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33384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城市规划原理 C复习重点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6.25%) 1.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3.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 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 老年型人 口” 。 4.城镇化的含义: (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 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 ( 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4)城市文化

2、、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 过程。 5.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四个方面。 6.城镇化水平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城镇化定义: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 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绘制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

3、达到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 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 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 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2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25%) 1.周礼 .考工记 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 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迅速发展的

4、多样化时代,既有与周 礼 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 ,也有以 管子 为代表的变革思想。 3.战国时代的著作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 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 例。 4.隋唐长安城 是由宇文凯负责制定规划的。 5.宋代 开始,中国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制度。 6.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其作者是公元 前 1 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7.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成为后来 “ 田园城市 ” 和“ 卫星城市 ” 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8.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和法

5、国的傅立叶,他们在著书立说 的同时通过实践来推广理想。 9.田园城市理论是 1898 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0. 卫星城镇理论:1922 年恩维( R.Unwin)出版卫星城镇的建设,正式提出卫 星城概念。该理论在二战后的英国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 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 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12.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的三个阶段: ( 1)“ 卧城 ” 阶段。特点:距母城较近,无生活服务设施;工作在母城,休息在 卫星城。 如巴黎 28 座居住城市。 ( 2)“半独立的卫星城

6、“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 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 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 赖性。 如伦敦的哈罗新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 ( 3)“ 独立的卫星城 ” 阶段。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 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 日常生活基本解决。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 13. 1934 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 在城市 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中提出有机 疏散理论,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 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4. 霍华德与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

7、比较: 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区别: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 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 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 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 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 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 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

8、完全不同的规划思 3 想和规划体系。 15. 现代城市规划史上三个重要的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 16. 雅典宪章中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17. 1992 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确立了永续发展 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6.25%) 1 城市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 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 城市市域 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所有的国土面积。 3 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战略发展层面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发展层面;详细规划属于建

9、设控制引导层面。 4 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5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 规划的依据。 6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 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 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7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直辖市 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 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

10、府审批。 其他镇 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8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9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 年。 10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1)承上启下; (2)是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3)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1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 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12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13建筑密度: 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14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5绿地率: 城市一

11、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1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 3)日照分析; ( 4)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 6)竖向规划设计; (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4 第四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9.375%) 1.城市用地的归属: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 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2.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地质、水文、气

12、候气象和地形等几方面。 3.风向图(风玫瑰图)概念:表明一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气候统计 图。 4.结合 P199图示理解。 考虑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布局关系时,若全年只有一个 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 大于90 ,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当全 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 侧。 5.城市“热岛效应”:指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放出大量的 热量,使得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的现象。 6.中心城区规划应包括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7.

13、城市用地选择应以用地适用性评定成果为依据,按照规划与建设要求,综合考 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用地进行综合比选。 8.中心城城市用地分类:中心城用地分为8 大类、 35 中类和 44 小类。 掌握 8 大类 的用地代码( P214) 。 9.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9.375%)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3.城市性质的概念: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

14、负担的主要职能。 4.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城市职能可能有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 城市性质是城市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是对特殊职能、基本 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 确定城市性质必须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职能是对现状客观职能的描述; 城市性质是规划期内目标、方向,带有未来指向性。 5 5.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6.确定城市性质,应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7.城市规模 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包括人口规 模和用地规

15、模两个方面。 8.城镇人口: 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 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城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9.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 Pt=P0(1+r) n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 tn-t0 ) 10.人均单项用地面积指标: 11.城市总体布局的概念:城市布局是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12.城市布局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集中 式布

16、局可分为网格状和环形放射状等类型。网格状布局结构形态较为规整,由 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缺点是易造成布局上单调。环形加放射状布局由放射 形和环形的网络组成,交通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性发展趋势,易造成市 中心的拥挤和集聚。 13.城市分散式布局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 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各自特征。 第六章城乡住区规划(37.5%) 规划结构 1.住区规模 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2.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 为 800-1000 米。 3.居住区(城市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

17、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 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 万-5 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 6 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 4.居住小区 (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万-1.5 万)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 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组团(组团)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 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住区用地组成一般可分为四类: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18、7.住区规划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住区结构模式包括:郊区整体规 划社区模式、 邻里单位模式、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扩大小区模式 (居住综合区) 、 新城市主义模式等。 8.邻里单位模式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为小学; (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 英亩 (64.75hm2) ;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9.新城市主义模式

19、提出的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1) 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 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 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 左右的空间范围; 3) 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 乐; 4) 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互相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 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10. 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 2)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 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

20、居住组 团。 住宅组织 11. 影响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12.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 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优点:使绝大部 分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缺点:处理不好易造成单调、呆板 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用布置手法:平行排列、交错排 列、变化间距、单元错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排列。 2) 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优点:形成较内向的 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 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 密度。

21、缺点: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湿热地区难以适用;采用转角 建筑单元,施工复杂,造价增加;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土石方工程较大。 7 3) 混合式布置。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形式。可以兼有两种方式的优点。 4)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 自由灵活的布置。 13. 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 1)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 组或成团,作为住宅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优点:功能分区 明确;有利于分期建设。 2) 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 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

22、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 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 布置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 建。 3) 整体式组合方式。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 的布置方式。 14. 日照间距概念: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 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15. 日照间距: 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H:D。 16. 日照时间 是以该建筑在规定的某一日内能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我国以 太阳高度角最低的冬至日和大寒日为规定。有效日照时间:以冬至日为标准: 有效日照时间带为8

