法大全 1 2 3 4 5 6 7 分步阅读 保健按摩摆动类、一指禅、按法、捏挤法 方法 / 步骤 1. 1 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腕关节及前臂做协调地连续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一、揉法 用指、掌、肘部吸附于机体表面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柔和缓慢地环旋转动 或摆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一类手法称揉法。 手法分类 1、 单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腹吸定于机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 回旋地揉动,适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图)。 2、多指揉法食指、 中指或多指并拢,指腹着力吸定于肌肤的某些部位或穴位上做 腕关节连同前臂小幅度回旋转动(图)。 3、大鱼际揉法大鱼际着力于肌肤

2、的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以前臂为支点,前臂 做主动摆,带动腕部做柔和缓慢旋转(图)。 4、掌根揉法以掌根部吸定于机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 以肘部为支点, 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回旋转动(图)。 5、掌揉法全掌紧贴肌肤某些部位上,腕部自然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 动,带动腕做柔和缓慢的回旋转动。 6、肘揉法用肘的尺桡交界处肌肉丰满的部位着力于机体的某些部位上,以肩为支 点,上臀做主动摆动,带动前臂做回旋转动(图)。 动作要领 手掌要自然放松,腕部及前臂均应放松,着力部位要吸附于操作部位做 缓慢柔和深透的回旋揉动,不得在皮肤表面摩擦与滑动。压力应轻柔, 以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为原

3、则,动作灵活连续而有节律性的带动皮下深层组织。揉动要圆滑,着 力部位及力的转换点要自然过渡且均匀一致。 作用机制 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改善肌肉营养,强身健体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 揉法可增强机体内的组胺和乙酰胆碱的产生而提高痛阈,加强血运,改善血液循环 和组织器官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细胞的再生能力。 2. 2 二、滚法 滚法属一指禅按摩流派中的一种手法,技巧性比较强。 手法分类 1、侧掌滚法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小鱼际着力于机体表面下定部位,前臂做主动 摆动带动腕部做屈伸和前臂旋转动作(图)。 2、掌指关节滚法手微

4、屈,以手背尺侧面的小指、无名指、中指及掌指关节部着力 于一定部位上,将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伸屈及前臂旋转动作(图)。 3、指关节滚法单手或双手握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背侧突 起部着力于机体一定部位,做均匀的腕关节前后往返摆动,使拳做来回磙动。 4、立拳滚法右手握空拳,左手掌压于上,以小鱼际赤白肉际处和小指、无名指关 节及掌指关节部附着于一定部位上,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屈伸外旋地连续往 返运动。 5、前臂滚法用前臂附着于施术的机体表面,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旋转。 动作要领 滚法在操作时,肩部要放松,肘关节要屈曲120140。 M部要尽量 放松,在前臂做主动摆动带

5、动腕关节屈伸外旋地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交替, 持续不断地在施术部位上往返振动。滚动时施术者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跳动 或摩擦,力量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频率以每分钟 120160 次为宜。 作用机制 滚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筋活力,消除肌 肉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滚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肥去脂,增强组织中组胺 和乙酰胆碱的产生,提高痛阈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3. 3 一指禅法 一指禅法是一指禅按摩流派中的主要手法,又称一指禅功, 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 为万物归一之意。 手法分类 1、指端禅法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

6、腕部的往返摆动, 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活动,使所产生的动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图)。 2、指偏峰禅法用大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所施术部位,腕关节略屈, 其余四肢自然 屈曲,摆动腕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活动(图)。 动作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上肢肌肉放松, 沉肩, 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 拇指间关节做屈伸活动,同时将力量贯注于着力指端。当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 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操作部位。压力、频率、摆动的幅度要均匀, 动作要灵活、连贯、自然。 作用机制 一指禅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牌和胃,醒

