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1380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67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pdf(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保 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与 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 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 划。 第三条各项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和建设,应按照经批准 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 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管理 第四条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详见 附录 B附表 B1) 。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 地、工业用地、

2、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 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 容性的原则,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详 见附录 B附表 B2)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附录 B附表 B2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 确定其适建性。 第八条建设用地规划范围的确定: 1、凡沿城市道路的,皆应规划到道路红线;沿小区及小区以 下道路的,应规划到道路中心线;周围已有建成单位的,应与已 有单位用地边界相连接。 2、其它情况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以上

3、原则,根据实 际情况确定。 第九条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1 的规定。 第十条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 之一,确实无法调整、合并,且不妨碍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 2、邻接土地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 3、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的情况。 表 1 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 类型 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 建筑基地 面积 (平方米 ) 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低层多层 中高层、 高层 1000 1500 2500 3500 1500 3500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区内地块开发,须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 划,再依据控制

4、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应以30100 公顷为规划单元;控制性 详细规划审批后5 年内、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后3 年内没有实施 的,原规划应当作废。 第十二条居住区用地构成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 ( GB50180-93) (2002 年版) 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 指标(详见表2) 。 表 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 1住宅用地( R01)50-60 55-65 70-80 2公建用地( R02)15-25 12-22 6-12 3道路用地( R03)10-18 9-17 7-15 4公共绿地( R

5、04)7.5-18 5-15 3-6 居住区用地( R)100 100 100 第十三条住宅净密度应符合表3 的规定。 第十四条非住宅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4 的规定。 表 3 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 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住宅建筑净密度 (%)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万米 2/ hm2 ) 低层35 1.1 多层28 1.7 中高层25 2.0 高层20 3.5 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本表中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计算时不计入地下层面积。 表 4 其他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 控制指标 建设类型 建筑密度 (%) 容积率 新区

6、开发旧区改建新区开发旧区改建 办公类 建筑 低、多层35 40 2.1 2.4 高层30 35 4.0 4.5 商业类 建筑 低、多层40 45 2.4 2.7 高层35 40 4.0 4.5 工业类 建筑 低层48 50 1.0 1.2 多、高层40 45 2.0 2.5 注: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筑基地计算; 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 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应不低于35% ,容积率应不低于0.6(当建筑物层 高超过 8 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第十五条对混合类型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

7、 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 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 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六条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或建筑密度已超过规定值 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七条工业项目用地须满足以下要求: 1、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 总用地面积的7% 。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 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2、工业项目建设应本着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合理确定用地 强度。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按多层标准厂房 建设。 第十

8、八条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 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 可按表5 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 该建筑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20% (规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 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 表 5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 建筑项目允许 容积率 每提供 1 米 2 有效开放空间面积允许增加的 建筑面积 小于 2 1.0 米 2 大于等于2 且小于 4 1.5 米 2 大于等于4 2.0 米 2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C之 C4。 第三章建筑工程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十九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

9、安全的要求, 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 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条建筑间距须能满足被遮挡建筑最底层住宅大寒日 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 小时, 同时符合以下关于建筑间距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住宅建筑(不含高层)平行布置时不同方位日 照间距可按表6 计算。 表 6 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方位 0 15 15 30 30 45 45 60 60 日照 间距 1.5H 1.35H 1.2H 1.35H 1.4H 注: 为建筑朝向与正南(正北)方向的夹角(正南方向为0) ,H 为遮 挡建筑的遮阴计算高度; 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住宅建筑。 第二十二条住宅建筑

10、非平行布置,当相互夹角小于或等于 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 相互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 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 第二十三条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住宅 建筑日照间距计算方式见附录C之 C5) 1、正南北向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 值按 1.5 执行 (建筑物对相邻建筑遮荫的遮挡高度计算方式见附录 C 之 C6-1) 。 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垂直(夹角 60 )布置的低层、 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0 倍;在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南侧垂

11、直(夹角 60)布置 的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不小于较高建 筑高度的0.8 倍;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 米或 3 幢以上 (含 3 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 3、 “品”、 “回”字型以及其他半包围型建筑组合或异型建筑 单体,须通过日照计算分析保证受影响住宅建筑能满足大寒日有 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 小时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1、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 建筑间 距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 边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2、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遮

