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39269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方支付行业背景资料.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方支付的行业背景 1第三方支付行业概述 1.1 概念 所谓第三方支付, 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 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 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 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 进行发货; 买方检验物品后, 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 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第三方支付主要是交易支持平台, 是一些具有实力和信誉优势的独立机构, 这些第三方机构与各大银行进行签约, 待客户选购商品以后 , 双方通过这个平台 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 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由卖者直接付款给卖者的

2、方式, 而是让第三方支付平 台当作中介使用 , 第三方的责任是通知卖家货款何时到达、准时发货 , 客户在检验 商品合格后通知付款给卖家, 第三方要把款项转移到卖家账户。这样双方通过这 个支付中介平台 , 交易双方不用面对面就可实现交易。 1.2 行业发展历程 1998年 11月 1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原信息产业部、原国 家内贸局等共同发起的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启动,确定首都电子商城 (首信易支付 的前身)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 1999年 3月,具有半官方性质的首信易支付作为最早的实践者开始运行, 标志着我国在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实践拉开了序幕。紧随其后,环迅支付也于 2000

3、 年在上海开始运营; 2002年 3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同年6 月,中国 银联控股的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揭牌。 从 2005 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每年增长幅度都在100% 以上。 200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为163亿到 2009年猛增至 5808亿元。 2011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位列中国 互联网细分行业规模增长首位。走过2011 年的“牌照年”,法律地位的确立,让 第三方支付企业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平台经济阶段。 2014年 5月,央行在其网站挂出了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此次获批 企业共

4、计 19 家,据公开资料显示, 此次牌照发放后, 持牌单位将增加到 269 家。 1.3 行业优势 在缺乏有效信用体系的网络交易环境中,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推出, 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网上银行支付方式不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支付方式比较单 一;以及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方面无法得到可 靠的保证;交易欺诈广泛存在等问题。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商家而言,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规避无法收到客户货款的风险,同 时能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支付工具。尤其为无法与银行网关建立接口的中小企 业提供了便捷的支付平台。 2. 对客户而言, 不但可以规避无法收到货物的风险,而

5、且货物质量在一定程 度上也有了保障,增强客户网上交易的信心。 3. 对银行而言, 通过第三方平台银行可以扩展业务范畴,同时也节省了为大 量中小企业提供网关接口的开发和维护费用。可见,第三方支付模式有效的保障 了交易各方的利益,为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4. 相对于传统的资金划拨交易方式,第三方支付有效地保障了货物质量、交 易诚信、退换要求等环节,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 对交易双方进行了相应约束和监 督。在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形式中,第三方支付为保证交易成功提 供了必要的支持, 并且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也步入发展 的快车道。同时,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逐步显现市场细

6、分的市场竞争态势和多元 化格局,开始由早期单一的电子商务支付服务竞争,向结合自身发展优势, 面向 航空、理财、保险、基金、物流、教育和直销等多个领域渗透的方向进行转变。 2第三方支付行业现状 2.1用户规模 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消费者洞察智库 (CCCI)在中国 14 个城市对 1800位不同收入阶层 ( 中产阶层、新兴富裕阶层和富裕阶层) 的银行及保险类客 户进行了访谈。 该调研发现, 七成消费者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使用过高级支付 功能,其中 72% 的消费者曾将自己银行账户的钱转至第三方支付账户,66% 的受 访者将第三方账户的钱转至自己银行账户。家庭年收入在 85000

7、 元以上的中产以 上消费者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平均理财金额达到9000 元。 2.2市场占比 2012年 61.3%的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线支付,仅次于网上银行直 接支付。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 2014年网购用户支付方式中, 第三方支付占比82.9%,已经超过网上银行的 市场比例。(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 ) 2.3 交易量 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 显示,在新兴电子支付渠道方面, 2014 年,我国互联网支付行业整体保持平稳、高效运行,移动支付行业呈现爆 发式增长。2014 年, 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 亿

8、笔, 业务金额 17.05 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 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 亿笔, 金额 8.24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 592.44%。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中国 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40261.1 亿元,环比增速 24.8%。预计 2015年下半 年该市场规模将达51763.8 亿元,环比增速将达28.6%。预计到 2018年,我国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可达22 万亿元。 2.3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分布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支付宝占市场份额 比

9、例高达 49.6,其次是财付通、银商等。排名前7的平台占市场总额98.4%。 3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4 部分:收单手续费、 备份金利息、 预付卡 和平台建立带来潜在收益。 收单业务按交易量的0.08%-0.22%收取手续费;预付卡作为一种辅助性货 币,提前锁定未来收入, 消费者获得一定返利; 存在第三方公司的备付金能获取 利息收入;平台公司初期以盈利为目的,其注重客户积累,客户需求,客户粘性 等指标,目的就是实现平台潜在价值的提升。 3.1 银行卡收单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获得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结算支付许可后,才能在线下开 展支付结算业务。 银行卡收单主要涉及的业务有两

10、个:在商户安放 POS机,受理 卡交易;与特约商户进行资金结算,并提供查询、对账、追收、退款等与交易清 算相关的服务, 发现错账及时冲正、 调整并通知商户。 第三方支付在这项业务中 的收益主要是银行卡交易的手续费。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3.2 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预付卡作为一种辅助性货币, 其商业模式与团购有类似之处: 发卡方和商户 通过发行预付卡提前锁定未来收入,而消费者得到商户一定的返利, 达到双赢的 目的。由于预付卡有不记名的特点,并且还可以开发票, 使得这些年人们将预付 卡和行贿受贿以及企业偷逃税款联系在一起,使得行业声誉受到一定影响, 也促 使政府对行业进行一定的监管和限制。 除了对预

11、付卡的购卡、 充值、结算等项目的限制外, 监管部门还预付卡内资 金做了严格限定:蓝卡(多用途卡,如斯玛特、联华OK卡等),卡账户接受严 格的监管, 除非用户用卡进行消费, 否则发卡人无权划走或动用卡内资金。红卡 (单用途卡,只能在单一商户消费),这部分收入可以提前确认成收入,或计入 到应收账款,单用途卡的管理会比较方便,其中20%-40% 的备付金存入银行,其 余的可以自行支配。 由于监管的加强,使得预付卡业务目前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 3.3 网络支付 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 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而互联网 支

12、付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目前人民银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通过虚拟账户 进行网络支付才能获得网络支付牌照。 互联网支付盈利主要来自支付手续费和备付金账户利息收入:一般的第三方 支付平台只能靠支付手续费盈利,但是如支付宝和财付通由于交易量巨大,会有 较大规模的沉淀资金,除了获得利息收入外,还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存款)向银 行议价,获得更加便宜的银行支付转账通道,进一步强化支付宝、 财付通的盈利 能力。因此,互联网支付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这不但体现在边际成本递减,还 体现在客户聚集后平台价值提升,边际效率快速提升。 3.4 平台经济 第三方支付有着很强的平台经济属性,即平台上既有供给又有需求; 需求和 供给是交叉网状的, 即双方对平台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相互依赖和互补性,平 台对于一类客户的价值在于另一类客户的规模,如腾讯、淘宝、appstore 、微信 等。传统经济依靠提升利润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平台经济的价值实现路径则有 所不同: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平台客户积累平台客户粘性增加平台潜 在价值提升再利用客户的实施和潜在需求实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演化。 因此,以平台经济为属性的公司,在初期并不一定以盈利为目的。相反,他 们更多在乎客户积累, 客户需求, 客户粘性等指标, 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平台潜在 价值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