7、脑明目,镇 静安神,移痛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该法能改善局部和远端的血液循环,转 移大脑的兴奋灶,移痛,提高痛阈。 4. 4 四、拨法 用肢体的某些部位在肌腱、筋膜、韧带、穴位等所施术部位上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 的弹拨。 手法分类 1、拇指拨法拇指伸直, 其余四指握拳用食指抵坶指掌侧面,用腕关节或肘关节的 屈伸摆动带动拇指左右拨动。 2、多指拨法用食指、中指或多指指端着力于肌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拨动。 3、指背关节拨法食指或食、中二指或多指屈曲,用第二指关节着力施术部位上, 进行左右拨动(图)。 4、掌根搌拨法用掌根着力于施术的部位上,做腕或肘快速的摆动带动掌根进行拨 动。 5、肘拨法肘关

8、节屈曲,用尺骨鹰嘴部位着力于肌肉丰满处进行左右拨动(图)。 动作要领 拨法刺激量比较强,操作时重而缓慢,轻而不浮,力度深透,拨动如弹 弦,幅度要小,速度要快。操作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勿施暴力。同时在 操作时要与肌腱、肌纤维方向相垂直的稳准弹拨。 作用机制 拨法具有解痉镇痛,疏理肌筋,解除粘连,行气散郁,理气活血,消食 导滞,调和阴阳,强健肌筋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该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堤高痛 阈,对神经的兴奋和抑止有着双向的调节作用,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END 挤压类手法 1. 1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所施术的部位,称为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按

9、摩治疗的手法之一,是各种流派的常用手法。它是用指、掌、 肘或其他部位在所施术的部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手法分类 1、指按法用拇指或食、 中二指指端着力于穴位或压痛点或反射区上进行垂直向下 的按压,使之有得气感,同时要按压一定的时间再放松(图)。 2、屈指按法拇指或食指屈曲,用近端指间关节部按压穴位或滑按反射区(图)。 3、掌根按法用手掌的掌根部着力,按压所施部位(图)。 4、鱼际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按压机体表面某些部位(图)。 5、双掌叠按法双手掌重叠按压施术者机体表面某些部位(图)。 6、肘按法肘关节屈曲,用尺骨鹰嘴突起部位按压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图)。 动作要领 按法操作时

10、用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力量要由轻到重,稳而持久,使刺 激充分深透到机体组织深部。操作中切忌用迅猛的暴力,以免造成不良的损伤。按 压力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应根据所施术部位肌肉组织的丰满程度及该部位的耐受程 度而决定,在按压的部位应有得气感为目的。 作用机制 按法具有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缓解痉挛,诱导移痛,开通闭塞,帮助 消化,舒皱美容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按法可放松肌肉,提高痛阈,抑制神经兴 奋,改善组织的血运和营养,增强机体的氧化过程,改善淋巴管内的瘀滞状态等。 2. 2 二、捏挤法 捏挤法是以两手掌或指与指或指与掌相对用力捏挤肌肤的一类手法。 手法分类 1、拇食指捏法食指屈曲,以食指桡侧缘与拇

11、指相对用力捏拿肌肤。 2、拇食中指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捏拿所施术的部位。 3、捏脊法它是小儿按摩疗法中的一种主要手法。手握空拳,食指也屈曲,以两手 食指桡侧缘紧贴脊柱两侧皮肤,与拇指相对用力轻轻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转捏拿, 向前移动,自下而上操作(图)。 4、对掌挤法两手掌相对用力挤压被施术的部位(图)。 5、弹筋法用拇、食两指或拇指与食中二指捏紧施术部位的肌肉或筋腱,用力提拉, 当筋肉被提拉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松脱,使其弹回原位,如拉弓放箭状。 6、钳拧法食、中二指屈曲,张开如钳状,夹持施术部位,并提起,随即手指松开, 如此钳夹一钳一松,反复操作(图)。 7、指钳法一手握被术者腕部,

12、另手多指夹持其多指,且用力钳夹拔伸或摇转指关 节(图)。 动作要领 操作时臂要放松,手法要柔和,夹持捏起的应是皮肤及皮下组织,不要 指端向肌肤里扣,以免引起疼痛等不适感。对挤或钳夹时,用力要协调,对称均匀。 作用机制 捏挤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松解关节及粘连,解痉止痛,健脾和 胃,消积导滞等作用。现代医学以为,捏挤法能加速血流循环,改善皮下肌肉组织 的营养,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消耗皮下脂肪达到祛脂减肥之目的。捏背既能有 助于新陈代谢,又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3. 3 三、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多指或多指与掌根在施术部位上相对用力捏 而提起,有节律地操作。 手法分类 1、