12、挡高层住宅建筑时其日照 间距可按第二十二条计算确定。 3、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 照间距。 第二十五条被遮挡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等用于公 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车库等附属用房 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沿小区级以上(含小区级)道路被遮挡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 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 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间距。 第二十六条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7 的规定。 表 7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建筑 高层、中高层 ( 遮挡 ) 多层 ( 遮挡 ) 低层 (遮挡 )

13、类别 控制 间距 建筑类别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高层、中高层 ( 被遮挡 ) 30 25 13 24 19 13 21 17 13 多层 ( 被遮挡 ) 30 25 13 18 13 8 15 11 6 低层 ( 被遮挡 ) 30 25 13 15 10 6 12 8 6 注:“遮挡” 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遮挡其它建筑, “被遮挡” 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被其它建筑遮挡; “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 和东西向垂直布

14、置; 山墙之间如有道路,山墙间距应适当增加;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 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 第二十七条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 1、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 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 2、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8 规定。 3、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 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可毗邻建设。 表 8 住宅建筑(南侧)与非住宅建筑(北侧)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建筑 类别 中高层、 高层住宅 建筑 多层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建筑 控制 间距 建筑类别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15、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高层非住宅 建筑 30 24 13 24 19 13 21 17 13 多层非住宅 建筑 23 17 13 17 12 8 14 10 6 低层非住宅 建筑 20 15 13 14 9 6 11 7 6 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 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山墙之间如有道路,山墙间距应适当增加;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 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 第二十八条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 9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

16、米) 建筑 类别 控制 间距 建筑类别 高层多层低层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平 行 布 置 垂 直 布 置 山 墙 之 间 高层24 20 13 20 16 13 16 14 13 多层20 16 13 14 10 8 12 8 6 低层16 14 13 12 8 6 8 6 6 注:裙房高度小于10 米(含10 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10 米、小于 24 米(含 24 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 米时,按高层 间距控制; 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 工安全等要求的前

17、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 控制。 山墙之间如有道路,山墙间距应适当增加;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 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临街相邻建筑,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 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设。 第二十九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专为老年 人设计的居住建筑和大、中、小学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应保证被 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 小时,幼儿园、托 儿所的教学楼和生活用房,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3 小时。具体执行时根据其朝向与正南方向夹角的不同,间距不得 小于表

18、 10 的规定。 表 10 上述建筑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方位 0 15 15 30 30 45 45 60 60 日照 间距 1.79H 1.61H 1.43H 1.61H 1.70H 注: 为建筑朝向与正南(正北)方向的夹角(正南方向为0) ,H 为非 高层遮挡建筑的遮阴计算高度,高层遮挡建筑的日照间距通过日照分析确定; 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学楼被遮挡时,其日照间距应按表中相应数值的 1.1 倍执行; 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建筑。 第三十条居住区内的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 日照和通风的要求。高度大于2 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 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 米, 其下缘与建筑间的水平

19、距离不应小于2 米。 第三十一条遮挡建筑屋面以上主要朝向长度小于4.5 米、 占 建筑总长和总高小于1/3 的竖向突出部分, 在计算建筑遮挡高度时 可不计入。 遮挡建筑北侧突出部分、被遮挡建筑南侧突出部分主要朝向 长度小于4.5 米、距主体墙小于2 米且合计长度占建筑总长小于 1/3 的突出部分 (包含阳台、楼梯平台、挑廊等),在计算建筑日照 间距时可不计入。 第二节建筑退让用地边界距离 第三十二条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 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 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 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 第三十

20、三条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以建筑物垂直投影最 突出部分的边线计算,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应符合表11 的规定。 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 米的, 其离界距离按主要朝向的离界距 离控制。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C之 C7。 第三十四条建设用地临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 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地下建筑物基础边缘的离界距离,一般不得小 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距离)的 1.5 倍;按上述离界间距退让边界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 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部门论证同意后,其距离可适当缩 小,但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 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

21、超过基 地界限。 表 11 建筑后退用地边界距离控制指标 建筑住宅建筑教育卫生建筑其它建筑 退边界距离类别 朝向 建筑 高度 倍数 最小 距离 (米) 建筑 高度 倍数 最小 距离 (米) 建筑 高度 倍数 最小 距离 (米) 主要 朝向 低层0.75 6 0.90 7 5 多层0.75 9 0.90 11 8 中高层 15 18 15 高层 次要 朝向 低层0.40 3 0.45 3 0.40 3 多层0.25 4 0.30 5 0.25 4 中高层0.30 6.5 0.25 11 0.30 6.5 高层0.20 9 0.20 9 注: 表示按日照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 当遮挡建筑的投影侧有