23、 时-16 时; 以大寒日为标准:有效日照时间带为9 时-15 时。 17.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 小时的标准; 18.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 小 时的标准。 公共服务设施 19.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方面,我国一般沿用千 人指标的计算方法。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 和用地面积。 20.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原则: 分级(按照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人口规模) 、配套(成 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21. 住区公共服务设

24、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 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 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2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居住区级、居 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23. 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25、 8 1) 沿街现状布置;优点:较容易改变城市面貌,且节约用地;缺点:使用和经 营管理不便; 2)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优点: 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 能要求,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缺点: 改变城市面貌和节约用地方面。 3)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可吸取两种方式优点。 24. 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 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优点:节约用地;缺点:平面布置受住宅开 间、进深、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限制;某些公共建筑噪声、气味、烟尘等 与居住矛盾。 2) 独立设置。优点:平面布置灵活,能统一柱网,简化结构,有利于建筑的定 型

26、化、工业化;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缺点:用地较多 25. 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要求: 1)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2)一般可布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小区主要出入口; 3)建筑的规划布置,可设在住在底层或独立地段联合设置。 26. 中小学校的规划布置要求: 1) 保证学生就近上学;服务半径:小学500 米左右,中学1000 左右; 2) 不应穿越铁路、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人多车杂地段; 3) 可设在小区或居住区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注意对住宅的干 扰。 27.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要求: 宜相对集中布置,可设在住宅底层或独立; 托幼

27、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方便接送的单独地段上;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 有良好的朝向; 小商店可设在组团入口,服务半径100-150m。 住区道路交通 28. 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1) 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地解决私人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适用于 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地区; 2)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方便经济; 3) 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强调人性化设计,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整 体;将汽车速度降低到步行者速度,使各类使用者公平使用街道。 29. 住区道路的分级: 1)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宽度不小于2

28、0m; 2)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 联系。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10-14m; 3) 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路面宽 3 5m,建筑控制线宽度8-10m; 4)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0.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 外围道路相连。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尽端处便于回车。 9 住区绿地规划布置 31. 住区绿地的指标:根据现行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住区内公共绿 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

29、组团不少于0.5m 2/人,居住小区 (含组团)不少于1m2/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 1.5m 2/人。 32. 对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33. 居住区公园,面积约 1hm 2左右,服务距离不宜超过 800 米;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 0.5hm 2 左右,服务距离不宜超过400m; 小块公共绿地,结合组团灵活布置。 住区技术经济指标 34. 掌握用地平衡表的内容 35. 居住区用地界限划分的规定: 1)居住区用地(R)范围 以道路为界: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以道路红线为界;居住区级及以 下道路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边界线为界; 与自然或

30、人工障碍物(山体、水面等)相邻:到其边界 2)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以道路为界:范围至各级道路中心线; 与自然分界线相邻:至自然分界线; 与其它用地相邻:至双方交界处; 36. 住区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住宅用地范围 以居住区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与公共绿地相邻:长边以住宅1/2 高度计算,两侧3-6m 计算; 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以公服边界为界;无明确边界时,按住宅要求计算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 有明确界线的:基地界限范围; 无明确界线的:建筑基地用地加实际用地; 住宅低层设公共服务设施:按各自面积分摊; 公服突出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的:突出部分基底、专用场地等

31、计入公服用 地。 3)道路用地范围 城市道路:不计; 居住区道路作为用地界线时:道路红线一半计算; 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公共停车场、回车场:计入 宅前宅后小路:不计 公共服务设施专用道路:不计 4)公共绿地范围 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 不包括:日照间距内绿地、公服设施专属绿地、非居住区范围内绿地; 3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1)平均层数 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总面积(层) 2)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 /住宅用地面

32、积(m2/hm2 ) 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面积 /居住用地面积(m2/hm2 ) 5)人口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 =规划总人口 /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 6)人口毛密度 人口毛密度 =规划总人口 /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 7)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总用地面积 8)绿地率 绿地率 =绿地总面积 /总用地面积 第七章城乡公共空间(18.75%)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 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2.城市中心位置选择的要求: 1) 利用原有基础; 2

33、) 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方便到达; 3) 适应永续发展的需要;与城市用地发展相适应,远近结合; 4) 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3.城市中心交通组织的要求: 1)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2) 疏解与中心无关的车行交通; 3) 中心区周围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4) 发展立体交通,建设步行天桥或隧道,减少人车冲突; 5) 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4.中心商务区概念: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 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 5.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硬质户外空间,它一般 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

34、城市公共 活动空间。 6.城市广场按照主要功能分类有: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性广场、 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 7.广场经典案例分析、绘图圣马可广场(P579)。 8.街道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1) 满足交通的可达性; 2) 步行优先的原则; 3) 物质环境的舒适; 4) 空间范围的界定。 11 9.美国林荫步行商业街的类型及特点: 1) 全步行商业街:禁止汽车通行,街道步行路面,布置绿化及环境设施。 2) 限制车行的商业街:减小车行道,扩大步行道,或只允许公交车通行,人行 道增加绿化及环境设施; 3) 准步行商业街:限制汽车通行量和停车量,拓宽人行道,增加环境设施。 题目类型: 1. 填空题 2. 名词解释 3. 简答题 4. 综述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