13、二指拿法拇指与食指指腹相对用力,在其施术部位上做持续的、有节律的捏提 方法(图433)。 2、三指拿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做持续的、有节律捏而 提起(图434)。 3、五指拿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握住施术部位的肌肉,并做持续的有节律 捏拿动作的方法(图4 35)。 4、 握拿法以单手或双手的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沿肌纤维走行的方向缓慢的握拿方 法(图 436)。 5、挪法将手掌平放于施术部位上,随即如握拳状将该部位肌肉满把拿住,稍停片 刻再放手并前移,拿住前方肌肉,再放开,如此不断地向前挪动,直到挪完施术部 位为止。 动作要领 挪法在操作时,手腕要放松,自然灵活,在相对用力

14、握拿或捏拿时,要 在施术部位满把握于掌、指间,五指着力均匀,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做连贯缓和而 有节律,不可断断续续间歇停顿。用力由轻至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捏 拿或握拿的应是深层的肌肉、肌筋等组织,不要仅捏拿人体表皮,操作过程中不可 拧扯。 作用机制 挪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 疲劳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挪法能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消耗皮下的脂肪组织, 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促进衰老的细胞脱落,增强肌肤抗御能力和防病能力,解 除肌肉筋骨的酸痛,调节肠胃的蠕动,强健脾胃功能。 4. 4 四、捻法 捻法是用拇指与其他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夹住施术部位,稍用力做对称

15、捻线状的来 回捻动方法。 手法分类 1、 拇食指捻法拇指与食指的指腹相对着力捏夹住施术部位或反射区上进行来回捻 动(图)。 2、多指念法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着力捏夹住施术部位或反射区上,做相对用力 来回捻动。 3、捻揉法拇指与其余指的指腹相对捏夹住施术部位稍用力做对称捻线状捻揉动 作。 4、扭法拇指与其余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施术部位上捏起皮肤,反复拧转扭动, 使 被扭拧处出现紫红色的方法(图)。 动作要领 捻法操作时要快速灵活,用力要协调。在拇指与其他指腹夹捏住施术部 位做对合交替的旋转捻动,用力不可呆滞,动作要柔和,利索,连贯自然,轻巧均 匀。 作用机制 捻法具有调和气血,通利关节,疏理肌筋,

16、通经活络,散瘀消肿,镇 静止痛,驱风散寒。 现代医学认为,捻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滑液的分泌与深透,软坚散结,保健强身的 作用。达到营养和滑利关节的作用;增强肌细胞活性,润泽肌肤以利改善皮肤新陈 代谢,增强肌筋柔性与弹性。 5. 5 五、理筋法 理筋法是以拇指或食、中指沿施术部位的经络循行,以及受损的指、趾肌腱等处施 以夹持拔理或夹持勒压滑动的方法。 手法分类 1、理指法食、 中二指屈曲如钩状,两手指夹被施术者一指自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进 行顺理指(图)。 2、理肢法以双手握持于经络、肌腱、躯干近端,而后循经络走行快速向远端滑动 (图)。 3、理筋法以双手拇指或掌根压按于肌纤维上,沿肌纤维走向方向重推

17、理,作用于 深层组织。 4、勒法食、中二指屈曲夹持被施术的手指或足趾根部,勒压片刻后,用力而迅速 滑动,并滑出指趾端。 动作要领 理法操作时,双手或单指夹持肢体或指趾的夹持挤压力要均匀协调,松 紧适度,以利滑动。理筋时用力一定要沉稳,力量要作用于深层组织,且沿肌纤维 方向走行推理。 作用机制 理法具有疏散风寒,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理筋复位,缓解痉挛,通利 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理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改善内分泌,以荣 养濡润关节,使关节滑利运动自如,强健肌筋,提高痛阈。 6. 6 六、掐法 掐法是用指端甲缘重刺激施术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的方法。 手法分类 1、拇指掐法用拇指的指甲缘切按