22、现状建 筑时,遮挡建筑退让用地边界距离应首先满足被遮挡建筑必需的日照标准要 求,同时,其距离不应小于标准建筑日照阴影长度最大值的一半(一般以当 地住宅一层大寒日满窗日照时间两小时为标准计算); 当遮挡建筑的投影侧无 现状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用地边界距离应不小于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长度 最大值的一半(一般以当地住宅一层大寒日满窗日照时间两小时为标准计 算) ,同时不大于标准建筑日照阴影长度最大值的三分之二,并由规划主管部 门酌情确定;被遮挡建筑退让受影侧用地边界距离应不小于该建筑标准建筑 日照阴影长度最大值的一半;当遮挡或被遮挡的是连续建筑群时,需同时满 足上述要求;建筑退让用地边界距离须同时满足

23、表中最小距离的规定。 表中教育卫生建筑指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专为老年人 设计的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的教学楼。 建筑与用地非平行非垂直布置(其夹角界于30至 60之间)时,建 筑退用地最近点距离应不小于该建筑主、次朝向退用地距离之和的一半。 第三节 建筑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 第三十六条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 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建筑 最小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按表12 控制。 第三十七条高层建筑在道路南侧时,其标准建筑日照阴影 长度的最远点(一般以当地住宅一层大寒日满窗日照时间两小时 为标准计算)须不超过道路北侧红线

24、。 第三十八条城市道路红线外有城市绿化带的,若绿化带在 道路南侧,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应以绿线为起点计算并符合表12 的 规定;若绿化带在道路北侧、东侧或西侧,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应 以绿线为起点计算且不小于表11 关于最小后退距离规定,同时, 绿带宽度与建筑后退距离之和应不小于按表12规定的建筑后退红 线距离。 第三十九条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垂直投影最突出 部分的边线计算。 第四十条地下建筑物基础边缘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一般 应大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距离) 的 1.5 倍;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要求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 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部门论证同意

25、后,其距离 可适当缩小,但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 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 得超过基地界限。 第四十一条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区内的路段两侧,按后 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其余路段按公路要求执行。 第四十二条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 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等,其后退道 路红线距离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不应小于20 米。 表 12 建筑主要朝向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 后退道路宽度 ( 米) 距离 ( 米) 建筑高度及位置 城市 快速路 (40 L 35) 城市 主干路 (L40) 城市 次干路 (40 L 30) 城市 支路 (20 L 15) 新 区 开 发

26、多、低层 建筑( H 24 米) 道路南侧15 12 10 8 道路北侧12 10 8 6 道路东西侧10 8 6 5 高层建筑 (50米H 24米) 道路南侧20 18 15 10 道路北侧17 15 12 9 道路东西侧15 12 10 8 高层建筑 ( H 50 米) 道路南侧25 24 20 15 道路北侧25 22 17 13 道路东西侧25 20 15 12 旧 区 改 建 多、低层 建筑( H 24 米) 道路南侧12 9 8 7 道路北侧10 7 6 5 道路东西侧8 6 5 4 高层建筑 (50米H 24米) 道路南侧18 15 12 9 道路北侧15 12 10 7 道路东

27、西侧12 10 8 6 高层建筑 ( H 50 米) 道路南侧24 21 16 12 道路北侧21 18 14 11 道路东西侧18 16 13 10 注: L 指道路红线宽度,H 指建筑高度; 高层退线指主体部分,裙房按多、 低层建筑控制 (裙房低于24 米时); 建筑沿路有主出入口或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 离应不小于表中道路南侧退让距离; 建筑次要朝向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应不小于表中相应退让距离的 0.9 倍;建筑沿路无出入口的可按次要朝向的标准后退道路红线。 住宅建筑和教育卫生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同时满足表11 中最小 后退用地边界距离的规定;商业建筑的最小退让道路红

28、线距离应在相应数值 基础上适当加大。 第四十三条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 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12 规定数值 (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 段的连接点算起) ,并应同时满足交叉口行车视距三角形的控制要 求。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已批准的 详细规划执行; 未制定详细规划的,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 有关规定核定。 第四十四条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 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13 规定的距离控制。 表 13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米) 铁路等级建筑物后退距离(米) 铁路干线30 铁路支线15 第四十五条沿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

29、后退河道规划蓝线 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7 米;尚未确定河道蓝线的,退规划河道 上口外缘不得小于17 米;城市规划确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 退距离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节建筑高度控制 第四十六条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 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四十七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 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 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及风景名 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 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