18、施术部位上的皮肤,重力掐之(图)。 2、双拇指甲掐法用双手拇指的指甲掐按施术部位上皮肤(图)。 3、拇食指对掐法用拇指指甲与食指甲对掐施术部位的方法。 动作要领 掐法主要是用拇指指甲或拇、食指甲掐按肌肤,该法属强刺激手法。在 用指甲掐压时勿在皮肤上移动,以免指甲滑动,滑破皮肤,同时也要注意勿掐破皮 肤。指甲着力,持续平稳,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动作不能过猛、过急。所掐穴位或 反射区得气后,仍须持续一分钟左右。 作用机制 掐法具有开闭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安神镇痛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掐法能激发和调动机体潜在的能量,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唤醒机体 的应答反应,激活脏器组织及细胞的活性。

19、END 振动类手法 1. 1 振动类手法是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且持续不断的振动,从而使施术部位产 生舒松感或温热感。 一、颤法 颤法又称振法、 振荡法, 用指掌或肘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做连续不断的快速振颤, 使施术部位产生振动感。 手法分类 1、指颤法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按压于施术部位上,肘做屈, 前臂和手部静止性用力 使肌肉收缩,集功力于指端,而发生快速地颤动,并使之传递到施术部位以及内部 产生温热感或舒松感(图)。 2、掌颤法手掌按压在施术部位上,前臂和手部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集功 力于掌面,而发生频率密集、持续不断而快速地颤动(图)。 3、肘颤法肘屈曲,用尺骨鹰嘴按压施术部位

20、,肘腕放松,肩关节自然用力,利用胸 大肌收缩,集功力于肘部,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 动作要领 颤法在操作时,精力集中,呼吸自然,前臂和手部或胸大肌要做强力静 止性收缩用力,使功力集中于指端,掌部或肘部做到外静内动,不可摆动肩臂,动 作要协调连贯,使振颤连续不断地传递到施术部位上,且振颤的幅度要小,速度要 快,频率要高。操作时,掌、指或肘着力切记不要在施术部施加过重的压力,以免 提不高速度和频率。 作用机制 颤法具有调理气血、祛瘀消积,活血止痛,和中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等 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颤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腺体的分泌,消耗皮下脂肪,增 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调节脏腑功能,使其发挥最佳的生理

21、状态。 2. 2 二、抖法 抖法是双手握肢体远端,稍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肌肉关节有松动感。 手法分类 1、抖上肢法用双手握住被施术者的手腕部,慢慢向前外方抬起70左右,然后稍 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使肢体呈波纹状起伏抖动(图)。 2、抖下肢双手握住被施术者踝部,将下肢抬起,使足跟离开床面30 厘米左右,先 以轻力抖动,待下肢放松后再做上下并有内旋的连续抖动。 3、背抖法术者与被术者背向而立,且两者以臂相互勾扣,并将被术者背起,同时术 者骶部抵住被术者腰部,自身抖动或摇动患者腰部(图)。 动作要领 无论是何种抖法,术者与被术者要密切配合。操作时,在牵引的情况下 抖动,用力要稳,力

22、量要由小逐渐到大,不要用突发暴力。牵引和抖动动作要协调 一致,抖动的幅度不宜太大,频率要快,要有节律地抖而动之。 END 叩击类手法 1. 1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指、手掌、 空拳或按摩器械直接叩击、拍打被术者的一定部位, 如穴位或反射区,达到治疗或保健作用的方法。 手法分类 1、三指啄法单手拇、食、中三指捏紧垂直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以腕关节自然上下 摆动,屈伸带动三指端,呈鸡啄米状弹打。 2、五指啄法双手五指自然分开呈爪形或微屈呈梅花型,以腕关节上下摆动,屈伸 带动手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弹打。 3、侧指打法双手四指自然伸开,指与指之间有一横指的间距,使指与指之间相互 撞击而弹打在机体的一定部

23、位上。 4、拍打法双手自然伸直或掌心略鼓,双手掌在施术部上进行有节律地拍打。 5、空拳打法双手握空拳,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有节律击打(图)。 6、叩打法双手相扣,手背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叩打。 7、合掌侧击法双手掌自然合拢,伸直合拢双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弹打 (图) 8、隔掌叩击法一手掌自然伸直放于施术部位上,另一手握拳叩击放在施术部位上 的手背,即称隔掌叩击。 动作要领 叩击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以肘关节为中心摆动带动指掌叩击弹 打,用力应均匀不宜过猛过重,动作要灵活协调,轻巧而有节律。 作用机制 叩打法具有调和阴阳气血,贯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开胸顺气, 解痉止痛,通

24、透毛孔,驱邪达表,健身益智,安神醒脑,解除疲劳,消除酸胀等作 用。现代医学认为,叩击类手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细胞的活力,提高神经的兴 奋性,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加强新陈代谢。 END 运动类手法 1. 1 运动类手法是指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性活动,促使机体关节恢复其最佳的生理功能。 一、摇法 摇法是指以某一关节为轴,使肢体产生被动性的环转活动。 手法分类 1、颈项部摇法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一侧,用一手扶持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 颌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用力,使头缓缓摇转,从而带动颈项旋转摇动。顺时针和逆进 针方向各摇转数次(图)。 2、握手摇肩法被术者坐位, 伸直患臂, 术者站立于一侧肩后方,一手

25、扶持肩上部, 另一手握手部或肘部,用握手之手导引上肢做以肩关节为中心的均匀缓和旋转摇动, 使肩关节逐渐加大活动范围。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环转数次(图)。 3、托肘摇肩法被术者坐位, 肩部放松, 自然屈肘, 术者站于一侧, 一手挟住肩部, 另一手托起肘部,使前臂搭放在术者前臂部,然后做缓和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 转运动。 4、大幅度摇法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侧方一手轻握被术者腕部,以肩为轴,顺时 针或逆时针大幅度环转。 5、摇腕关节法术者一手握住被术者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掌部,先做腕关节 拔伸然后将腕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6、摇掌指关节术者一手握住掌部,另一手握持被术者手指,先做

26、掌指关节的拔伸, 然后使掌指关节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7、屈膝曲髋动腰法被术者仰卧位,屈膝曲髋,术者一手扶持膝部,一手托起足跟 部,并导引被术者由小幅度到大幅度以双腿的旋转摇动带动腰部旋转摇动。 8、髋关节摇法被术者仰卧位,屈膝曲髋,术者立于于一侧,一手扶住膝部,另一 手托起足跟部双手协同导引髋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摇动(图)。 9、膝关节摇法被术者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立于一侧,一手挟其膝关节上方, 另一手握住小腿下端,两手协同使膝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的缓和旋转运动。 10、踝关节摇法被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握持踝关节,另手握住 足趾部在牵引足的基础上做缓慢环转

27、摇动(图)。 动作要领 摇法在操作时是以关节为轴,在其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切勿超越 其关节的活动范围。摇动幅度要由小逐渐到大,循序渐进,也勿操之过急,粗暴猛 摇。摇动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健着实,速度宜慢不宜快。摇动时,被术者使摇 动的关节及周围的肌肉组织放松,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用机制 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松解粘连,整复错位,滑利关节和促进关节活动功 能。现代医学认为,摇法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以达到滑润、 荣养骨关节,同时还能纠正其解剖结构异常现象。 扳法 1. 1 扳法是指以双手向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肢体关节做伸展、屈曲或旋转活动。 手法分类 1、

28、颈部斜扳法被术者坐位,头略向前俯,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 手扶住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两手协同用力使头向一侧做缓慢旋转,当转 动到有阻力时,稍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劲再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此时常可闻及“呵嗒”的响声,即达到目的(图)。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被术者坐位,颈项放松,术者立于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 棘突旁,另一手肘部托住下颌部,先嘱被术者使颈部慢慢前屈,至术者拇指下感到 有棘突活动而关节间隙张开时,然后托下颔的肘慢慢旋转,与此同时,顶按棘突旁 拇指要协同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此时可听到“咔嗒”向声(图)。 3、扩胸牵伸扳法被术者端坐, 其两手置于项后,