30、行。尚 无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 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方可实 施。 (计算方法见附录C 之 C6-2) 第四十九条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0 米。七层及以上住 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 米以上的住宅 必须设置电梯。 幼儿园、托儿所建筑不宜超过三层,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 层,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第五十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 度的一半( W/2)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 1.5 倍,即: H1.5

31、(W/2+S) 。 2、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2+S) 式中: 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 56.3 度)的高 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 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计算方法见附录C 之 C6-3。 第五十一条建筑物临向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 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直接或通过面前道路临向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 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 二分之一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五十二条在建成区内一般不得对建筑物进行加层,如有 特殊情况确需加层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32、: 1、加层后能满足建筑的容量、间距、退让、高度的规定。 2、 有原设计单位或具有同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的建筑 结构、抗震可行性等鉴定证明。 3、 符合城市规划对该地段的技术要求,不影响城市环境景观。 第五节 建筑基地绿地 第五十三条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 例(以下称绿地率)应满足表14 的要求。 表 14 绿地率一览表 项目类别代号绿地率 工业M 15% 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 教育科研、部队 C1 、C3 、C4、C6、D1 35% 医疗卫生C5 40% 商业、金融C2 25% 一类居住用地R1 40% 二类居住用地R2 35% 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T、U 25

33、% 注: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 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 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除工业项目外绿地率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 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其绿地率应不小于35% 。 第五十四条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 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建筑间距内的零 星绿地。 居住用地内绿地面积的计算规则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 GB50180 93 规定执行。见附录C 之 C8。 第五十五条建筑基地内的集中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 中应不少于用地总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

34、教育科研设 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它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第五十六条一个街区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 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 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集中绿地宜 沿城市道路布局。 第五十七条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或绿化隔离带,不 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不得作为居住小区集中绿地计算。 第六节建筑基地出入口 第五十八条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应尽量采用正交 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 第五十九条建筑基地的机动车出入口,应在基地周边等级 较低的道路上安排。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多个机动车出 入口的,应根据道路等级,

35、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安排。 第六十条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中心线的距 离,应满足表15 要求。 第六十一条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距桥梁、隧道、坡道的 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 米。 表 15 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的距离(米) 建筑基地出口相交道路 位置的距离性质 建筑 基地所临道路性质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小区道路 主干路135 100 70 70 次干路100 70 70 45 支路70 45 45 45 小区道路45 45 / / 第七节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第六十二条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16。 表 16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类别机动车非机动车 一类居住用地1 辆/ 户1.

36、5 辆/ 户 二类居住用地0.5 辆/户2.5 辆/ 户 注: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 比率)不宜超过10% 。 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第六十三条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 的公共建筑, 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17 规定。 2、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 车库。 表 17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 名称单位机动车非机动车 公共中心车位 / 百米 2 建筑面积0.45 7.5 商业中心车位 / 百米 2 营业

37、面积0.45 7.5 集贸市场车位 / 百米 2 营业面积0.30 7.5 饮食店车位 / 百米 2 营业面积0.30 3.6 医院、门诊所车位 / 百米 2 建筑面积0.30 1.5 注: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第六十四条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18。 表 18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建筑类别 机动车(车位 / 百米 2 建 筑面积) 非机动车(车位/ 百米 2 建筑面积) 办 公0.4 2 商业、服务业、市场0.5 7.5 文化娱乐0.3 5 医疗卫生0.2 1.5 注: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第六十五条扩建建筑, 其扩建部分按表16、表

38、 17 要求配建 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足停车位。 第六十六条各类停车位面积应根据具体停车方式,按照国 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 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 车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16、表 17 的规定。 第四章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居住区分级与用地 第六十八条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 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9 的规定,其规 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 小区组团以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表 19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小区组团 户数(户

39、)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第六十九条居住区规划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 地两类。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住宅 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第七十条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 符合表 2 的规定。 第七十一条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应包含附录B 附表 B3 所列项目。 第二节住宅规划 第七十二条在住宅规划中,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低层住 宅为一层至三层;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 九层;高层住宅为十层以上。计算层