29、并十指交叉扣住; 术者立其背后, 用双手握住被术者两肘部,并用一侧膝部顶在背后正中。先嘱其自行挺胸,并两肘 后伸做扩胸动作,待其自主之力做至最大扩胸位时,术者两手做一小幅度的快速动 作,将两肘向后扳动,与此同时,膝稍用力向前顶推其后背,而完成扩胸牵伸扳法 (图)。 4、胸椎对抗复位扳法被术者端坐,双手十指交叉扣住,抱住颈项部。术者立于其 后,用一侧膝部顶住患椎棘突,两手以被术者腋下插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 握住其前臂下段,术者两手将其向后上方牵拉,同时,膝部将椎体向前下方顶按, 此时,用一快速的可控制的加大动作,使胸椎扳动,可闻及“咔嗒”声。 5、腰椎斜扳法被术者侧卧位,位于下方的下肢自然

30、伸直,上方的下肢屈膝屈髋, 与术者对面;术者一手与一肘部分别压住被术者的肩前部和臀部同时做相反方向的 缓缓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扭转到有明显阻力时,再做一增大幅度的推扳,此 时常可闻及“喀嗒”声,表示手法成功(图)。 6、腰椎旋转复位扳法患者端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以向右侧旋扳为例,一助手用 双膝及双手将被术者左下肢固定,术者坐在其后侧右方,用左手拇指顶推偏歪的棘 突,右手从被术者右侧腋下穿过,用手掌扣住其颈项,然后分三步(前屈、伸屈、 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嘱被术者主动慢慢弯腰,当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然后再 向右侧侧屈至一定幅度,再旋转到最大限度,此时,术者扣于颈项的手下压肘部上 抬,做一增

31、大幅度的扳动,拇指同时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嗒”响声。 7、腰椎后伸扳法被术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其侧,一手按住腰部,另一手托住双膝 关节上方,将双下膝缓缓向上托起,腰后伸至最大幅度,同时按压腰部手下按,两 手协同用力做相反方向地扳动(图)。 8、肩关节上举扳法被术者坐位。以右侧为例,术者半蹲于右肩的前外侧,其上肢 伸直前臂放在术者肩上,术者双手按在右肩上,以肩为支点,术者慢慢起立用肩将 被术者右肩抬起,使肩关节前屈位上举,如此反复35 次。 9、肩关节内收扳法患者取坐位, 以右侧为例。 右侧上肢置于胸前,术者立其右侧, 左手按其肩,右手托握患者肘部做尽量向内扳动动作(图)。 10、肩关节后伸扳法

32、被术者取坐位,以右侧为例。右侧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 右侧,用一手按 住被术者右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缓缓向后扳动(图)。 11、肘关节扳法被术者坐位,术者一手握住患肘上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做 肘关节的屈伸扳 动。 12、腕关节扳法被术者坐位, 术者两手握住其手掌,两手拇指按住腕背冼将腕关节 拔伸,在拔伸 基础上再做屈伸及左右侧屈扳动。 13、踝关节扳法被术者仰卧,术者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跖趾部,两 手协同用力扳动踝 关节,使其做屈伸及内外翻活动。 动作要领 扳法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稳妥,它是一种被控制的、短暂的、有限度 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要使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此基础上,

33、再做一个突然性 的、稍微增大幅度的扳动。扳动的方向无论是多运动轴关节或单运动轴关节,在每 一次扳动时,只能选择一个运动轴所限定的方向施术。因此应预先确定扳动幅度和 方向,因势利导,切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在扳动瞬间,必须干脆利落,用力果 断而快速,两手配合协调,一达到目的,立即停手。在颈椎和腰椎应用扳法时,往 往被术者关节会发生弹响声,但是只要扳动方向和幅度正确就会有效,不要一味追 求弹响声,更不能言目地增大扳动幅度,避免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产生不良后 果。 作用机制 扳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矫正畸形,错骨归位等作用。现代医学 认为,扳法能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刺激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以利

34、对关节的滑润 和荣养作用,同时又能荣润和滋养关节周围的组织。 2. 2 三、拔伸法 拔伸即牵拉、牵引的意思,是指沿肢体的纵轴方向用力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引伸动 作,从而使肢体伸展、关节间隙增宽的手法。 手法分类 1、颈椎拔伸法方法一: 被术者坐位, 术者立于其后或侧方,一手扶持被术者枕部, 另一手从其颈前绕过,用肘窝部托住患者的下颌部,然后术者手与肘同时用力向上 提拉,使颈椎受到拔伸。 方法二: 被术者坐位, 术者立于其后,用双手拇指分别顶住被术者两侧的枕骨后方, 其余四指托住两侧下颌角,并用两前臂压住被术者的双肩,两手用力向上将头托起, 同时两臂向下用力压肩部,使颈椎受到拔伸(图)。 2、肩关

35、节拔伸法被术者坐位,以右侧肩部为例。右肩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前方以 双手握其腕部用力慢慢向下方牵拉(图),或向上方牵拉(图)。 3、腕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住被术者的前臂下端,另一手握其手掌,两手同时作 相反方向用力牵引(图)。 4、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多指屈曲, 以屈曲的食指桡侧缘与拇指相对用力捏住被拔 伸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持腕部,两手同时做相反方向牵引(图)。 5、腰椎拔伸法被术者俯卧位,助手固定被术者两腋下,术者双手握两踝部,用力 向后牵拉,以拔伸其腰椎关节。 动作要领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持久,动作要稳而持续,缓慢加大力量,而不可 用一次性突发猛力。牵引的方向要沿被术者关节的纵轴进行。在

36、应用该手法之前, 应先用其他手法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充分放松,以利提高疗效和便于操作;还应 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决定拔伸牵引的力量和方向。 作用机制 拔伸法具有缓解痉挛、松弛韧带、整复归位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 伸法能改善关节腔隙的结构异常,增强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以利韧带和肌肉的收 缩和弛张,对脊柱的牵引还可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 END 复合类手法 1. 1 复合类手法 复合类手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法复合在一起操作,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疗 效的目的。 1、揉拿法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掌指在被术者的施术部位进行揉中有拿,拿中有揉, 两法密切配合,柔和深透。 2、揉拨法术者以拇指或掌根在被术者施术部

37、位的肌腱上进行大幅度的揉,在揉动 中自然加人拨动的方法,揉要用力,拨要沉稳。 3、滑按推法以拇指指腹在被术者经络循行线上或反射区上进行滑按推移,要顿挫 性滑按且频率均匀,同时向前推进。 4、压颤法用拇指或手掌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按压,同时做频率密集颤动动作,压力 要着实,颤动幅度要小,速度要快。 5、拿颤法是用手的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在捏拿的基础上颤抖。 6、滚打法手握空拳,在施术部位上先打击随即操作滚法,滚打一定要协调配合, 打中有滚,节奏明快,脉络清晰。 7、打抓法双手五指自然屈成爪状,在施术部位上, 用五指端先打下去,再抓起来, 成为落手打、抬手抓的动作。 8、搓擦法全掌或小鱼际在施术部位上

38、进行快速的搓擦,操作时频率要快,搓中有 擦,擦中有搓,两者均兼顾。 9、推颤法用手掌或指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推移的基础上颤抖,推进的速度要慢,颤 动的频率密集而快速,协调操作。 10、揉捻法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在施术部位上揉捻之,揉中有捻,捻中 有揉。 11、推扒拿颤法双手在施术部位上先行推扒手法,继之再进行拿法,随即行拿颤 手法,四者要密切配合。 12、归挤戳按法被术者伸出手,掌心向下,助手站于被术者一侧,双手握住前臂 下端,术者站在前方,双手握住手掌,拇指按在伤处,术者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并 环转摇幌数次,同时在腕部掌屈、背伸的基础上双手拇指向内归挤、戳按。 13、抱肘提挤法被术者坐位,两