40、数时,应参照以下内容: 1、阁楼的计算方式:阁楼为可辅助居住的,住宅坡屋顶之内 部空间,住宅顶层阁楼有独立入口的计为一层;阁楼中高度超过 2.2 米的部分,平面投影面积若大于标准层面积1/3 ,阁楼须计为 一层。 2、住宅底层兼做存储空间的,当层高超过2.20 米时,计为 一层。 3、住宅层数不计地下室、半地下室在内。 地下室应为房间地 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 者,半地下室应 为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 , 且不超 过 1/2 者。 第七十三条在住宅规划中,当住宅建筑附建公共用房时, 应参照以下内容: 1、住宅建筑内严禁布置存放和使用火灾危险性为

41、甲、乙类物 品的商店、车间和仓库,且不应布置产生噪声、振动和污染环境 卫生的商店、车间和娱乐设施。 2、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布置时, 其厨房的烟囱及排气道应高出住宅屋面,其空调、冷藏设备及加 工机械应作减振、消声处理,并应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 3、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锅炉房、变压器及其它有噪声震动源 等设备用房,如受条件限制需要布置时,应符合现行的建筑防火、 建筑隔声及有关专业规范的规定。 4、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应分开布置。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七十四条城市居住区应结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同 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

42、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 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第七十五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应符合附录 B 表 B4 的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应符合附录B 表 B5 的规定。 第七十六条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 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第四节道路规划 第七十七条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 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 米;小区路路面宽69 米,建筑控制线之 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4 米;组团路路面宽35 米,建筑控制线之 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0 米;宅间小路路面

43、宽不宜小于2.5 米。 第七十八条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 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 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 米。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 米,当建筑 物长度超过80 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第七十九条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 市道路相接。 第八十条进入组团的道路,应有利于居民出行, 满足消防 车、救护车的通行和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八十一条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 米,纵坡不应大于2.5%。 第八十二条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 米, 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

44、2 米 12 米的回车场地。 第八十三条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 时,应辅以梯步解 决竖向交通,且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第五节公共绿地规划 第八十四条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 划布局形式, 设置相应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级) 、 小游园(小区级) 、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 场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第八十五条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 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小于0.5 平方米 / 人;小区(含组团)不小 于 1.0 平方米 / 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 平方米 / 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

45、相应指标的70% 。 第八十六条集中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 路相邻,且其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并能同时满足表 20 的规定。 表 20 各级中心绿地的设置要求 集中公共绿地名称 最小规模 (hm 2) 要求 居住区公园1.00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小游园0.40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 组团绿地0.04 灵活布局, 并有不少于1/3 绿地面积 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外 块状、带状公共绿地0.04 宽度不小于8 米 第八十七条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21的规 定,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附录C之 C8的规定。 表 21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46、封闭型绿地开敞型绿地 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 L1.5L2 L1.5L2L1.5L2 L1.5L2 L30 米L50 米L30 米L50 米 S1800 米 2 S11800 米 2 S1500 米 2 S11200 米 2 S21000 米 2 S22000 米 2 S2600 米 2 S21400 米 2 注: 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米); L2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米);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米 2 ) ;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米 2 )。 第五章城市道路广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八十八条城市道路按照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

47、次干路、支路四类。各类道路的规划除符 合表 22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 应设置中央隔离带;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快速 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 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2、主干路两侧应严格控制公共建筑出入口数量。 3、次干路两侧可布置公共建筑,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4、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 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支路可与平行快速路的道路相接, 但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在快速路两侧的支路需要连接时,应 采用分离

48、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第八十九条为满足各种管线的敷设要求,主次干路自路缘 石至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6.5 米。 第九十条平交路口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对于一块板、两 块板道路或主干路不小于30 米;次干路不小于20 米;支路不小 于 12 米;其它道路一般不小于6 米,对于三块板、四块板道路应 满足非机动车行车要求。 表 22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项 目 设计车速 ( /h) 机动车车道 条数(条) 道路宽度 (米) 道路网密度 ( / 2) 快速路6080 46 3540 0.30.4 主干路4060 46 4050 0.81.2 次干路40 46 3045 1.21.4 支 路30

49、 2 1520 34 第九十一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 符合表 23 的规定: 表 23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最小坡长(米) 快速路 0.2 4 290 主干路5 170 次干路6 110 支(街坊)路8 60 第九十二条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 等于 2.5%时,应符合表24 的规定限制坡长。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 行道路,其纵坡应按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纵坡取值。 第九十三条属于以下情况时,宜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 人次 /h,且同 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 辆/h 时。 行人横过城市快速路时。 第九十四条规划城区内的铁道旁的防护林带宽度一般每侧 按 3050 米进行规划设计。 表 24 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与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