39、手交叉于颈部,头稍前屈,术者立于其后,两手 交叉紧搂抱被术者两肘,用力向后搂挤,同时双手向上提起(图)。 14、归挤拍打法被术者坐床边,上身略向后仰,第一助手在其后扶住其背部,第 二助手在其前方,握双踝部,术者坐在被术者左侧以右髋部顶住被术者左髋部,左 手握其左腕部。第二助手使被术者屈膝屈髋,并外展外旋髋关节,尽量使足跟靠近 臀部,然后拉双下肢,使双下肢内旋伸直。同时术者右手用力压挤骨盆,握住被术 者右腕之手,持其手拍打被术者右手背,三力合一,同时进行。 END 踩法 1. 1 踩法又称踩跷,是以足在被术者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各种踩压、搓推、揉等 动作的刺激操作的一类方法。 一、足推法 手

40、法分类 1、足直推法术者以足掌或足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动的方法。 2、足分推法术者用双足在施术部位上沿中线自上而下做左右分推的方法。 3、足滑推法术者以双足足掌在施术部位上沿经络循行路线进行缓慢滑动地推进。 4、足合推法双足足掌或足跟分别自两端向中线推动的方法。 动作要领 被术者俯卧位时,应在胸部和大腿部垫枕亦可在腹部垫枕;仰卧位时, 可在腘窝下垫枕。踩法操作时,术者要双手拉握踩杆,以控制自身的力量,以便灵 活自如地操作。足推压力要适宜,推进的速度均匀、缓和自如,双足的力量要一致。 作用机制 足推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气止痛,活血散瘀,解除疲劳等作 用。现代医学认为,足推法能促进血液

41、循环,改善局部及机体营养,缓解肌肉紧张 性痉挛,消除肌肉组织的疲劳等。 2. 2 二、足压颤法 手法分类 1、踩压法用足掌或脚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性踩压,可定点踩压, 也可交替性 走动踩压,使作用力达于深层组织的方法。 2、足弹压法双足跟置于被术者腰骶部,逐渐下压, 然后随腰椎弹性抬起足跟的方 法。 3、足顿压法以一足跟在被术者腰椎或骶髋部位垂直下压,进行上下左右颤动或摆 动,待关节放松后,突然用力下压的方法。 4、足颤法双足平放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的颤动或压颤,使力量达深层肌肉组 织的方法。 5、足松展法双足分别站于被术部位的两端,两足同时下压, 并向远离施术中心方 向做有节奏地颤压伸展

42、,使施术部位的肌筋有拉长的感觉。 动作要领 足压法在操作时,术者要手挟持踩杠,以适当调节体重,然后根据需要 进行定点或交替走动踩压,动作要柔和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重到以被术者能耐 受为度,切忌用力过猛、过急,以免造成肌肉或骨骼损伤。对于压颤或弹压,动作 要协调,频率要适宜,有节律。 作用机制 压颤法具有舒经活络、行气活血、解痉镇痛、矫正畸形、滑利关节等作 用。现代医学认为,压颤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荣润濡 养关节和周围组织,能提高痛阈,解除胃肠功能紊乱。 3. 3 三、足揉拨法 手法分类 1、足揉法用足掌或足跟,在施术部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地揉动。 2、足揉拨法用是跟在

43、施术部位上进行揉中有拨、拨中带揉的操作方法。 3、足拨法用足跟或足趾在施术部位上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地拨动。 4、愰拨法用足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愰动的基础上而拨动的方法。 动作要领 揉拨法的操作应自上而下,由浅人深,由轻到重,有节律地揉动,不可 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力量一定要深透。而拨法要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进行弹拨, 动作幅度不可过大,拨的时间不宜过长。 作用机制 足揉拨法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理气通络,散寒祛湿,调和气血, 缓解痉挛,拨离粘连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此法能促进血流循环,改善局部肌肉 营养, 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的酸痛不适及疲劳,使之机体有轻松舒服感。 4. 4 四、足击法 手法分类 1、足拇趾击法用单足拇指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垂直地击打。 2、足跟击法以单足或双足足跟部击打在施术部位上的方法。 3、足跟蹬法用足跟在施术部位上“稳、准、狠”地进行快速蹬击的方法。 动作要领 足击法在操作时,力求着力准确,用力沉着、稳健地进行平击、侧击及 叩击。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用力要均匀,先轻后重,以被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机制 足击法具有放松肌肉,通透毛孔,驱邪于外,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 除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足击法能激发细胞的活性,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加 强新陈代谢,消除肌肉酸痛不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